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论文(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课堂论文(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课堂论文(9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优化设计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模糊。

目前,我国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不清晰、目标模糊的问题。这种不明确的目标设定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缺乏可操作性。这种教学目标的缺失往往不能让教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即为教学方式不具有相应的针对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都是要倡导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但是部分教师对于互动交流的理解较为片面,这类教师往往是在课堂上为了强调互动性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认识不足。

由于受到常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一切学习动力都来源于高考。因此,部分学生就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够重视,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由于语文成绩的提升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将经历一个渐进的阶段。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优化设计

(一)优化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前提,在课堂导语的设计中为课堂教学营造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快速的引导到课文中,从而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的心理渴望。由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已经到了较为复杂的阶段,教学内容繁冗多变。因此,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设计上应该注重突出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同时也要注意课外内容与情境设计的相互融合。其次,教师还应该就教学目标进行有效优化。教师根据课文在单元章节中的作用,确定教学的重点所在,并结合教学重点体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落实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情境教学的效果所在。总之,优化教学目标,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要求,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弹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达到优化设计的情境教学氛围中。

(二)优化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优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首先,语文教学中要想优化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对于审美的探究。因为情境教学本就是以美作为教学突破口,以情感教学作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注重对于探究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迁移。语文情境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为目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和课文内容,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教授《人体的海洋》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灌输一定量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所在。并且让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思考,比如“人为什么在运动之后会感到口渴?“人体内液体的主要来源是哪里?”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继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进入到教学预设的教学情景中。

(三)创造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合理设创造教学情境。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优化课程设计。例如,教师在讲授《红楼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音频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的学习情境。这种合适的学习情境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疏离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

(四)导入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情境的导入工作。导入的方式可以有有很多种方式,这个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进行合理使用。例如,教师在教授《廉颇与蔺相如》这篇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将文章的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等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直接参与的方式既能顺利的导入课文情境,又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效果。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情境教学的设计应该始终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所采取的教育形式也应该以服务素质教育为目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师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王琰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文学接受活动研究分析

一、高中语文课堂文学接受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中也逐渐的重视起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并不是十分明显,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学接受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魅力和文学修养。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却对语文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能力及学生情感培养等方面有所忽视。教学中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

(二)文学鉴赏教学模式固定化

在文学活动中,文学鉴赏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高中的语文实践教学来说,主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语文鉴赏活动来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到文学作品的内涵。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中语文实践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原本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教学环节,但事实上却只剩下枯燥和乏味。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对文学鉴赏产生兴趣,学习起来主动性比较差,对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起到了阻碍性的作用。

(三)缺乏互动和交流

好的语文课堂应当是精彩的,应包含着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高中语文的文学接受活动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互动,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为目的。但当前固定式的教学模式使得文学鉴赏变得毫无生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提升。高中生在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上其实已经初步的具有了基本能力,同时也有着自身的想法,但迫于高考的压力和教师的权威,学生们并没有展现出自身最精彩的一面。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应是引导者,只有教师做好了引导者,提升学生和教师以及和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才能有效的提升课堂气氛,从而提升对文学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语文课堂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方式

(一)建设个性化课堂

我国一直以来在高中语文课堂设置上就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为了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限制,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文学接受活动的实践教学中,教学模式必须要多样化,积极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内涵了解。在进行文学活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结构等差异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充分的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设置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应对学生学习特点给予更多的关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调整课堂结构

文学作品的内容有着不定性和空白点设置内容,应对其结构进行仔细的分析。作为教师应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首先应不断的丰富自身知识,使自身对文学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将文本的内容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来明确文学接受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目的。其次,应建立起对话型语文课堂知识理论基础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等几方面的对话来充分的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和理解能力。只有师生之间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主体性认识,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和审美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视野融合”教学

对学生的期待视野加以重视,一方面期待视野是学生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快速的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文本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采取多种思维方式,以动态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的表达能力。视野融合教学是多方位的,不仅包含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融合,同时还将原有的期待视野进行了彻底的打破,形成全新的视野,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文学接受课堂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将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多以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控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当前我国高中的文学接受活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部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需要从实际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并努力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文学审美能力的目标,最终使文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得到全面的提升。

