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科素养的中学化学教学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探索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作业三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开展学科素养的教育。
[关键词]学科素养;课堂教学;化学
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长时间内学习和训练中形成的专业素质,包括学科基本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当代教育的潮流[1]。教育部颁布了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注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开展了很多年,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素质教育改革还没有取得好的社会效应。这次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转变观念,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实施,实现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不断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2]。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值得探索的课题。鉴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从传授学科知识到培养学科素养的转变,本文仅从教学角度提出几点见解。
1重视化学史
每门学科都有一段丰富的发展历程,化学史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化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演变历程的描述。从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原子论为标志算起,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已经有210多年的历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增加化学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思维方式,间接体验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例如在课堂教学元素周期表时,如果仅介绍每一周期元素、每一族元素及其相关性质,就没有突出化学史的教学,没有发挥化学史的教育作用。元素发现史不但有助于学生认识、掌握元素化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严谨的科学价值观。首先介绍几个元素的发现故事。例如1766年,英国科学家凯文迪西分别使用铁、锌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收集后,发现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会发生爆炸,称之为“易燃空气”。1782年,化学家拉瓦锡重复实验,把过去称为“易燃空气”的气体命名为氢,并确定氢是一种元素。然后介绍化学家发现几个元素性质相似现象。例如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的“三元素组”观点,从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中找出15种元素,并分成5组,发现每组的三种元素性质相似。接着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原子量递增把60多种元素排成序列,得到了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并且发现元素的性质发生周期性的递变。讲述完后,还可以进一步提问: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体现了哪些创新?元素周期律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最后介绍维尔纳的长式周期表。讲解周期、列、主族、副族概念后,提出下列问题:对比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维尔纳的长式周期表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这种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历史过程的了解和对探索过程的领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也避免了高中教学中存在只注重单个知识的讲解和练习,没有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和发展。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搜集化学理论突破创新的例子和教育素材。例如在酸碱电离理论的教学中,介绍酸碱理论的发展化学史。首先品尝感到酸的物质定义为酸,感到有涩味的物质定义为碱;随着电化学的发展,形成了酸碱电离理论,能电离出H+的物质定义为酸,能电离出OH-的物质定义为碱。接着根据酸碱的对应关系、质子转移关系进行拓展讲解质子理论。这样的讲解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推陈出新、充满活力的学科,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从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学科,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因此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成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认识物质和学习化学反应可以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方面着手,增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训练。例如在铁还原硫酸铜的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获得学习兴趣[3]。首先提出问题:铁钉表面的颜色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思考获得:银白色的铁钉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铜,这样学生从宏观上可以区分铜和铁。再从微观上探析铁把溶液中的铜离子还原为单质铜,然后用元素符号把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式写出来。然后着重分析反应前后电子得失和化合价的变化,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铜元素化合价从+2变为0,因此氧化铜为氧化剂。铁元素反应前为单质,失去电子生成铁离子,化合价从0变为+2,因此铁为还原剂。还可以拓展教学内容,根据实验情景,设计好问题,反应前后电子的总量有变化吗?让学生思考讨论,获得成就感。教师总结:虽然铜元素、铁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但是电子得失相等,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学科核心素养。
3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中心的科学,化学实验具有生动、具体的特点,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依靠化学实验课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4]。因为组织学生做实验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因此有些学校和教师不太重视实验教学。有效地开展中学化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仔细观察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方法和化学学科素养。第一、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养成遵守实验操作规则的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按照每一个实验的操作要求做好实验,同时在中学阶段做到及早及时纠正学生不守规则、粗心大意的坏习惯。第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实验前要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回答。第三、在实验中训练学生的合作行为和意识。对于一些操作复杂的实验,安排几位学生共同做完一个实验。先进行分工,然后进行协作完成。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设计新实验或者对实验进行改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做《金属及其化合物》课堂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钠的密度比水轻吗?金属钠会沉入水底吗?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的颜色是什么?做完演示实验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然后进一步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把红色溶液变成无色?学生讨论清楚后,再进一步实验验证。向试管中加入红色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溶液,红色溶液变为无色。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无色溶液变为红色溶液再变为无色溶液,突破教材内容,这样设计实验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4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化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避免单一地讲解理论知识,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例如在讲《金属及其化合物》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钠的化合物有哪些?举例说明钠的化合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几分钟,然后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接着教师可以这样进一步提问:我们每次炒菜要加入食盐,食盐是怎样制备出来的呢?然后教师介绍海水晒盐、精炼过程。通过类比方法,再联系化学实验操作蒸发、结晶、过滤、重结晶,接着拓展到从井盐、矿盐提取食盐,最后总结化学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提问:炒菜中加入食盐有什么感受?食盐口感为咸味,能增加口腔唾液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和提高食物消化率。食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过多会引起高血压;过少会引起血液变浓,皮肤变黄等病症。通过把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既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能力和学科素养。另外,加强课后作业与生活、生产的结合。多鼓励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观察生活,并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课后作业中加入这样一道题目:观察家中水壶底部的覆盖物是什么,设计解决方案,并写出处理过程。学生会积极搜集资料,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并且思考得到解决办法,用醋酸除去碳酸钙。碳酸钙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钙离子,从而使碳酸钙分解消失了。学生用醋酸处理水垢多次,把自己家里的水壶清洗干净了,花的时间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加深了对酸和碳酸钙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培养了科学探索的核心素养。总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中学化学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作业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让化学课堂教学早日回归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理论,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彬.基于提升学科素养下的化学概念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8,10:95-96.
[2]刘恒军.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探析[J].广西教育,2017,7:111-112.
[3]田靖,刘媛,孙萌,等.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对分课堂教学设计[J].广东化工,2019,46(1):206-207.
[4]陈丽东,蔡文广.浅谈中学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广东化工,2018,45(16):220-221.
作者:文志刚 陈文芹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