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师课堂教学乏味是当前高中语文课面临的普遍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具体针对该问题作出分析:
1.学生学习压力较重,学校对语文阅读课安排时间不足
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他们得面对高考残酷的竞争,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一方面,他们想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高中时期也正逢他们的叛逆期,他们来自生理、心理的负担都比较重。加之应试教育的体制,学校普遍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在安排课表的时候,只安排要考试的科目,语文课的安排相对较少,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练习习题上。这样,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当前各个中学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2.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兴趣不足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般是参照语文课本进行,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不会高,课堂效率自然很差。高中语文教学完全是为了应对高考,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般是按照考试大纲来安排课程,这样的教学安排从高一就开始了,每次的语文课都是对高考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所以高中语文课涉及阅读的特别少,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也特别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自然不足。
二、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作出的实践探讨
1.利用课堂阵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空间
当前高中生阅读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阅读时间不够,教师对阅读教学不够重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快教育模式的改革,从而充分利用课堂阵地,给学生展示更多的课外阅读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探求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采用更多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教师按照高考大纲进行授课的方式是存在很多的不足的,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在进行语文授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的故事,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这样课堂效率自然会提高很多,阅读教学也可以顺利进行。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三、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高中教师必须认识到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中教学应该注重实践,而不是一味地应对考试。当然,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扩大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作者:刘国霞 单位: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浅析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及其特点
1.探究性阅读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通读和浅层理解,而应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其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步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够结合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予以运用。
2.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点。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问题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问题性即围绕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自主性即在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开放性即在探究内容,探究过程及探究的结论具有开放性。如问题的提出、探究的方式以及问题的结论等方面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不再是传统模式下封闭的、唯一的模式。
二.当前探究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探究性阅读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不当。
部分语文教师因对探究性阅读教学理念的理解不足,过多地在不适宜的课文中安排探究性阅读,实施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在教学方案中,有些教师过多地加入探究性阅读的教学,对一些不太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小说以及科技类文章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不但实际学习效果不高,还影响整体教学安排。此外,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过度重视教学的延伸性,使教学活动偏离原有教学目标,例如对文章作品中问题的提出超出语文学习的范畴,不但打乱正常教学任务,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2.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偏重于形式。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注重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表现层面,难以深入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只重视完成探究性阅读的教学安排以及较快追求相应问题的探究结果,忽视学生具体的探究过程,使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意义不能得以体现。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安排未做出科学改动的情况下,为实现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运用,仅仅简单地将探究性阅读的教学任务安排插入到自己的教学方案当中。
3.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未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
探究性阅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对学生的知识素养也有一定要求。实际中学生往往具备不同的认知水平,对不同类型、不同题材文章理解的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中忽视这一现象,设计的教学方案未能全面顾及学生的能力,削弱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三.解决对策
1.结合教学安排和学生实际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为使探究性教学的安排更加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当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并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当前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探究性阅读教学,避免盲目性的安排。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把握探究内容和探究问题的范围,避免不当话题的延伸。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偏重于形式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对自身进行定位,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没有准确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难以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的主题。这些原因使探究性阅读教学出现形式化的现象,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引起重视,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
3.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考虑学生的整体状况。
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探究阅读内容或欠缺解决问题能力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总体情况以及认知水平,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从根本上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四、总结
