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综述(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综述(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综述(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流行文化研究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经过众多磨炼因而变得更加的光彩夺目。作为当代高中教育学生的引领者,有义务承担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而中华文化在高中教育的直观体现就是语文教学,语文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学习语文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而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秘密就是融会贯通,创新融合发展才造就了当今的文化大繁荣。

【关键词】

流行文化;高中语文;策略研究

面对当前众多流行文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将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课堂教学之中,以此为高中语文教学增加新的资彩,在学习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一、流行文化概述

流行文化是一个较为宏观的词汇,其覆盖面积较为宽泛,如物质文化、消费文化、休闲文化等等。当今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种新型词汇、语言等都成为流行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也可以说流行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潮流标志,更是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过程。

二、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要性

(一)运用文化感染学生,防止学生受到不良文化侵扰

流行文化是社会潮流的表现,而当代高中群体散发着、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时尚也成为高中生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现代的网络科技的快速传播,流行文化也急速地占据高中生群体,而随着网络而来的各种恶劣的流行文化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发展,如奢侈文化等,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运用文化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切不可过于阻碍流行文化在高中群体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防止不良文化的侵扰。

(二)借助流行文化来变革传统语文课堂枯燥现象

流行文化是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以及社会文明发展的代表,创新发展的流行文化应该与当前未来社会接班人生活与学习相互的融合,以此创新中华文化。语文是一门文化科学,因此借助高中语文课堂来创新中华文化,运用流行文化的魅力来变革传统语文课程枯燥的现象,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影视作品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影视作品是当代流行文化的一种代表,影视作品将音乐、艺术形式灵活化的展示出来,以此赋予传统文字新的生命,在视觉的刺激下也会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重新的审视语文课堂教学。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学生的阅历尚浅,很多时候很难直观地体会出语文作品中的诸多魅力,而借助影视作品就可直观展示出文中所表达的抽象含义,以此生动地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结合当今剑桥以及剑桥大学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到神圣的剑桥大学之中,一同来感受剑桥大学的文化,体会徐志摩当时离别剑桥大学时的思想情怀。结合影视作品可以大大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结合影视作品,让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改造,如对影视作品进行配音、改编影视作品等,通过相关活动的举办来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一同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二)流行音乐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高中时期是学生叛逆的时期,更是学生疯狂追星的时期,一曲经典的流行音乐势必将成为高中生所追崇的重点。流行音乐是流行时展的代表,伴随流行音乐来袭,各种流行文化中的不良文化也兴起。如奇装异服,虽然学校统一规定服装,但仍然抑制不住学生追求“时尚”的内心,校服随意涂抹,签字画图画等。而作为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抓住关键点,即流行音乐,教师不应抵触流行音乐,应将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相互的结合,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积极与学生做朋友,可在愉悦的氛围以富有幽默的方式指出学生当前错误的行为,以此让学生接受。还可结合流行音乐中的歌词让学生来感受一下语文文字的魅力。如在流行歌曲《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句子之间的相互押韵,以及对于物体的描法,富有诗意的词汇也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时的素材。

(三)网络语言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网络语言的盛行也代表了网络的极大发展。传统语文教学较为枯燥,而为了摆脱语文课堂教学的枯燥,教师也可运用网络语言与学生沟通,轻松地搭建师生关系,也可将网络语言与文言文之间相互的结合,以此来增加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例如,网络语言“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查找与之相对应的文言文,即“尘世三千繁华,我且与酒拜桃花,任尔金玉琳琅、良驹成双,不敌我眉间红豆朱砂。”更有趣味性以及文化氛围的网络语言,将会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语文知识的学习,让语文课堂知识的学习从此不再成为枯燥的文字。而网络语言的运用也可活跃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中华文化的探索。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求着当代语文必须要顺从时代的潮流,将流行文化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之中,并在影视作品、流行音乐以及网络语言的应用,搭建师生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何淑芬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解决诸多学生单独难以完成的任务,并在小组合作中巩固知识,完成了学习的升华,并且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尽管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诸多优势,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纪律有待加强、滥竽充数现象严重等,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教学目标,优化问题设计,加强教师参与等,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诸多课程中都有所体现,是当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信息课堂,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带来诸多有益之处,对于课堂教学的推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小组合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前辈诸家已有深入的研究,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的问题,阻碍教学的发展,需要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

一、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新课标发展理念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获得学习的乐趣;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对知识进行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够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促使学生大胆地表达自我。具体到语文课堂,由于语文课程是一门感情色彩很浓的课程,在教学中会涉及诸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部分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其中不乏难以独立完成的内容,此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现实意义。另外,由于物质条件、教育理念等的限制,学生接触到语文的时间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具有优势的学生充分展现,找到自信,也能使程度不是很好的学生加速进步。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有诸多优势,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也表现出一定的劣势,严重阻碍着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笔者对此加以总结,做出如下整理: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由于家庭物质条件或家长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程度好的学生骄傲自满或者程度差的学生自卑或者破罐破摔等现象,不利于整体的进步。

