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关于“选”和“修”的关系
在课程标准当中明确写道:选修课程的开设依据是“本校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但受当前教学评价机制和社会因素影响,选修课开设与否、如何开设、开设什么内容等等都是由学校领导或语文教师“一手操办”的,学生除了接受别无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选修课”也就成了“选教课”。在上述情况下,新课程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严重变形,课程标准的规定与实际教学之间各行其事,课程改革无疑又是“水中月”“镜中花”。当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任课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帮学生作出正确选择,但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完全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单方面设计课程内容,用选修课的形式来装门面,有何意义?
二、关于选课标准与高考改革
要使选修课发挥其最大功效,选修模块的选择至关重要。而选择选修模块,就离不开选择标准。南宫碑体书法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艺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鉴于此,南宫市奋飞中学开设以南宫碑体书法选修课,试图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南宫文化。但是,实际选修这一门课程的人少得可怜,使之“中道崩殂”。究其原因,就在于课程本身缺乏趣味性,也忽略了学生和家长以升入理想大学为最高目标的社会现实。显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而一味地埋怨和指责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过于功利化,更多地应该是思考当前以考为本的考核机制和成绩第一的价值取向有问题。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考与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现实,但也应该看到选修课对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当中,脱离高考谈语文教学,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认为,选修课的设置与实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但受现实条件所限,我们在选择课程模块时,更应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高考考查内容,避免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虽然这样做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却也是委曲求全的最佳出路。总之,选修课的开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采取冒进式改革,否则就会自己设置新的绊脚石。最好的办法是两者兼顾,更多地引导学生去理性看待选修课与高考之间的联系,做到尊重事实,言行一致、有序推进。从上海和浙江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文学科“仅设合格性考试”“遵循科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规律,逐步建立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导向,科学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更多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上海);“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从这些话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将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必将是今后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各选修模块之间冷热不均的差异
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精心设置的选修模块常常会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一)内容过度集中化和同类化的尴尬
选修模块的过度集中化和同类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内容的集中化和同类化,这一点不管是苏教版、人教版、鲁教版教材,都相同的,其选修部分都是以文体类型为标准进行的。而这些选修模块一学就是36学时,师生都容易产生疲惫感,容易形成厌烦情绪。或者说,如此密集地围绕同一种文体进行教学,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不妨采用不同模块交叉组合的方式来解决。如在人教版教材,我们可以选择《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和《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进行组合,也可以选用《先秦诸子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和《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三个模块交叉组合,这样一来,就实现了阅读与写作、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有机组合,既符合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又能使师生保持教学的激情。
(二)部分模块由于高考不考或偏难而倍受冷落
其中,高考不考的以人教版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为代表,内容偏难的以《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为代表。对于这一现象,广东省教研室王士荣先生做过调查,结果为:最热门的是说话艺术、唐诗宋词元曲、中外戏剧欣赏、传记选读、新闻的阅读与写作、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应用,而最为冷门的则是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论语》选读。由此来看,在开设选修课时,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建立必要的规范机制,否则,选修课必然会进入一个举步难艰的困境当中。
作者:褚妮娜 单位:河北省南宫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