教学实践证明,探究性阅读教学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科学、灵活地运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积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郭春华 单位:江苏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措施
一、现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遇现实问题
(一)不以学生的想法为主
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没有少费力气,但是收效却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以学生的想法为主,或者是不重视学生的内心思想,这就导致事倍功半。教师老是想着能教给学生捷径可走,可是现实情况确实不是这样,很多阅读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而不是能由教师代替得了的,只有学生自己对阅读自主思考,才能使其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很多学生的阅读并非一开始就是好的,也是在后期多做练习,多加研究才有所成绩的,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却与之不同,其一,是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各不相同的,也是比较自由的,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思维模式是不相符合的。其二,是因为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受约束的太多,这里是指教师无形中对学生思维的约束,如上述说的,教师想教学生捷径,为的是能实现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目标完成的愿望,可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大家又都知道,教师不应该老是不松手,而是应该相信学生也是有自己的学习经验的,不要起到揠苗助长的反效果。
二、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措施
(一)要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众所周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华罗庚就说过,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些都道出了无论什么样的学习,都是需要一个前期的积累的,正如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举个例子,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是躬耕于南阳的时候,十年磨一剑,之后辅助刘备,助其成就大业,开创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语文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文章,熟记名言警句,直至融会贯通。
(二)对文章的意思要学生多揣摩
一篇文章总会有它的中心句,重要的词语,要学习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揣摩,不要只是看其表面意思,很多时候,作者想表达的思想都就从中心句,关键词和特定的情景中表达出来。学生要懂得深入剖析文章,切实体会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作者内心的想法产生共鸣,但是这些基本功又是需要前期的积累才能顺利进行的,所以,语文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要学生坚持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并加以表述
高中学生不同于初中生和小学生,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也都积累了大量的学习语文的经验,通过对一篇文章的学习,他们也可以说出其中的主要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甚至有时候,有些学生还可以针对文章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就说明高中的学生已经很大,大到可以适当放手,让他们自行体会文章的内涵和精彩之处。然后通过自己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教师可以再让个别学生说出其中含义,并让这几个学生的见解和其他学生的看法产生互动,让他们互评互解,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四)学会对文章进行赏析
看一篇文章,不仅要懂其中意思,更要能分析出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候的背景或状态,这就要求学生既要会欣赏文章的好,又要学会分析其中的不足,然后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灵活运用,把好的写作手法记录下来,让它为自己的文章服务。同时,通过赏析一篇文章,明白文章的主体框架,以及一些重点词句。
三、总结
总而言之,书山有路勤为径。做好高中阅读工作需要积累,也需要找到其中的方法,而不是抓住一篇文章就毫无头绪的读起来,做到最后甚至说的什么也不知道。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认识文章的文体特征,分析常用的写作手法。除此之外,还应充分结合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培养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理解部分学生对文章一些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的多元思维,让他们切实对阅读有兴趣,愿意去研究。
作者:吴青松 单位;江西省会昌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一、批注式阅读阐述
(一)批注式阅读的含义
批注式阅读,其实就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本符号进行解码和注释,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换句话来说,批注式阅读就是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之下,对文章进行阅读和感悟,思考和分析文章的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语言特点、结构层次、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书面语言进行评写或注释。批注的形式包括夹批、旁批以及眉批。将批注式阅读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展现出文章的丰富内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批注式阅读的特点
批注式阅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动生成性。互动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进行反映,而批注式阅读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对话,在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能够相互启发,并不断生成新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实现对知识的纵深理解。二是学生主体性。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对话式阅读的教学方式,学生作为批注式阅读的主体,其能够对文本的价值进行主动探究,并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同时学生能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中获得感悟,并主动表达出来,而不是被动机械地将其记忆。三是表达与阅读共生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表达则是阅读的延伸和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阅读学习中进行批注,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文本,还能有效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批注式阅读方法
(一)阶段式讲解
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时,应将具体的使用方法告知给学生,并提出明确的批注要求。不同时段的同一文章,其批注要求不尽相同,教师必须明确其批注的内容,如《荷塘月色》这一课文,教师可分为课前预习、课时重点讲解以及课后拓展三个环节,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由于《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该文章进行品读,对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语句加以圈画,并进行评点批注。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课堂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在对该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课堂讲解时,可要求学生将该段中描写的荷塘景物进行批注,概括出景物的特征,并讨论分析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这样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指明方向,使学生能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此外,在课后拓展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如:作者着重描写荷塘景色,仅仅是为了躲避烦恼吗?如果不是,请说明问题。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结合收集相关的补充资料,将自己的理解加以评写。这样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拓展自身的想象力,提高思维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批注氛围