作者:蒋云霞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探析

一、阅读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课的学习离不开课外读物的大量阅读积累,而课本中虽然也会有一些课外名著作为选读,但也只是摘录了一些名著中的经典节段,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名著全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本选读内容的理解,又可以积累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将其引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也为今后的写作练习增加了知识储备量,读的越多,脑子里就越有墨水,好的书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可以陶冶情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每个星期每个班都应该安排至少有两节阅读课,并且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读完被要求阅读的图书,每节阅读课都要有收获,这就需要要求学生在每节阅读课过后写读书笔记或者是读后感,这样既是对阅读课的成果验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试卷中分值所占比例较多的除了写作就是阅读理解题,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依然很重要,语文理解能力提高,也有助于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理解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学生的情商着手。即可以通过阅读大量课外读物慢慢培养,逐渐提高,揣度作者的思想和出题角度,再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就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情感出发,以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就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所以说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阅读理解题目来说非常重要。理解能力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写作题的练习,容易抓住写作题的题眼,才不至于写作跑题,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中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尤为重要,只要学生的理解到位,分析准确才能抓住题眼,得分率升高,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写作能力的高效培养

写作题是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最高的一项,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尚不算晚,只要勤加练习,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但是练习写作依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水平,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阅读积累量达一定的水平,能够看出作者出题时要考察的知识点,轻松找出题眼,才能准确的定下写作方向,加上平常的阅读逐渐产生的影响,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而老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写作方面的比赛,提升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同学们对写作的要求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等同于是在写作方面进行了一场专项练习,既能创建适合的课堂氛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以从组织活动开始,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因为只有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才能随之有所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是相互联系的,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也会带动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实践的过程中会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单纯地依靠几节课内口语交际课是没有很大作用的,要想办法让学生走出去,多多了解现在的社会,在社会当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当中,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比如说课堂上的问答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表言论,对于同学的回答给予补充说明或者大胆提出异议,通过这样的评议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对于创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总结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创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任务,而写作能力是高效课堂实行结果的体现,是创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收获。口语交际能力的练习也很重要,只有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的任务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基础的练习,综合的应用,认真的态度都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任重而道远”,仅凭一己之力就想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将其实现!

作者:程兴通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魏桥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人文素养实践

一、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社会道德水平、精神层次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是其道德、文化素养养成的关键。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更注重学生考试技巧培训,通常无暇顾及学生的价值启发、人生体会,对其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较低。部分高中生存在社会意识淡薄、自我角色混乱且独立思考能力低等不良现象。其中,成绩较好的学生部分存在“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与社会脱节,严重缺乏价值意识;而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文化素质较差,对自我不具备清晰的认知能力。可见,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至关重要。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

针对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以及高中生存在的人文素养缺陷现状,笔者经过分析、总结以及思考,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素养实践策略,希望能为高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一)延伸课内文化,引导学生自省

高中语文课内课文是经过国家教研组择优选取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且课内阅读文段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因此,高中教师应首先从课内文化出发,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和深层挖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从而达到文化延伸、提升思考的人文素养教育目的。例如,在进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教学时,首先,教师可在学生进行初步阅读后,使其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谈谈各自对该文的理解;其次,向学生介绍该文作者的背景和主要价值观,并与学生分享该文章的主流评价;最后,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并讨论生活中“装在套子里”的事例,要求学生写下自身的体会。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延伸,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必修内容的印象,更能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二)课堂重温经典,分享阅读体会

所谓经典,指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包括博大精深的孔子文化、古诗词等。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文化道德提升,更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所以,语文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共同回顾历史经典,通过阅读古诗词、四大名著以及古圣文化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古韵,并在课堂上开展阅读体会,分享交流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研究“孔子文化”。“孔子文化”贯穿于整个教育历程,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精髓和重点。因此,教师可特别开展孔子文化的系列课堂讨论会。以孔子的各种经典作品为讨论中心,结合现代价值主流,使学生自由分享阅读体会。通过灵活的、自由的、轻松的经典阅读会,既能提高学生文化积淀,又能对古典文化进行创新,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三)关注社会热点,培养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应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避免出现与社会脱轨的现象。因此,除了课内文化内容的学习和分享,教师还应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社会热点话题,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例如,教师可将近几年来一直受到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热点放于课堂中讨论,使学生根据身边的“过马路”实况进行回顾和思考,并在课上开展自由发言分享会;其次,摆出社会上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主要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往遵守规则的正确价值方向发展。由此,可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人文素养底蕴,有助于学生独立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老师肩负着高中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责任,在高考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内外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是人品格、道德、文化底蕴的教育,只有灵活采取教学切入点,才能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水平。

