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化学教学探析(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有效增补实验的意义
1.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以实验为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其他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课本上的某些知识点,光通过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如果增加一些与之相匹配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感知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获得化学实验事实,就更容易形成化学概念,认识化学理论,也更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仔细研读教材,就会发现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可以对实验进行改进优化或补充,如可以将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特殊的活动倾向,它是促进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内在动力。新课程倡导“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实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中,如果能针对课本内容,增加一些生动、鲜明、新奇的趣味实验或是家庭小实验,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二、有效增补实验的常见策略
1.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入,激发感知兴趣。
感知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仪器、装置而产生的一种兴趣。这种兴趣使得很多学生对化学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尤其适合学生刚接触化学学习的阶段。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开学上第一节化学课时,给学生演示一个趣味实验,在量筒中将氯化铝饱和溶液与含洗洁精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会发现有大量的白色泡沫涌出,就像夏天美味的香草味冰激凌。当然,还可以加入一些红色色素,让其变成“草莓味冰激凌”,加些黄色的色素,让其变成“菠萝味冰激凌”,以满足学生的视觉享受。学生对这一实验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直接兴趣,将其引导到明确的学习内容上,让他们形成一种较强的学习内在动力。
2.将课本文字设计成实验,增强感官认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是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这样,就会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课本上对物质性质的一些文字性的描述,可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与书本内容产生共鸣,这样,探究得到的知识印象就会更深刻,对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例如,对于铁锈这一知识,课本用了疏松多孔的物质来描述。铁锈虽然很常见,但是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却很少观察过这种物质。于是,在此设计一个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对比金属铁和铁锈的某些物理性质来掌握铁锈的相关性质。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还能增加趣味性,从而使其更深入地认识物质的性质。
3.以习题中的实验为载体,提升思维深度。
仔细研读课本,习题中有许多实验方面的题目,传统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口头讲评上。学生有时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但如果能够将习题中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就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出题者的意图,同时,还能达到化难为简的目的,学生对该习题的认知程度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进行燃烧与灭火这一教学时,以熄灭一根蜡烛为例,让学生想出各种方法,并说出依据哪些灭火原理进行灭火。学生想出的方法多半是利用现成的物质来灭火,如用水熄灭,吹灭等方式。而利用沪教版习题第46页书上的实验(取一个小烧杯,杯底立放一支蜡烛,加入一些纯碱,往烧杯中加入一些白醋,观察实验现象,请尝试解释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能达到教学目的。将纯碱换成碳酸钙粉末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认知。在一个烧杯中事先放上碳酸钙粉末和一根蜡烛,点燃后,向烧杯中倒入稀盐酸,发现烧杯中产生气泡,不一会儿,蜡烛熄灭。看到学生脸上露出的惊喜表情,教师明白,学生对这一灭火方式觉得既陌生又神奇。此时,教师告诉学生,白色粉末是碳酸钙粉末,无色液体是稀盐酸,学生一下就想到是两者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个实验不仅复习了学生以往学过的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及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而且能引出灭火器的教学。有部分灭火器就是利用物质之间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来灭火的。通过该习题中的实验,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启迪创新思维。
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式设计,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像,不拘泥于书本,能够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引导学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而在上课的一开始,学生脑海中会产生疑问: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了,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而随着课堂内容的逐层深入,学生逐渐体会到蜡烛之所以减少是因为没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果要用蜡烛燃烧实验去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就需要一个密闭的环境。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设计密闭环境的容器。学生甲认为,可以在燃烧的蜡烛上方罩一个烧杯。但是其他同学认为,这样的密闭性还不是很好。学生乙认为,借用测定氧气中体积分数的那套装置,即在燃烧匙中固定一小段蜡烛,点燃后,迅速深入集气瓶中。但是又有不同的意见,其他同学认为该实验存在一定的漏洞,如蜡烛在点燃的过程中,已有部分生成物逃逸到空气中去。有没有一种物质能够直接在集气瓶中燃烧呢?此时,教师展示一瓶白磷,并告知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学生继续设计实验方案。有学生想到,如果将白磷放在集气瓶中,塞上塞子,然后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光聚焦,就可以让白磷在密闭的空间燃烧,同时避免了物质在瓶外点燃引起的误差。还有学生想到,将一根玻璃棒插入单孔橡胶塞,用酒精灯加热玻璃棒一端,然后将玻璃棒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去碰触白磷,白磷同样可以直接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也能避免物质在瓶外点燃引起的误差。在这一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出了比较合理的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学生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5.对演示实验进行完善,优化实验教学。