2.小组合作学习中,纪律相对散漫,经常会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

表现在不主动承担小组任务,每组最终任务的完成都由成绩较好的学生独立操作,一些组员混迹其中,甚至会讨论一些无关课堂的内容。

3.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本来语文课程在中学课程体系安排中挺多,但在小组合作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谈论问题流于形式,这样一来,对学生的长期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对语文课堂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性思考

1.加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对课堂有足够的宏观把握,尤其是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并非是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会趁机进行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活动,不认真讨论,这些行为不仅会造成当事学生学不到内容,也会影响到周围学生的学习,所以说,教师维持纪律是课堂的有效保证。

2.在分层的基础上分组

小组合作教学的分组不能盲目进行,需要基于对全体学生的了解开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进行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达到小组学习共赢的目的。所谓的分层实际上是小组学习的高级形态,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加以分组,为每个小组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等,当前语文的课堂分组往往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会导致学生群体分布不均的现象产生。

3.教师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采取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便可置身事外,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合作,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关注到学生与教师的合作沟通。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将自身置于其中,不断了解学生动态,在学生讨论遇到瓶颈时加以点拨,进行指导,或者仅仅是给予学生鼓励,这样既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4.细化小组分工

在合作学习中,充分细化小组每位成员的分工,使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其中。分工的细化主要得益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师方面,在合作探究的问题制定时间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探究性与可拆解性,并明确要求学生进行分工,并将分工内容报备给教师,成为学生参与的重要保证。事实证明,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中仍然具备较强的生命力,但在操作中,教师需要更加细化对课堂的管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也可以尝试将教学结果进一步细化,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课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将大量的课下时间作为学生的实践时间。

作者:关舒文 单位:吉林省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冬金.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8):30-32.

[2]徐晶宁.游戏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学大众,2014,4(6):7.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摘要:

作为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作用不容小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不仅具备审美性,跟蕴含了示范性和启发性,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做到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时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方法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一般,但教学成果却很丰盛;有的教师享誉盛名,是公认的教学能手,但教学成绩有时却很一般。研究发现,那些年轻的、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善于使用一些对感官有很强刺激性的教学语言,以此来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如何合理使用教学语言,提升教学有效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有效的教学语言构建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语言规范,它是营造课堂气氛的重要途径,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语言,就会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简洁、大方、激情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桥梁,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移交,而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有效的课堂语言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共同交流。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语言缺乏规范性

大多数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存在一定的孤僻毛病,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存在大量的“这个”、“那个”、“而后”、“对不对”等管用语言,讲课话语不够凝练,?嗦冗杂;有的教师吐字不清,说话声音过小,语调使用不得当,时快时慢使得整堂课显得很拖沓,更有甚者对授课内容掌握不够,讲课磕磕绊绊,思维不流畅,跳跃性过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设置欠妥,教学过程华而不实

高中语文课堂上很多问题的设置是可有可无的,有的问题纯粹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起不到任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实际效果,不能服务于课堂教学;有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提问语言过于假大空。例如,让学生通读全文后,便提问“本文讲了什么内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仅凭简单的阅读全文便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合理,学生没有对文章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即便回答了也显得苍白无力;有的教师在授课时,学生还没有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便组织学生开始讨论,没有明确的讨论目的,没有科学的组织,课堂氛围看似浓厚,实则空洞缺乏内涵,有的讨论甚至偏离主题,整个教学过程华而不实。

3、评价模式单一

课堂评价可以很好的收集课堂教学信息,通过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从而缩小学生之间的整体差距。现阶段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单纯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以点带面进行评价,这样做不能充分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评价结果有失偏颇。

三、提高语言有效性的的策略

1、巧妙设置教学语言

设置巧妙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设置巧妙的导入语,可以很快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一文的学习中,可以利用“感受导入”的方法,授课前让学生双目紧闭,感受自己双腿残疾或者双目失明后会是怎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作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或者语言的应用就可以很好的被学生所感知。

2、精心设计提问语言

作为启发教学最惯用的手段,课堂提问异常重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找出教学重难点,分析学生易犯毛病,对症下药设置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在设计提问语言时,要突出问题的新颖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热情;不能太过直白,要迂回深入,消除教学过程的乏味感,锻炼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注重问题的互动性,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这样才能发展教学环节的更多潜在问题,而且可以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的持续深入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注重课后评价语言

评价环节要跳出传统的单纯依赖教师评价的固有模式,鼓励学生之间、小组内部、小组之间互相评价,结合师生评价和自我评价,更好的发掘问题。此外,在评价语言的设计上不要过于笼统,杜绝单纯依赖“哦”、“是吗”“好吧”等简单的评价语,要饱含深情实感,消除学生的心理顾忌。此外,评价语言也不能实现设计好,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注重评价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不断创新,避免形式单一,最终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将其贯穿到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李文娟 单位:新疆喀什市莎车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徐丽.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32:8-9.

