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有效课堂学案设计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

部分语文老师,教学的内容局限性太强,课堂上讲述的知识都是严格按照课本的内容,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不是一本教材就能全部记载的。在语文知识中,对于文章(古今)、诗词等,它们的作者也是语文知识中的宝贵财产。很多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或是只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对作者的不了解,自然就不了解作者是在何种情况下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对于语文知识所表达的真意,学生只能做到记忆,却没有研究的欲望和方法,这都是因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的知识,被教材所限制的结果。

二、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案内涵

1.丰富课本内容

语文课本因容量有限,所以无法达到面面俱到,很多学生在学习散文等文章时,虽然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但对于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即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就不太清楚,这就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以语文课本为中心,向外扩展,对每一篇文章都要进行全面的解读。比如,在讲到鲁迅的文章时,为了令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文章的意义,在讲课时,可以加入对鲁迅成长经历以及时代背景的讲解,学生通过了解鲁迅的性格和其知识结构,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创作出的文章,就可以了解到文章具体的时代意义,在讲到古诗词、文言文时这一点尤为重要。大部分的古代文人,所创作的古文、诗词,都是有感而发,创作的灵感可能在一瞬间出现,这样老师对前因进行全面的讲述后,学生就可以更加清晰的感受到古文、诗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灵魂和思想,当学生有了足够的理解,在记忆方面也自然的会牢固许多。同时还减轻了古文与现代学生之间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距离感。

2.自主参与

以前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和主导,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做的教学模式,虽然部分老师想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沉重、沉闷的气氛,会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但这种互动只是在老师的命令下执行的,虽然增加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可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仍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之所以不敢自主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即兴趣不足和不敢。兴趣方面可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时下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在讲到《鸿门宴》的时候,可以结合电影版的《鸿门宴》或其他与秦末时期相关的影视作品等来与学生互动,老师可以指出影视作品中的虚构和改动的部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学生的想法有错误的地方,也应适当的表扬,以此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自我表达、自主研究语文知识的程度,就拿出课堂上的前五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或简短的诗词,并且简述学生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看法,但部分学生因为本身对语文兴趣不大,所以找的语文知识,都是同学代替找的,或是在网上以完成任务的心态随便找的。这只是看似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现象,所以老师在规定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文知识时,应当最大限度的扩大范围,其内容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如科幻、悬疑、探险、恐怖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拉近学生与语文课堂的距离。

三、结语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思想开始慢慢的成型,个性思考也开始凸显出来,但其中有会一些地方存在偏颇,并且学生之间的成长经历和以前的学习情况等都各有不同,所以语文老师在设计有效课堂教学的学案时,要具有全面性,学案是针对学生的平均学习效果,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放弃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根本之一。

作者:吴梦竹 朱妮妮 单位: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有效课堂学案探究

一、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中的学案的不足

(一)高中语文学案的内容获取方式单一。

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下,老师想要把所有的知识尽可能的缩编到学案当中,但老师忽视了学生所关注的知识层面,因此,学案不单是老师一个人的工作,更多的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学案、听取老师讲解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让老师知道学生所欠缺的知识,再根据老师的整合,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

(二)知识单一。

课上老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同样是听取老师讲课,学生肯定会喜欢氛围轻松的学习环境,单调的讲课只会让学生的积极性下降。老师通过学案内容,将所需要讲解的知识更加丰富化,让学生明白学案的重要性,提高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影响语文课堂的因素很多,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学案的积极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学案的形式比较单一。

学案可以说是凝聚了每一位老师的心血,是智慧的结晶,是浓缩的高考试题,老师希望每一位学生能够把学案里面的内容融汇贯通。语文科最大的特点也是它的魅力之处,就是它自身所具备的多元性、开放性、丰富性。它不会只局限于在白纸上体现。如果通过另外的比较好的方式去和学生一起学习,或许效果会非常的好,重要的是,学案的重要性和存在价值升华了。