无论是哪种实验,都要遵循绿色化和安全性的原则。在演示实验时,尤其要注重这些原则,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尽量避免一些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对于尾气处理,通常会采用点燃或在玻璃管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或塑料袋的方式。可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如下的一些问题:一是直接用气球或塑料袋,由于容量有限,很难用一个气球或塑料袋将尾气全部收集,中途可能需要更换。二是直接用酒精灯点燃,由于一开始出来的气体是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物,很容易引起爆炸,如果迟一些点燃,那么势必会有一些一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这就不符合环保原则。通过反复思考和实践,得出结论:如果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很好地避免这一问题。在刚开始实验前,先尝试在排放尾气的玻璃导管处系上气球或塑料袋,但是在系气球的过程中,发现直接用线系气球或塑料袋,既很难固定,又很难取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先准备一根橡胶管,用细铁丝将气球或塑料袋固定在橡胶管的一端,橡胶管另一端连接玻璃导管,可以有效避免系绳子和解绳子操作引起的不便。接着,待排除尾气中一氧化碳纯度较高时,更换酒精灯点燃。其实验改进的意义是,污染降到最低;节省固定和取下气球或塑料袋的时间;避免造成尾气太早点燃发生爆炸的不良后果。
三、总结
在教学中,对化学实验进行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效地增补化学实验对我们的教学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发现和创新,对身边的化学实验资源进行挖掘,选择合适的化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丰富的化学实验事实。在实践中出真知,让学生在快乐有效的实验氛围中获取化学知识。
作者:陆玉涵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心理暗示实践尝试
一、心理暗示应用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心理暗示教学法又被称为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建立有效的心理暗示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我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对化学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推动人们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运动心理暗示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学生对化学课程产生兴趣。对于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措施,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其次是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效率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心理暗示下,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提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最后是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依赖性比价强,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心理暗示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解决问题,知识是主动学习的,学生要掌握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才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二、心理暗示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要遵循化学教学的基本教学规律,并且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加入积极的心理引导,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来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从心理暗示的角度上看,只有当一个人沉浸在某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才会专注的对待情景中的事物。初中化学是化学中的基础课程,由于涉及的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初学的时候容易出现消极的现象,认为化学的学习比较难,在学习中没有情绪。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建立一些特定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燃烧与氧化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首先演示一些实验,分别将碳、蜡烛和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然后,从而提出燃烧的含义,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进行讨论,学生在研究后,教师进行归纳。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的条件”学生根据这个问题来进行思考,并且通过实验情景来进行分析,教师进行心理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实验的结论,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
2.问题式引导教学
根据心理暗示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除了受自己的心理特点,同样也会受到教师的态度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这点,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性,在课堂上提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干涉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得出结论,比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铁燃烧的方程式,并且让学生观察铁放入到稀盐酸溶液、浓盐酸溶液、潮湿的空气中铁的状态,从而得出铁的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写出铁的不同燃烧方程式,并且分析出铁在不同氧的环境下存在的性质。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的意识和教师更好的融合,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升学习合作性,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依然要起到主导的作用,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解决。
3.分层式教学
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接受的心理暗示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采用心理暗示会有更高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并且在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情况下,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完不成教师的任务而出现消极的心理暗示,教师要注意积极的消除这种心理,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逐渐提升任务,让学生有满足感,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整体的评价,除了关系成绩,更是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视学习的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心理暗示就是通过暗示来激发学生的个人意识,通过积极的引导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我参与到化学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在初中课堂应用心理暗示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潜能,从而让初中化学更好的被学生所接受。
作者:黄媛 单位:广西玉林市博白县那卜镇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探析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
新教材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色彩缤纷,栏目繁多,比如“讨论”这个新栏目非常好,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促进具体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可以借此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其创新性思维.新教材中的讨论栏目不少,需要我们教师区别对待,精心设计,要做到既节省时间,又体现能力培养;既活跃气氛,又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性.如:有两瓶无色液体,其中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浓食盐水,区别它们的方法很多,请简要写出尽可能多的你认为可行的方法(至少写三种).
