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有效性选修课程高中语文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选修课的有效设计
1.以基础性为学习前提
新课标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提到“选修课程的课程内容也应该体现基础性”,只不过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因此,选修课与必修课一样,同样也是基础性课程,必修课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共同基础;而选修课则是“致力于让学生能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即侧重于强调选修课是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
2.以实际性为基础途径
对于什么是选修课程的实际性原则,在新课标中对此的解释是:“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开设选修课,对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如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师资条件等,要充分分析估计,不能简单照搬外校的课程。”在选修课实施的实际性中,还包括要顾及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等,只从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来喜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决定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3.以贯彻主体性为基本原则
选修课程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新课标中,选修课共设了五个系列,每一个系列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拥有一套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它既不作为必修课的课外补充,也不是选修课程中所需要的课外练习。这体现了它第一个特点,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的定位;其次,主体性的特点还表现在,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通过对于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在多个方面获得了发展,但只靠必修课程的学习获得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重视突出选修课程的地位。
4.体现自主性的基本要求
高中语文学科的选修课是在能够体现基础性的前提下来进行的,学校和老师根据学生的自身原有的基础、学习要求、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等因素,决定选修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与必修课程的被动接受式大不相同,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容。
5.掌握研究性的学习特点
高中语文学科的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基础的拓展与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帮助学生培养探究的意识,能够提高他们的自身研究能力,建立独立人格。
二、提升选修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1.开发校本课程,彰显个性特色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校本的课程开发”,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在这里,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课程进行适应性改编,也有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因此,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对学校所有课程的一种整体开发。”因此,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是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学生、社区共同参与,制订校本课程,学校应该在课程改革之前,着手制订校本经验制度和方案,提高教师投身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水平;
2.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很强的实践性的一门学科,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优化,应针对高中语文的课程特点来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与教材资源、教师自身资源相整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探究知识,讲究动态课堂的生成。教师们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的自身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语感和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能够做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逐渐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3.加强课程和课堂的管理
选修课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现象——“混乱症”,究其原因,原来是因为我们在心里还没有承认它的地位,不能做到像对待必修课那样来看待它,也没有做出与选修课相相应的制度平台。既然是课,就需要我们要用对待“课”的要求来管理选修课,把选修课当作“课”来上,能把“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做到,那么,混乱之症的现象也就没什么大碍了。怎样才能杜绝混乱之症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完善学校课程的各项制度;合理的安排上课时间;课堂教学要在有序的基础上进行;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严格要求学生;上课时要有专人考勤、专人监管;控制缺课、旷课、逃课的人数等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们对学习之所以会产生盲目性、无助性和混乱性,做的无用功较多,学习效率不高,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领航,对选课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学校成立有关选修课的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学前指导,实行导师制,制定有关选修课的指导手册等,这些都是很不错的举措,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4.突破文选难度,活化课堂资源
在开展语文选修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如今多数学生对于学术类的课程都不愿去选择,如先秦的《庄子》、《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等书,甚至于当代鲁迅先生等一些大家写的论辩性的文章,学生们也不愿意选修。原因何在?是因为学习这些学术的东西没用吗?是因为这些文章不够经典吗?当然都不是。那么,为什么学生都不愿意学习呢?我们又应该如何来缓解这种情况,让学生能心甘情愿的走进经典,学家呢?作者认为,应该采用活学活用的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着手,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这些经典的学术类文献(或文章),例如《汉书》、《史记》等这些篇幅很长的文献,学生们很少有耐心和耐性的读完,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其中的很多知识又会被涉及到,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换个方法“诱使”学生去读。在影视欣赏课中,学生们对《康熙微服私访记》这样的,用幽默剧的形式反映中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反应比较强烈,是比较喜欢看和愿意接受的,尤其是对王刚演的和坤这个角色印象非常深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住这一点,利用学生们的这个兴奋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适当的开设类似的这一系列的课程,如:“帝王”传、“英雄”传、“小人”传(酷吏、贪官或奸臣)等。目的是帮助学生在了解《史记》、《汉书》的大概内容体系,整理己经学过的知识,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了解了这些内容,先秦诸子之书、当代大家之文就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给予他们生活的启示,成为指引他们前行的朋友。事实上,学好学术性的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并不是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主要研究《史记》与《汉书》的大家,只是创造这样的一个机会,能督促学生去阅读和了解这些文献里面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把自身对学习的浓厚探索兴趣动力充分调动起来。真可谓是既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了很好的铺垫。
5.校内外课程资源要融合
注意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的整合,才能优化模块的内容。从组成要素来看,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课程的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时,各个学校“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与本校的资源特点,对于已有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挖掘潜在的资源”,“加强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的教学资源和课外的学习资源两个方面,例如:教科书、报刊、辩论会、网络、电影、纪念馆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文物古迹、国内外的大事要事、日常生活话题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利用身边的资源来讲解课堂的相关内容,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课程。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选修课的开设与实验,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义务和责任,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选修课程的影响力,还要学会有效的设置、设计、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有效的选修课程,不仅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