二、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中的学案的完善措施

(一)丰富学案的获取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教师不仅要知道给学生学习什么,而且也要知道学生想要学习什么。通过语文课代表获取学生在语文方面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和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的反应情况,结合教学进度,整合出更具代表性的题目。在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程度也会大大的改善,课堂的有效利用率会大大的提高。学案其实是教师的思想框架,是抽象的一种。现在让教师的思想框架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融合,那么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创造氛围轻松的学习环境。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无意中影响着讲台下学生的积极程度。要知道,学习氛围是会传染的,越激烈的学习氛围会是周围的人不自主地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学案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每个学生都想加入其中,这使得课堂效率会极大的改善。

(三)学案的体现形式进行创新。

在高考语文复习过程中,会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在这个时候学案的形式可以不局限于书面形式,例如成语专题,教师可以课前布置任务,下节课进行成语接龙比赛,全班同学参加,让每个学生回去准备,这样,通过活动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多地关注语文,并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慢慢被影响的大环境下,体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语文有效课堂中学案的探究,发现其不足并加以完善,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语文,对语文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作者:宋志玛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思考

一、创设高效学习环境

高效的课堂一定孕育在高效的环境中。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注意做到以下方面。首先,要重视营造基于学情的学习氛围,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像研究教材、教法一样去研究学生,看看自己所带的是哪一类型的班,学生的行为组成是怎样的。如我校就按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分了扬帆班和普通班,按学生所学内容和性质分了音乐、美术和体育班,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要“因班授课”,实施符合班级学情的课堂教学方案,不搞一刀切。否则,再高效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其次,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课堂纪律的好坏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密切相关,不仅需要班主任能有一套科学高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更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以人格培养人格,用魅力发展学生,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确保语文课堂秩序活而不乱。

二、增加高效知识储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要达成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应重视以下方面。

1.基础知识。

无论是平时教学的要求还是高考大纲的规定,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与考察都从未放松过。字音字词,语法标点,语言得体等,一向就是高中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一环。而现实情况却不然,因为中考,致使许多初三正常的语文“听、说、读、写”教学被束缚其中,大量的所谓“基础知识训练”,使学生整日遨游于书山题海,反复演练应试的各类题型,死记硬背答案。最终造成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高中教师而言,学生最薄弱的,也是教师最需储备的。

2.学法指导。

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基础性学科,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自然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面对语文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总让一些学生感到学习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每位语文教师总结提炼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鉴赏诗歌就可以从标题入手,结合注释提炼信息,或知人论世,或缘景明情,体味诗人的情感;学习散文,先要明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抓文眼,明线索,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赏析散文的意境美。尤其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过程中,比起繁难厚重的复习资料,学生更期待老师对高考试题研究后的经典概括,教师精辟的学法指导能使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对高中教师来说,学生最期待的,也是教师最需加强的。

3.学科知识。

语文教材包罗万象,涵盖古今,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相关轶闻趣事等,还需要让学生熟记经典名句,关注社会热点、文化前沿、网络新语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闲暇时既要阅读大量的文化、历史、哲学知识,还需要关注社会生活,了解时政热点,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教学相长,教师渊博的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强劲的学习动力,源头活水,教师的长流水才能满足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随时所需的一滴水。

三、探索高效教学方式

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探索实践中尝试了一些做法,效果明显。

1.目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一堂高效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讨论中高效的达到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备课时我反复推演、斟酌,尽可能制定符合学情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每堂课前,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条概述、罗列在黑板的左边或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在课堂活动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过程中遵循教学目标开展学习活动,课堂结束后,对照课前出示的学习目标,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课时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课前我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又将本课所涉及的重点文言词语书写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课堂讨论学习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在合作学习之后,对照黑板列出的重点词语,一一落实,达到了查漏补缺,巩固成果的目的。

