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途径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途径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途径3篇

第一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基于文本、利用文本的现状分析

(一)深度探讨较少

教师在利用文本时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有些是稍微点拨,有的则是一句话带过。这表明教师对文学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文学价值等都挖掘得不够透彻,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也极少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

(二)情感体验不够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很多教师常常只以自身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想象,以便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却没有尝试利用文本来达到目的,文本中丰富的社会生活完全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体验。

(三)自主体验不足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会讲授很多内容,学生根本记不下来;有的教师所讲的内容则基本出自参考资料,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听讲。由此可见,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收集、印发的文本资料,被动接收知识,自主体验缺失。

二、文本互涉理论概述

文本互涉指的是文本之间相互映射、相互干涉,体现为一个文本中存在很多需要其他文本来弥补的不足之处,也就是通过许多文本来共同阐释一个单独文本的过程,为读者解读一个文本供应相关的思路和方法,让文本有本可循。运用文本互涉理论,读者在阅读中就会自主地将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融入到阅读体验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构建自身的阅读认知体系。应用文本互涉理论能够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诸多益处,但是教师在应用该理论时存在许多不足,下面就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互涉理论进行阐述。

三、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意义建构策略

1.细读文本,探查联系点

文本互涉理论强调文本不能孤立存在,因此要细读文本,寻找文本间的联系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着重关注文本中重要的字词句、引语等,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挖掘相关文本,以相关文本中涉及的知识点来发现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2.追溯历史,探寻文本原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中的人物原型或具体的历史事件,从相关的文本中获取隐藏的深层意蕴,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探究过程中使文学的发展迹象逐渐清晰呈现出来。

3.统筹全局,掌握文本意义

在文本互涉理论中,同一时代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的文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就此,教师可以以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作为文本互涉对象,也可以将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作为文本互涉对象,以便学生从全局来思虑文本存在的意义。

4.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在这节课中共引用了哪些文本,文本中有哪些相关的部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过程中掌握文本互涉理论的应用流程,发现其中的规律,提高自主阅读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情感体验策略

1.联系相关文本,体验人物情感

在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也要注意观察学生情感体验的共同点。有些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在阅读中,有的文本能够引起人们普遍的心理共鸣,说明该文本能够对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类文本,与学生平等地交流阅读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认知、体验文本中作者的思想。

2.联系同名、同时代的文本,体验共同情感

很多文本有相同的名字,其内容尽管不同,但是所表达的意思会有相关之处;同理,在同一时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尽管文本内容不尽相同,但作者传达的思想则很有可能有相关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多元素文本,如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可以配播凤凰传奇的同名歌曲,帮助学生体验创作者共同的情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情结,“80后”会对童年时期看过的动画片等产生怀恋情愫,同样,同一时代的作者也会有共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文本之间也必然存在关联之处,教师可以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体现主流情感的文本,让学生体验整个时代的情感基调,体验文本中表达的情感。(本文来自于《语文教学通讯》杂志。《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简介详见。)

四、总结

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帮助学生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整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应用文本互涉理论,以文本为基础,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情感体验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作者:钮堂柏 单位: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

第二篇

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并不重视语文课外阅读,在课间或假日很少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甚至有些学生对课外阅读持有消极的排斥态度。即使有时间,也不愿意用课外阅读活动代替其他休闲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短,个人拥有的语文课外读物数量少,获得语文课外读物渠道狭窄,阅读报纸杂志的频率也不高,导致阅读量不足,涉猎的知识面不够宽。其次,调查数据反映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只读一次,只关注书的大概内容,没有做到潜心研读,而是浮光掠影式的快速略读,难以发挥课外阅读的成效。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的满意度不高,教师在课外阅读中进行经常性指导的只占22.9%。其次,学校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定期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活动,课外阅读氛围不浓厚,课外阅读活动基本上属于学生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学校和教师应有的指导和支持。与此同时,学校、教师没有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而且课外阅读考评方式单一,以考试为主。