二、通过演示实验、随堂实验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演示实验、随堂实验给学生示范,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实验方面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四是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做实验,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兴趣,善于观察、归纳、总结,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快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辩,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要指导并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为学生自觉实验打好基础.例如,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教师可首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实验室常用金属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为什么不用更为常见的金属铁或者铜呢?另外,金属镁也是实验室常备的金属,可不可以用镁来制取氢气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产生了疑惑,从而进一步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对于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不同的金属与同种酸作用现象会有很大不同呢?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产生了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各种新奇的思想都有可能产生,这就起到了放飞学生的思想,让他敢于创新的作用.
三、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这就要求化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和模式,实施教学开放性,即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可采用启发、发现、讨论、探索或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追问,深入分析
为了不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具体情况,不断追问学生,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深入分析,得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装置和收集方法时,可以这样启发:①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所用的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氧气的密度及溶解性怎样;②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所用的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氢气的密度及溶解性又怎样.这样的提问使大部分学生置于思考,探索,讨论的氛围中,进而尝试解答.然后组织学生汇报,互评,教师小结,归纳.
2.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通过分析对比,可以有效地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记忆,在这种综合、对比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病.
3.加强第二课堂,实践与理论结合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课外活动可以开展一些趣味实验、参观访问、现状调查、小制作、小发明、化学晚会等活动.例如可自编自导一场化学晚会;可到野外考察,了解各种污染的程度;可到工厂参观,了解工厂对污染的处理等,还可以开展“家庭实验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学生的化学知识得到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满足和欢乐,巩固和发展了兴趣,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总结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需要.科学技术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要繁荣,就必须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现代初中化学教学的主旋律.这当然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充电”、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积极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路子,做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叶华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
第四篇: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探究
一、教师要通览初高中教材和标准,做好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化学教材知识面比较宽广,贴近生活实际,强调定性分析,知识层面只要求学生知其然,记住现象或结论,知识的深度不够,系统性比较差,不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而高中新教材的化学知识趋向于系统性,理论性的教学,强调定性和定量分析,知识体系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知识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高中化学重点内容过于集中在必修1,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既多又重要难学,等于给刚进入新高一学生一个大大的门槛。因此,高一年级时老师需要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教学大纲,初高中化学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阶段加深完善的知识点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简单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从本质上来介绍氧-还反应。(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4)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5)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二、教师要读懂学生个体,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学习知识的习惯;而且刚上高一的学生总认为在初中时学习较轻松感觉不到什么困难更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仅在初三后阶段稍作努力即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顺利地考入了高中。因此他们把这种学习方法也带入到了高中的学习中,结果导致成绩下滑长期下去最终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这就要求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课前预习,做好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独立完成作业,通过做题总结梳理加深理解知识点,必须让新高一的学生知道,初中和高中的差异很大,应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在听和练的有效结合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效益,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以实验的直观教学为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多,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为了能顺利开展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高中教师应在通览教材,把握课标的同时深入研究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主为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其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初中化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循序渐进,合理衔接。穿插复习旧知识时,应视新知识的灵活性处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感到知识的跳跃和割裂,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以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用新知识来补充旧知识,提高教学效益。其三,初中化学对计算要求比较简单,只要求质量,质量分数,微粒个数比值等最基本的计算方法,而高中化学练习中则出现有关差量法、过量法、多步反应一次计算法、混和物计算等计算技巧,此时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专题讲授,在掌握化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计算能力。四、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切勿各自为战(1)初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受限于中考A率由于初中课程标准要求低和学习时间短,又处在初三毕业的关键时刻,教师往往对中考不作要求的一些化学思维、分析方法以及选学内容就很少讲解,甚至不讲,导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再加之初中化学课时多,内容少,因此教师可以对所教内容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基本完成,考试效果也比较好,而对学生理解、思考、运用的程度自然就缺少了相应的研究。(2)高中教师的教学往往过度延伸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只从高一到高三循环教学,不教初三,对初三教材内容的改变并不太了解,也未必去认真研究初三教材,往往没有处理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就把教材过度延伸、深化,将化学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使得课堂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高中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没有过多时间在课堂上对重难点知识反复训练,因此学生的学了要注重预习和课堂40分钟的效率外,还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整理和做练习,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四、总结
由此可见,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不但是知识的衔接,更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衔接,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其内在联系,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使之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
作者:李莲静 单位: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一、在“学”的方面
主要是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教材.阅读是一个人进行自学的必然途径,自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受到阅读水平的影响.阅读是一种由接受信息到思维加工,从而理解信息,形成心智技能的过程.它涉及到感知、理解和记忆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以能正确复述,正确辨认为主,以后逐渐过渡到以理解和运用为主.教师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开始时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强调边读边画,包括划线,标记,编号,摘记和批注等.逐渐教给学生理清思路,列表格,列提纲,划线路图的方法.还要指导学生从不会质疑问题,到能熟读精思,围绕中心,提出有一定份量的问题.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予以肯定,热情鼓励,使学生尝到阅读的乐趣.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在家中自学完成.若安排学生回家预习,应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写出自己认为重点、难点的知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下或查阅教材和有关课外资料得出结论.之后再认真听课,比较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师的处理是否一致.有目的地学习、听课,上课质量将大大提高.当然,我们不能指望通过阅读一遍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指导学生经常不断地重复阅读教材,做到烂熟于胸,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许多学生抛开教材,只挑课外书进行题海训练,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对提高自学能力帮助不大.
