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浅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文教育现状出发,逐个分析如何运用情感和个性化教学。阐述了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语言对学生们的重要性,在从小受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下,能认识到语言带给学生们的是另一种世界。通过对现在语文教学的研究,重点提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来更好的改善在教学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字:语文;现状;初中;个性化;情感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能让学生能从一堂课里面找到其中的乐趣,所以教学一定是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进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展适当的个性化教学,并把一些好的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是对改变教学形式真正的改革。
一、分析如今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应很受学生欢迎,但现实却不是如此,虽然认为三大主科之一,但地位远远不及数、理、化和英语等学科。在如今的高速的信息时代,对于写作的实用性和必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写作的要求也不像理科要求的精准,不管多么难,只要写一些东西就能有分。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欲望并没有那么强烈,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的指引下,很容易走入思想上的误区。初中语文教学大多数都比较严格,使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没有根本的进入学习的一种状态;虽然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比较宽松,但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懒惰的心理,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用往常的方法是不行的,还要从根本出发,从学习的的心态来改善这一问题,而要彻底的改变,还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二、用感性与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人是感性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的学习中都能体现出自己的感情,既能让人感动,也能让人愤怒,往往这种事迹都会给学生们带来很大的感慨。教师们也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传授课本内容时,学生最初都会全神贯注的听取讲课的知识,但过不了多久有些就会出现开小差或者打瞌睡,如果放任不管,那就会是一场非常失败的教学;如果采用严格管理,对于刚产生逆反心理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会遭到厌恶,从而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教师们同样也反思了这些问题,思考一下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从这里出发来解决学生以上的问题。反而也有这样情况,在教师提到最近的新鲜和有趣的事物,学生们的精神头就起来了,相互开始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这对于教师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吗?同样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时你可以把自己不要当做一个教师,加入他们,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一起讨论。或许这就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点。
(一)突发语文的感性魅力
现如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已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但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教师忽略了其中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的枯燥无味,如同理性的数学课,缺乏语文课应带来的真实的场景感受,从而让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下降到极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重视其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共同发展,将学生的独立性及自主性的培养提升至较高的层次上,慢慢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质疑、探究调查等,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先举例两个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同一篇课文《武陵春》,甲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了很多的小问题,拿《望江楼》中的词,主人公是“梳洗罢”但在本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甲老师把这些小问题都举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分组探究,经过讨论把逐个问题一一挖出。但凭借老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很少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浓重愁情,对作者的理解也很难从朗读中表现出来。而乙老师在安排教学情节中,先是播放背景音乐,带着学生们的初步感受,朗诵了这首诗,就此来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接着有让两位同学来朗读,读后告诉大家自己当时的传达的情感,又体会到了什么。之后学生的朗读的热情非常的高,对词作的感受也非常的到位。对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原因很简单,甲老师没能让学生感性的体会这篇词作,无法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而乙老师不仅做到了词作感性的魅力,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内心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每个教师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也要发扬教师的个性,教师作为教室这个大家庭中的“首席”,个性的发扬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一个充满个性的教师,如果学生对其有很好的印象,我相信这位教师所教的所有学科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喜爱。个性化的教师来自于自身对语言、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如今有些教师只能参考大纲上课,班门弄斧,没有自己的鲜明的突出,没有对课文过深的理解,从而对学生来说也不没有什么较大的吸引力了。而教师的语言特长,包括朗诵,书写等,都来源于自身的个性魅力。比如一些老师擅长朗诵,在独特的朗读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把一篇篇课文变成一首首美妙的歌声,学生的状态自然而然的就投入了进去,这样你的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一大步。当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着这样,但总有一种风格会得到学生的吸引,只要不要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个性的突出因人而异,但不能没有。
三、结束语
个性化的教学的方法还是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的,不一样的教学风格还是初中语文教学能提高课堂质量的方法。改变教学形式并不是让真正的改革,而是需要通过这种改变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有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程整合实施方法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2]凌葆琦.浅谈如何营造初中语文课堂氛围[J].才智.2017(24)
[3]王香芝.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兴趣教学[J].才智.2017(22)
[4]王立伟.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32)
作者:邵小慧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附中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也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因此,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教学艺术实践中自觉追求教学风格的理想境界。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着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一、教学个性的普遍缺乏———教师个性培养的现实意义
正如新疆邢孟霞老师在《教师个性缺乏:一个亟需重视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令人惋惜的是,在如今的中小学教坛上,具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太少了。与目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很不协调的现状是,一些平庸无能仅依靠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的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只会按标准答案考试而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育本应该是鲜活而富有生气、别致而富有魅力的,学生本应该是活泼而富有朝气、幸福而又快乐的。所以我们呼唤有个性的教师,呼唤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有渊博的知识、有高雅的气质、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来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我想,我们应该勇于打破以往教学中的各种束缚。