二、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

(一)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强

从课外阅读的阅读动机来看,学生课外阅读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绝大部分学生读课外书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所读书籍大多是学校发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自主性低,不会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阅读。

(二)缺乏积极的阅读态度

调查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是消极的。学生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大,而且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较少,大多数不超过半个小时。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阅读所占比例很小,学生宁可把时间花在上网、看电视等活动上,也不愿阅读课外书籍。

(三)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

调查表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76%的学生偏向快速浏览的方式进行阅读,只读一次,同时也不花心思去熟悉书中内容,读过的课外书很快就忘记,对其中的内容无法正确复述。怀着随便看一下的闲适心态去读书,对书中内容犹如蜻蜓点水般稍稍涉猎而不求甚解,这样无心智投入,亦无调动情绪地读书只是一种“无效阅读”。

(四)阅读材料选择不当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得知,超过二分之一的学生把娱乐漫画类的书籍作为课外书籍阅读的首选,只有12%的学生表示喜欢读文学名著。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比较喜欢易懂、有趣、内容简单却无实质内涵的读物,能陶冶情操、思辨性知识性强的文学名著和科普书籍却几乎无人问津。

(五)学校、教师重视程度低,课外阅读考评方式单一

学校或者班级经常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只有15.7%,教师经常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只有22.9%,甚至有16.5%的教师从不对学生进行指导。这说明学校、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很低。教师很少在课堂上讲授课外阅读的具体方法,也很少了解学生近期的课外阅读情况。至于学校,也没有为学生制定恰当的课外阅读活动计划,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和环境。在考评方式上,学校并没有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考查和评价,而且考评多以考试为主,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三、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显著

语文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把学校的教学成绩看得很重,凡是对成绩提升有益的都会被重视,反之则会被漠视,课外阅读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也就不受待见。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没有把课外阅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对待,只是重视课本知识和应试技巧的传授。

(二)高中生身心特点的影响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这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时期,也是身体发育趋向成熟的时期。高中生猎奇心理普遍较强,较为钟情于娱乐漫画类的休闲书,喜欢浏览画面有趣内容简单书,而不能潜心研读文学名著和自然科学类书籍。与此同时,高中生的逆反心理与盲目崇拜并存,他们对小时候形成的权威观念予以强烈否定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现存的一切,对已成定论的事实都要投以疑问的目光。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盲目崇拜的心态,这也导致他们并不喜欢读文学名著类的主流文化作品,而喜欢不被学校教育推崇的休闲类书籍。

(三)阅读条件的限制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每天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各种练习、试题,剩余的可支配时间比较少,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自然就更少。现行的应试教育条件下,难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另外,一些高中的图书馆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藏书量少,图书更新慢,书籍领域狭窄,不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建立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机制及考评体系

(一)设立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机构

要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定时开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升阅读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必须成立课外阅读活动组织机构,负责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这个机构既是项目推进的组织者和设计部门,又是对阅读教学的考评机构。可从学校中选拔有能力指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活动,有深厚的阅读功底和组织领导能力的教师组成项目小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二)完善课外阅读的管理机制,制订合理的阅读方案

课外阅读活动组织机构要在学期初制订好语文课外阅读计划,明确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安排课外阅读的各项活动,特别是要制定好课外阅读书单,为学生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除了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还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编制有本校特色的课外阅读书单。其次,组织机构要负责检查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情况,使课外阅读指导落到实处。

(三)建设书香校园

课外阅读活动组织机构要努力推动课外阅读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发展,通过“专家指导、典型带动、竞赛拉动、评价推动”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愿地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推广课外阅读。例如在校道和宣传栏处,设书香长廊、读书橱窗;班级设图书角、好书推荐栏、新书排行榜,并经常进行更新;构建书香校园网络平台等。再次,加强宣传,引导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重视和支持课外阅读。可以通过家长会、给家长一封信、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争取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和支持。