作者:吴剑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学生问题生成及解决分析

一、以退为进,伺机而动

高中语文课堂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是很常见的,我们教师是不可能阻止此类问题的出现的,因此,我们要积极面对。在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时,我们不要成为争议的一方,而要处于中立状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切记不要和学生形成对立面,一旦形成对立面,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我们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以退为进”,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分析林黛玉的人物性格。这时候有的学生说林黛玉的性格是自卑的;有的说林黛玉的性格是矫情过头了;还有说林黛玉的性格是多疑的。很明显,学生们的分析比较片面,大多分析只是林黛玉性格的一部分,甚至有的分析结果是错误的。面对这种课堂场景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对学生进行否定,将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果单纯的肯定,这样就违背了文本的旨意。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以退为进,伺机而动,让大家去联系课本中的内容去解析林黛玉的人物性格。这个时候学生会积极回归课本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让寻找时过程,对文章更加深入的理解却是结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容发现,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没有打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指引学生深入文本去思考问题。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我们教师要加以注意:

1.冷静判断,做出正确决断。

高中生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有时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有时是片面或错误的认识,此时教师的指引起到关键性作用,把握时机,给予学生合理指导。

2.反抛问题,推动学生独立思考。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更多激发学生去思考更多更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抛回给学生,推动学生去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及时固定,帮助归属。

高中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善于联想,这时候我们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将其发散的思维引到课文上来,避免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而偏离课堂教学主题。

二、点拨引导,推波助澜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向外拓展,鼓励学生对文章有独特的认识见解,并能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指引学生,诱发学生思考,就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学生对文章深层理解,从而对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高考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显得有些沉闷,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课程的独特见解和提出的疑问,对其进行点拨,带有目的性地推波助澜,让高中生乐于开口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应该注意:

1.严阵以待,及时捕捉。

课堂上的变化是我们无法预见的,随时都有学生提出疑问,表达自己的想法,表露出学生真正的需求,同时隐含着创造性的时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敏锐观察,及时捕捉机会,培养学生展示、表达的欲望。

2.打破规划,引发探究。

学生的问题往往会打破我们的教学计划,这时候我们可以放开教案,打破预设,从学生的提问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得到意外的收获。

3.积极评价,放大想法。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极大影响。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积极性质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良性思考。所以,教师应该及时反馈学生的见解、问题,予以学生积极性质的评价,为教育事业优质化发展做出努力。

三、关注错误,因势利导

学生们在课堂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我们对这些错误要给予关注,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这些错误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找出好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们要看到这些错误的价值,对其持包容、理解的态度,在给予关注的同时因势利导,积极跟进。在语文课堂上经常有这样错误的例子,例如,多音字混淆、成语误用、对段落理解有所偏差,我们应该指引学生们在问题中寻求正确答案,通过对比,体会不一样的地方,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对文章有不同的见解,加深的文章内容的理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体会,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有不同的见解才能互相辩论,在不同的认识中相互争辩、比较对错,共同成长,从而提高整体水平。在教学时间中,对这一策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错误分类,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们对自己犯得错误很难找出根源,因此我们教师要将错误分类,针对同一类别的错误进行一次全班范围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争辩中识记正确答案。

2.深入研究,消除错误。

学生出现的错误要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研究,我们教师不能,这样通过思考、研究,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错误。

作者:管建军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课堂音乐融入教学分析

一、音乐导入,渲染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具有渲染氛围的效果。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辅助导入,利用与语文主题学习相关的音乐,带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相信未来》这一课时,教师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导入激趣,渲染学习氛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相信未来》,这是食指的名作之一,在诗中反复出现相信未来,照应全篇,使全诗浑然一体。为了渲染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引进张雨生演唱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利用熟悉的流行歌曲,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歌曲播放完毕后,教师与学生互动:师:大家是不是都会唱《我的未来不是梦》呢?大家觉得这首歌曲怎么样?生:我觉得这首歌曲很励志,催人向上,让人相信未来是美好的。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我觉得这句歌词写得特别好,让人相信希望,相信未来。师:我听到了“相信未来”,的确应该如此,因为我的未来不是梦(响应歌曲名称,也同时寓意着未来确实不是梦,要持相信理念)。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切入新课)。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高中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优化导入,渲染氛围。

