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高中阅读教学在传统教学影响下,还存在着突出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问题,过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测试成绩,忽视学生阅读思维与能力的拓展培养。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形成等,十分不利,也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亟须改进和创新。
二、创新高中语文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结合上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关键要对传统阅读习惯以及教学方法、理念等进行改革创新。
(1)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借助阅读自身的文字魅力以及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阅读教学与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积极性,通过生动形象的阅读教学,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比如,在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开展中,为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就可以通过课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置,将文中内容形象化,进而引发学生对于文章的关注。带着设置好的问题投入到阅读学习中,进而找到问题答案并完成对于课文的学习,加深课文教学中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在高中语文阅读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于阅读教学文章内容与含义的理解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掌握和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述的思想内容,进而发现阅读学习的趣味性,提升阅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和学习中。通过阅读学习与知识的积累,最终实现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比如,在进行高中语文杜甫诗歌的教学中,在教学开展前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及其强烈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所了解与掌握的信息内容,与文章相联系,进而对于作者情感进行更好的体会和领悟,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与学习的最终目的。
(3)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进行启发教育和培养。在阅读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与想象能力发挥,进而对于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情感、技巧等进行把握,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个人的思维与想象能力,实现独立情感与思维的培养,形成具有个人风格与个性特征的文学创作,达到阅读教学目的。
三、总结
总之,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方法创新,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符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有利于推进高中语文与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
作者:刘志如 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
一、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当高中语文教师养成了细致感受文本的习惯之后,他们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对于高中阅读文本而言,它们已经在历史的沉淀中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解读和分析。然而,如果高中语文教师只是单纯地采纳已有的研究成果,而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和自我的品读心得,那么教师在讲解的文本过程中肯定无法发挥自如,从而也无法让学生真切地学习到文本分析的方法,获得阅读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不断加强阅读理论的学习,在具体的解读中提高自身的文本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应付自如和游刃有余,同时也才能为真正的阅读教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阅读讲解方式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细致地感受文本和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保证了教师的阅读素养,为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改进自身的阅读讲解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或者难以发挥主动性,或者有了主动性,却陷入了流于形式的误区,同时学生也很难感受到教师本人的心得,让阅读教学陷入枯燥乏味。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改进阅读讲解方式。
第一,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相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师应该充分将教师对文本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由于高中的阅读文本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有一定的深度内涵,因此阅读教学课堂有必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提高自身阅读素养的基础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自身的阅读素养和分析能力,对阅读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教师的讲解之余,阅读教学课堂还应该尊重学生的解读权利,在开放式的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依然要充分地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当学生对文本发出疑问和做出解读时,教师不能够草草了事,一带而过,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索情况,继续深挖文本的内涵。由此可见,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索并不是对立的两种教学方式,实际上,为了让阅读教学课堂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巧妙地将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结合起来,共同深挖文本的深层内涵。
第二,将感受文本和提高应试能力相结合。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中,高中语文教学依然处于应试教育的大框架中。因此,高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给学生营造感受文本的氛围,还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应试能力。高中的阅读文本往往充满着诗意和哲理,它本身便能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然而,阅读教学除了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之余,还需要面对应试教育的要求。
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无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阅读教学的长远发展,教师应该在讲解阅读时将文本的享受和应试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一颗诗意的心进入到文本的世界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解题技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应对相关的阅读题目和要求。