2.搭桥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知识点或课文赏析,看起来简单,但又是难点,如果教者不得法,讲得玄,就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也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出发,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之前,先讲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理论和实际学习中为学生搭起桥梁,让学生顺利跨过学习的沟壑,带着方法去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到达学习的彼岸。如在学习必修三“中外小说单元”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解了小说的相关知识点,又引导学生探讨归纳了小说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情节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常见考点。在具体学习三篇小说时,学生就可以运用所讲所学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鉴赏小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鉴赏李商隐《马嵬》其二这首诗,在诵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顾咏史诗的写作特点,总结其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喻今等),使学生在了解鉴赏方法的前提下鉴赏这首诗,显得就格外轻松,学生也很有成就感。

3.小组合作。

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而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将全班四十名同学划分为七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学生组成,有自己的名称、组训、学习目标,不受换座位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以保证合作学习的可持续性。学习小组由传统的前后座改为面对面坐,以方便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每小组安排有一名组长,全面负责组织本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每次课堂教学活动,组长都要安排课堂活动的记录人,发言人,并做好记录,积极发言。为激发同学们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班级实际制定学习小组量化考核细则,对每节课学习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完成情况等行为酌情加分,每周公示一次小组合作评比结果,奖优罚劣,这样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

四、总结

总之,构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非一日之功,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在充分理解新课标内容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断总结,不断创造,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高效课堂。

作者:熊生杰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

一、合理使用导学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导学案作为新课改产物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操作流程较为复杂,导致不少教师对其产生抵触厌恶情绪。但是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导学案还是有大量可取之处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使用,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笔无穷的财富。如笔者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导学案中是这样设置教学环节的:1.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奥斯维辛的图片、故事或者影音资料,并在上课时进行展示。2.请同学谈论对于集中营图片的看法。3.今天(1958年)去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们,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从文中找出表现参观者感受的句子。4.在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细节描写,谈谈自己的理解。5.作者在写这些参观者的感受的时候,也写到了讲解员的态度。“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解说员为何是这样的态度?6.在了解了这篇新闻的内容之后,你们说说“今天”的奥斯维辛发生了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7.作业拓展:作者离开了奥斯维辛后写下了这篇充满历史责任感的新闻。若是你在参观完奥斯维辛之后,你会在留言墙上写些什么呢?笔者将这些问题分配给了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层层深入,使同学们首先在图片的基础上对于奥斯维辛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在作者的引导下深入文本,在文本的分析中深刻理解参观者、讲解者和作者的感受,最后通过拓展练习,唤起同学们对于战争与和平,生命与人性的思考。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文本和导学案上的几个问题探讨的非常热烈,有些同学甚至在阅读文本时落下眼泪。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成为了主体,而且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人性深深的思考,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二、探究文本魅力,引导学生找寻人文精神

一篇美文从开始的酝酿到最后形成,都是作者人生思想的结晶,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让文本的魅力更好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共鸣。我一直记得两句话:一句是吕叔湘说的“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教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一句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学生自己都能读懂的。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逻辑,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在一遍遍读的过程中,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去体会文章,解读文章,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画面美和结构美。在朗读的过程中层层深入,直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文本的内在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而这也正是一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作者:高聪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中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一、教材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比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教师把握学科特点,或者说领悟、传达学科魅力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把握语文的特性,对教材进行精耕细犁。

(1)对教材的整体解读。

教师对新教材的编排比如结构、内容、文体、训练体系要心中有数:弄清那些是基础型内容,是蕴涵学生发展必须的课程营养,是基本食谱,不可轻易改变,那些是拓展型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可选择使用。这样才能在教材运用中有取舍,有重点,达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

(2)深度解读,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

教参,教辅,或者网络的优秀教案、课件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照搬。外地的、名师的,不一定适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教师还应对教材对文本进行合理且富有个性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解读,以选择教什么。

二、课堂组织形式

新课改中有些教师,有些课堂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花样翻新,互动热闹,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使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过程变成了精心打造的一场“秀”。如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成为一种“时尚”“流行”,难免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选择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授课内容、学生实际确定。