二、配乐朗诵,带动情绪,强化情感体验

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音乐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音乐也能够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意境,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语文朗读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融入感情朗读,让朗读更具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融入感情朗诵,让朗诵更具感染力,提升朗诵效果。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引进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引导学生配乐朗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读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划上”,配着适宜的音乐,体会作者笔下一种非常淡雅而又朦胧的美,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月色下的荷塘一种幽静安谧的美。又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赤壁赋》这一课时,教师引进古筝曲《高山流水》,将音乐融入教学打造全新高中语文课堂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唐志宏取得很好的朗诵效果。学生跟着音乐的起伏,有感情地朗诵《赤壁赋》,以朗读形式传递感情。在配乐朗诵时,教师要选取与之适宜的音乐,衬托主题,让朗诵有声有色。

三、音乐升华,诱发体验,深化文本理解

有时,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学生仍然对某个部分不理解,对教师的解释感到茫然。也许,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完全调动出来。为此,教师可以将音乐融入教学,升华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江南的冬景》这一课时,教师引进流行音乐,深化学生对江南的理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进侃侃的《南方的冬天》、林俊杰的《江南》等流行音乐,利用音乐加深学生对江南的理解。其实,在郁达夫笔下,《江南的冬景》可以分为不同的画面,学生可以经过细读、品读等方式,将作者笔下的画面还原。可是,在教师播放音乐之前,学生很难将情景还原,难以体会江南的冬景。因此,教师利用与江南相关的音乐,诱发学生入境体验,并利用多媒体播放江南冬景的图片,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比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得更直接,形成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因而教学效果也会更明显。

四、音乐妙用,激发想象,促进学生创作

音乐不仅可以用于导入、朗诵、文本理解,教师还可以将音乐运用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很多高中生谈写作而“色”变,大多都是因为没有写作素材,没有写作灵感。有时,教师可以妙用音乐,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作。例如:在以“父爱”为主题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筷子兄弟的《父亲》,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情感,体会歌曲中表达的对父亲的爱,从而更有效地创作。又如:在以“奋斗”为主题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汪正正的《超越梦想》、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深化学生对“奋斗”的理解,让学生斗志激昂,从而更好地以“奋斗”为主题进行创作。又如:在以“送别”为主题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刘静的《长亭外》,让学生感受到送别时的悲伤情怀,以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总之,对于不同的写作主题,教师要选用不同的音乐,利用音乐将学生的写作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在音乐中汲取更多的创作灵感,从而写出更多独特的文章。

五、总结

总之,音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必然。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利用音乐,打造全新的、高效的语文课堂。音乐融入语文教学中的不同环节,取得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当然,音乐不会成为“主旋律”,音乐起到辅助、衬托的作用,教师要优化音乐在语文课堂的应用。

作者:唐志宏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分析

1高中语文进行情感教育融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1为了更加全面地落实教育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规定,语文课程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人文性主要体现的就是情感教育,包含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品质和精神信仰等。通过人文性的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让学生通过接受这样的教育变得更有理想,更加热爱生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把情感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就是为了落实教育目标。

1.2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都是处于青春期的时候,这个阶段是学生是学习的最佳时机,但同时也是学生的思想情感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和偏激的行为。比如,高中生往往会受到情感问题的困扰,在遇到自身的情感问题时。自身没有足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再如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就会遭受很大的打击,使学生丧失自信心;除此之外,高中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却缺乏社会会经验,往往会受到社会的诱惑,增加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及时地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

1.3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

虽然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较为丰富的情感教育元素,但是也必须要有具有良好的引导因素才能让这些情感因素在学生的身上发挥作用。首先,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和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所谓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传授知识的主体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情感因素带给学生,并且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形成自身高尚的思想品德,自我反省,自我思考;其次,高中语文教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学生。语文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不畏惧失败,不安于现状,戒骄戒躁,使学生变得自立自强。