学生在批注文章的内容时,往往多是分散批注,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但是由于部分教材文章较为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了学生批注的主动性,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性作用,积极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从文章内容出发,合理布置批注的任务,并科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此外,部分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内涵,学生往往难以全部理解,这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批注氛围,对内容进行动情描述,引发学生的共鸣。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为例,由于文章的趣味性不强,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事先确定相关的语句,让学生对其进行批注。如文章中“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一句,表明马克思遗容安详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悲痛。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其简洁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行批注,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三)重视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为基础,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在学生的自主批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透彻的段落进行随机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解惑,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身的见解和感悟。如在讲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由于教材内容涉及到二战历史史实,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结合历史知识进行自由批注,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和体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批注式阅读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写作训练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且难以及时有效完成写作的任务,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批注式阅读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进行批注。学生可以对优美的句式进行标注和感悟,长此以往则会增强自身知识的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二)有利于阅读课堂教学的互动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于重视答案的标准化,文章理解答案单一化,学生缺乏自我理解和发挥的空间,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重视文章语句、思想和结构的单向讲解,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实效性低下。而将批注式阅读有效运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便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师不仅可以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还能够将其推广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阅读范围拓展,有效查看学生对批注的掌握情况。同时学生能够利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巩固和迁移,开阔自身的思维,提高阅读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总结
总体来说,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进行阶段式讲解,营造良好的批注氛围,重视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阅读课堂教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余春 单位;玲安远县第二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析
一、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第一阅读
个性化的阅读旨在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调动情感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生发出独特的情感体会,而不是在我们理解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贴近我们的思维,“被迫”与我们产生共鸣。在阅读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分析的空间,培养其对文章的理解探究能力,将阅读看作是一种享受、一种体会,而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站在成熟、理性的角度,可能在主旨分析上比较到位,但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所以在教学时切勿先入为主,以灌输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要鼓励学生自己体会,细细阅读,慢慢深入文本,尊重他们的第一阅读。在学生初步阅读文本时,可以在基础知识方面作一些指导,帮助其顺畅地理解。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我就先带领学生将字词句段梳理一下,在对文本意思理解上没有问题后,就让学生进行第一阶段的探究,让其在第一阅读的体会上评价一下文中主要人物,谈谈自己是如何看烛之武、郑伯,从文本情节上说说其性格特点。学生的回答只要是围绕文本的主题,没有偏离,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们要给予肯定。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着放手让其自主阅读,给其思考的权利,学生就会给你惊喜,他们会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解读文本,让你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二、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个性化阅读的第一阶段是鼓励学生接触陌生的文本,建立对文本探究的兴趣,生发一些独特的感悟。第二阶段就要深入文本,进行一些实质性的探究,这个过程少不了引导,我们要借助自身的情感体悟给学生一些启发,让其有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阅读教学中的引导要注意尺度,不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被动接受,也不是借讲说让学生机械吸收,是围绕文本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帮助其借助文字与作者沟通,体味文章的谋篇布局和作者的表达意图,以此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达到阅读学习的目标。
三、循序渐进,鼓励学生个性解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我们要让其明白自己的位置,引导其为能力发展做一些准备。想要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目标,仅有我们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有阅读意识、知识储备和灵动的思维,这些都是阅读准备。阅读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提高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课外阅读、丰富知识的习惯,广泛地阅读,为个性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书籍的种类,可以让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择,同学间交换阅读,在相互的激励下,共同进步。有了这样的阅读准备,在课堂上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使其积极活跃,实现个性解读。在学习《故乡》一课时,鉴于这是一篇经典美文,学生的个性解读很有价值,我就寻找突破口,着重引导,在文章中,中年闰土再次见到“我”的时候,一声震动“我”、让“我”揪心的“老爷”一部分时,我就让学生联想回答:“假如你在多年之后,遇到儿时的玩伴,那是彼此相认但某方面悬殊很大,你们会有怎么样的感受?是否会感情如初?”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就会想象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个性解读。有的觉得现实会让感情变淡,有的觉得彼此会很尴尬,因为人生已经不在一个高度,还有的认为相见不如怀念,回忆是美好的,现实会让人沮丧。在文章末尾,有关于“路”的句子,意义丰富,我就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探究其中内涵。学生就想到了“路在脚下”、“自己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等感悟,充分地认识自我,释放个性,在实现个性解读的同时挖掘文本价值,内化为学习感悟。
四、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