1、传统的方式不必一棍子打死,结合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在语文教学中各有作用。集体教学强调思考的程序性;分组教学重视思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个别辅导则侧重思考的个性发展。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2、摒弃一切毫无意义的“作秀”。

改变课堂的授课形式是为了更让跟过的学生参与,更多的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指动手、动口,更主要的事记忆、思维、表达、想象的综合运用。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无声的内化,即便是课堂寂静无声,也应是禾苗接受雨露滋润,小树摄取根部养分的过程。要尽量减少没不要的形式,让知识、情感、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主、合作、探究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新课改教学的精髓,也是衡量新课改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对“自主”的理解就是学生的自学,却忽视了一个“主”字,即主权、主动。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主宰的权利。时间权:每节课至少留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让学生有思考,内化的过程。空间权: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座位上。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探讨交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疑问。评议权:包括自评和互评,发表感受,提出意见、表扬和建议。关于探究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探究什么。

问题设置太易或太难,都会适得其反。教师应力求做到两个“最大限度”(1)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后的探究问题。这样能够紧扣文本,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突出文本的重点。(2)最大限度的站在学生角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就他们有兴趣,有分歧,有困惑的问题提出来延伸拓展,让大家在辨析、争论中明事明情明理。

2、怎样探究。

一般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认为,探究还可以有另一种景象:静静的个体的理性思考。课堂的探究,真正的高潮,也许应该在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情感上有体验,认知上有收获,价值评判上有去向。一位名师说过“小学的课堂要热闹,中学的课堂要生动,高中的课堂要深刻”。深刻的思考必定在平静的氛围中完成。

3、探究的结果。

“话有三说”,“横看成林侧成峰”,于是探究的结果会有多样性,同一答案也会有多种表达。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推陈出新,甚至反弹琵琶,独辟蹊径,畅所欲言。另一方面有些问题的答案有唯一性。所有的结果都有他存在的道理,但总有一些结果是最接近文本和作者本意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巧妙表达,“审时度势”把握好限和度,千万不能将开放性变成无原则性。只有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各个环节落到了实处,不走过程,不看表象,才能真正贯穿新课标的精神。

作者:张荣丽

第六篇: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一、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整合策略

教学目标,实质上是教师通过组织和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期待教学结果能够朝着其预期的方向发展变化,这种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和学生学习情况改善的预期就是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能够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可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有效性。

1.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取代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书本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现象,即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针对全体学生,构建科学而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上到《陈情表》课文时,教师可以这么设定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文章对祖孙之情的描写,感受“孝”这一传统美德,以此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其次,教师应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技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树立整篇文章,并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积累和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还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基本知识过程中充分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一堂高效课堂。

2.整合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三维目标”被广大教师熟悉和应用起来,所谓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教师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苏武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如下:首先,设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该目标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辅助和引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阅读传纪文言文的能力;其次,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目标可以由两步完成:第一步,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在逐渐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强化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第二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让学生们相互探索历史传记的历史学价值;最后,是设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主要在于让学生感受和体会苏轼的忠义形象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设定,以此保证“三维目标”内在的统一性,与此同时,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整合“三维目标”时,还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二、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内容取舍策略

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重点都是怎么教的问题,却忽略高中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课程,在教学中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只有认识到教学内容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思考怎么教,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必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1.整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应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不是纯粹教教材,而要想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叫“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进行有效整合。首先,教师应熟悉和掌握教材内容,试着站在自己教学的角度与教材编者进行对话,充分感受教材中体现出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将自己的观念与教材内容融合,将编者的意愿表达出来;其次,教师应能够带领学生对教材文本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内容,然后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与教材对话过程中感受和理解教材编译的意图;最后,教师应灵活应用教材,将固定的教材文本用活,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参照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优质教材,并结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以教材为载体,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促使教材作用的不断扩大。