(四)建立课外阅读考评激励机制

1.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实施学生课外阅读考核制度,考查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考核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考核成绩。

(1)高中学生课外阅读考评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过程和阅读成果。实施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每天的阅读做出量的规定。高一学生的日阅读量应为30分钟,高二学生的日阅读量为40分钟,高三学生为20分钟。阅读内容,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完成“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阅读范畴除了课标推荐的书籍,还应包括学校指定的书籍。至于阅读过程,需从阅读参与度和阅读策略两方面考量,这方面可参考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做法,用以下四个指标衡量个人阅读参与度:喜爱阅读、阅读多样性、网上阅读活动、趣味性阅读时间。而学生的学习策略可从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动机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三方面进行评价。在阅读成果的测评方面,可加大课外阅读的考查力度。定期考查推荐书目的阅读情况,将推荐阅读书目列入期中、期末考试范围,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加深学生的理解。结合这四点综合评价,可以避免以考试为主的考评方式带来的弊端,更加全面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评价。

(2)考评的主体应多元,符合新课标提倡的“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既有学校、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

(3)考评形式应多样化。除了考试,还可以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课外阅读的计划、记录、成果和反思。其次,可积极开展读书分享会、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以竞赛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考评。

2.建立教师阅读指导考核制度。首先,定期开展教师阅读能力考核活动。教师要广泛阅读,提升专业素养。为确保指导到位,凡是推荐学生阅读的图书,教师必须先阅读。将学生课外必读书目的指导纳入语文优质课评比、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的范畴。其次,做好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监督工作,定期调查教师的指导情况。

五、总结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研究探讨了当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机制及考评机制的建立有所裨益。然而,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量化考评标准,课外阅读的课堂指导细则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研究。

作者:王汉文 何君辰 单位:广州市第二中学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三篇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

1.重结果,轻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自我解读过程。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理解或是教参中的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不管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要求学生努力记住结论就好。学生在这样一种阅读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感受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被剥夺了,自己在课堂中本应有的声音被埋没了。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理论素养不足,不能带领学生利用有效的文本解读方法来生成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出于一种无奈之举,只能将现成的结论和盘托出。于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沦为了一种记忆结论的能力。

2.重讲解,轻诵读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问之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教师们大多认为,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篇幅大多比较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更多的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于文本的分析上,诵读可以放在课下进行。其二,在教师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也渐渐默认为对于文本的诵读没有必要放在课堂里,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的讲解。殊不知,语文阅读文本中的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以及精彩的小说段落,是非诵读而不能体会其中之美的。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考虑,这些文本的诵读远远胜过讲解。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走出学校,走上社会打好精神的底子。

二、重新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顿悟

早在宋代对于阅读,著名教育家陆九渊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教育、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发明人之本心”,也就是强调对于事物的“顿悟”。他的这一思想来源于禅宗。禅宗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只是被人的妄想所遮盖,只要一下去掉这个障碍,就能顿悟佛性,而不必经过一步一步地学习。所以陆九渊常以简单、准确的启发促成学生的顿悟。在读书方法上,陆九渊提倡“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毋耻不知”;“所谓读书,须当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悠游涵泳,久自得力”。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汉语文的阅读是一种重整体把握与感悟的阅读过程,不必一字一句进行分析与讲解,只要领悟到全书的主旨观点,各种问题都会自然解决。同时也应该看到,语文阅读中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顿悟”方式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种知识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知识。也就是学生所具备的生活体验与理解前见。只有当这种体验与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长期阅读中困惑不解的问题才会恍然大悟。