2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

2.1在听说读写上渗透情感教育

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总的来说分为四个层次,即听、说、读、写。因此,要着重在这四方面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首先,在关于一些教材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多听,深刻地感受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首先,学习《兵车行》这一课时时,利用有声媒体,进行范文的播放,让学生跟随节奏,培养学生“以物喜、以已悲”的情感基调,让学生对书中阐述的内容充满各自的情感。其次,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对文章中透露的情感价值做评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琐事阐述其感悟。再次,让学生大声有朗读的朗读文章,让学生亲身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境界,通过朗读,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心灵,敢于张扬个性;最后,让学生把自己通过本课时所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进而跟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因素,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价值理念。

2.2在诗歌欣赏中透露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情感流露是最为丰富的,往往也代表着作者对社会的评价以及自身的理想抱负。同时,因为诗歌押韵、对仗而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学生朗读。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更能够融入情感教育。比如李白的《行路难》,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用蜀道曲折难以攀爬的特点形容自身的时运不济,生不逢时。但是最后有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作者豁达的精神品质,不畏眼前的困难,迎难而上的生活箴言,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会想办法加以解决,而不是自暴自弃。除此之外,《致酒行》中的“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让学生反复品味,理解文中表达的壮志凌云的豪迈,学生也会受其感染,理解当中的意气风发。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融入,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奋发精神,进而对自己人生的定位更加精确。

2.3建立师生之间和谐的氛围

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氛围是必要的,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了解学生情感上的需求,在平时的交流当中针对这样的需求进行情感教育的灌输,同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意见,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巧妙地化解学生情感上的困扰,积极地促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这样,给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效果才更加显著。

3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形成固有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情感教育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路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合理巧妙地引入情感教育,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要素,使高中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语文学习得到升华,进而完善学生各方面的情感素养。

作者:王炜杰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教育局

第八篇:高中语文课堂简约高效探析

一、巧用文本、精选整合实现简约高效

从某种意义上看,语文课堂教学就像戏剧表演,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集中表现矛盾冲突,紧凑地发展矛盾,迅速地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戏”,才能动人心弦。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删减和整合,抓住精华和重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参与和探究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种精选整合既可以体现在对板块的创造性处理,也可以用在对一篇文章的处理上。例如在教学第一模块时,我先教学第二模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结合这个专题的教学提出对一名高中生读书的基本要求,然后再教学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学生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阅读的时效性有了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比直接按教材顺序教学好得多。有人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文本,把握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控制知识量,抓住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迅速把思维和注意力放在教学要点上,保证了课堂上用于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时间,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与高效。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我一直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悬念的设置在这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主题的探究中,同时对环境描写及情节对凸显主题的作用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二、融入情感、营造氛围实现简约高效

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师讲究教学的艺术。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调动丰富的教学手段,运用睿智幽默的教学语言甚至肢体语言,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入选高中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体裁多样,题材新颖,意蕴丰富。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理解水平,根据板块要旨和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或愉悦欢快,或激情昂扬、或严肃深沉、或平和舒缓。教师只有把丰富的情感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带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甚至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达到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现简约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传统教学习惯于教师依据教参对文本作理性俯视和机械解析,学生习惯于依靠教师的引导得出“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求异思维的能力,创造潜能慢慢被扼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究是一场空谈。因此,要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就必须优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产生教学共鸣。

(一)钻研教材,挖掘文本之美

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作者用心感受生活,细心观察人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而后诉诸于文字,它包含了自然之美、艺术之美、语言之美、人文之美。教师要把这些美传达给学生,就必须细心钻研、品味,挖掘文本之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从而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达到“以美育人”的最佳教学情境。

(二)质疑勤思,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重点、难点来质疑,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教学情境中。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重点是要体会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我从标题入手,要求学生在“退秦师”前加一个修饰语,以此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问引起多方思,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他们兴致高涨,争先作答,“智退”“巧退”“勇退”“说退”……循着学生的答案,我进一步质疑:结合文章的描述,你认为哪个修饰词更恰当?引发学生深入理解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的精神品质。这样的质疑勤思,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质疑不仅仅是教师会设疑,巧设疑,更应该鼓励学生主动生疑,尤其能够在“不疑处有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学生在学习《鸿门宴》时,提出了质疑:项伯私下里夜走霸上见张良、刘邦,回去竟报项王,替刘邦开脱,难道项羽既不察其动机,也不追问原委,更无半点怀疑吗?项羽作为三军统帅,何至糊涂至如此境地?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教师应善于捕捉和肯定,这是作者运用“颊上添毫”的虚构手段带来的漏洞,在研习文本时结合学生理解给出阐释,让学生深入体会艺术手法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四、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之下,教师不论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简约高效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摸索,寻找适合学生并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让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作者:杨岩 单位:祁县职业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完善探析

