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学科个性化教学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小学音乐学科个性化教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小学音乐学科个性化教学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学生对音乐课的要求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音乐的方式也有明显的变化,探索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学科的个性化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音乐学科必须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的的制定、教学手段的选取,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各个教学环节上都要进行个性化教学。进一步强化“舞台”对个性化音乐教学的特殊作用,正确地使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微课;舞台;魅力瞬间;推送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晋书•乐志》中的“是以闻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论音乐》中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运动”,他们都强调了音乐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就人的个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音乐对一个学生成长的作用可能被严重低估。单想想古今中外那么多优美的歌曲,仅仅歌词就非常打动人心,甚至比一般的文学作品都有表现力,如果再加上更有表现力的乐曲呢?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音乐作品以更加“短平快”,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着我们的生活,滋润着学生的心灵,音乐学科对全人教育目标,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进入了“互联网+”的新时代,教育教学对象以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和求知方式生活学习着。他们熟练地玩着智能手机,享受着无处不在的WiFi;用智能手机、Ipad或者手提电脑进行学习、交流,把各种点滴的闪光点分享到网上。同学朋友之间通过网络可以快速地把学习中的“兴奋点”进行交流,既能把自己感兴趣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一分钟内传遍朋友圈,也可以通过微信、头条、抖音等自媒体快速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少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到VR/AR以及BYOD,智能化的学习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不少学生的最爱。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表现出的超常自我教育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新特点和新需求,而教育教学工作者还缺少系统研究。具体到音乐学科来讲,怎样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接受?怎样才能让音乐学科的教学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这既是每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为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笔者结合过去在中小学任职音乐教师的实践经历,谈一点自己在音乐学科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方面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一、个性化的音乐教学需要更加开放的视野

在教学大楼的走廊上过过往往的中学生,透过连接到智能手机上的“小喇叭”,以及那种陶醉其中的小表情,可以看出,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都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离他们的生活有一点远。音乐课的教学形式还是采用大班班级授课制,按照人教版的正规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在教学内容方面,照本宣科,并没有音乐教师太大的发挥空间。现行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大多数是一些具有明显爱国主义色彩以及民谣气息的歌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但歌曲民谣所表现的内容稍显脱离当前的主流生活。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是紧跟时代潮流的一代,他们更喜欢新潮、流行、时髦的元素,他们对音乐课的需求已经走向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元化。新一代学生,绝不会对我们的墨守成规“袖手旁观”,必然按照自己的喜好向音乐老师提出一个个的个人要求,他们会按照自己的需求提出增加一些急需的内容。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音乐教学大纲,但可以在传统音乐教材的内容上有所松动,可以选取更接近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做为教学范例,既照顾到学生的一些“迫切”的愿望,也照顾到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些心理需求,用更加开放的视野来重新审视音乐课。

(一)音乐教学的全体性与个体性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学生确实在音乐方面“五音不全”,缺少学习音乐的基本天赋,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出生前就陪同妈妈感受音乐的熏陶,从孩童时候学习的幼儿歌谣就已经开始享受声乐演唱的陶冶,他们成长到现在,早已听过了无数的摇篮曲,学唱了数不清的儿歌,他们很早就开始学习音乐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欣赏音乐了。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还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等,都再三强调音乐对一般孩子的成长必不可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中学音乐学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应因为学生在音乐天赋方面有一些差异就可以厚此薄彼。音乐学科还有极强的个体性,没有适当的音乐天赋就很难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正如教育家约翰•菲尔兹说过的“嗓音功能和歌唱能力确实是上天赐与的,但是歌唱艺术家却不是生就的,他们是造就的。对于他们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包括健康、智力、教育、音乐常识、声乐技巧、曲目、咬字和语言的研究、掌握键盘、受过良好训练的听觉、视谱能力、表演训练和舞台实践”。虽然大多数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喜欢的音乐形式极具个体性。每个学生的音乐天赋不同,学习音乐的“个人追求”必然会相差很大。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让不同的学生按照各自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对音乐天赋不好的学生,也让他们在学会音乐鉴赏的基础上找到自己适合的音乐形式。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言:“对音乐没有适当才能的人要搞音乐,固然不会成为音乐大师,但是他由此学会识别和珍视音乐大师所作的乐调”。