2.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讲解课文时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是解词,再由词到句,然后由句到段,最后是由段到篇。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忽视对课文总体的把握力度,反而将精力都置于字、词、段的解析中,这就使学生和老师走进了阅读误区,忽视对文章总体的认识,那么,优美的文章设置在教材中就显得毫无意义。除此之外,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量较大,而课时相对较少,这就产生了课时少和教材容量大的矛盾。为了彻底摆脱传统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解决教材内容与课时矛盾的问题,则应该注重教材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当然,重视整体,不能忽视了部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仍然是教学的重点,认字识词是其根本之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而随着对文本内容的逐步理解,就应不断侧重篇的教学,当学生熟悉和掌握类似文章的阅读和学习方法时,则教师可以将类似文章进行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学习技巧和规律。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界的热点。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重要课程,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责无旁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改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探索和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彻底改变高中语文教学无效和低效的状态。

作者:刘惠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浅议

一、引导探究式阅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探究式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读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留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与时间,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阅读过程中思考句子、段落、整篇课文的深度及广度。可以说,高中语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自觉的“阅读意识”下,学会超越课文的内涵,探究课文的本质。我认为,探究式阅读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单篇课文的阅读探究。譬如,在阅读《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课文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在此,教师可以以这句话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围绕“维纳斯失去的为什么必须是双臂”“艺术的残缺一定可以带来美吗?”等问题进行自主思考,激发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同步进行。第二种,两篇及以上课文进行比较式探究。比如,在阅读柳永《雨霖铃》的时候,教师以“残月”这个意象,与王维的“明月”、李煜的“秋月”、苏轼的“江月”、李清照的“满月”等意象进行对比探究,让学生体会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经过比较探究,学生很快领悟到了“残月”在古诗词中蕴含着诗人的丰富情感。第三种,课文的拓展性探究。比如,可以选用教材中所节选的《红楼梦》有关章节进行深入、拓展性探究《红楼梦》中各个人物的形象特征、文章主旨及作者本人。这种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式阅读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主体性、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阅读的重负中解放出来,是一种主动、快乐的阅读。

二、提升阅读能力,鲜活课堂氛围

要给学生一片自由阅读的蓝天,就要坚决打破阅读教学的瓶颈,冲出“灰色”“死寂”重围,让阅读教学鲜活起来。我的体会是:(1)对学生给予阅读“心理治疗”。有的学生对自主阅读还不够适应,习惯了被动阅读。阅读过程的转变对每一名学生而言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关心并帮助学生端正不良的阅读习惯,教育学生敢于自主阅读。同时,教师也要有信心与耐心,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点燃自己的阅读热情,从而实现对文本阅读的主动阅读。(2)引导学生在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中汲取阅读知识的营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往往比较丰富,蕴藏着许多有益于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外延课文,延伸至自己的生活中,在和家人交谈中获得的经验与感悟;在图书馆与阅览室的书刊中汲取多方面的知识,建立立体式交叉的自由阅读网,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感悟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节假日走进社会实施“开放性”阅读。通过“在家、在校、在社会”之间建立的“三位一体”的阅读空间,既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可以引导学生自发地做到“读而后思”,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3)实施师生对话,进一步释放“思考权”与“话语权”。教师可以实施“对话”模式教学,让师生间树立一种精神层次的对话关系,让彼此在对话中敞开心扉,促进学生对课文有更多更深的理解,从而实现阅读的成功共享,让阅读课堂鲜活起来。

三、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该以生为本,破除传统教学的弊病,创新教学方法,在阅读课堂上释放更多的“思考权”与“话语权”,点亮高中语文课堂,让高中阅读课堂教学“死”去“活”来。