三、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自身入手,探究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从而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自身细致感受文本的习惯,同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从而为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阅读讲解方式,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相结合、感受文本和提高应试能力相结合,全方位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从教师的视角切入研究阅读教学的改进方式,这种探究能够集聚教师的力量,以点带面地分析教学的改进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现实性。
作者:韩伟 单位:安顺学院附属中学
第三篇
一、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考场如战场,气氛紧张,竞争激烈。此时此刻的阅读,不再带有闲情逸致,也不能消遣排解,而是带着纯功利的目的去快速阅读,并迅速找到答案。若说你是自由驰骋的马驹,这时却要配上鞍鞯;若说你是悠闲自在的黄犊,这时却要套上笼头。这时学生既不会像桑悦那样“独坐”阅读,更不会有供其“独坐”的“轩”。既然如此,对考生而言,则极容易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能冷静、理智地阅读,最后导致答案游离文意之外,或凭空设想、主观臆断,或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有意给学生营造考场气氛,限时限量,使其调整好心态,逐渐养成冷静、理性答题的良好习惯。
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因为是限时限量阅读,所以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复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也是高考要着重考查的能力。所以,在阅读复习中,考生应抓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弄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对于阅读的整体把握,重点是要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阅读问题大部分都是考查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考生对于材料的单纯复述。
三、确定区域,重点研读
一篇文章,往往信息量很大,综合性很强,它需要考生筛选归纳,同时还需要考生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之内,如果次次都通篇浏览,全局把握,则劳神费时,事倍功半。因此,考生必须确定答案所在的区域,缩小其范围,然后圈点勾画,重点研读,这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把握阅读材料的重点内容,针对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四、先拟草稿,后做梳理
尽管阅读理解题的大多答案可在原文中找到,但仍需考生组织语言,加之个别答案还会受字数的限制,因此考生须在正式答题前先拟草稿,然后再组织加工,删繁就简,做到文从字顺,全面准确。从这一点要求来看,高考中语文阅读试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摘抄原文,同时还需要对原文进行二次加工,通过拟定草稿,可以保证答案更加精准,否则一旦出现错别字或者语言组织问题就会影响到得分。
五、总结
当然,考场阅读与平时“桑悦”式的阅读积累也密切相关,正是这种自由阅读,才形成了考生丰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的阅读经验,才能使考生阅读理解起来更加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以至登上考场阅读之峰巅。反之,如果没有平时的深厚积累,考生在考场中阅读理解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对于教师来说,在高中语文阅读复习中应充分利用好“桑悦”式的阅读精髓,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广泛涉猎、自由阅读,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张文明 单位:甘肃省环县二中
第四篇
一、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自主地发现、解决问题,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采用不断提问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常常是教师的问题问了许多,但学生在紧张的课堂氛围中并没有对问题真正的理解掌握,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许多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他们在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常常是主导着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还没有完全实现自身身份的转换。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缺失,使得他们的主体阅读意识丧失。
3、阅读教学不够深入
语文阅读作为一项感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激发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解读,以挖掘出阅读文本的内涵和本质。如在古诗词的讲授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诗词的寓意,更多的是要带领学生进行诗词意境的感悟与分析,让学生通过诗词的解读感受到更多的画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等,以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停留在阅读问题的表面,而缺乏对阅读文本的深入分析,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针对我国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以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
1、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多样化的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多样化的阅读教学。如古诗词的讲解,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将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深化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提高他们对诗词学习方法的掌握。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文本体裁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加强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更注重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不仅要对学生提问,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提问,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更深入思考。
3、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
语文阅读是一个感受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美的体验。如在古诗词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两句诗词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唯美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感悟鉴赏能力。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增强审美感受,激发他们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三、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保证写作水平的提高。针对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积极吸取以往教学的经验教训,不断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作者:张成忠 单位:云南会泽县荫旺高级中学
第五篇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设民主开放的阅读课堂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与感受,尊重学生的发现与创造,对超出参考书以外的“新鲜”答案要坚持无错原则。例如,学习《雷雨》时,对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相遇这场戏,教参上的解读是,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保持着鲁侍萍所熟知的家居格局和生活习惯,以此来怀念侍萍,但是当侍萍出现的时候却翻脸不认人,还企图用金钱打发她,这足以反映周朴园人性冷酷虚伪的本质。