[2]刘敏.高中政治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初探[J].才智,2015,28:214-215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摘要]

“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是注重教学要素优化组合,充分体现师生“双主”地位,并力求教学高效的教学范式。高中语文“四导学教”课堂“八环节”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操作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案例,对“导学、导问、导练、导智”四部分内容进行了阐述分析,更加科学、合理地彰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为了寻求教学要素的最优组合,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我校提出了“导学、导问、导练、导智”即“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并逐步在高中各学科课堂铺开。就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来说,“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旨在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操作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加科学、合理地彰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本质。因此,深入探讨“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其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短歌行》为例,首先呈现高中语文“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八环节”教学设计,然后结合案例进行理论分析与思考。

一、案例导引

1.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诗歌文言字词;了解诗人及汉魏晋诗特点;解读诗歌意象并领会意境;分析诗歌经典的写作技巧;体会诗人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并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分别加以审视和评价,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2.课前准备

(1)知识准备。作者信息;文本信息。(2)学法准备。诵读方法:一是读准字音,准确标注非常用字音;二是会读语义,按语义群来诵读文段;三是读懂句义,体会语义群关键句义;四是读准语气,按情感变化读准节奏。阅读方法:一是结合课文注释与相关工具书籍疏通文义;二是结合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划分诗意层次;三是提要钩玄,重点勾画诗人言行细节语句。(3)资料准备。一是“提问本”,向“作者”提问;向同学提问;向教师提问。二是工具书,《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高中生必备古诗文鉴赏辞典》等。

3.自主学习

(1)常识储备。历史常识,人物常识,文学常识。(2)知识掌握。辨识语音,解释语义,分析语法。(3)整体感知。解标题,感知诗体特征;译全诗,感知思想内容;读诗句,感知感情基调。

4.答疑解难

(1)展示问题。学习小组提出问题,重点是课前准备的经过自主学习仍未能解决的问题。(2)解答问题。全班共同解答问题,重点是提出频率较多或者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5.文本细读

(1)个人探究。一是分析诗歌内容。划分层次;分层解读;分析“三忧”;阐释“所言之志”。二是体会诗歌情感。找出全诗主要意象;体悟意象所含情感。(2)合作探究。要求:结合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本内容等深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探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加以展示,接受其他同学质疑,小组积极应辩。任务:对诗歌反映出的诗人曹操当时的人生态度,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有人认为是积极的,你如何认为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总结提升

(1)学习小结。我已经理解的:1字音,2词义,3文意,4意象,5意境,6诗歌主旨,7人物形象(请打√)。我尚未掌握的:。(2)拓展延伸。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他曾讨董卓为汉除奸;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叱咤风云;他曾广聚贤才,横槊赋诗。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课后思考题)

7.作业建议

(1)必选。字词积累;反思提问。(2)任选。思考交流:对比阅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分析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异同。写作提升:假设自己身处三国之时,请以有才之士的身份给曹丞相写一封“劝诫信”,陈述自己对当时时局的看法,并向其提出几点治国理政的建议。要求:大致符合历史史实,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特点。

8.课后训练

字词注音辨别(选择题);诗句文化辨别(选择题);默写文本诗句(填空题);诗歌内容情感分析(解答题);对比分析两首诗主题与表达技巧(鉴赏题)。

二、分析与思考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主要是以文本阅读为主的教学,所以,在“四导学教”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对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篇目《短歌行》进行教学设计。该设计案例共包括八个部分,分别是教学目标、课前准备、自主学习、答疑解难、文本细读、总结提升、作业建议、课后训练。每个部分都遵循“四导学教”教学理念设计,依照“四导学教”教学模式操作;且每个环节都以“四导”中“一导”为主,同时,体现其他内容。“八环节”彼此照应,相互联系,共成一体。

1.“教学目标”:“四导”的依据

“四导学教”之“导”并不是毫无目的之“导”。任何学科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定的课程(教学、课时)目标等教学目的进行。离开了教学目的,任何课堂指导行为都毫无意义。高中语文“四导学教”课堂严格遵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结合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倘若“教学目标”设计不当,接下来所有“导”的环节都将受到影响。案例为一篇古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古诗文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1]依据这一目标,案例中将教学课时目标定位在五个方面,其中,1—4涵盖课程标准中的“字词理解”“思想内容梳理”“文化常识积累”,而5则属于“作品评价”;从“三维”目标来讲,1~4属于“知识与能力”目标,5则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在具体内容上,也充分考虑了案例作为一篇古体诗的特点,并结合诗人曹操的历史身份的特殊性与其历史地位争议性加以设计,因此做到了课程标准的“本地化”,即实现了与具体篇目的有机结合。