2.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叶圣陶主张“不作逐字逐句机械讲解”,因为逐字逐句的讲解必然会使学生失去有价值的心理体验。而阅读教学的目的,恰恰正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对文本独立思考过后的心理体验的快感,这种快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对培养思辨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叶圣陶先生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重在点拨与启发,重在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德国著名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首先是一种生命历程、过程、动作,其次才是内心形成物。”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是对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的尊重,只有以涵养生命为根基,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3.审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其中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特点。要最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这种美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对于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的真实体验获得的。对于不同的文本,如诗歌的意境美,散文的意象美,小说的形象美,议论文的说理美,说明文的情趣美等等,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审美层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当然,往往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是建立在对审美体验的基础上。

三、重塑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观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出现的问题,在重新认识了语文阅读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转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观念。

1.思维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堂多半采用“独白式”或“诱导式”的教学方式。“独白式”即教师完全控制了课堂的话语霸权,语文知识的灌输成为主旋律;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诱导式”即教师细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课堂教学的预设大于生成,在一问一答中,教师牵引学生向自己设计好的答案靠近,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这样两种教学方式的产生,是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有活力的生命个体。转变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对于个体生命关照的思维模式。使每一位学生敢于发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使课堂阅读教学过程成为生命相遇、交流、成长的过程。

2.生命意识的体现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是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卢梭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与唤醒生命意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唤醒学生对生命意识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热爱,使之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价值。如国内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均是一篇篇洋溢着生命气息的美妙佳作。

3.主体间性的凸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四个主体:教师、学生、文本作者、教材编者。四者之间凸显的是动态发展、平等对话、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建构的主体间性关系。首先,教和学的过程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实际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互为主体的,即体现着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一个“扶”“放”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开始时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扶”的作用,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帮扶”的作用逐渐减少,转变为“放手”让学生独立体验、感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互转化的,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其次,教师和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也就是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文本作者也同样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体。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源自于作家的激情、对主题的选择与挖掘、心思缜密的布局谋篇与遣词造句,字里行间都凸显着作家独特的个性。“例如,同是幽默,钱钟书的幽默富有睿智的书生气,赵树理的幽默富有浓厚的乡土气,老舍的幽默则富有京腔味的市井气。所以与文本对话,就是与语言符号背后的创作者对话。因此我们既得重视师生对文本内涵的创造性解读,又得尊重文本主体,文本个性。”

再次,教材的编者也是一个重要的主体,一般一篇文章进入教材就具有两个价值,一个是原生态价值这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一个是教学价值这是从教材是一个教学内容的载体角度来看。因此,选什么样的文章即选文标准以及选入教材的每篇文本里的助读系统都带有教材编者的思想和他对文本的理解,一个好的教材编者能使学生由非成熟的读者逐步发展到成熟的读者。

4.个体生命的直觉体验

狄尔泰认为,现实中具体的和一般的知识来自于“生命经验”。这里“生命经验”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体验”。他说:“生命经验源于对生命的思考。我们的冲动和情感与外部世界和命运相遇时产生的个别事件,在生命经验中被综合为具体的和一般的知识。”现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他的《美学》里开章名义就说:“知识有两种,一是直觉的,一是名理的。”柏格森认为我们对事物的感受来自于直觉。而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庄子所倡导的“心斋”“坐忘”的体道方式也是强调内心的直觉体验,直觉是一种智慧,是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非逻辑、非理性的思维形式。用一个虚静空明的内心去体察万事万物的变化。举香菱读书为例:当她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写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但是“若再找两个字换竟再也找不出。”这就是香菱对语言文字的直觉体味。有了这种直觉感受能力,就能使自己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不仅能自如地把握字句意义,而且还可以在思索中体会作者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的情趣和旨意。

四、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美的存在,语言是美的,情感是美的,这些所有的美,所有的情是难以用系统的知识训练来实现的。“师生都是课堂教学中完整的生命个体,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坚持生命观,促进个体生命的总体生成。”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情感渐入与自我提升的过程,拥有敬畏生命、感悟世间百态滋味的语文阅读教学观,才能直达学生心底,涵养学生精神。

作者:龚晓丹 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