二、在“议”的方面
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中指定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重点、难点不一定掌握.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重点及学生易忽略的问题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释疑的热情.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预习时发现的疑问,对教材反复阅读,或通过讨论,或向教师质疑,从而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在认知上有所飞跃.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自行解决问题或提出更多相关的问题.同时,教师尽量提供机会,以灵活新颖的课堂形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如此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将大有裨益.
三、在“讲”的方面
教师除了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外,结合化学科的特点,我们应该更多地让事实“讲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事实胜于雄辩,教学中还要充分地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配合讲解.每次实验课,学生的情绪高涨,求知欲强烈,可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正是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减少说教的反映.
四、在“练”的方面
为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和思维状况,应即时反馈.可通过做一些形成性练习或完成思考题进行了解,对学生的自学成效进行检测.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即时讲评,使学生对错误的地方有深刻印象,由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适当的训练还可以加强对知识的运用,锻炼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练习进行检验.倘若片面追求大题量练习,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必须避免.
五、在“结”的方面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较明显的递进性,内容由浅入深,其知识结构网络是比较清晰的,其中包含的知识点数量庞大.只有善于总结,善于梳理知识结构,才可能学好化学,否则极易造成记忆混乱.因此,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类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归纳小结,要学生从化学知识结构出发,去分析综合,概括出各种规律和关系,通过归纳小结,可以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如学生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通过复习前面氧气、氢气的性质,引导学生根据气体物质性质的要点归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有关知识点,再根据其相似性及差异性进行比较,既可将气态物质的有关知识系统化,又将旧知识复习巩固,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
六、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中非常迫切的任务.课堂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运用“学、议、讲、练、结”这种形式教学,应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设计合理的讲课程序.只要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对初中学生及早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升入高中后能迅速适应系统性增强的化学学科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对于培养化学专门人才更有利.
作者:朱卫东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第六篇: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析
一、精心备课,激发兴趣
要想上好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备课很关键。教师要巧妙构思,认真设计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预想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测学生想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教学才会见成效。
二、方法适当,和谐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化学,转变为“会学”化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教学过程的和谐。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适时给予帮助。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教师都要给予微笑作为奖励,让学生感觉到关爱,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逐渐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也可以采取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都有进步。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学生既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构建和谐课堂,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要以情动人,用情感的钥匙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奠定良好的情感氛围,以富有情感的高质量的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尊重教师、热爱学习、积极向上。教师只有爱护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师生关系才能和谐,教学效果才能突出。
三、自主探究,激发潜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而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学习探究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前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思考、探索、总结,使其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学生探究实验取得成功时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例如,自制指示剂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水果和蔬菜,之后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实验、认真动手操作、不断思考,在学习中会尝试到探究学习的快乐,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
四、质疑教学,激发兴趣
质疑和思考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在学习“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蜂窝煤比同样大的煤块燃烧更旺?”学生会回答:“蜂窝煤比同样大的煤块与空气接触面积大。”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可燃物本身的性质和氧气的浓度问题提问、讨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体会到提问和讨论的乐趣,主动融入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享受课堂的每一分钟。
五、联系生活,巧妙学习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课堂上,教师要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是贴近生活知识。如我们每天吃的加碘食盐加的是哪一种含碘的化合物?铁是如何生锈的?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这些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化学,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是环境保护知识。如污水任意排放、化石燃料大量燃烧、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话题让学生知道,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还世界碧水蓝天,保护人类的健康,就必须认真学习化学,深入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使学生从内心想去学习。
六、关爱学生,师生同心
教师要善于研究、理解学生,耐心、细致地和学生交流,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用真诚的语言将学生凝聚在自己周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七、总结
总之,化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情境,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有收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作者:曹之玲 单位:河北省怀来县存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