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4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一、运用高效课堂的策略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入口。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并在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给予点拨和补充,不能把答案一下子给学生,让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

2.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策略

(1)打破思维定势,教会反向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尝试进行反向思维等,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地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2)曲设情境,教会发散思维。教师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景,拓展思维的路径,引导学生在多向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曲设情境的时候,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3)解决难点,探究思维中解决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突破难点,并陈述出来。

3.教学评价中促进学生创新

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塑造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成果,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教师要教会学生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

教师要解放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和自身的才智,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实践。

1.将课堂的某一个部分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

(1)让学生参与导语设计的过程

每一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口语交际的活动,带领学生一起创造导入语。在教师和学生的激情引导下,学生就能够将目光聚焦到课文上,教师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高效课堂教学中。

(2)带领学生过好字词关

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障碍。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就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生字词的学习。教师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让一两个优秀的学生讲解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组织学生对生字词的巩固,再组织进行识记难字,也可以组织字词竞赛。

(3)教会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2.将课堂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组织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师可以进行一个活动,让能力强的学生一起参与教师的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让学生也解答上课的问题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让能力强的学生讲解提纲的形式,讲解内容,当一名小教师,教师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拓展、延伸和深化。这样,调动了学生全面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也能够体察教师的辛苦,和教师一起共同完成好每一堂课的学习任务。

三、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反思与创新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教师要能够拨正自己的方向,调整教学行为,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不能追求活跃忽视基础

课堂气氛活跃是评价课堂质量的一项标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因为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就谈不上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教师要活跃教学氛围,重视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过程,实现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的全面融合。

2.语文课堂上不能过分强调个性忽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倡发扬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回答大加表扬,不给予科学的纠正,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

3.课堂上不能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高中语文课堂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也要重视背诵阅读,学生如果缺少读背之实,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不会运用,所以,也要进行大胆的读背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强调课堂上多读,多背,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不断探索教学问题,改正教学的不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武伟 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宿城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从题目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

一篇文章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甚至于作者的情感倾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展开对文章的讲解与探究。例如,贾国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把题目作为切入点,简短的标题只有七个字,但却为我们点明了文本的写作对象是荔枝,时间点是六月,地点是南州以及荔枝的特点红色。准确、简练,却又包含丰富的信息,如果抓住了题目就一下子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最为关键的信息,这样对接下来的对文章的学习、分析就事半功倍,目标明确。

二、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

教材中有的课文中有一些关键的语段或者词语表明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或者写作意图,这些关键性的内容就是文章的“文眼”。在阅读的时候,只要抓住这些,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抓住文章的文眼“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无论是秋声、秋色,还是秋雨、秋蝉都带着浓浓的凄清之感。李清照的《声声慢》,她所要表现的就是一个字“愁”,抓住这一词眼,不管是间接用“黄花、淡酒、细雨、梧桐来抒情,还是直接用“凄凄惨惨戚戚”抒情,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愁”这一文眼。所以以文眼为切入点,事半功倍。

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

学习和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分析清楚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够整体把握好课文,而且通过分析学习文章的结构,还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时,我是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的。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透彻。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把中心论点分为连个分论点。第二段三段,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从而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第四段总结经验教训,第五段又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是指导高中生写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四、从设疑切入,激发学生探知问题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习,思维就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以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对梁启超的评价作为切入点,设置疑问,他是“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平时说的“热心肠”指的是乐于助人,可是文章当中并没有提到他乐于助人的事情,再次深入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热心肠”在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再读,有的学生说是感情丰富、投入,有的学生说是性情中人,有的说是他的满腔爱国热忱,前面两点是从梁启超的演讲表现中得出来,最后一点呢,需要我们对梁先生的演讲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对文章重点的理解与探究当中。