(二)音乐教学内容上的“因材施教”

新一代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求知欲旺盛,自我表现欲望非常突出,思维活跃,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和这些学生的心理节奏相一致,不合拍的音乐作品,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不要指望当代学生在不喜欢的内容上能够“委曲求全”。所以,在准确把握好学生心理“脉搏”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适当地放手,给他们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让他们更多地选择符合自己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那些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喜欢器乐的学生,要让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乐器,或西洋乐器,或中国乐器;喜欢声乐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去学习演唱,或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或摇滚、民谣、爵士等流行唱法。毫无疑问,对学生在个人音乐发展方向上的放任,必然会提高对音乐教师素质上的要求,但为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是别无选择的事情。

(三)音乐教学内容上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音乐学科尤其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虚荣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方面才艺的认可,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学生朋友圈中的人际关系地位。当代学生大都敏感、好强、自尊甚至叛逆,他们重视自我形象,渴望展示自己的魅力,但往往由于阅历的局限,在面对千姿百态的音乐形式面前却常常表现的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有些处在青春期的同学为此还经常感到苦闷。如何从各种类型的音乐形式中找到适合和喜欢的?如何适当地展示自己的魅力?这是每个同学都渴望得到解答的现实课题。所以,讲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非常有必要和他们“商量”,多问问他们喜欢什么,想学习什么,必须注意耐心加以引导,尽量满足他们心理上的正当需求。

二、个性化的音乐教学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

音乐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学生在班级授课条件下的共性,又要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个性,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支持学生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所选择的各具特色的音乐成才之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个性化的音乐教学要分阶段、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这肯定会给音乐教学增加更多的困难。首先需要更多的音乐方面的设施设备,目前,在班级授课框架下,个性化教学的物质条件还比较有限,课堂上很难凑全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乐器,比如中国乐器,像竹笛、二胡、古筝、琵琶、葫芦丝、笙、古琴、沅等等,西洋乐器像钢琴、大小提琴、大小号、长笛、萨克斯、架子鼓等等。其次是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音乐素养。中外乐器多种多样,很难保证音乐教师会一一使用。从教师素质看,这必然提高了对音乐教师专业上的要求,很难想象做为一个普通的音乐教师能有如此全面的音乐素养,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乐器教学,所以,指望音乐教师凭借自己的“全能”在课堂上来解决乐器教授问题,是不可能做到的。第三、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相差很大。有的学校音乐方面的设施设备比较齐全,学校比较重视;但也有不少的学校既没有很好的音乐教学的设施设备,学校也常常把音乐课当成是一种点缀。所以,音乐教师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是挺多的,但再多的困难也总有办法能够克服,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方向上进行尝试

音乐学科包含的门类非常多,有声乐、器乐;有美声、民族和流行;有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有管弦乐、交响乐等等。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在不同方向上发展自己。学习声乐的天赋不好,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学习一个器乐,买不起钢琴的,学学竹笛也是不错的;“吹”不好的可是尝试一下“弹”;“弹”不好的,可以尝试一下“敲”,“敲”不好的可以尝试一下“拉”,吹拉弹唱之中,总会有一种是适合的。音乐教师要善于保护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是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鼓励,对刚刚起步的学生要善于“推波助澜”,因势利导,要多给学生做一些“指点迷津”方面的引导疏通工作。

(二)根据学生音乐天赋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对班级授课制的大班音乐课,多讲授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可以学学识谱,练习一点节奏、视唱等知识,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不同门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排练一些集体参加的音乐活动,如合唱等等,培养一下他们对音乐的基本兴趣和感悟能力。在完成课堂教学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其真正个性化的教学还是“一对一”甚至是手把手的小课教学或小组教学。对有一定音乐天赋的学生,要鼓励并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地参加音乐考级,为他们参加一些音乐活动创造条件;对天赋不太好的学生,也鼓励并指导他们对音乐有更多的欣赏,既可以引导他们从音乐中体会到真善美,又可以鼓励他们在音乐欣赏中学会情绪的释放,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的个性化教学还要善于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音乐社团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相互竞争、交流和提高,让不同音乐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多渠道克服个性化教学中的困难