阅读的实质是围绕文字的输入输出,不断地理解转换,解读分析,充分体现语言的神奇之处。对于阅读的学习,我们不能停留于专项的训练,这是不够全面的,要进行拓展延伸,在形式上丰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其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阅读的拓展延伸,是提供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其进行语言表达,不仅是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还可以改编文章,表演情景剧、分角色朗读、教材的衔接写作、文本观点辩论等,让学生在各种语言活动中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尽情展现自己,提升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并诗)时,就文章对滕王阁周边形势和景色的描绘以及作者对“无路请缨”的感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借助衔接写作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融入对文本的思考。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就引导学生围绕“愚公移山利弊”展开辩论,探讨这一“移山”事件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不仅能延伸阅读,优化理解,还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展现自我,释放个性。
五、总结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实行个性化阅读教学,能让其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自然、自信地阅读,在收获阅读感悟的同时,形成阅读方法,不断深化思维,为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吴春梅 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感悟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是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已渐近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已有了合理的认识,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展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肯定有所差别,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
二、教会读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新课标指出: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的方法很多,应指导学生视需要而选择。对于重要的名篇可以精读,读的过程重在个性感悟与体验。略读时以摄其要点为主,浏览主要是快速阅读自己需要的或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读书时要注意阅读方法,如凝神不分心的关注,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等,都是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经过方法指导后,学生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就会知道如何下手。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边读边圈点、利用闲暇多读书、摘抄笔记、使用工具书查阅、温故而知新等。
三、重视个体思考,突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各异,他们的阅读感受也不尽相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在阅读文章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此时,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增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化的,事物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架,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张扬个体的个性、探求人格的真和美,使他们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另外,在提倡个性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因为质疑是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去探求,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能将课内的知识很好地迁移至课外,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
四、让阅读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永不枯竭的源泉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随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要让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生活,扩大学生阅读的空间,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各种生活信息进入学生生活,让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充实学生大脑,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到阅读教学之中,从而加深对语文阅读材料的理解。
作者:吴青松 单位:江西省会昌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改革措施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实际的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会将注意力放到课本语文知识的教授上,而不是如何引导学生们合理运用语文知识。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会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但是在课堂上却没有针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制订详细的计划。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学生们学习摸不着方向,导致阅读教学效果差。
1.2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教授,学生被动听,教师主导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对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的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是主导课堂,缺乏先进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到位,陷入了教学误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强化。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措施
2.1明确教育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成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为教师合理组织、实施教学环节指明了方向。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设置教育教学目标,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本次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就如何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本次语文阅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
2.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越来越被广泛运用到各大领域。在教育领域,教师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善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在组织高中语文阅读的教育教学活动时,相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通过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本节内容相应和的音乐、制作相关场景动画等,以此活跃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的语文阅读课变得充满趣味。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就投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强化了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课程,课余时间师生在该平台讨论相关问题。
2.3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强化教学效果。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感受语文阅读的乐趣。在课堂设计方面,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猜谜、情景导入、看图讲故事、听音乐等方式,让每一节语文阅读课都充满吸引力,让学生们感知不一样的阅读课堂。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实现了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有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2.4扩展阅读教学内容
语文等语言类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育教学中,要实行开放式教学,扩展阅读教学的内容。相关教师在组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关注课本上的阅读内容,要学会扩展,学会迁移,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阅读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到生活与知识的融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阅读的感知和整体把握。通过扩展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内容,既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又强化了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要恰当拓展、延伸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阅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作者:李顺华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第二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结合探析