作者:杨敏 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一、以学生主体需要为教学目标

调查研究表明,当人在需要某种事物的时候,会让人产生获得这种事物的欲望,这种欲望会给人一种付诸行动的动力,做事的心态自然也会变好。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缺乏热情,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脑海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对于语文的学习已经足够,没有再认真学习的必要。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主体需要,发现学生真正缺的是什么,学生就会变得想学,进而付诸行动。笔者曾经在高中二年级做过一个活动,让每个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去翻阅每学期的课本和语文读本,并从中汲取、提炼其中的写作材料。由小组内成员指定的组长把任务分配到个人,大家分头整理资料,并进行一定的整合、处理。最后,教师在班级内组织讨论交流,把讨论的成果整理成一个课题来归档。这个活动完成后,学生就意识到教材和读本的重要价值。而且对于那些写作文时缺乏素材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会使他们大有收获。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仍有很多学生在课下自己整理课本中的素材,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在学习语文课本的同时,也增加了写作素材,一举两得。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主体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才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精彩的吸引人眼球的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好的开始。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诙谐、充满激情的语言,在课前导入的时间内发掘学生课堂学习的潜能。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借助于视频、图片、优美文字为课堂教学营造诗意的情境。利用这一全新的教学设备,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营造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探究的契机,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经过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提问的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当中把握教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和提高业务能力,设计出适合所用教学手段和自身教学风格的课堂提问,不断地进行创新,采用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时刻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幽默诙谐、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能让学生从心里爱上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情境,同时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断地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教学的进步。这样,学生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展开。

三、化大为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就一件事情的关键,是人们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心理因素。现实当中,有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有多难,而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自信心对于高考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具备足够的自信,学生才能够在考试时遇到问题,冷静地想办法解决,而不至于手忙脚乱。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考试很多,有时会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导致某一阶段某门课的成绩下降,如果没有很强的自信心,学生很容易自暴自弃。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改变学生学习当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小型比赛,例如,古诗词背诵、文学知识竞答等,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一定的表扬和激励。因为在课堂上,学生作为主体,很期望得到教师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和认同。这样一来,学生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自信心也增强了。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难点在于写作、阅读和诗赋歌词的鉴赏,这也是学生最畏惧的学习内容。在诗歌鉴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步教学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诗歌的常见知识。之后再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分类、归纳。然后再分析、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训练学生的答题步骤,体会诗歌语言的应用。再接下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经过这些步骤,学生就会对诗歌鉴赏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觉得诗歌鉴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但是由于学生的涉猎范围有限,鉴赏水平也停留在很低的层次,教师要进场督促学生多做练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且,诗歌鉴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训练,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把练习放在平常。只有经过习惯性的训练和改进,学生才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畏惧心理排除后,在练习过程中会逐渐培养起自信心,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一个过程,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注重的是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快乐学习的同时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发掘学生的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目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把一些比较大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用多个小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思考。只有经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程蓉 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第九篇: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模式改革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教学改革的根本

在笔者所在的农村高中,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课堂改革之初,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依旧是“教学即讲授”。大家普遍的认识是高中语文课堂跟其他科目的课堂不同,教师不讲的话学生怎么能到位的鉴赏诗歌,怎么能充分的理解文言内容。所以,现在突然不让痛快淋漓的讲了,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引导学生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一下子极不适应。传统教学观念转型成为课堂改革极大的阻力和瓶颈。什么是教学?很明显,教学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教学的概念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到了近些年教育部明确规定“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也就是说21世纪的教学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基于以上的观点,当下语文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与时俱进,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教师课堂模式的转变是一切教学改革的抓手

教学模式的选择使用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方式———因循守旧或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所以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言堂”是历史的必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完善,针对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特点,使用了“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总结拓展”的教学方法,感觉效果很不错。自学检测是课前下发适合学生基础的、难度有梯度的导学案让学生完成,语文的导学案往往需要“知识链接”板块让学生自学;合作交流是基于4-6人小组完成的,学生在做导学案过程中把自己有疑难的问题拿来与小组内的同学共同完成,比如,在做阅读或鉴赏类题目时,小组内可以讨论达成共识;展示点拨是上课时老师首先让小组内的一个学生做小老师,到属于他们小组的一块黑板前就导学案上的问题做展示,展示完后其他学生补充,有必要的话再由老师点拨精讲,由于语文课的特点老师的精讲是非常必要的。在语文课堂上,倾听学生讲非常重要,在农村高中,学生语言表达较弱,刚开始时,主要是鼓励学生说,再逐步要求声音宏亮,体态大方,表达规范准确;总结拓展是在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要点,给出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做语言表达、鉴赏运用等方面的练习。这四个环节说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好,就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细节操作,确实不易。