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讲求有效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个性之所以是个性,就是因为它有别于他人。个性化的消失往往是因为人云亦云,没有自我。如写一篇学雷锋做好事的作文,有些同学很容易人云亦云起来:让位子、推车子、扶瞎子、捡夹子、抱孩子,“五子登科”;写一篇遭受挫折的作文,马上又跟着众人的思路去想:父母离婚了,父亲被车轧死了……所以,要有个性地学,首先必须提醒自己:不要人云亦云!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做到“读出文本”“读出作者”,更“读出自己”。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本着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运用先进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个性化教学,使课堂效率达到最大化。而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单纯地去模仿别人,有可能落得邯郸学步的结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进行创新,对问题尽量挖掘多问、多变、多解、巧解的途径,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创造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提出不同意见,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同时找到自己的教学个性。
三、因长施教,彰显个性成一家
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必然影响和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有个性的老师才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教化和合理引导。要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佳教育环境。学校与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充分发现、尊重、发扬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布置不同的练习,选用不同的测试题,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评估标准等,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自主研究式等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给学生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以发展。
四、培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思考与策略
教师要有个性地教,学生也要有个性地学,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我,丧失个性。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间都存在着差异。语文教学并不是要抹杀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让学生变成千人一面。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时都有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这种差异,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就像“新课程标准”中阐述的: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总之,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师要有强烈的个性意识,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制于名家见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造自由交流的平台,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激荡着学生的青春活力,发展他们独立自主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突破陈旧,超越传统。
作者:吴章健 单位: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镇中心学校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学语言
【摘要】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应根据高职学校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性而确定。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抓住语文这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采取个性化教学语言,提高其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化;语言
艺术类的高职学校,因其培养目标所定,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教学仍占相当重要的份量;因其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如何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效果,一直是教师们绞尽脑汁、费神劳力的难题。笔者作为艺术类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就如何提高艺术类高职学校的教学效果,在这里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文化课教学应据艺术类高职学校的独特性而定
艺术类高职学校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为扎实的艺术专业特长和能力的人。培养课程通常分两大类: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学因其目标明确,深受学生喜欢,效果也明显,而文化课教学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其实文化课教学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不可或缺的课程[1]。为此,文化课教学必须针对艺术类高职学校的以下独特性而施教,方能提高文化课的教学效果。
(一)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学的协调
艺术类高职学校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往往多达十几门或者几十门,而且所占用的教学时间多,并且周期长,周而复始、层递训练。为引起学生的训练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往往形式多样,任务多强度大,一堂专业课下来,学生们直喊累。接下来的文化课课堂教学可想而知,学生们身心疲惫、神精恍惚,有的瞌睡、有的心不在焉,文化课自然而然成了教师们的独角戏。合理安排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协调两者的关系,是提高文化课教学效果必然要求。
(二)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对接
当下处于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时代,作为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生们自然是时代艺术的追寻者,他们对于当下的艺术热爱程度空前。学校对于学生们的这种热情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鼓励他们去追求艺术,寻找艺术的膜拜对象。但是过热甚至是盲目的追寻,往往导致学生失去辨别、失去自我,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加强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对接,是提升艺术类高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2]。
二、文化课教学应据艺术类高职学生的特异性而定
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生非常复杂,年龄阶段不一、学习层次不一、个体心智不一等等,有太多的个体特异性,精准施教难度非常大。为此,文化课教学必须针对艺术类高职学生的以下特异性而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课堂教学的层次性与和谐性的统一、主动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一)文化课教学的层次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大约在10岁—14岁,教学班级的组合不是以年龄为依据,而是以专业为依据进行组合。教学班级的学生呈现出“三个不一”的特点:一是年龄不一,年纪最大的14岁,最小的学生年纪才10岁;二是文化层次不一,有的是来自小学五、六年级的,有的是来自初中一、二、三级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三是课堂自觉性不一,年龄差异和文化层次不一,学生课堂自觉性程度自然是不一致的。面对学生的层次性差异的实际,必须建立和谐的文化课教学体系,做到层次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二)文化课教学的差异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就读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拥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全部聚集一起,负能量自然被放大,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导致文化课的常规化教学往往很难进行。文化课教学必须面对差异,承认差异,独辟蹊径,激发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实现文化课教学的差异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堂教学应以个性化教学语言为抓手
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回归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拆除师生之间的距离之墙、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之墙。面对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校独特性和学生特异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和途径之一,就是结合专业性特点运用个性化教学语言,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其本质。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戏剧艺术的唱、念、做、打、舞的语言形式,以个性化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推动学生在茅塞处,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演绎故事,表述情感。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课文的阅读引导,可以借助唱的形式引入课文及分解课文。比如课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可以用王菲的经典唱腔,作为教学的气氛烘托。通过运用演唱会的视频,以舞台对该“词”设景所表现出来的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等等,让学生读出景与曲融为一体中,所直观表达的、超越一己的豁达胸襟与乐观情调,领略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当然,在这里不能小觑音乐的婉转流畅,通过它将意境表现得更加完美,播放这首《水调歌头》,更是让人欣赏其“心随境转”的博学!