五、从朗读切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颂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适合于诗歌。诗歌的含蓄隽永,音韵和谐优美,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这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更多的是朗诵中体会出来的。长期以来,高中教学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过分侧重于技能训练,忽视、漠视阅读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享受。这应该也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是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修养的原因之一。从朗读入手,精读、细读、大声读、有感情地读,读到诗歌里面去,感动自己,打动他人。读好了,就能够说明对诗歌所要传递的情感与情味已经掌握理解了,就无需教师再去分析、分解诗歌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们分组读,每组又采用不同的形式读,男女混合朗读,全班齐读,从各种各样的诵读中,我们推荐出朗诵的最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朗诵水平提高了,也在朗诵中得到锻炼,感受到了康桥的优美,作者的不舍,使人获得了美的享受。如我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没有讲解文章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分组分节地朗读,读完后请学生相互讨论、分析该如何读,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缓急、情感的把握等等各方面,当学生能够读出作者要对自己的乳母大堰河所表达的情感,读出了凄凉深沉怀念的情味,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只有理解了才能从朗读中传递出来,因此做教师的完全可以不必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古文的魅力,感悟古人的精神品格,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读进去之后,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提高。

六、从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切入,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

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就是通过祥林嫂这一形象来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我们就抓住文章的主题入手,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探究:害死祥林嫂的到底是谁?有多种可能,是鲁四老爷?四婶?我?卫老婆子?还是鲁镇的人们?经过学生的分析、争论、探究,他们都没有直接害死祥林嫂,因此被一一否定了,害死她的是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思想里的封建迷信、封建礼教。这篇文章学生不太喜欢读,我抓住课文的主题,采用学生喜欢的辩论形式做为切入点,通过它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主题,鉴赏文章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因此,切入点要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七、结语

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类型,不同的文体风格,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语言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更容易的去学习课文,解读教材,使之成为学习知识过程中真正的主动者,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寓教于乐,让我们的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念扎 单位: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提炼语言,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夸美纽斯曾经提到:教师的嘴,要像源泉一样,知识的汩汩清泉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这句话体现了教学语言的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与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里,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求做到生动活泼、简洁凝练,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声有色的课堂语言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生动活泼的语言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体会某个情境时有深的感悟。教师能够利用讲故事,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促使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学习过程中。语文课上的教学语言是否标准与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的优劣。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应该力求标准,要用普通话,发音准确,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简洁的语言学生一听便懂,要是在某个程序上罗嗦,就会使学生思维出现问题,很难启迪学生积极地考虑问题。幽默的话语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个别知识点利用幽默的语言讲解出来,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在不干扰教学程序的基础上插入一段幽默的语言,也可设置几个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答案。教师幽默的讲解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引导学生在自由的情境中积极探讨,也可以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夯实基础,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小组探究可以促进听说读写的整体联系,因此要实现高效性就必须设置好“讨论”的环节:

1.向学生展示教师预先依照教学目标与课文内容设置的或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找出的照应全文的有探讨意义的问题。

2.学生依照问题对课文边默读边考虑。

3.小组进行小声探讨,每个成员都表述自己的看法,组长收集答案,并组织整理出本小组都同意的答案,准备全班展示。

4.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进行展示。

5.教师评价并作出总结。所涉及的问题必须是具有探讨意义的。虽然并未设定标准答案,可是一定要能够为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提供帮助。首先做好充足的阅读与思考,耐心聆听,在聆听别人的答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别人的不同意见才能够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小组的结论通过简洁的语言加以整理,一起讨论推敲展示的语言。这个环节要落到实处,时间也要维持在半节课以上,而绝对不是利用几分钟满足于热闹的场面,如此很难实现教学效果。

三、拓展空间,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捷径

语文教学过程中,缺少必需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最头疼的事。实际上,教师只要善于动脑,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使语文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扩展,提高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提升学生体会美、展示美、创造美的情趣与水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柯罗曾经提到“面向自然对景学习”的理念,唐志契曾经指出“要看真山水,要得山水性情”,李可染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离开了自然将不可能有任何创造。”因此,语文教师要科学地通过生活中的各种自然条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大自然。例如,让学生采摘一些他喜欢的花花草草,变成一个花环或制作花篮,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极佳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与描写大自然奠定基础。

四、活动过程,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源泉

1.协调教学设计的重点。

新课程需要把“关注知识”转化为“关注学生”,教学设计需要把“给出知识”转变为“引起活动”。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信心、探索意识与理性态度,比单一的知识增长更有意义。因此教师应该转变只注重课本实施,过分关注被动学习、盲目记忆、反复训练的状况,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究、思索、理解,将教学目标转变为自身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学好,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应对课本与学情展开深入的研究,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怎样的问题,引导什么,如何引导设置成教学设计的重点,不但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分析学情,转变以往的“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如何说”的设计思想。

