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力的培养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力的培养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力的培养3篇

第一篇

一、我国农村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

在对政治课程的认知上,部分农村高中并不重视,或者认识有偏差,因而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师考核等都相对轻松。这都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政治教学模式较为传统,难以达到新课改目标要求。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要求,高中政治课程十分紧凑,有的学校甚至两年就完成了三年的课程教学计划,这种“抢”时间的学习模式很可能挤占学生的时间,限制其思维发展空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由于部分教师在上政治课时方法较“死板”,并未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极大地制约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我国农村高中在政治课堂中培养学发散性思维的效果远不如城市高中,其主要原因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对政治课程的不重视。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轻视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现象,突出体现在排课以及课程设置上。其二,教师教学能力还需提高。农村高中的物质条件比不上城市高中,优质教师缺乏,其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过程中也难以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培养效果。

二、在农村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措施

要充分落实新课程目标要求,提升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我们需要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完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思维局限,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此,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打破传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而政治学科由于其自身文字性叙述较多、概念复杂、记忆内容繁多,导致许多学生兴趣怏怏,更别说发散思维。对此,教师首先必须从提升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入手,逐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打破传统上课的限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并在预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另外,教师也可以打破传统上课的空间限制,带着学生在室外上课,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模式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给人一种真实感、紧张感,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情境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巨大的效用。如在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议题时,教师可以举出实例来证明,比如灾难援助、三峡建设等。同时,在教学中善于设计问题,既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发散性、非唯一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习惯。

3.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其达到举一反三。知识的迁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为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其二,具有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发散性思维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在确保学生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落实问题,注重对问题的总结,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提出求异意见,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定势是限制学生解决创造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对探究性材料要寻找多种解决途径,大胆质疑权威并小心求证。同时,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辩论赛,鼓励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探求,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开阔学生的思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引进优质教师,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好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提升教学质量,并且可以创造性地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校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一方面,引进优质教师,改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加强对政治任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逐步提升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驾驭能力。

三、总结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地区高中政治探究性教学与城市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在培养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发散性思维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提高农村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祖祥 单位:浙江省磐安县职业教育中心三中

第二篇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

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既受教师认识不到位的影响,又受现实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教学氛围的影响,同时还受传统教学习惯的潜在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上。

1.课堂教学形式刻板单一,学生的思路难以打开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模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使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变成了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更别说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了。

2.教师授课越俎代庖,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总结了一系列考试要点,形成了“教师划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学习是一个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思考的过程,必然影响学生运用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这种求同而不存异、热衷于追求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习惯于掌握“是什么”,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或“怎么办”,自然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深入挖掘教材,促使学生思考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本,理清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发问的方式、质疑的态度去探究教材知识,让他们在探究中发现自身认识的偏差。另外,教师还要认真发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从宏观上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理解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真正含义。以教材为载体的政治教学必须以课本上的某一理论观点或者章节内容为载体,拓展研究性教学的空间,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思考

要提高政治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设置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生对时事政治材料、历史资料等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材料中存在的争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从而达到情境导入的目的。

3.注重语言艺术,让学生在平等沟通中融入教学

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交流与互动的基础上,首先,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和意识障碍,努力实现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到学生向教师提问的转变,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作者:钟生活 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

第三篇

一、人文精神培养简析

(1)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这一方面使得许多高中生在物质上越来越充足并且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而另一方面高速的学习、生活节奏也使得高中生的精神世界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危机,例如信仰缺乏、待人冷漠、容易急躁等现象都是高中生精神世界出现问题的表现。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具有较高的难度,并且过程较为复杂,同时这一过程将会长期持续。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时,应当注重这一理念运用带来的长远效益,而不应抱持着急功近利的态度进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从而促使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并促进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合理培养。

(2)民族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完善所需要的重要精神要素,并且由于高中生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基石,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促进一个民族的真、善、美等民族品格发展得到有效发展,这同时,有利于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有效升华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由于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并且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得以永远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针对现今部分高中生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的颓废,非常有必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相应教学对策的有效提出使这一部分的高中生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得到有效加强。

二、高中政治教学对策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合理运用

(1)提升高中生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

人文精神培养的合理运用首先体现在提升高中生的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上。通常来说,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的提升对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上文已经叙述过人文精神的培育绝非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中通过学生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的有效提升可以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并自觉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高中生养成持续性培养人文精神的习惯并将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最终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2)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合理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高中政治教学对策的有效提出起着基础性作用。通常来说教学目标是一切高中政治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并且直接关系到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施同时影响到了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好坏。合理的高中政治教学目标应当使高中生的政治知识与人文精神得到有效结合,从而在提升高中生政治学基础能力的同时,使其精神世界得到更好地完善,并使高中生的性格更加开朗、阳光。并能对其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以强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并确保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使高中生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与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加开朗健康的性格。

(3)注重美德教育的运用

在高中政治教学对策的提出过程中美德教育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得人文精神得到更好地渗透。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在进行政治知识讲述的同时适时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约束自己并达到较高的人文精神水平,从而在提升高中生人文精神与良好品德的同时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进行。

(4)培养高中生自我尊重的品德

众所周知,当代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在学习过程中静不下心、沉不住气、耐不住寂寞等现象。因此针对这一现象,高中政治教师在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其自我尊重的品格进行有效培养。众所周知,自我尊重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高中生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信念进行培养时所需要的精神之一。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在信仰、幸福、生存等教学内容的教学中渗透自我尊重的要素,这可以让高中生在更好地理解政治学内容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价值,并且学会自尊、自爱等可贵的品德,最终促进高中学习过程中静不下心、沉不住气、耐不住寂寞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5)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渗透

人文精神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沉淀中得以发展的一种精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必然地涉及了许多领域的相关知识,通常来说与人文精神有关的领域涉及到科学、知识、艺术、道德等方面。除此之外,在高中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独立的,这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亦是如此。除此之外,由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较为复杂的过程,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培养高中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渗透。例如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相对”这一概念时,高中政治教师可以例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著名例子:“相对就是你站在一个美女前的时间流逝速度和你站在一个丑八怪前的时间流逝速度。”虽然这一定义并不是高中政治中的准确定义,但是通过别的学科相关知识的合理渗透可以促进高中政治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和人文精神,同时也更好地培养了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教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的运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高中政治教学对策探讨过程中,应当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与复杂性、长期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教学对策的提出过程中对人文精神培养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促使我国高中政治教学水平得到持续性的提升。

作者:李永怀周 单位:陵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