2.“课前准备”:“导学”的开始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2]如果把教学比作是一场争夺知识高峰的战争,那么师生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说教学是对未来的“准备”,那么这种准备就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师生所做的任何指向课堂的准备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切教学准备都直接面向师生,指向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有效。“四导学教”理论十分关注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故而特别注重教学准备。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准备不同,“四导学教”理论下的教学准备不仅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教的准备,更是学生的学习准备。这种教与学的准备是师生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准备,因而其作用不可小视。案例中,针对所教课文是古诗的特点,在课前准备过程中,从知识、学法和资料三个角度入手,对学生提出要求:因为古诗文理解强调“知人论世”,所以学生对作者与文本背景的相关信息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古诗文文本年代久远,特别需要注重文言字词的理解与诵读,所以在学法上须用上不同于散文、小说等文体的方法;因为古诗文文辞现实不常用的特点,所以学生需要参考一些特定的文言工具书。此外,学生需要准备“提问本”。学生在“提问本”上分别记录向作者、同学、教师提出课前经过思考而未能得到解决的相关问题,这也是在为接下来的“导问”提前“准备”。

3.“自主学习”:“导学”的基础

“自主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由之前完全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式学习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1]案例中,“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包括三项内容,每项内容皆有设计意图。“常识储备”是从课程标准提出的“了解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这一目标出发而加以设计的,包括三个维度,即分别从历史、人物、文学来引导学生自学积累“文化常识”,为后续的“文本细读”与“总结提升”提供学识基础。“知识积累”是语文课的一大特色,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积累”重点,针对古诗文的知识积累量是较大的,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等基础性知识,这一部分同样为后续课文分析环节打下基础。如果说“知识掌握”环节是微观上为学生掌握字词而设,那么“整体感知”则是为了从宏观上把握文本内容而安排的。“整体感知”从标题内容、正文内容和诗人情感三个层级对全诗加以感知,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教师未教之前就懂得鉴赏诗歌文本的一般思路,为后续环节埋下伏笔。从整体上看,“自主学习”与其说是教师“文案”引导下的自我学习,还不如说是教师有意安排下的“自己教自己”,而这恰恰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

4.“答疑解难”:“导问”的起点

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达到获取更多知识、发展更强能力的目的,遇到疑惑或问题在所难免。日常教学实践观察表明,如果按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疑惑或问题的性质及其出现的时间段来分,这些疑惑或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问题;一类是假问题。前者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的,后者则是随着后续学习活动环节的开展通过自我领悟即可解决的。案例中的“答疑解难”所展示与解答的问题都属于前者。因而,解答这些“疑点”与“难处”无疑是有价值的。之所以说“答疑解难”是“导问”的起点,是因为处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正所谓学而后思,有学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思路受阻也就产生疑问。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所有“真问题”会留下来,然后经历后续环节的“检验”之后在“总结提升”阶段最终决定它的“价值”。

5.“文本细读”:“导学”的重点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是指读者对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文本内所有的意义;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则是服务于阅读教学,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进而对作品进行细致和精确的语义分析,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和精辟的理解。[3]语文教学总是面向一定文本的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必须了解文本并深入解读文本,不论何种文本,细读文本有利于拉近作者、文本、读者(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距离。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文本细读具有“细读层面的多样性、细读姿态的多元化、细读指向的言语性、细读结论的兼容性、细读经验的共享性”[4],因而能实现“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5]案例中,文本细读分为两个环节,即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在内容上,从诗歌字词、语句到诗歌结构层次,再到诗歌文本情感,最后直至对文本作者思想情感的审视与评价,一一细读;在形式上,从学生个体的独自研讨,再到小组式研讨,最后全班群体研讨,分步感知。这样的设计既涵盖了文本的语义分析,也注意到了文本意义的拓展探究,因而符合文本细读的一般操作方式,提高了阅读实效;同时从个体到群体的探究,也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融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而也有利于提升教学有效性。鉴于语文教学的“阅读”本质,文本细读这一环节必然是“导学”的重点。

6.“总结提升”:“导问”的升华

如前所述,“真问题”与“假问题”也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之前的环节来说,学生在“答疑解难”环节里提出的问题是“真问题”,而在经历了后续教学环节之后,这些问题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了“假问题”,所以在后续教学设计里有必要再次设计“提问”内容,于是就有了案例中第五部分“总结提升”的内容。如果“答疑解难”是“四导学教”中“导问”的起点,那么“总结提升”就是“导问”的升华。试想,学生在经过对文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一系列学习认知之后,知识量有了一定积累,文本解读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这种积累与提升往往是不自觉的,也是不稳定的,因此这时最需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有方向地总结反思,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内化”。案例中,“总结提升”环节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古诗的学习特点设计;第二部分则是对“文本细读”学习内容之后的加深,通过“评价历史人物”这一途径来对古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践行。第一部分可谓是在问题的质量设计上比之前要高,第二部分则是在问题的深度考量上比之前要大;两个部分与“答疑解难”“文本细读”前后呼应,相得益彰;这恰恰是我们“导问”的重要价值所在。