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对了解课文的背景,感情基调,整体结构和内容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和专业课程挂钩,活跃了课堂气氛,能使教学进度顺利完成。念:与唱互相补充、配合,戏剧中的“念”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在进行语文课文诗词教学的时候,有声语言几乎成了诗歌艺术教学的唯一载体。通过经典的诵读,可以得到一种入耳入心的效果。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朗诵者对文字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如何深刻,不论他对朗诵的整体设计如何精妙,最终都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表达上,进一步说,就是朗诵者的语言和声音上。学生通过朗诵者声情并茂的诵读,从而去模仿和了解诗词的内容。这样对于诗词的教学就容易多了。比如关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教学,首先采用浙江传媒大学经典的朗诵比赛,朗诵者的咬字清晰,声音浑厚,视频画面可以很好地对应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领略其绘画美与音乐美,接受文字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对语言艺术修养的认识、感受文字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做: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员在创作角色时,通过手、眼、身、步所有的程式,灵活运用这程式化的舞蹈语汇,以突出人物性格、年龄、身份上的特点,并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成功,更为生动。“做”并不是纯技术性表演,而是各具特点的内涵与表象,一举手,一投足,既有内心的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全为塑造形象服务。比如课文《雷雨》的教学,在课堂上,对于就读高职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特殊的时代背景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融入课文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去,于是,网络所提供的话剧视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是利用信息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将学生带入情境,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二是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舞台,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不能全员参与的弊端,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的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语言教学效果。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表现。有些课文的重点就在于动作的描写,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片段: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对于这种场面的描写要让学生领会动作的精彩性,就需运用戏剧中的“打”,借助于视觉感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打”的表现,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舞:散文是一种“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对话”的文学体裁。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我认为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散文教学难点在于意境,学生往往在把握意境上有一定难度。为解决问题,我采用了舞蹈视频直接进行视觉冲击,再导入课文。如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教学,就采用2010虎年央视春晚舞蹈《荷塘月色》,唯美艳丽堪称视觉盛宴。这篇散文同名舞蹈《荷塘月色》散发着散文般的唯美气息。其背景音乐如此震撼,弦乐的编配以及舞蹈场景的变换,可谓淋漓尽致。舞台背景设计进行了LED多媒体设计,不仅舞台背景和两侧的LED能播放动画,连地板和大屏幕都能播放动画,舞台效果的展示是全方位的。这些手法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完全展现在学生眼里。舞蹈演员们穿着荧光衣服载歌载舞,大屏幕上变幻着让人心醉的荷塘美景,金色莲花在深蓝色的海水中绽放,效果相当出色。通过视频刺激,个性化语言教学,学生读到散文的当中诗境内涵。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J].2003-10-0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邓宝玲 单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以及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模式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了有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师
一、个性化教学在教师方面的体现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能只是喊口号而是要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并在教学安排时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在上课之前也要不断斟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改教学内容。
2.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人们之所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是因为时代的发展速度很快,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那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教学方面同样适用,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省,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与优点,对于工作中的不足,教师应该及时改正,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于工作中的优点,教师应该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
3.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状态:课堂是属于教师的,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发展学习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知识的掌握能力分为三个小组,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安排成语故事的查找任务,给基础一般的学生安排成语故事中生字的注音任务,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就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让他们把查找出来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个过程中第一组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成语,第二组学生能够在了解成语的基础上学会更多字词,第三组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字词,了解成语,还能够将这些成语转换为自己的东西记到脑子里。这样梯度安排教学任务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个性化教学在学生方面的体现
1.引导学生使用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使用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扮演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知识通过讲述的方式教给学生不如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教学《女娲补天》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女娲为什么要补天,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去想象一下并通过提问和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得出答案,有的学生在教师提问之后立刻就说出来“肯定是天上破了个大窟窿”。教师紧接着问:“天上为什么会破窟窿呢?”随之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通过了解上课学生的表现在课下为学生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刚刚激烈的讨论,教师最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2.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锻炼
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学习中十分依赖教师和家长,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依赖心理,思维就会变懒。加之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所以学生呈现出来的思维特点就是思维存在思维定势的局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锻炼,在教学《夸父逐日》时,以夸父逐日有没有意义作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夸父逐日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夸父逐日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这也是夸父逐日能够被后人传颂的原因,也有的学生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认为夸父这种行为就是在挑战自然,是不值得称赞的,我们不应该试图去改变自然,应该与自然和平共处。教师在学生的思维训练过程中要积极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表达的不够清楚、语速较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耐心听取学生的想法,并在学生将想法表述清楚之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也使学生不断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勤.课堂大问题[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谢冰.小学语文提问策略[J].学周刊,2015.
作者:曾惠娴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兴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