一、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相结合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都大力提倡学生进行有声朗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充分注意到无声阅读,也就是默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重要性。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食指的《相信未来》这首诗为例,具体教学就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让学生进行自我朗读,朗读的侧重点在于找到诗歌中的韵律,更好地把握整首诗的节奏感。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朗读之前,播放名家的朗诵音频,以便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同时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第二,在学生朗读结束之后,就要进行默读。默读的作用在于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深刻体悟作者是采用哪些语言进行描绘的。在学生默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诗歌描绘了哪些让作者感到失望的意象?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描绘自己对于未来的希望?通过阅读你觉得为什么要相信未来?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在默读中,对于整首诗的了解就能够上一个层次,对于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也就能够理解得更为透彻。第三,回归到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此次朗读和第一次朗读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印象,使学生对于整首诗歌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二、简略阅读和精读相结合
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文章篇幅相对来说较长,如果采用正常阅读的方式将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就得不偿失了。而且,学生阅读速度慢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教会学生进行略读是势在必行的。所谓的精读并不是说要将全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而是针对文本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简略阅读和精读相结合,学生就能够在较短时间之内,有效掌握文本阐述的内容,提升阅读质量。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听听那冷雨》为例,文章4000余字,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就应该让学生进行简略阅读。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着重了解句首和句尾之间的呼应,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文章大意,并且有效找到段落中的主题句。通过简要阅读,学生就能够从文本当中感知到作者的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通过对冷雨的描绘,表达自己不能回归大陆团聚的心情。但是,在略读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对作者的思乡之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精读,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一点点抽丝剥茧。教师此时应该要求学生找到每个段落当中的主旨句子,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多数学生进行陈述之后,教师则需要进行查漏补缺,将学生尚未阐述到的内容进行有效讲述。并且通过时间、地点等逻辑性的内容将整篇文章有效地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三、比较式阅读和体验式阅读相结合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式阅读和体验式阅读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常见。如果将这两种方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则会对教学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以苏教版高中语文中的《沁园春•长沙》为例,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有效理解,教师就可以采用比较式阅读,以的另外一首诗《沁园春•雪》作为对比,感知作者在具体的景物描绘和抒情方面的异同点。但是,在具体比较的过程当中,由于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不熟悉,没有办法进行有效比较。此时,教师就应该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将两首诗当中所描绘出的景象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通过视频内容和文本内容的有效结合,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并且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强烈的认同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对来说较少,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将学生局限于课内文本的阅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针对教材文本进行有效拓展,更好地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杨朔的《茶花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并让学生阐述这几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当中,而要充分考虑当前实际,将原本分裂开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整合。从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速度、阅读技巧以及阅读质量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陈金霞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议
1、文本阅读的重点
文本阅读应当集中注意力,对文章文本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重要的字都读到心中,由内而外的感受作者描述时的感受,做到“眼、口、手、心”四到,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根据文本言语的重点来确定文本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细读。
1.1抓住矛盾,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文本中往往作者会设置一定的前后矛盾,教师应当对文中的矛盾及时指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设置矛盾的用意,这样的目的是发现文本中美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得梦。”梦本身是没有形态的、不是物质的,但是作者却用沉淀,这就是一处矛盾所在,引导学生来对其进行思考,可以发现,“沉淀”的意思是指对于过去的想念,而不是对于以后的积累,作者说的是记忆深处的情感,并不是实际的梦,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美,感受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
1.2抓住悖于常理的词语,认识人物的性格
在文学作品中的文本阅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常理相悖的词语,这些也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问黛玉是否念过书时,黛玉回答“只念了四书”,但是在宝玉问黛玉的时候,黛玉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认得几个字”。明明完全相同的问题,两个不同的人问,黛玉的回答却不相同,这便是阅读需要重视的部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来思考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感受到黛玉的心智聪慧,同时结合黛玉与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便可知道为何出现这样的矛盾。
1.3抓住平淡中的不平常,领会蕴含意味的文本内容
文本阅读在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发现文章中看似平淡,但是蕴含意味深刻的内容。在对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平平淡淡的话语普通的阅读是不会发现其中的不同的,但是在反复阅读品味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内涵。例如《雷雨》中有一处对话,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回答:“是的,三十年前,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句对话看似没有任何疑问,十分平淡无常,但是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本身鲁侍萍只要回答是的就可以,但是为什么增加后面的一句有关洋火的内容,这个问题再结合上下文之后就可以明白,其对于后文也是一种启发的作用。
