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特性高中语文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缄默知识特性高中语文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缄默知识特性高中语文论文

一、从缄默知识的特点来分析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波兰尼看来,缄默知识看似抽象,实际却蕴含着很多具象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

1.稳定性

与可述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随着年龄的变化消退遗忘的系数较低。换言之,主体一旦拥有某种缄默知识会成为知识体系中非常牢固的一环,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缄默知识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这是对感性思维的肯定,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中迫切需要充实的内容。就目前来说,语文教学实践最大的误区当属对于情感体验的忽略,和对感性思维的轻视。当我们自豪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同时,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唯自然科学论可怕之处。缄默知识并不属于逻辑思维型的符号或者表述性知识,但是却比其更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换言之,感性思维在某种类型下更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机制。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缄默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文化性

缄默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处于同一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相同的缄默知识“体系”,这既包括了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了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缄默知识更能体现文化符号的内涵,这一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语言是承载其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既是一个主体文明产生的标志,也是文明延续的纽带。(即使是人工智能,我们仍要赋予其自身的“语言”。)而对于母语教育来说,不能体现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特征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要更具有强烈而明显的文化功能。

3.整体性

尽管缄默知识往往缺乏逻辑结构,但是,它却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因为它的构建机制是认知主体以及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不仅如此,它本身就属于认知主体人格的一部分,对主体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有着很强的牵引作用,这一点与其稳定性是相互呼应的,这也与我们一直强调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是一致的。

二、由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如何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1.情境教学给缄默知识提供基础

缄默知识具有对情境的依赖特性,知识构建与特定的情境分不开,是对于情境认识的整体把握和内化。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来激活缄默知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相对来说更加多样和灵活,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其本身就是情境的蓝本,情境的再现又可以依托现代多媒体的辅助,优势明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有意识地激活缄默知识?首先,我们要明确情境是缄默知识的“温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刻意为之,在同一情境下也不可能全班形成完全一致的缄默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认知构建的主体。

2.多元课堂和个体性

缄默知识具有个体差异性,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阿姆雷特”,同样一节语文课,同一个教师同一时间授课,但是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对于文学的感悟却是千差万别。常规课堂,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大一统”的思想,语言教学,尤其是中文,本身就更强调意境和韵律,而这些不属于逻辑范畴,更多情况下则属于缄默知识,而缄默知识的主体差异性则决定了课堂应当是多元开放的。而多元课堂的原则应当是:一者,要注重形式的多元。尝试新的教学形式,甚至去创造形式是多元课堂的外在表现。一者,保持开放的态度。教师不要先入为主,保持开放的胸怀和观念,秉持尊重的态度去接纳同学看似荒唐可笑的想法,鼓励他们自主的思维和观点。

3.存异思维和非理性

正如之前强调的一样,缄默知识是感性知识,是非理性的,而这一点也就意味着缄默知识无法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我们想要通过批判、反思等形式来深化或者纠正学生的缄默知识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在缄默知识构建的初始才是黄金时段。对于语文教育来说除原则性的价值观有是非之别,其余情况下我们就更应当保持一种存异的观念。这和多元课堂正好是互为表里的。

4.兼顾随意偶然性,尝试动态生成课

还需特别注意的是缄默知识还具有随意偶然的特性,这决定了它的获得更加困难,也鼓励我们语文一线教师可以大胆的去尝试动态生成课。课堂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却有不一定要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抛开课本设计的框框,让学生成为推进课堂的主角。用交流来代替教授,更可以激发缄默知识的获取。比如,讲《红楼梦》选段,课文选段只是一个参考,只在课堂开头抛出一个预设话题:“这篇小说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之后的课堂就可以完全抛给学生自由发挥。但是,教师要做好三个工作。一是记录每个发言人的观点,二是注意有意引导争议,三是课后要进行交叉对比。任何一种知识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教知识,而在于教学生,这个年龄层的中国孩子缺乏的是对语文文明的敬仰,是对于独立精神的正确践行,是对于情感体验的漠视,所以,语文课堂更要重视缄默知识的培养。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的缄默知识各有不同,语文课堂不可能涵盖一切,但是至少我们努力过了。

作者:邱丹 单位:江苏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