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跨媒介项目化学习实践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就目前调查反馈的数据来看,散文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生涯中的情况不甚理想,所以,在高中阶段,作为课程的传授者教师必须肩负职责,针对高中生存在的散文观赏修养不足以及感性能力缺失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散文欣赏困境---以“统编版”课本为例
1.兴趣缺失问题
散文是高中课本上是一种必修文体,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知道散文的美感和韵味在哪里,不明白对散文进行赏析有什么用,也就是说高中生在对于散文的主动了解、自愿自主学习方面存在不足,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更吸引他们的文体是生动趣味的“林黛玉与贾宝玉”,是感情细腻的“再别康桥”,是时而欢快时而忧愁的戏剧作品,对于散文知之甚少,了解甚微。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源自于散文自身的赏析带有困难性和复杂性,高中生涉世未深,在经历过的情感方面经验很少,对大千世界、人情冷暖经历眼界不足,还不能对于作者在散文之中暗含表述的感情轻易的透彻理解,学习起来稍有一定难度,情感上的共鸣受到客观限制。例如在“统编版”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课,所学习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学生拿到这篇文章,第一眼对文章题目的触动是,荷塘、月亮、静物、无趣。他们在脑海中没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殊不知在文章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光映衬荷塘,白话在大片绿叶中多么的婀娜多姿,月光倾洒而下笼罩住整个儿荷塘,蒙上面纱的情景有多美,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有那方寸的课桌和必须应对的考试。所以在面对散文学习时,十分需要教师对其兴趣以及积极性的引导。
2.教学目标问题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高中学习目标、高中学习方式有所提及规定,对高中教学体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仍有部分学校及教师对于学生语文课文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目标的规划不够合理,也就是说在传统教学目标下的语文散文学习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当下,在高中阶段,对于语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独立将文章进行理解,而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解读。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将散文文章进行划分,分段教学,分段提问,但散文整体文章意境的理解非常关键,段与段之间连接紧密,分段进行学习并不利于学生在宏观角度上把握散文脉络,如散文“荷塘月色”中,文章开篇点明了作者心绪烦乱,在后文中也处处点题,用景物的描述进行映衬,在第三段中也有集中展现内心烦乱情感的大段独白,由此可见仅为完成教学目标而不考虑学生学习需求是不恰当的,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
3.审美情趣的不足
和传统旧式语文教材对比,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很大的变化,但不是在于教学方法上,而是在于“传递”和“选择”之上,尤其是在散文的选择上,教材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深刻贯彻国家对于“立德树人”的内涵定位,将散文文章的学习能够与学生道德思想、审美的教育相连接,信息社会之中培养合格的有德行的国家公民为己任,对于教材的更新和学生的需求发展,“以不变应万变”显然是行不通的了,教师在对于“统编版”语文新教材的发行下也要对自己教育方向进行改革推新,散文在其中有单独一个单元,那么这一个单元我们就不必要集中学习,相对来说散文是能给学生精神放松和情趣陶冶的课程,是可以非常容易去享受的课程,我们可以穿插开来,作为一种转化学习压力的手段,逐步的改善学生审美情趣的不足问题。
4.过程性评价短缺
散文的学习是理解的过程,而不是得出标准答案的公式化学习,相比于最后试卷上的统一规范答案,学生自身的思考体悟过程才是更加重要的。对于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单一的成绩标准,没有对现今提倡的因材施教以及因人而异的理念的回应,在最终考核时,依据规范答案给予赋分,一张试卷上体现不出学生对散文的自我思考,也体现不出学生感性、眼界、思想的数值,唯有统一化的固定模式培养下的产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对散文的学习理解。
5.传统的模式化教学
受人口密度、经济增长等大环境影响,国家急需可用人才,导致教学的模式化和呆板化,无论教什么,都是一套固定的流程。教师理应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能看见的,只是教师叫学生翻开书本,看学习文章的题目,然后再去看文章内容,最后教师打开多媒体软件对文章背景进行展示,对文章陌生字词讲解,更有甚者把文章理解的题目打印成册给学生背诵。在对散文教学时也是同样的流程,也许这样的流程可以让学生在最后的试卷上得到一定的成绩,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甚至不明白散文是什么,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课变成了背诵课。有些课堂会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但这并没有让模式化教学的情况有所转变,形式主义仍然非常严重,很难让学生对散文的赏析有所感悟理解。
二.高中语文散文欣赏教学措施---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1.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于一项新事物的统觉反映,是主动对新事物的追求。在教师进行高中语文散文的讲授时,要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离开纸质书本的束缚,善用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散文中描绘的场景中去。尤其是对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征来说,教师教授课本的方法要进行改变,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比例调整好,课程向活动课程转变,学生只有真正对散文意境和手法感兴趣了,才能从心灵走进课堂中,主动地体会意境之美。
2.灵活创新教学阶段性目标
在进行备课的时候,教师心中要对课标有所定位,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一篇文章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要注意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是如何规范的,对于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对作品的精读,根据每篇散文特征,从文章的故事线,文笔,文章构思和脉络,逻辑发展等方面进行赏析探索,教学目标的重点要落在引导学生对这些方面的感悟理解上去,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做好任务课程的评价,问题的设计以及课后工作的准备,关注学生对于散文“如何理解感悟”,把这种理解感悟变为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一部分。
3.注重审美情趣的提升
学生是有独立思考和共情能力的独立个体,不是标准化的机器,散文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回答出既定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性能力有所提升,所谓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成绩负责,要端正教学态度,把学生的情感也纳入到责任中来,学生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共同进行的教育。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中,教授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一节课文时,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本文主要景物,并且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的同时表达的感情[1]。我们以往对这方面的关注太少了,新教材在努力体现这方面的培养意向,在设计学习活动以及思维练习时,多关注审美情趣、直觉能力、想象思维、感性思维等方面,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向语文核心素养方向前进。
4.增加过程性评价比例
教师在进行课程评价以及学生学习评价时,面对新版本教材的改革以及时代需求,传统的期末考核不再完全适用了。“学习任务群”是统编版教材新适用的教学方式,在使用新教材之前要对教材目标以及教材学习目的进行研究,以学习任务群为中心,进行大单元的教学,布置合理的任务驱动,比如,在教授《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且分析他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思想,具体的心理活动,然后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且作答,以此大概了解学生的具体能力[2]。主要对学生的感悟和互动过程进行观察,然后给予评价,把这个评价纳入到最终考核的分数之中。
5.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方式
完成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而不只是在“做题”[3]。在散文的学习课堂之中,场景的布置和气氛的渲染十分重要,以往的教学课堂中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在现在多媒体走进课堂的条件下,对于音频、视频的使用成为课程的关键。从教材的设计活动看,我们不能把信息媒体技术的使用单纯看作是消遣的活动,更不要安排与散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熟悉的三件事---阅读和欣赏,表达和交流,梳理和探究[4]。这也就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目标方向。综上所述,统编版教材的改革力度很大,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知识的难度增高了,因此传统的散文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需要教师及时对散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
作者:李德胜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