2、文本阅读教学操作形式
文本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对于其中的重点进行仔细的思考和研究,主要的操作形式有以下几种。
2.1诵读
诵读不仅要求学生声音洪亮,诵读速度控制始终,同时还要做到思维能够跟上声音同步进行,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其中的节奏感,对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诵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带领学生进行诵读,从声音的节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交流。
2.2比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对比、比较,使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可疑之处,更加深入地对文章内涵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使思维更加敏捷,提升整体阅读水平。例如《愚溪诗序》中,柳宗元和宁武子都是“愚人”,但是却各有不同,柳宗元是“遭有道而位于理,悖于事”,宁武子是“邦无道而为愚”。宁武子展示出的是大智若愚,而柳宗元展示出的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不受社会风气所染的文人。这就是通过对文本的对比思考出的结果,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出文章的内涵,使学生能够更接近作者的内心深处,提升自己对文章境界的认识能力。
2.3评价
评价是学生对于文本内容自身看法的抒发,是思考之后的产物,可以直接在书的边缘做出批注,评价时可以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文本语言的使用,二是对于文章意境感受的体会。例如《人间词话》中评价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教师可以借此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闹”来进行分析,想象春日中万物争春的景象。
3、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对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整体思维方式的锻炼具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文本阅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文本的魅力,将文本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充分的进行挖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马占权 单位:景泰县第五中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一、自读感知,初步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作品的内容、结构还是内涵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去识记,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就不给深刻。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去自读作品,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梳理作品的结构、内容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作品,这对理解作品是大有裨益的。在自读阶段,一是要向学生明确了解什么、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去阅读作品。如阅读《我与地坛》,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身残志不残的精神,体会对生死的思考,对其史铁生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阅读并抓住“我”和地坛、“我”和母亲这两条线索,感知基本内容。二是在学生初读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作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并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如阅读《十八岁和其他》,以“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与乐”来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后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梳理。如学生阅读《荷塘月色》后明确作者的行动线索(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和心情线索(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时对作品有更深入的感知,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奠定基础。
二、问题引导,展开交流
虽然高中学生对文本作品具有了一定的自读能力,但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很难触及作品的内涵,尤其是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在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以“讲”的方式来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只能接受,而对“为什么”不甚理解。在作品阅读过程中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活动,在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和作品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品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所蕴含的感情,理解作品,生成体验。当然,在教学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还要注重根据目标来设计问题。如《江南的冬景》中对“农村冬雨图”的探究,在农村冬雨图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带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采用什么手法进行描写的?围绕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找到长桥、杂木树林、乌蓬小船等景物,交流其特点和作者的感受,然后教师再明确,这样更利于学生体会“农村冬雨图”的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的特点。如《拿来主义》中对“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的理解,作者为何会说“别的且不说罢”,又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围绕这个问题在阅读中交流国民党给侵略者送去了什么,然后以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的案例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的丑恶嘴脸。追问“‘送去主义’有什么危害?”而交流体会“送去主义”对子孙的危害,理解“送去主义”的实质。在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中,教师先以问题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交流,交流后再明确,这样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深入阅读,获得体验。
三、彰显个性,生成体验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较为单调,课堂上容不得异样的声音,一部作品就一个中心,一个问题就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束缚。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意蕴,而这意蕴和读者所处的时代、读者的认知是紧密相连的。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个体,他们对作品自然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不能以“标准答案”来束缚他们,而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思绪,结合作品阅读生成自己的体验。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人性的美与丑,可以引导学生对伽西莫多的美与丑,他和爱斯梅拉达、副主教克洛德、围观者等进行对比后,问:“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伽西莫多是美的吗?”以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美、丑的理解,结合作品各抒己见,在表达中更好地体会美和丑的本质。再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感染着学生。那么,学生是否也有了自己的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梦想,要怎么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马丁•路德•金的影响下更好地去明确自己的梦想,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四、结语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多读文本,在自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脉络,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小组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要能给学生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或知识经验,生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更深入地去体会作品所包含的意蕴。
作者:蒋会成 马小兰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