但是有学生提出了周朴园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他的难言之隐,试想一个人还念另一个人三十年,这份感情怎么会是假的,周朴园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遗弃侍萍,他的心里是充满愧疚的,在他心里一直都在怀念与侍萍那份纯真美好的恋情,但是当侍萍真的出现了,残酷的现实被揭穿了“侍萍早已人老珠黄,并且还是四凤的母亲;侍萍以及侍萍所带来的现实有可能威胁到周朴园现在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朴园意识到自己无法再接受四凤,他所能做的只有用金钱来弥补她。这样的解读不可谓不新颖,我们应该对学生这种创造性的解读喝彩。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上文中提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有所不为,但亦要有所作为,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的想象与创造
教师要站在主导者的高度,科学合理的引导课堂,鼓励学生的想象与创造。阅读中的想象与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界的阅读和解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说的有创造性,才能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回答的好,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不要用“不错”“很棒”这样空洞的表扬,例如上文中学生对《雷雨》的创造性解读,我告诉他:“你的观点很新颖,是我首次听到的,但是不可否认,你的理解很可能是对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为你这种大胆的解读感到很高兴。”这样的称赞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使他今后的阅读学习中更加主动、深入的探究文章的内涵。而在学生的阅读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得以顿悟。虽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不唯一的,但对与错之间还是有一定界限的,哈姆雷特虽然有一千个,但也一定要是哈姆雷特才行。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时间原本有限,但是我发现,在课下学生消遣阅读和休闲阅读抢占经典阅读时间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的时候粗范浅显,缺少发微探幽。因此,我认为高中阶段,最至关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养成精读的习惯。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不精读难懂其中的精妙。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例如用序号标注段落,有利于学生清理阅读思路和文章层次;在提示性词语、中心词等下面划线或加重点标记,对阅读起提示作用;在主旨句、中心句下面用颜色醒目的笔划线,引起注意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精读静思的好习惯。读书动笔,也是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很多学生以为读书笔记就是读后感,实则不然。
读书笔记是围绕着三个字的,“疑、感、评”,谁读书没有疑惑和感悟呢,只要照实写出即可,而评的站位相对高些,是要学生对文章的写作价值、艺术手法等进行艺术鉴赏性的评价。写读书笔记是对文章的深入揣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必定要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不仅如此,坚持每天早上组织学生做十分钟的朗读,在声势强大的朗读声中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好,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三、总结
阅读是高中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搞好语文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力提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功不可没。
作者:秦龙 单位:重庆丰都实验中学
第六篇
一、语文新课程对学生阅读活动的基本理念和主张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语文课本。只要去考察语文课本,我们就会发现,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篇目绝大多数是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中学语文教材有好多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这些篇目包括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这一点恰恰被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所忽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因此,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单一的语文知识传授体系。教师在教学中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接受的是教师从课本上文本中挖来的东西。由于这种片面的认识,许多文本常常会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是牵强附会。
比如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阅读鉴赏中,有的教师只是看到了马蒂尔德渴慕虚荣、追寻浮华因而遭受到生活的嘲讽和惩罚这一层面,而不能带领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社会文化的腐朽和更重要的生存价值的丢失。教师的认知角度是狭窄而僵硬的,认识的高度止于人云亦云这样一个层面,自然就不能带给学生更丰富的指导和更高的境界。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念则不同。它既承认了文学文本的知识性,也承认文学文本的文学性。新课程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理念,承认了人的认识的差异性,强调了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了特别的阐发,在“课程目标”中阐述道:“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里,课标倡导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新的体验和发现”、“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因为任何一篇文学文本都包含了语言组织、形象系统和审美意蕴三个层面,但由于人的差异性,人对这三个层次的解读是不同的。当代语文教学理念充分尊重了人的认知规律,尊重了文学文本的特点,揭示了文本的多义性和阅读者的个性。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倡导个性的、研究性的、自己的阅读。
二、接受美学与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融通交汇
对照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有许多地方是相通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和学生都是文学文本的读者,在语文教学中.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的阅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的阅读不能代替教师的阅读。第二,既然教师的阅读和学生的阅读不能相互代替,这也就承认了文学文本的解读具有多样性。承认了文学文本解读的多样性,也就承认了文学文本中存在意义、价值的“空白”或“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就应该以读者为中心,尊重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和结果。第三,既然文学文本的鉴赏以读者为中心,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方式,教师就不应该以一成不变的答案去约束学生,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或者参考书上认为的文本预设和结论。
三、总结
这就是接受美学与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的相通之处。既然它们二者是相通的,我们能不能把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新课程理念进行充分的消化融合,转换成我们的语文教学思想,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策略呢?在这养的理念和策略的指导下,我们该如何教,学生该如何学呢?
