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化学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化学教学论文

导学案化学教学论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导学

多媒体课件引入化学课堂,把师生带入了一个清新又神奇的世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时,创建优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入轻松的教学情境,用动画展示在微观世界里水分子在电离的条件下先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使学生理解了整个微观的变化过程。再利用导学案中的基础导学,对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展开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的疑问。实验证明:学生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的帮助下,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高显著。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得到体现,学生能很轻松地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导学部分。堂课就生动体现出了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

二、多媒体与实验绝妙配合,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帮助记忆,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全面、清晰、准确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动态的教学辅助形式,它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形成过程更加形象、逼真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有效性显著提高。现实中一些难以演示的实验,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却能很好地模拟出来,如氢气的爆炸。多媒体课件与化学实验两者可相辅相成,在实验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我们在讲授电子在核外的分层排布时,进行实验演示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形象地把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呈现给学生看,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与多媒体技术展示的理想状态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布的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轻松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将现代教育手段与导学案有机统一,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只是学习新内容的热身运动,许多知识还得依靠学生去开展合作探究才能掌握。一般来说,学生在完成预习案的过程中会留下许多未知的知识,也会有许多的问题等待去解决。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知识内化。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究,开展合作性学习。此时,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根据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辅助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后如果学生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或微课视频在交流群中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把现代教育手段和导学案结合起来,主动地进行学习,找到知识的突破口,很自然地实现从感性认知到能力的转换,轻松地把握每一课的教学内容。

四、合理设计导学案,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阅读全文

药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文

1教学内容优化

1.1选择适合药学专业的教材

合适的教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教材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授课的逻辑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生物化学课程相关教材种类繁多,如何选择适合药学专业学生以及符合课程安排的教材显得十分重要。王镜岩的《生物化学》第3版无疑是最为权威的一版教材。这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章节按比较传统的先“静态”后“动态”组织编排,符合我国生物化学的教学习惯,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但是这套教材内容过于详尽,具有一定深度,对初学者难度较大,并且该教材着重于生物化学领域知识,鲜有与药学专业特殊性相关的知识拓展,同时价格昂贵,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将这部教材列为参考书目。经过筛选,我们将姚文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7版)作为我校药学专业生化指定教材。这部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姚文兵和主审吴梧桐均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主编姚文兵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他承担教育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名牌课程药学生物化学基础的创建工作;主审吴梧桐也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他长期倡导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工业微生物学与现代药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学科体系,主持创办了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制药学院,其权威地位也保证了本教材的高水平呈现。该教材在第6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第三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内容,还加强了遗传信息传递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充实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物质代谢、代谢调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扩充了生物药物的近代概念,介绍了生物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书末附有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英语注解等。教材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尽可能反映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的特点,突出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适合作为药学专业生化课程学习的教材。

1.2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指定的教材在顺序上仍然是先静态后动态的模式,但这种传统的编排方式并不利于学时较少的药学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解生物化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因此我们改变了先静态后动态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整本教材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能量代谢模块(包括糖化学、糖代谢、生物氧化、脂类化学、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模块(包括蛋白质化学、酶学、蛋白质代谢)和核酸代谢模块(包括核酸化学、核酸代谢、遗传信息传递)。每个模块在知识构件上,以某一生物大分子的代谢过程为主线,其他知识内容为支线,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的优化设计有利于学生对于生化过程的系统理解。以能量代谢为例,能量代谢模块以葡萄糖分解代谢为主线,首先用较少的学时介绍糖的结构及糖的化学性质,以及在消化道内的吸收过程,然后详细讲解进入细胞后的彻底生物氧化过程,包括经过无氧分解代谢为丙酮酸,再经过脱氢作用以乙酰辅酶A的形式进入柠檬酸循环完成C的最终氧化形成CO2,最后由携H的载体将H带入线粒体内膜系统经过电子传递最终形成H2O并释放出能量。在掌握这一条葡萄糖的分解代谢的主线之后,其他的知识点例如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糖原合成与降解等过程作为这条主线的支线知识内容,二者结合最终成为一个复杂而又有逻辑关系的能量代谢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各个途径的生理功能代谢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1.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课是生化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应当使学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即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流程和实验结果都在实验前给学生描述清楚,学生的实验过程仅仅是重复流程观察结果而已,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我们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在理论课上抽出时间,将实验课要进行的实验做预先的铺垫,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上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过程,得出一些结果并讨论分析。例如油脂酸价测定这一实验,在理论课上讲解油脂酸价测定的原理方法,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的食用油的酸价是否正常?经过暴晒后的食用油酸价是否会发生变化?反复油炸后的食用油酸价是否正常?以此提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也可由学生自行采样,在实验课上进行不同样品食用油酸价的检测,得出结果后再进一步讨论分析。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实验方法原理的理解,也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阅读全文

