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意义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意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意义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对个性化教学的理解,然后分析了我国个性化教学的现状,最后论述了个性化教学的意义,即顺应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个性化思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合作学习的热情;有利于解放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尊重生命,尊重社会现实生活的体现。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个体差异;新课改

一直以来实行的班级授课制,虽然扩大了教育范围、培养了大批社会所需的人才,但它抑制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要求和特殊需要。因此,我国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严重缺失。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关注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的意义日渐突出,值得我们思考。

一、对个性化教学的理解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先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蕴含着丰富的个性化教学思想[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的教学活动因人而异、教无定法,或是公开演讲,或是个别交谈,或是进行辩论。由此而知,个性化教学思想在古代中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早已产生萌芽,所以,这一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后来,我国的学者对个性化教学的概念也进行了界定,邓志伟[2]指出,个性化教学的实质是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去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李如密[3]等指出,“个性化教学是教师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同等重要。所以笔者认为,个性化教学的起点和重点都应该在教师身上,教师应当以教材、专业水平和学生情况为基础,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整套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思想,并主动将自身特点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以自身个性化的教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

二、我国个性化教学的现状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4]由此,个性化教学的教育理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熟知,并积极地酝酿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如许多课堂都出现了师生对话、平等互动的局面;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开始采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显现了个性化的特征。新课改虽然提出了个性化教学,但其在我国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阻力,所以个性化教学并未取得多大效果。首先是受长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其在当代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着突出表现,即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才能。其次是受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评价制度的影响,为了提高升学率满足家长的期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敢过多追求新颖的教学模式,只能机械地进行知识灌输。而学生为了获高分,过度追求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丢失了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最后是受个性化教学的现实条件不足的影响,我国公立学校的班级规模正常在50人左右,实行小班化教学的条件还远远不足,这使得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的个性差异很难被照顾到。因此,为了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三、个性化教学的意义探讨

(一)顺应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个性化思潮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教育个性化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其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美国采取的促进教育个性化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磁石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上很自由,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喜好教给其不同的课程;另外,磁石学校在择校上十分方便,学生不一定要“就近入学”,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去的学校。日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提出了教育个性化。临教审提交的教改报告表明,“此次教育改革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打破目前我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等弊病,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5]所谓“重视个性的原则”,就是要在教育内容、方法、制度、政策等各个方面,学生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责任感意识。芬兰,国家小、人口少,近年来却不断创造教育奇迹,由于它极其重视人力资源,珍视每一位学生。其强调的教育公平,并不是为每位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恰恰相反,芬兰的教育是极其个性化的,每位学生都会根据自身情况接受不同的教育,以使自身潜力得以发挥。芬兰高中实行的“不分年级制”的教育模式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灌输型教学体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有目的性地选择课程,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由此可见,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强劲的教育思潮,在此思潮的影响下,很多发达国家都对中小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同时,我国也实行了一些教育改革措施,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必须根据我国国情,按照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人才”[7]。由此可知,我国的教育改革目标与世界教育改革的步调是一致的,顺应了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发展性。

(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合作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而实施个性化教学,完全符合这一要求,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选择适合每位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这样一来,不论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这便能够增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使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充分提高。“知识是个性化的,因而学习在本质上是自我主导的。[8]”同时,个性化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合作学习。个性化教学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唤起学生对自我全面发展的追求。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光靠自己的能力难以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便会产生要合作的意愿。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科知识缺漏之处会得以补全,便于学生更快地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实施个性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合作学习。

(三)有利于解放教师,进行教学创新

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学任务的积压给我国许多中小学教师带来很大的职业压力,并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精神层面和身体层面都没有得到解放,易导致其在教学上出现思维僵化,缺失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沦为教学的机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与学生是对等的关系。个性化教学指导思想表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减少只顾自己“满堂灌”的局面。只有教师给学生学习提供参考和建议,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指南,教师才真正意义上在劳作中得到解放。当前,教育创新在教育改革中得到广泛的关注,而个性化教学也是教师个性的展现,是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对课堂改革的创新,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自身的个性特点。

(四)尊重生命,尊重社会现实生活的体现

每位学生都是有生命的,其个体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性格等各方面。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留给个体充裕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顾及学生的个人情感。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便是尊重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价值便是尊重生命的具体表现。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9]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其自身生存于社会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便是培养学生在某方面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因而,从总体上来看,个性化教学就是培养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质上,就是尊重社会现实生活。

四、结语

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历史性,长久以来,我国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一直将这一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比如,在课堂上积极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但其在实行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现实阻碍,所以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然而随着新课改中“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充分实现个性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个性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其广泛致力于培养各种富有创新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只有顺应这股潮流,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另外,实行“个性化教学”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解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自身教学的突破。最后,“个性化教学”的推广,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关爱生命的一种表现。因此,个性化教学的教育观念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究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长久的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37-40.

[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B/OL].(2001-06-08)[2018-03-15].

[5]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63-164.

[6]何晓娜.芬兰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467-3468.

作者:商琦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