作者:楼静 单位:浙江省义乌中学
第七篇
一、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注重积累,提高文字功底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完全可以说就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教师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注重积累,提高文字功底,再反作用于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把读和写有机地整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文字功底。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教材中优美的文章增强学生的积累,通过让学生摘抄文章中优美的好词好句好段,并让学生在积累和摘抄的过程中,展开对词语的联想,让学生不只是学得一个词语,而是学到一类词语,增加阅读的信息量。
二、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水平
在现阶段,很多教师没有具备较高的专业化、专职化知识,他们大多才疏学浅,不能在教育中顺利完成教学要求,这种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水平,对于学校为自己提供的学习机会,教师要加强学习,促进自身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都要清晰地认识到:不论是哪一个阶段的教育,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都是影响教学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三、重视学生心理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在现阶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对学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注重在阅读中帮助学生培养起好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能够有迎难而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首先,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活动的变化情况都要多加观察,施以教育。其次,在教学中,对于阅读而言,常常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意志力较为薄弱,在阅读没有完成时容易产生放弃心理,对这种学生,教师要对他们的意志力加以锻炼,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采取积极地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功加以鼓励和表扬,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要正确的教育,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来。
四、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注重积累,提高文字功底。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思维能力。从根本上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并帮助学生培养起终身阅读的习惯,也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刘大为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第八篇
一、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具体体现,有的是景中见情、移情于景;有的是情动于中、直抒胸臆;有的是情真意切、寓情于理;还有的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有较高的、优美的艺术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进入到作品之中,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各个情感因素,这才是情感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
比如说,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苏教版必修1)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指引学生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湘江秋色;在学习《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一)一课时,老师可以指引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清幽寂静之夜,去感受那像流水一般的月光,去轻嗅那清香四溢、绰约多姿的荷花……如此境界,怎不让人心神激荡。
又比如说,在欣赏《长江三峡》中非常壮阔美丽的画面时,学生怎能不为作者那催人奋发的胸怀而动情?在阅读《窦娥冤》看到窦娥就那样被绑赴刑场,听到她那滔天怨气的呼号时,学生怎么会不流下眼泪……同时,文本情感因素的准确把握离不开老师基于文本的深入钻研,正确地进行动情点的搜寻,准确地把握情感波动,进而感染学生,使他们自主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进而在这种丰富的文本境界内,被情感美所感染、所教育,进而激发出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再现文本的叙事情境
状物、叙事、记人以及写景作品均是使用形象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然而语言所带的模糊性、抽象性就会使得文中的景、人和事物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怎样把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才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深受感染,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语言呢?这就需要使用鲜明的形象,用“形真”入境,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情境均要原封不动地再现生活形象,神韵相似、形象而富有真切感即可,如此就可以具备抛砖引玉的功能。
老师可以充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些形象鲜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文学语言,然后在音效的烘托之下,再现教材中的情境表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说,在讲授《雨霖铃》时,老师可以描绘一副残月图,以突显出恋人离别的哀伤之情;在教授《屈原列传》时,可以增添几株翠竹,以体现屈原的高洁等。如此通过情境的再现,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了,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作者:王冬梅 单位:江苏启东市汇龙中学
第九篇
一、教学要“铸魂”,融入“人文味”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为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因此除了重视知识的传播,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自信,展现豪情,树立信念,获得感悟,确立高尚人格。例如,必修二教材中《冰心:巴金这个人》这篇课文,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冰心、巴金两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代表作品,然后再从整体上让学生把握文章主题,体会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情,深入体会纯真友情;最后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探讨一些关于友情的问题,培养健康向上的友情观。此外,在课文中,教师可以插入一些历史上关于名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以及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等,这些课外知识反而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会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铸造学生的灵魂。
二、教学要“诗化”,植入“文学味”
课堂上教师时不时提醒的考查知识点或解题技巧将教材中那些原本充满诗意的文本变成传授阅读思路技巧和答题要点的经典例子。在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还是最高的。为此,要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现“诗化”,必须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才是上策。例如,必修二教材中《词两首》,对词中秋的意象,教师可以拓展一下有关秋景的描绘诗句。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寞”、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本摇落而变衰”、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还有马致远的《秋思》,这些都是写悲秋的,为什么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很自然地通过对比引入下面的课文问题探讨。再如,必修二教材中《再别康桥》,教师可以介绍我国古往今来有关离别的诗歌,让学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师可以这么提问:自古写离别之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结合大家的阅读情况,能否说一说自己比较熟悉的还记得的有哪些诗词?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高中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可以引领学生品味沉郁、飘逸、幽雅、豪迈、讽刺、幽默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文学语言。在高中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