学生科学语言化学教学论文

一、化学语言特点

化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汉语文字,它是一种科学语言,遵循严密的逻辑体系,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与特点含义,力求规范、精确、简便、恰当、严谨,比如:离子、分子和原子,有关联也有区别;组成和构成适用不同需要时的表达;“硫酸”是化学名称,“H2SO4”是化学符号,分别是文字和符号的表达;“一种元素、一个原子”是正确的表述,不能将二者对调成“一个元素、一种原子”。如:化学式、化学反应式与化学方程式三者中,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表示了一种物质的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化学反应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反映了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而化学方程式则是在化学反应式的基础上,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学生必须能够正确理解这些名词的意义及相互的区别。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线,没有正确的化学语言的运用,是无法学习化学的。化学语言建立在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可以在中学生现有的汉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去学习化学用语,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学习化学及科学语言的基础,同时也利于促进科学语言素质的提高。

二、中学生化学语言的学习过程

掌握化学语言起步是在初中阶段,一些诸如化合物、化学变化、元素、分子等化学名词正式在课堂上听到,这一阶段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适当重复、结合实际生活,切不可强行灌输。如果出现学生对基本概念不理解或理解错误,要及时纠正,并适当鼓励,以免学生错误领会概念影响后续学习或者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需要理解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个时期对于正确运用与掌握化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从原理、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学习化学是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中出现的信息,从质量、时效、难度看都远远超过初中阶段,语言要求更加精准,文字描述限定条件更多,符号更加国际化,外语作用更加突出。在高中阶段,学生之间容易出现不同层次的分化。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更为关键,如果能够正确理解概念、运用语言,对于内容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反之,则会感觉晦涩难懂,甚至听课不知所云,自学不知应该学哪里,对现实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内容,并自觉运用于解题和生活实践中,以科学语言不断提出问题,以科学思维研究分析问题,将有利于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化学语言学习的途径

1.教师的言传身教。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学生学习化学语言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化学语言风格特点将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对于初中学生,结合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想尽办法让课堂上基础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直观与抽象描述相结合、具体实物与化学名词相结合。尤其是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学生的一致反映是难、散,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同时用语言描述过程,动手动嘴必须同时进行。老师课堂讲授的专业化学名词、化学用语要准确,不能模糊,不可随意发挥。而在讲解、讲通的过程语言要丰富幽默、善用比喻、善于联系实际的、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予以讲解。对于高中生,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加强,学习风格逐渐转化,接受知识受教师风格与语言特征的影响弱化。教师在对理论深度广度的准确把握、恰如其分的讲解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提问,多表达,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强化科学语言素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阅读全文

学生自学阅读化学教学论文

一、化学教学中自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措施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并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阅读,重在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化学用语的自学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这些内容的学习难度不大,但都很严谨,学生只要通过认真阅读、仔细推敲就可以掌握。课前一天,教师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用语编成《课前训练》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习或课外时间自学课本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前训练》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提出问题,上课时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同时要求学生对重要的概念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课前自学阅读有利于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既给学生下水导“游”,也借以启发其巩固练习,掌握阅读方法。