我们当然应该知道,学校不可能提供所需要的所有乐器,学生的家长也不都是有钱人,但教师可以当好参谋,帮助学生规划学习音乐的方向,如需要选择乐器,恐怕还是由学生的家长去买单了,买不起小提琴的话,买个竹笛也没有什么不好。音乐教师亲自去教学那当然是最好的,在不擅长的音乐方向上,帮助学生推荐社会上的音乐教学力量,也是最常见的解决教学问题的办法。实在不行的话,别忘了还有互联网。事实上,“互联网+”时代,各种门类的在线音乐课程非常多,既有入门级的课程,也有进阶的讲座,有不少课程还是中国各地的“音乐名家”,而且往往是“课美价廉”,事实证明,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资源,可以事半功倍。

三、个性化的音乐教学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的本质就决定了音乐比起其它艺术更不易让我们以较一般的方式来把明确的和特殊个别的东西掌握住和说清楚”。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或现场演绎,很难达到音乐所展示的那种境界,音乐课堂应该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设施。首先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音乐教室,并尽可能和其他需要安静的学科相对地隔离开来,形成一个可以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其次,音乐教室需要配备高清投影以及符合音乐教学鉴赏需要的音响设备,还要有可以连接互联网的WIFI;最后,如果奢侈一点,再配备上有光电效果的小舞台就更完美了,在有视频播放的情况下,收看画面,聆听乐曲,加上同步的光电效果,那就是一种影院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更容易带出那种特定的音乐氛围,音乐教室的座次可以更随意一点,以满足不同条件下安排分组教学。信息化的音乐教室,不光对教师来说比较省工省力,对学生来说也更容易达到声临其境的效果。我们知道,教师仅仅是领学生进门的师傅而已,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永远是属于学生的。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新花样”层出不穷,像微课、慕课、翻转课,创客、抖音和微信,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新鲜事物”,如果老师再不“时髦”一点,就真的不合时宜了。事实上,我们音乐学科的教学,非常适合采用这些时尚的新花样进行个性化教学。当代学生成长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耳濡目染之下,智能手机、ipad、手提电脑等信息产品都玩得非常熟练,他们非常擅长把学习中的点滴喜悦和收获,通过这些信息工具进行分享,他们非常熟悉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学习、娱乐和生活。已经有不少的学生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有的已经是某一个网上社团的主唱,拥有无数的网上粉丝,习惯在网上听到粉丝们忘情地欢呼,获得的是明星般的感觉,学生们在这种虚拟的空间里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价值”。这种学习效果,这种激励效果,我们在常规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是无法做到的。

(一)借助信息技术不拘一格地选择教学方式

音乐学科进行个性化教学最好的教学形式还是“一对一”的小课方式,但对大批量的学生来说,一个音乐教师根本做不到“一对一”教学,很容易就能想到,成百上千名学生都“一对一”的上课,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那?比较容易能实现的,还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合适的“在线音乐课程”,尤其是多选择一些网上的微课,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课程,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的突破重点难点。网上课程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如学生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选择高阶的在线课程;刚刚入门的,就选择起点比较低的在线课程;还没入门的,就选择以培养兴趣为目的的启蒙课程。从林林总总的网上课程中遴选出比较适合的课程,也需要一定的眼光,这既需要学生独具慧眼,音乐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去做选择。随着慕课、翻转课的兴起,传统课堂将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自己的音乐老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去学习,学校将不再有边界。创客、抖音等视频短片在网上铺天盖地的情景,标志着知识技能的“短、平、快”模式已经到来,标志着碎片式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广泛接受。VR/AR以及BYOD设备更标志着有了让学生“设身处地”去进入特定学习情境的机会,很多难以描述的意境,学生就可以戴着贴身的装备直接“走”进去体验。这些崭新的学习手段,是“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点,做为一个音乐学科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适当的借用现代化的工具,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二)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任何内容,随时随地都可以请教任何人,这就是“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们新的求知方式的“常态”。学生打开自己的电子书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如ipad),通过教室里的WIFI等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建立了和世界上任何人的交互通道。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唯一主角,其他人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自主规划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节奏、学习的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学生可以各自专注于个人选定的教学内容,把精力用于突破自己的“难题”上,看不懂的可以反复去看,可以变换角度去看,可以请教不同的教师去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实现前面提到的多层次教学目标。

