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

摘要:“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文章介绍了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的策略,即“以化学史为载体、实验教学为方法、真实情境为素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相关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教学策略

2018年9月,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的各个领域和体系,教育教学始终要围绕着立德树人来开展。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学化学教学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须承担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此,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然而传统的化学教学实践更关注具体的知识与方法,即着重“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方面,而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往往仅限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整理具体的教学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一、“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内涵和现状

1.“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内涵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基于化学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1]。其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意识上,深刻认识化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对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强烈的求知欲,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行为上,能够节约资源,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参与化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比《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版)》,“2017年版课标”增加了“安全意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使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更加具体、丰富。而将“科学精神”替换成了“科学态度”,体现了基础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好奇心,促进化学学习动机发展,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公民“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社会责任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国家、社会、他人所需承担的一定的使命、职责、和义务[2]。近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风向折射出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例如,河南幼儿园老师为报复同事致使23名幼儿集体中毒;企业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造成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长春长生疫苗等假疫苗事件。诸如此类的事件反映出公民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的巨大危害。其中的一部分与化学品直接相关,在部分新闻媒体的引导下,越来越多人“谈‘化’色变”。而实际上,化学基础知识越扎实,越能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这说明现在的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情境下的化学学习,缺乏正确的化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引领[3]。根据中国科协在2018年9月的调查结果,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为8.47%,仍然远落后于美国(28%)。与此相呼应,2015年11月某品牌一则“我们恨化学”化妆品广告成为热点新闻事件,而央视新闻访谈的字幕将“亲油基、亲水基”误打成“清油机、清水机”。无独有偶,2019年4月,央视一档科普节目中,一男嘉宾将水说成由“氢气和氧气构成”。为了尽量修正这一科学性错误,栏目组后期将字幕改成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依旧让人啼笑皆非。试问这样的科普节目如何能向公众传播正确的科普知识?如何能帮助人们提升对科学的正确认知?这些都说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仍然有待提升。包括初中化学教育在内的义务教育作为全民普及教育,更需要着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强调学习化学不仅为了个人的提升,更是为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凸显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策略

1.渗透化学史,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通过挖掘化学史中所蕴藏的精神资源,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化学史,使学生在化学的发展之旅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领略化学的精彩,受到其中内含的科学精神的洗礼[4]。例如,在化学第一课“绪言”中介绍化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如何从古老的炼金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了解前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忘我工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发现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这段历史中,受“燃素说”影响的舍勒、普利斯特里与真理失之交臂,而不受权威和教条束缚的拉瓦锡终于通过较为精确的定量研究,彻底推翻了“燃素说”,让化学研究翻开新的一页。又如,在“水的组成”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中“人类认识水的简要史实”,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讨论。这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赞赏科学家为人类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2.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中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在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操作要规范,观察要细致,还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提出质疑[5]。特别地,在实验教学中,一些善于观察的学生会注意到某些超出教学要求的实验现象,例如,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有些学生观察到无明显变化;在验证中和反应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注意到溶液出现浑浊现象。这些现象或者不是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内容(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或者在试题中较少出现(如酚酞在水中溶解性较低),因而一部分教师会忽略学生的疑惑。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忽略”,只会扼杀学生探索未知的意识。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最好的生成性资源,应该充分利用,提升教学效果,如超出初中化学的教学范围,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探索。此外,实验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节约、环保的意识。例如,注意药品用量,不要浪费;引导学生设计微型实验以节约药品;实验完毕,应将废液倾倒于指定容器以防止造成污染。废液的处理也可以做为教学资源,例如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教学中,涉及到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其中Ag+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可引导学生设计解决污染的方案。

3.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情境渗透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和化学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引导学生思考碳酸氢钠等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学习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例如铝和铁耐腐蚀性的差异、将燃烧条件的学习与灭火知识结合、塑料等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期间,要注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化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例如,化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化肥的滥用也会引发赤潮、土壤酸化等灾害;塑料在给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而持久的污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既能凸显化学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例如,提供一些简单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趣味实验。这样寓教于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收获了成就感;也可以开展课题“调查家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讨论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等课题研究,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或者利用新闻热点,如2018年11月福建泉州泉港碳九泄漏事件,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化学污染的预防和处理,举行“日常化污保护常识”大比拼等活动。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建议

1.潜移默化,在每一次教学中都坚持渗透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教学中要合理设计,力争不受课型课例限制,在每节课中都渗透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例如,在复分解反应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更注重反应规律的教学,注重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培养。由于课时紧,在本课教学中容易忽略“社会责任”的渗透。实际上,每一节化学课都是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良好载体,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笔者在本课教学中,以“如何处理湖水中重金属铜离子和钡离子的污染,降低湖水酸性”为任务展开,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绿色化学观念;简单介绍侯德榜制碱法的由来及原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赞赏科学家们为祖国富强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认同感。

2.言传身教,教师本身必须具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关键在教师[6]。作为课堂的设计者,教学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笔者多次尝试在教学中运用教材中的化学史、实验教学、设置情境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外发现,学生学习化学、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例如,在“水的组成”这一节课中,笔者通过呈现科学家认识水的组成的相关史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赞赏科学家为人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通过拉瓦锡、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许的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所从事的研究,认识到“做科学”的历程,同时通过对历史上不同科学家们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所做的事不一定十分完美,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深受启发,不少学生还在语文写作中运用了上述三个科学家的事例。

3.合理评价,有效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

要使“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纸笔测验式的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化学观念、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而建立“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有其特殊的复杂性,需要丰富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知识点简单,加上临近期末,复习紧张,这一单元的教学往往得不到重视。从学科教学价值看,本单元恰恰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良好知识载体。于是笔者在本单元课程结束后,做出尝试,即以“另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给彼此打分。具体评价方法如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期一周,相互考查。测试的内容共分成两大题:第一题是观察其他组的饮食搭配是否营养均衡、是否做到合理的垃圾分类;第二题找出身边常用的材料,让其他组成员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逐渐做到客观地评价他人与自己。这样的评价方式,避免了“纸上谈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祝休新,潘慧萍.香港学校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33-37

[3]沈旭东.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感的调查与启示[J].化学教育,2017(9):44-50

[4]余天桃,刘玉玲.化学史中科学精神的探析[J].化学教育,2002(7-8):87

[5]肖中荣.谈化学核心素养之实验探究精神的塑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7):38-41

[6]饶慧伶,王锋,胡志刚.对我国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梳理与浅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0):56-60

作者:吴秋煌 张贤金 杨晓聪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 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