7.“作业建议”:“导练”的前奏

有知识讲解,就得有知识巩固,作业是知识巩固的最佳体现;同时作业也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几乎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存在的部分。高中语文“四导学教”之“导练”的前奏就是“作业布置”。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兼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不同学习趣味,我们设计了“必做作业”与“选做作业”。“必做作业”主要规定了课程目标中的最低要求,提出了课后继续反思的常规要求;而“任选作业”提供旨在锻炼口头表达的“思考交流”与旨在训练书面表达的“写作提升”两项内容,学生任意选择,可都选亦可选其一,最大可能照顾学生层次,最大限度上践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理念。

8.“课后训练”:“导练”的核心

从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能力结构的培养来看,仅有反思、表达等方面的训练是不够完整的。如果“作业建议”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文反思意识、表达能力,那么本案例中的最后环节“课后训练”则重在检测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如果说“作业建议”侧重语文人文性修养,那么“课后训练”就是在彰显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其实,任何训练都可能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知识巩固的目的,一个是检测评价的目的。高中语文“四导学教”之“导练”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巩固,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检测评价。在语文教师指导下的“课后训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环,也是直接涉及教与学的效果、效益的最重要的一环,自然也是我们“导练”的核心之处。它与上述“作业建议”共同构成了高中语文“四导学教”之“导练”的内容,彼此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杨志刚 单位:湛江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15.

[2]朱熹.四书集注(方文白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43.

[3]韦方.在文本细读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10):89.

[4]崔文田.王崧舟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30.

[5]王崧舟.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J].语文教学通讯,2009(7):9.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对话探析

摘要: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语文教学时,应该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文章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高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对话现状及其原因。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有效对话;现状;原因;策略

中国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博大精深。高中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近距离接受中国文学魅力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高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一.目前我国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与改进

随着《全国中小学生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全面实行,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增加他们之间的课堂有效对话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但是由于现行的高考教育制度的束缚,导致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分数,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相对应的语文知识,从而忽视了本应该与学生进行的课堂交流。同时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感,从而使得学生在接受与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的时候效率降低,反而不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要想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教师首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明白不能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第一的这个道理。然后通过运用实际的教学策略增加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先生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不能直接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这篇课文的大意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是应该教师通过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产生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紧接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对先生的这篇文章有什么启发吗?”教师利用这种课堂提问的方法有效地增强自身与学生自间的课堂有效对话程度,从而达到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多变的语文课堂形式,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有效对话

教师通过运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有效对话程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同时在另一方面教师运用这种教学策略也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可以高效地完成,从而使得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接受并掌握更多有用的语文知识,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语文知识体系。教师为了让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更加充分,可以从语文课堂形式做起,让学生在多变且有趣的语文课堂形式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以下几种有趣新奇的课堂教育模式可供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1.增加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

高中语文课堂的课堂气氛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以此来达到提高两者之间的有效对话的目的。增加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可以挑选学生来为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致地了解,并且这一过程也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通过之前那位同学的课文朗读,是否能够体会出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呢?”同时点名让学生起立回答,从而进一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与互动。教师通过这种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使得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有效对话次数增多。

2.通过小说片段赏读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对话次数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特别强的学科,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次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可以改变之前陈旧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小说片段赏读并产生自己的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赏读完小说片段之后,可以让他们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帮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对所选小说的理解程度。教师在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的时候也可以加入其中,运用自身专业的语文知识水平与自身对小说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从而使得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次数增多。例如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书本上的小说选段让学生进行赏读,比如: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小说的选段。学生通过赏读这些选段,得出自己的读书见解并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进行分享,从而增加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对话次数,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结语:

教师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新颖的课堂教育模式,增加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提高他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增加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次数的目的。

作者:邵燕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永忠.浅谈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6(03)

[2]杨勇.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2)

[3]成绍芳.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1)

第六篇:点拨求异思维下高中语文能力课堂构建

思维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和本质和内在属性的概括和间接反应,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求异思维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对问题的研究上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高中的语文课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或许都有一丝丝枯燥乏味,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能够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积极性更高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讲述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开发学生求异思维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积极性,构建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堂。

一、灵活提问,诗歌鉴赏中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作为创新性思维的核心,在人们对待问题以及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课堂相比于之前初中小学的语文课堂而言,每一节课的知识量和需要理解的内容大大增多,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过于标准化的提问模式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诗歌鉴赏时,教师常常会让学生背过一些名词甚至直接背某一首诗的鉴赏答案以期在考试中碰到类似的诗歌可以直接作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提问方式大大压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导致试卷的答案往往千篇一律,很难找出一个独特的答案来。因此,在课堂过程中,灵活提问,开导学生求异思维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课本中古诗进行赏析,带领同学走入诗人的世界。在学习杜甫的《登高》过程中,教师会首先交代古诗的背景,即杜甫在夔州所写,全文通过写对秋景的描写,抒发作者常年漂泊的复杂感情。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提问问题可以设置为“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什么的?”首先学生在了解了古诗的写作背景后,对这个问题心里都会有一个差不多的答案,在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后,继续提问“这篇古诗主要通过描写秋天景色想要表达作者的什么感情?”教师通过这种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发散学生思维,这样的提问方式相比于教师提问答案为“是”或“否”性质的问题和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两种方式要好的多,不仅仅可以让课堂变得更活跃起来,而且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引导反思,作文表达中的求异思维