(三)教师通过推送课题掌控教学的主导权

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向学生推送“基于某个主题的项目”,向学生传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学生根据课题的要求建立多个创客小组,按小组内的分工自主选择去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与别的同学在网络上讨论,并把学习成果展示在网上,同步收看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譬如,老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微信群推送一个“怎样区分声乐的四种唱法?”的课题,并通过推送让学生初步了解这四种唱法的特点,让学生经过网上独立的学习,找出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各自的代表人物。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分别建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原生态唱法的四个创客小组,各自按照在小组中的分工去访问网上相关的资源,把找到的例证,还有自己简短的分析,通过文字或音频分享到交流群里去,老师在群里实时进行点评、总结,并为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看起来是各自为战的学习过程,实际应用起来,对教师素质会有很高的要求,但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快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四、个性化的音乐教学需要提升“舞台”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仅仅把学生约束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与欣赏音乐,还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都难以完全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地尝试新的教学形式,把课堂变为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演员,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节目的编导者。同一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表演形式,让同学们相互模仿,互相评价,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借助光彩夺目的大舞台,甚至可以借助一定的光电效果,初登舞台的学生们,他们的演出水准一定会被放大,演出效果必然更容易“出彩”,这种出彩的“光荣”,会加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精力投送,并迸发出更大的学习音乐的热情,我们这样去给孩子们“捧场”,他们不喜欢音乐课才奇怪呢?人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学习音乐的孩子们,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才能最终成功。让初学音乐的孩子,尽可能多地体验到学音乐的成功是一个音乐教师的责任;善于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魅力瞬间”,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的职业修养。

(一)把现有的设施设备发挥到极致

音乐教学要做到“有声有色”,必要的教学设备必不可少,学校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高配置的专业音乐教室,可以进行综合文艺表演的大舞台,应有尽有的各种电声器材,这是一个音乐教师最实实在在的教学条件。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是音乐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学生自己的“硬件”条件也不可荒废,学生个人所拥有的各种乐器,以及各种信息工具,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也要充分利用。

(二)借助舞台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锻炼的机会,可以考虑通过课堂上小型演唱会的准备和演出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重视“校园好声音”之类的校园内部的音乐节目的组织和选拔工作,通过音乐比赛培养各个音乐方向上的骨干。遇到学校的重大演出活动,要给学生以平等的、通过竞争上台进行表演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音乐类比赛。可以考虑让天分好的部分学生领先一步走向“大舞台”,让天分一般的学生先在课堂的小舞台上“魅力绽放”。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从来不怕“摸爬滚打”,就怕老师不赏识、不认可。大多数学生并不以成为音乐家为目标,他们更讲究“重在参与”,让大多数的学生乐在其中、幸福满满,潜移默化之中,音乐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合适的舞台,并通过拿手的音乐活动找到自己的“魅力瞬间”,最终让学生找到“化茧成蝶”的幸福感。我们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让各种音乐活动转变为自己的音乐课堂。

(三)通过虚拟舞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可以在网上搭建一个慕课空间,把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点滴”,分享出来,让他们的家长能看到,让他们的亲朋好友能看到,借此机会来满足学生的虚荣心。还可以在网上开通一个直播室舞台,把你的教学对象拉进来,让他们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让他们在其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激情,让他们在其中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更能体现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的个性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倒逼教师从封闭走向开放。面对精彩纷呈的音乐乐坛,面对千姿百态的音乐形式,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特别是着眼于信息技术来推动音乐学科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拿不出“新花样”,就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新需求;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就无法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当代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产品,他们具有天然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信息工具的依赖也倒逼我们教师不得不去重视这些“工具”,特别是智能化音乐学习工具的出现,将极大地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学习。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的渗透和应用,必然会对教育教学产生更大的影响,对教师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必然带来更大的挑战。今后还会层出不穷地出现新的技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学习形式,这必定会促进新的教学思想的产生,也势必更有利于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时时刻刻对新技术的发展保持足够的敏感,关注着任何可能带来教育思想和教学技术变革的新技术的出现。

作者:王天佑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