2.课堂阅读,重在提高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入课时创设阅读情境,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教材上很多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很强,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充分运用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针对课本上静态知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课件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课下自学阅读的兴趣。(2)课堂阅读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图象、图表、数据。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要具备“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图形、图表或数据来说明,可以使之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概念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引领学生阅读分析这些图表、图形、数据。首先,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是学习化学实验的最快捷、最便利的语言。在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1)实验的目的;(2)实验的原理;(3)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4)实验装置图各个部分的作用;(5)实验要求的条件和注意事项;⑹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和结论。其次,化学课本中还有许多图形、图表和数据。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图形,让学生理解图形中横、纵坐标的化学意义和图上点、线、面的化学内涵。化学课本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表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这些都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在化学课堂阅读中,要培养学生从数据图形中读出问题,读出规律,导出概念的能力。

3.课后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发散思维,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阅读全文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论文(5篇)

第一篇:初中化学概念分解教学初探

一、分解化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一般情况下,化学概念比较精练,抽象、涉及的知识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必须对化学概念进行分解和讲解,找出关键词,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溶解度”的概念,因为句子比较长,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将其分解开,找出关键词。首先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其次说明溶剂的量;再次,强调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最后,指出在满足以上条件时,需要溶质的量。这是四个限制条件,必须在满足这四个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二、用实验法进行化学概念教学

教师用语言表述化学概念可能对学生来说接受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体验和理解。如关于制氧器的实验,要引入催化剂的概念。教师在实验前,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再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二氧化锰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就是二氧化锰的特性,是一种催化剂,此时教师可以引出催化剂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对催化剂有更透彻的理解。

三、注意归纳和总结化学概念

教师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例如:在一章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对这一章所有化学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在讲完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之后,可以总结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突出元素在这些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概念出一些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和巩固,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提高用化学概念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

一、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1.师生关系不协调

初中学生对化学课程都很陌生,担心自己无法学好这门课程.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考试的目标,一味地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负担.教师忽视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不同水平,让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就产生了反感抵触的心理,甚至教师的不公平对待也会对学生学习化学产生很大影响,直接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由于学生对化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处于被动学习的模式,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化学课堂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活动比较少,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培养,课堂学习氛围也相对低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化学水平的提高.

二、改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阅读全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

一、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1.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一步步的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有学习的成就感,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高中学生的学部分是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偏科的现象较多。要想化弱势为优势,就需要教师们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化学实验,增加学生手脑互动的能力

化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主要是以实验为主,所有理论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论证的。高中化学的教育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学习通过主观的观察来掌握相关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演示和讲解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概念化的学习,而且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利用碘遇淀粉显色的化学原理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密信”背后的奥秘等。让学生在娱乐中找到理论的依靠,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的实践要点

阅读全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一、巧用多种形式,增强实验效果

1.强化演示实验,理解抽象知识

为了将各种化学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教师可以设计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直观材料,还能吸引学生感官和思维的参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措施的引入,生动直观地演示实验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更具形象化。如:做硫或者磷在空气中燃烧,为避免产物造成空气污染,可用播放视频做这两个实验;讲解如何还原氧化铁中的铁时,可通过动画演示或模型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再现;进行粉尘爆炸实验时,由于存在危险,可用视频形象地展示实验过程,学生既能明白实验原理,有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事实表明:适当的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的印象和理解,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重视分组实验,培养多种能力

分组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分组实验中,获得了实验操作机会,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其具体做法为:实验前师生做好充分准备,根据实际内容,教师反复研究实验内容,准备好药品和必要的器材,掌握成功的条件,学生精心预习,了解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时做好实验指导,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发现问题,鼓励质疑,要求学生认真合作,探究新知,做好记录;实验后及时反思,剖析实验问题,使实验教学有效高效。

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实验前将学生分组,准备澄清的石灰水和蜡烛,并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然后指导各组学生进行实验,要求他们切下一小块蜡烛,把它放入水中,然后拿出并点燃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再让学生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各组描述现象。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鼓励各组学生质疑白烟是什么物质,蜡烛为什么会重新点燃。最后各组汇报实验,总结反思。由此可见,分组实验,学生动脑、动手,边观察边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乐学,教学效果显著。

3.鼓励家庭实验,体会实验乐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