三、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的重构是教学改革的必然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是21世纪的教育目标。教师已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先知先觉式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种静态、呆板、单调、封闭的“师讲生听”的课堂必将被遗弃,所以新型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往往在师生的交流中得到提升。

作者:张立成 单位:甘肃兰州新区永登五中

第十篇: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探究

一、教师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就目前而言,当下高中语文自主探究课堂的学习过程并没有按照最初的设置初衷进行课堂活动,名义上成为自主探究,但是实际上来时经常将这种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搬到课下,甚至是让学生自己回家之后单独进行相关阅读材料的学习,有些教师即使放在课堂讨论进行,但也只是一带而过或者是强制灌输,学生只能被迫接受而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讨论的机会。因此,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将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或者辅助人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话题或者相关阅读材料进行讨论,老师只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维持秩序和适当提点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交流氛围,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实现课程设置的初衷。

二、教师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1.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途径。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安排中,相对于小学语文而言,高中语文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在此种情形下老师是应该以教材为本进行教学还是应该进一步进行拓展成为教师争论的焦点,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何以教材为本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老师努力的目标,而自主探究阅读课堂的设置正满足了教师的这种需求。然而自主探究阅读课程的教学也不能随意进行,必须在考虑高考需求的基础上以教材文本进行拓展,在自主探究阅读课堂的选材上面应该尽量将教材中的相关阅读资料引入其中,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的讨论,进而为高考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老师应该提前将自主探究阅读的材料告知学生,让学生在正式开始讨论之前对阅读材料进行预习以及整体的把握,进而保证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同学自由交流和探讨。第二,老师在正式开始讨论之前自己也要对阅读材料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对材料理解难度较大的部分进行研读和标记,以便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能很好地给予学生点拨。第三,在自主探究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将自己放置在一个辅助人的位置,帮助学生对材料的问题以及核心思想有一定的理解,帮助学生划分文章层次以及整体框架,在保证学生充分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忽略的重要细节进行提示和提问,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阅读能力。第四,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者遇到疑惑的时候,老师也不能直接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引领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2.自主探究拓展阅读的途径。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高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更加关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自主研究拓展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以及文学探究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不是仅仅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更加关注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拓展阅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老师一般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因此在选择阅读材料上能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选择普遍使用的材料,因此拓展阅读中阅读材料的选择老师应该提供充分的帮助。第二,对于阅读材料的学习必须要沿着正确的学习思路进行才会有所收益,因此在自主探究拓展阅读的学习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以及思考方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第三,老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拓展阅读的学习,例如可以将班里的学生进行平均分组,每组经过充分交流讨论后由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并提出改进意见,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第四,老师在学生讨论之后应该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要进行细致讲解,而且老师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综合考虑发言的表达能力以及互动的氛围等。

3.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选阅读资料进行自主探究阅读训练的途径。

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探究阅读的学习既能节省课堂时间,而且也能到达交流沟通的目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也被提倡,对于此种方式老师的协助必不可少,老师应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小组的分组并每个小组推选一个负责任,负责组织本小组的阅读活动,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并将打印好的材料交予负责人进行小组学习,来时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设立QQ群组,方便交流,师生之间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及时答疑解惑,而且教师除了选择阅读材料之外还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方案的制订和改进,督促学生定期进行讨论并根据讨论完成学习心得的撰写,最后老师和学生可以就每位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赏析和评价。相对于课堂的自主探究阅读,利用课余时间的阅读学习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之中增加自主探究性阅读课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因为在自主探究课堂的学习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自由交流和思考的环境,对于阅读材料的分析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可以自由的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不仅能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氛围和条件,因此教师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活动,如何引领学生融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变得异常重要。

作者:陈蓓蓓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