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善文化的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中华文化丰厚博大,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渗透善文化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德树人;善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强调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三年高中阶段,语文课程都要求做到立德树人,以优秀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化学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品质的双重责任。此外,语文教师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还能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步提高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善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探寻善文化渗透的方法和路径。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善文化的必要性
(一)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和人文美德的需要
语言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它负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传统。语文课程亦然,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古以来,追求道德完美、人格至善的思想,成为语文教育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滋养了千秋万代。如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中华善文化由来已久,内涵丰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修习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善文化既能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又能促进学生形成美好品德。
(二)是弘扬时代精神和引领道德价值取向的需要
“善”早已沉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因子,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中,“善”一脉相承,始终被赋予积极正面的道德价值。即使在日新月异、改革创新的今天,它也不过时,同样具有感召当代人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新时代下的“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友好相处、善意待人、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善文化符合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教师综合素养的需要
语文课程一直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孔子的教学内容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德重于言”的传统让语文课程成为政治教化的工具,承担伦理教育的功能。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正确及时的引导至关重要。有些学生肆意损坏公物,浪费水电;有些学生因芝麻小事,轻则恶言相向,重则拳脚相加,甚至群体打斗。这些小的“恶行”亟须善的教化,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学校应该成为善文化传播的有效场所,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善文化的主阵地,将善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进程中去,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与发展,同时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承善文化势在必行。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善文化的方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善文化因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工具,它是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结合学生的特点编写的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教学用书。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启迪心灵,其中不乏善文化主题的文章。因此,善文化的教育不能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而要与语文课本相契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与教材对话、与善文化对话,对语文教材中善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提炼,进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求真、求善、求美。如《小狗包弟》是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写人记事散文,作者巴金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表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善良情怀。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善”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大自然。
(二)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拓展善文化教育的外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落实课程建设,鼓励和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资源,根据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实施课程,注重效果和质量。学校以家乡先贤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李觏的“立人以善,成善以教”思想为校训,全方位开展“立善”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引导全体师生“当善人,存善心,说善言,行善举”,形成“传善德,扬善风,树善型,彰善道”的浓厚氛围。学校正在组织编写“立善”校园文化教育校本教材,语文教师借此讲授善事善理,引导学生培育善性善德。
(三)营造文化氛围,运用多元手段渗透善文化
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置身于善文化的氛围中。如创设善文化空间情境,在教室张贴关于善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善文化一角;创设善文化声音情境,利用语文早读,读一读“善”诗,背一背“善”言。这个诵读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的过程。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善文化相关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学习。教师通过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形成善文化渗透的综合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2
作者:饶慧琴 单位:南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