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换位思考、反向思维等思维过程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而处在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往往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很难自主有效的运用反向思维等思维方式进行问题的解答。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方法开导学生的反向思维,多元化思维方式。点拨求异思维,构建高中语文能力课堂江苏省仪征市陈集中学李臣园在当前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作文常常是考试的重头戏,作为语文考试的重头戏,教师当然对学生的要求也格外严格,但是当下语文作文存在的问题便是在写作立意上难以创新,在文章的选材论据上也千篇一律,往往都是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很少有学生运用比较新颖的例子。而且在题目的选择上,教师往往也很难读到一篇具有创意的,能够引人入胜的题目。因此,在教师教授作文技巧的过程中,可以在作文的选择主旨上多进行引导,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拿出历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提问学生相比于表面意思,能否想到更加深刻或者新颖的题目主旨。在2012年高考中,某地作文题目为“站在路边鼓掌的人”文章主旨大部分学生想到的可能都是一个普通人的梦想,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从反面出发,考虑主人公没有野心,不想成就大作,而只甘心成为别人的陪衬。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材料时,应当教导学生合理的运用发向思维方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三、点拨拓展,阅读理解中的求异思维

在高中的阅读理解学习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个现象:学生所做的阅读理解和所读的文章不在少数,然而每次在做鉴赏文章题时就无法做到得心应手,往往看到问题内心就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读完文章后很难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上,学生常常会选择之前教师上课所讲的标准答案生编硬套,很难在阅读理解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比如,在《祝福》一文的讲解过程中,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讲解祥林嫂这个社会底层的悲惨遭遇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残酷黑暗,在这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祥林嫂肖像的描述带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主旨,文章通过对祥林嫂不同的肖像描述,生动形象的刻画了祥林嫂一生的悲剧经历,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这篇文章时,可以通过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提问学生“文章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的不同之处以及所体现的不同含义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的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求异思维对于学生的提升是巨大的,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作为当下教师较为关注的教学方式不仅在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读诗人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情感,在阅读理解和作文的学习中也能帮助学生摆脱桎梏,开拓视野。除了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求异思维,在课堂之外,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书本的阅读,与学生多进行课本之外的交流,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

作者:李臣园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陈集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提升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被很多教师所摒弃,转而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追求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和科学性。文章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调整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课堂环境;课堂效率;高中语文;教学现状;问题;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表面上看,学生普板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之间互动比较频繁,教学氛围也比较轻松愉快,但是也存在一些假象,教师盲目按照课改精神活跃气氛,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低下。因此,调整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一、合理设计问题,避免提问方式过于简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喜欢用“是不是”这种判断方式进行提问,例如,在讲解《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向学生提问“这篇文言文作者是不是苏轼”,学生也只单纯的回答是或不是,导致教师很难弄清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不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遏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同时,教师还喜欢向学生提问“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叙述类的问题,导致学生只知道答案,却不清楚答案来源和过程,这种提问方式过于浅显,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对于问题必须进行合理设计,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学生不需要思考便可以脱口而出答案,或者是学生进行苦思冥想来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应该坚决放弃。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明确问题设计目的,合理设计问题,确保问题的科学性,调动学生对问题进行进行思考和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鼓励学生对于问题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对于问题的设计还应该具有层次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适当的增加问题难度,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问题设计则需要偏向于简单,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都能够有所收获。

二、认真研究教材,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想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崇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全面透彻的熟悉课本内容,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喜好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目标,仔细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备课,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精彩。并且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并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从整体上把控整个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在课堂讲解时便会变得容易很多,内容设计也需要分层进行,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对应的学习教材内容,都能够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自由、平等、健康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取得进步。

三、制定课堂讨论规则,维持课堂讨论秩序

尽管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但是从内心来讲都渴望能够取得进步,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扬。很多教师也针对学生这一心理,通过采取多种激烈措施鼓励学生,然而,由于没有照顾到学习较为困难学生的心理诉求,导致课堂讨论出现失控现象,使课堂讨论成为优秀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习能力较为困难的学生以及性格内向的学生都被排挤出课堂讨论之外。并且,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还正在思考,优秀生便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大大受挫,在课堂上变得更加自卑和沉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反思自我教学行为,与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优秀生主动进行谈话交流,了解他们内在真实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小组讨论规则,使学生明确并遵守讨论要求。例如,教师可以先针对某一话题制定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我学习,然后小组内部每个人员都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组内互相纠正错误和完善答案,然后经过认真分析得出最终结论之后选出小组代表,然后小组代表之间在进行互相讨论,纠正、调整和补充答案,并对意见难以整合统一的问题进行记录,在每个小组进行对问题进行回答之后,将疑难问题进行全班讨论,老师在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通过这种讨论模式,对于简单的内容和大家意见统一的问题便已经在小组内部消化吸收掉,避免了每个问题都进行全班讨论,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还重视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内心感受,使课堂讨论不再流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强化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本末倒置,在过分追求课堂活跃氛围的情况下忽略了实质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整顿课堂教学的不良风气,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有秩序、有步骤的组织课堂讨论,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位学生的感受,使课堂教学真正丰富精彩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张文华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玲.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华夏教师,2016(07)