2.调整课堂教学环节。

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组成要素,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教学环节也是能够预设的,然而教学过程要是单纯依据固有的环节开展,不关注动态的变化,就会变得死板、机械而死气沉沉。语文教学活动一定要关注学情,适时调整。碰到某个突发事件,语文教师应该适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调整语文教育朝着有助于学生进步的方向不断发展。

3.设计语文练习环节。

语文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使用和巩固的阶段,使学生增加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语文教学的练习环节中,在设置多类型的练习的时候,需要根据语文教学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可以增删题量,调整习题的要求、也可以转变习题形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课堂教学流程,以便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高效性,符合时展的需要,也符合语文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希望广大同仁使“语文课堂教学”变成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既要为之进行持续不断地努力,又要时刻保持清醒而睿智的头脑。

作者:明月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生命教育的素材,确定目标,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和人文性特点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情感丰富、人文内涵充实的作品,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进行相应处理后,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促他们认识生命、体验生命,进而尊重并热爱生命。比如,《囚绿记》一文,虽说文章讲述的是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的是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但是深入思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喜欢绿,因为绿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也暗示出虽然作者所处社会时代不安定,人生不顺利,但决不会放弃生命和希望。进而告诫学生:困难是暂时的,要有绿枝条一样的韧性,好好活着!再比如,蒙田的《热爱生命》一文,这是一篇进行生命教育的极佳的文章:生命活动表现为日常生活,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热爱生活。教师应教育学生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像这样的作品语文课本中很多,比如《兰亭集序》《赤壁赋》《祝福》《苏武传》……教师要善于从这些作品中挖掘资源,充分利用,做好生命教育,学生需要的正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处理。

二、写作中彰显生命,学会善待生命,热爱生命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写作是学生内心所感所想的外露,我们通过练笔、写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提升他们对生命的尊重,进而热爱生命。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我主要利用三种形式让学生表情达意。一是随笔,学生们讨论“人为什么而活着”,有人说为爱而活着,有人说为信仰而活着,有人说为理想而活着,有人说为自己而活着,还有人说为了活着而活着……二是读后感,比如学习了蒙田的《热爱生命》之后,我随即让学生写了《读<热爱生命>有感》,有学生写道:“我们在世界活着的意义,大于整个世界”有学生写道:“生命就像一朵花,花开总有花落时,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新生”有学生写道:“经不起生命考验的人,也不会得到生命的垂怜。”三是就身边发生的学生跳楼事件展开评论,即如何对待生与死。有人写道:“活着就有希望,死亡是最简单的事,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佼佼者,别浪费那一颗巨大无比的脑袋,找点困难的事做吧!有人写道:活着总比死了好,至少你还能感受痛苦,当你连痛苦都感受不到时,才会发现这才是最大的痛苦。一篇篇的佳作,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一步步地提高学生认识——好好活着,平凡而幸福健康地活着!

三、阅读中体验生命,拓展课外阅读奠定生命底蕴

阅读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虽然高中阶段的学业任务很重,但是我依然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在书海里遨游。每周一节的读书课是最有意义的,教室里静静的,除了“哗—哗—哗”的翻书声之外,就是学生们的目光在移动,他们在吸收知识给养的同时,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人生》《平凡的世界》《活着》《目送》在他们手底下翻过。当然只有读,好书还是要分享,思想还须要交流。每个月底,我会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或介绍优秀书目,或交流阅读体验。有同学说:“《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而活着。”有同学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个关乎人性、关乎兽性、关乎信仰、关乎希望、关于成长、关于生命的故事,历磨难而成长,困信念而不凡。”有同学说:“《花田半亩》这本书值得拥有——阅读这本书,你可以流泪,也可以感慨,因为这是一个80后孩子对于生命的挑战。”一个个感慨万千,一次次情感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再次让心灵洗涤,让内心强大,让生命永能承受磨砺。

四、注重教师精神生命的成长,用生命点燃生命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生命意识的觉醒,并具有生命教育的基本素养,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保护、关爱,同时能唤醒、激励他们不断发展。教师应用素质教育的方法,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导,促进学生去体会、比较、感知、由浅入深地探索生命的价值。另外,感悟生命的价值,教师的健康,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行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因此,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教师方能熏陶学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最好的平台和最佳的时机,重要的就是语文教师巧妙设计、灵活处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材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获得人生体会和感悟。

作者:秦临娟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