三、教学要“生活化”,引入“生活味”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中,语文课堂需要活生生的课堂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化的例子。一则则真实的生活故事能活跃课堂气氛。要想给高中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学习食指的《热爱生命》诗歌时,考虑到诗歌写作“”时期的特定环境。对于“”历史,教师只需做一般介绍;然后对诗歌章节加以分析,而对于诗歌中某些细节部分学生确实不太理解的,建议让学生放弃转而联系到“热爱生命”的话题进行探讨。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阐述对生命的理解,结合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新鲜案例,让学生们说一说。比如,最近由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MH370马航失联的消息一直是国际热点话题。自从失联后,多个国家第一时间共同参与搜寻救援任务,这体现了国际人民对生命的重视。还有,近期南方持续降雨,造成南方多地洪涝,多地短时间普降大雨、大暴雨等。国家气象局就在相应地区及时山地、泥石流、滑坡信息,这些新闻的播报其实也是人们对生命的重视。
四、教学要“感情化”,注入“人情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引导学生并付出真情,让学生的感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感情化”的境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想注入“人情味”,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挖掘与发掘教材的感情资源,让学生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眷念故土、关爱社会、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例如,在必修二教材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长江之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中感受热爱祖国的感情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以及中国情节,从《我的母亲》中体会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中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柯灵的《鱼书》中体悟“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的友情……
五、小结与反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精彩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对于阅读教学的生命能否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正确的理解新课标,理解教材。教师应当认真对待不同学段不同课文,以多种角度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只有立足文本,不断创新,添加“佐料”,才能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绽放“语文”花朵。
作者:黄伟斌 单位:东莞实验中学
第十篇
一、教材讲授与高考复习之间存在的问题
教师授课取材与教材之间的落差在对多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高考复习不用教材的现象存在。目前在高考复习中盛行“答题技巧”与“答题规律”,这种情况就类似于将语文公式化,大部分的老师会选择在高考复习课上给学生讲授自己对于高考题目研究所得来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律,课堂上所选用的教材也大多是学校配备的各种高考复习资料,语文教材被束之高阁,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语文教材与高考复习脱节的原因
1.课标超前于高考
根据2002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大纲》中的教学评价理念: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但是从大纲颁布到现今,已经经历了十二年,各个高中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评价都是以分数作为标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分数决定着学生的升学率,学校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教育前途,而课标则成为了这种应试教育的保护伞。
2.教育目标滞后于课标
语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以及心智德行,不能过分的强调认知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课标中的教育目标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不仅是今天语文课程的支撑,更是教育目的的全面阐述,然而如今的高考语文却将这一理想目标变为了一纸空谈,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让更多教育工作者负担更重,高考语文更加侧重于培养一批掌握某一技能的“工具”。
3.教材讲授与课标之间存在差异
教材讲授与课标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内容无界定,不像数学等其他学科是直接把要讲授的内容放在教材上,语文的教材是一个一个的例子,以文字和图形等语言承载着语文这门学科所要讲授的知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各成一册,编写体例是采用选文的模式,所以教学内容存在不可界定性,因为文学本来就是各有各的见解,每个老师讲授的重点不同,每个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也不同。课标中虽然没有对教学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但是却对为什么教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可以说课标是一个理想的教学理念,而语文教材则是这个理念的产品,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三、解决脱节现象的策略研究
对于语文教材与高考复习的这种脱节现象,我们要积极的研究解决的策略。在高考与教材之间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联系的,我们可以主要从高考评价机制和语文教学课堂等方面来解决脱节现象,只要我们在高考评价上不只注重分数,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培养目标再加上对教材进行修整。首先,关于高考评价机制有几点设想:第一,改变高考的出题方式。高考的出题多年来一直都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先考什么再考什么,这样就让所有的老师将注意力放在了出题规律的研究上,高考的出题方式应该更加注重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应试水平。着重探索如何评价的问题。第二,改变语文考试方式。所谓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既然语文能力包括这四个方面,那么语文考试的方式是不是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考察呢?相比起其他三个,说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所以可以在语文的考试方式中加入口语的部分,这样不仅能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能考察学生的反应速度,思维水平等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其次,在语文教材修整的设想。具体的设想是将教材知识显性化。让教学内容更加明确。将语文要学习的内容更加明显的表现在教材上,这样可以让语文教学目的更加明确,让语文教材围绕语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找到教材与高考的结合点,以实现语文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
四、总结
教材与高考复习之间的脱节现象,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更让教师的负担加重,造成学校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必要。我们主要应该从高考和教材,这两个端点来考虑解决的办法,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之道。
作者:雒迎珍 单位:陕西省泾阳县云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