【2】何毅.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02)

【3】崔小菊.创建快乐阳光的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20)

第八篇:高中语文课堂诗歌与散文策略

【摘要】

随着高中新课改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增加诗歌与散文选修课,以便增加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诗歌与散文教学对学生艺术鉴赏有着重要的指引意义。因此,如何短时间内提升学生诗歌与散文鉴赏水平,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分析诗歌与散文的地位与作用,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与散文

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主要构成部分,诗歌与散文是需要师生重视的模块。诗歌与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其中的学习价值意味深远,是促使学生提升文化鉴赏水平的直接途径。正由于诗歌散文的特殊性,决定了诗歌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版块的地位不可动摇。诗歌与散文同时也代表中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诗歌与散文教学的重视与引导,促使诗歌与散文教学达成高效。

一、高中语文课堂诗歌与散文的现状问题

(一)教师重视问题

由于诗歌与散文属于选修课内容,教师对于必修课较为重视,对于选修课多采用自习形式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诗歌与散文的考察、测试也较少,导致诗歌与散文变得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受高中应试教育影响,师生多关注重要学科的提升,及其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熟练程度,对于影响不大的诗歌与散文教学自然不会重视。另一方面,受教学课时影响,教师多愿意注重在主修课程层面,对于选修课程多选择让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导致了诗歌与散文教学缺乏一定的引导讲解,导致教学低下现象。

(二)学生态度问题

从教师的重视问题可延伸反射出学生的态度问题。教与学本身就是需要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的不重视自然导致学生自身的惰性,将课后自主学习视为不重要的教学,自然导致诗歌与散文教学变得流于形式。即使学生有意向学习,但由于缺乏组织与引导,导致最后不了了之,学习无法坚持。

二、高中语文课堂诗歌与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梯度推进策略

梯度推进教学策略可以促使高中语文诗歌与散文的学习变得有深度、广度。梯度指的是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层,使得学生可以依据分层教学内容达成任务目标。诗歌与散文教学切忌面面俱到,而是要以培养学生文化造诣、艺术素养为主。拿人教版屈原湘夫人为例,教师可设立三层目标,一层目标在于师生共同赏析,教师可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屈原的平生、创作背景进行详细解说,使得师生共同赏析屈原文人的生活,做到知人论世。二层目标要求学生自主赏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进行文字障碍解决,并结合上下注释理解句意,最后再进行顺畅诵读,通过品鉴文章感受诗歌的意蕴、音律、形式美感,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增强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与水平。三层目标在于延伸赏析。教师可鼓励学生表述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加强对屈原作品的情怀感悟,使得学生情感得到深化与升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视野的开拓。教师可组织小组协作形式,进行类似诗歌的搜集、延伸,使得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达成平等和谐交流,促进文学的赏析深度与广度。

(二)类比教学策略

诗歌与散文某个层面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另一层面也具有一定的独特表达形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诗歌散文的思想内涵感悟,通过字里行间作者的心境、情怀,来感悟文章艺术之美,感悟内涵中的哲学思想。比如人教版《李白将进酒》教学,教师可进行多媒体情境创设引发诗歌情怀表达,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感受李白豪迈情怀,进而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题探讨,搜集类似诗歌并分享朗读,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诗歌的分类与搜集工作,并学会诵读一些名句,加强文学造诣。类似李白的将进酒的诗歌比比皆是,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王维的“相逢意气为君饮”、施耐庵“酒不醉人人自醉”、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李商隐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等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诗歌的搜集活动,通过类比诗歌的搜集使得学生增强主观学习能动性,从而提升高中语文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促使学生语文整体素养得到大幅提升,这对于高中生语文的阅读、写作教学也大有裨益。

(三)专题阅读策略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喜好选择适度的教学方法,对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可以开展专题阅读形式。比如人教版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教师可适当导入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作品,加强学生对描写音乐诗词的理解。通过作者简介与作品背景,加强学生对作品创作环境的理解。接着进行专题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或单人形式进行作品内容的赏析。有的学生感觉第一段“吴丝蜀桐”写物写人一箭双雕。有的学生感觉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艺术手法具有形象美感。通过专题阅读分析,可以调动学生感悟诗词美,积极参与讨论对诗词的观点,促使学生文学素养提升。

【结语】

高中语文课堂诗歌与散文的教学策略可从梯形推进、类比教学、专题阅读层面进行开展,促使学生文化造诣有所提升。

作者:邓爱 单位:江西省南城一中

【参考文献】

【1】李云光,于丽新.高中语文“诗歌与散文”教学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6(09)

【2】张爽.高中语文课堂诗歌与散文的教学策略【J】.情感读本,2016(14)

第九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构建高效课堂,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学生学习方法,并且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高效课堂,即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在高效教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课堂模式。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呢?