一、阅读理解

语文是对汉语的系统学习,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是语文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在现行高考语文中占有很高的比值,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信息的输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初步认知生词和表达句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表达,这就是上升到的“言志达情”的高度,从而熟能生巧产生语感,能有效为自己的表达服务。下面我们结合高中语文人教版《祝福》一教学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体味语感。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师:同学们结合预习和阅读,思考一下鲁迅先生在《祝福》开头对旧历年底的描写寄托着怎样的情感?接下来祥林嫂是怎样出场的呢?生1:开头的背景描写看似平常实际是用本应该欢快的年与惨淡的背景形成对比,为了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生2:从作者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很明显作者对这样的气氛很压抑,为接下来祥林嫂出场烘托气氛。……师:大家分析得很好,也找到了表现整体气氛的着重点。作者分别通过视觉、听觉和味觉写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这样层次分明,让旧历年的气氛更真实;除了同学们分析的悲剧气氛外,作者“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通过破折号这个细节让反映出,旧社会秩序贫富分化差距大,穷人连爆竹都买不起根本无福可祝。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再次齐读祥林嫂出场那段,完毕。师:大家读到作者遇到祥林嫂有怎样的感想?生3:突兀。本来作者要去拜会朋友,突然遇到变化很大的祥林嫂。生4:吃惊。鲁镇的旧历年基本都没有变,而祥林嫂却已经变成了乞丐,更让作者吃惊的是祥林嫂冲着他走来,不是来讨钱的,而是要问比较深邃的问题“人死了之后有没有灵魂”,正是这一问承上启下,引出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师:非常好,作者前面的背景都在描写鲁镇旧历年“照样”“自然也是如此”,唯独祥林嫂已经变成穷困不堪的乞丐,这样形成反差让读者的注意力更关注祥林嫂,从而详细铺诉其悲惨遭遇奠定基础。我们可以在这部分中学到怎样的描写技巧呢?生5: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人物出场前相应的背景渲染很重要。生6:描写景物和人物要从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吃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如此深入浅出指导阅读理解,让学生有参与感,在充分的感悟和体验中一遍遍阅读和思考,能有效制约滥竽充数的消极现象,通过分析掌握经典的描物达情的手法,从而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针对的是比较开放的学习内容,而高中语文课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分析和思考方法,所以就需要让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交流观点,相互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知知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合作探究中,我们一般参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构建3-5人的学习小组,布置共同的探索任务让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学习和探讨,这样才能让知识交流更充分,吃能实现交叉体验扩大课堂知识容量。例如,我们在教学大家都觉得生涩难懂的文言文《鸿门宴》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来化解文言文知识密度大,困扰学生理解的教学难点。1.布置小组任务:(1)通过工具书理解基本的文言词汇含义,然后朗读全文。(2)试着复述鸿门宴最精彩的部分,找出其中的典故和成语(3)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2.合作事项。(1)组长参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任务分工;(2)合作学习过程中先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再换角色进行交叉体验,然后进行相互辅导与启发;(3)笔记员记录学习成果。3.学习成果展示,师生互动评价。如此设置,同学们针对学习难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便于统筹任务安排,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大的知识流量,从而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问启发

问题是启发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原理的准绳。语文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或者同学们难以发现的细节部分,我们可以设置问题启发大家深入思考,有效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比如我们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学大纲给出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中的作用。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同学们体味情景交融的描物抒情写作技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体味: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荷塘月色的?2.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3.反复体味作者的写作手法,尝试仿写,以临摹的方式来提升自身写作能力。通过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驱动同学们深入阅读、体会,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懂得景物描写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表达,从而连贯了基础学习到表达运用的知识生成过程。

四、总结

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三步一体提高语文课堂认知率的经验总结。概括地讲,语文教学不是没有边际,而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让知识以契合学生认知的角度展现出来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和体验中掌握分析方法,提升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作者:张惠芝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