一、认真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课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环,能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只有准备充分,才足以应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状况,不至于手忙脚乱,因此,无论是多么有经验的教师,都要充分重视备课环节,精心备课,认真对待。首先,建议各学校从根本上落实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学校的统一要求,但落实起来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由于教师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导致集体备课只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上。其次,钻研教材内容,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体会编写者意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实事求是。最后,同学科教师之间开诚布公,互相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常常认为同事之间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从而不敢坦诚交流,其实不然,竞争关系固然存在,但正是因为存在竞争,才要尊重对手,形成一种激烈的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例如,在进行《师说》这一课的集体备课时,一位年轻教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让人耳目一新,如同为我们奋战在教学前线多年却毫无创新的老教师吹来了一缕春风。如果没有这种形式,恐怕我们还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突破与创新,因循守旧,时间久了,学生难免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

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教会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传授给学生再多的知识都更有意义,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得以更顺利地展开,更重要的是会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首先,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才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串联而成的,由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才能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可言,只要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言之成理即可,因此,教师不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而要引导他们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对踊跃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例如,在讲授《相信未来》这一课时,考虑到这是一首经典的朗诵篇目,在结束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我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了诗歌朗诵比赛,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在互评的过程中总结出究竟应该怎样朗读,而不是由教师去教他们该如何朗读。这样一来,朗读的要领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定期进行反思总结

首先,教师要具有反思的精神和能力,深知只有反思才能进步,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其次,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进修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最后,教师之间实行互帮互助,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很多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人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缺乏威信,课堂纪律散漫;讲课没有章法,教学设计混乱;教学成绩不尽如人意等等,而教师行业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又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素质,这就需要年轻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常听课、多学习,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查漏补缺。其实不仅年轻教师需要学习,老教师也应如此,有的老教师自以为经验丰富,就恃才傲物,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混日子,这是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生活的不负责任,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做好自己才能为人师表。

总而言之,构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通过学习来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学生也要下意识地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扎实而又良好的基础,为学生长远着想,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作者:张伟 单位: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尹钊东.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1(7).

[2]李蓉.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8).

[3]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7).

第十篇:开放式高中语文课堂构建

【摘要】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基本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形式比较严密、封闭,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课堂中,思想逐渐禁锢,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多给他们一些进行自主学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构建开放式高中语文课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高中语文;开放式课堂;构建

现行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审美与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够均衡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打造开放式的课堂,建设开放性的、富有活力和朝气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堂能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怎样为高中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几点粗浅之见,现表述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空间

纵观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最不相符的一点便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忽略了学生的地位,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或指示来学习,形成了教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师是主宰者,虽然看上去教学活动在有序进行,课堂纪律也比较好,但是这是以教定学,学生并没有获得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和机会,他们的思想受到了束缚,潜能也得不到挖掘和体现。打造开放式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要通过营造开放式的空间来给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教学《雷雨》这一课时,我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带领学生逐段逐节分析,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行编排和表演舞台剧,分析剧本、分配角色、编排潜台词、制作道具和布景等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都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我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咨询、建议和后勤保障。这样安排,虽然会耗费一些课时,但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规划能力、表演能力、设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编排舞台剧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各司其职、尽职尽责,融入了自己的角色中,既对课文内容、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等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不仅高效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充分展现,而且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二、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有血有肉的个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不能把自己的想法或理念硬灌输给学生,而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主动发现、探索和获得知识。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也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会更深刻。因此,构建开放式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打破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理解课文。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讨论、演讲、游戏、鉴赏、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比如,在教学短篇小说《项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之后讨论马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个虚荣、不切实际的人,有的学生认为马蒂尔德是一个诚实、勤劳、勇于面对生活困境的人。我抓住学生观点不同的机会,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为了说服对方,各组的成员都在积极搜集和整理辩论依据。通过辩论赛,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了,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入了,而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了发挥,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运用开放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是以他们的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来作为依据的,这种评价方式只看到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事实上,教师应该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突出,或某个意见具有独创性,对大家很有启发,教师应当适时表扬,使他得到肯定和鼓励,唤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发起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了语言表扬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眼神、动作来激励学生,此外,不仅要从学习表现的方面来评价学生,还要从知识、技能纪律、言行、品质、情感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价。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而言之,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封闭的教学转向开放的教学,从传统教学转向现代教学,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求。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围绕本学科的特质,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打造开放性的课堂,为高中语文教学开创一片新天地。

作者:刘燕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大余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燕飞.构建开放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下,2010(12).

[2]马睿.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开放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新一代月刊,2013(3).

[3]赵颖.如何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J].高考:综合版,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