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文本中的陌生化词语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阅读文本中的陌生化词语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阅读文本中的陌生化词语运用

摘 要:“陌生化”语言打破“自动化”语言的用语习惯,增加了文本难度,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特别是“陌生化”词语,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多有体现。读懂课文中“陌生化”词语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有裨益。从语言“陌生化”的来源、内涵入手,探析“陌生化”词语在教材中的教学价值和解读路径,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有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陌生化”词语;阅读文本

“陌生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他第一次提到“惊奇”和“不寻常”,强调要赋予“平常的事物”一种“不平常的氛围”。1916年,“陌生化”作为文学理论概念首次被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只有“陌生化”的语言才能产生文学性,习惯化的生活使我们陷入了一种自动化的“套板效应”,让我们的感觉变得麻木,而艺术则“使人唤回对生活的感受;艺术的存在是为了使人感觉到事物,使石头更称其为石头。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使形式难懂,增进认知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知的过程本身是以审美为目的的”。[1](P.100)自从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文学理论的“陌生化”以后,“陌生化”理论就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陌生化”语言是相对于“自动化”语言而言的,这里所说的“自动化”语言,是指人们习惯化使用的语言,是一种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熟悉的语言。而“陌生化”的语言,则是指那种力求通过对语言的新奇的、反常的使用,破除语言的“自动化”现象,以唤起对世界的新奇感受的语言。[2](P.102)鉴赏“陌生化”语言,尤其“陌生化”词语,其教学价值在于:

第一,探究词语,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是从文字符号中获取意义以及信息的心理过程。阅读兴趣则是个人对阅读活动的喜好或者注意倾向、关切的情绪,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趋向性的心理表现。在阅读教学中,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的动力,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驱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陌生化”词语,本身就是与“自动化”词语相对的,它突破了人们习惯、熟悉、常规化的语言认知,这些“陌生化”词语势必打破“自动化”词语的“套板效应”,能给学生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犹如“火种”一样形成“燎原之势”。学生对阅读从兴趣产生的初始阶段——“知之者”,上升到阅读的“好之者”,自觉主动地去探究“陌生化”词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整合、梳理,在不断探究中感受到认知的乐趣,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成为阅读的“乐之者”。

第二,实践积累,形成言语经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一项中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经验是个人从学习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的体悟和理解,它是以语言呈现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则旨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3]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重点,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习得语言、内化语言,进而丰富自身语言积淀,最终形成可以运用的语言规律。而“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陌生化”词语的同时,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对“陌生化”词语的理解、分析,或读或品或议,都属于语言积累层面,除此之外,还需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经验,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一般语言经验之上的运用规律,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在实践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第三,品味鉴赏,提高阅读能力。品味、鉴赏课文语言,特别是那种富有深意的“陌生化”词语,对提高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陌生化”的词语与习惯化的词语不同,它表面上违反了语言规则,使普通的语言变得奇怪陌生,从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实际上更能突出作者寓于语言之中的深刻内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加深刻地感觉它,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课文语言时,从理解“陌生化词语入手,反复涵泳,在品读的过程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力,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学习作者语言的表达技巧,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力和阅读评价力。这样,经过长期积累,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慧眼识珠,积极挖掘

隐于课文中的“陌生化”词语就像一颗颗“珍珠”,是一篇课文的精华所在,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挖掘它、理解它、运用它,将给阅读教学增添无限的光芒。课文中出现的反“自动化”词语,增添了阅读美感,延长了阅读的审美时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这样的词语更是品读的重点,所以教师应基于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挖掘这样的“陌生化”词语。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这篇课文语言充满诗意又富有哲思,读之给人以生命的思考。阅读这类文章,学生很容易被课文的语言所吸引,但是由于高中生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还不能深刻理解文章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更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众多优美的语言中发现与习惯化词语不同的“陌生化”词语。本文中有这样一句:“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树叶。”“树叶”本是自然界之物,何来“安详”之说?仔细思考,本文中叙述的“安详”的主体应是“母亲”,这里把“安详”与“树叶”两个词搭配在一起,赋予“树叶”以“母亲”的特质,体现出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之情。如果教师没有识别“陌生化”词语的慧眼,在讲解过程中就会浮于表面,体会不到本句中蕴藏的无尽的、深沉的怀念。因此,识别这种“陌生化”词语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语感,在阅读过程中能发现与常规搭配不相符的地方。再如本文第三段,作者形容地坛的荒凉破败时写道:“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读到这句话时,教师应马上捕捉到词语的超常搭配,“自在坦荡”是形容人的,这里却用以形容“野草荒藤”,意在写出地坛中的野草荒藤生长得极其茂盛,更见地坛在颓圮冷寂中的苍幽。“凿石方知玉,淘沙始见金”,“陌生化”词语是文本语言中的“金玉”,教师要慧眼识珠,将其从文本中挖掘出来,上升至审美高度,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二、还原对照,化繁为简

“陌生化”的词语因其对普通语言创造性地使用,容易给学生造成解读的障碍,基础不好的学生甚至把课文语言的精华当作错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理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陌生”为“熟悉”。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的上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其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中“翔”堪称词语“陌生化”的典范。“翔”字本义为“盘旋地飞”,这里却说“鱼翔”,鱼最常搭配的动词是“游”,而作者为何别出心裁地用“翔”来写鱼的姿态呢?把这一句与常规语言对照,就会发现“翔”更突出自由轻快的意味。《诗经•大雅•旱麓》中有言:“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老鹰展翅飞上蓝天,鱼儿摇尾跃在深渊。朱熹引《抱朴子》中“鸢之下无力,乃至于上,耸身直翅而已”一句评论这首诗:“盖鸢之飞,全不用力,亦如鱼跃,怡然自得,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把“鸢之飞”比喻成“鱼跃”,鸟在天空盘旋而不扇动翅膀的自由情状就流露得淋漓尽致。“鱼翔浅底”一句则把鱼比作鸟,形容鱼在水中游好像鸟在天上飞一样轻快自由、无拘无束,在还原对照之中更加明确作者运用“陌生化”词语的写作意图。“翔”字正是与常规不符的“陌生化”词语,它打破常规的字词搭配,使读者在面对熟悉的语言时获得新奇的感受。“陌生化”语言“翔”字不仅刻画出游鱼自由轻快之情状,与下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呼应,表达了革命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读懂文本语言才能深入体会作者蓄积于胸的思想情感,还原作者运用此类语言的真实意图。还原的前提就是了解文本语言中“陌生化”词语变体的本义及来源。创造性的词语源于且高于常规语言,所以二者存在一定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解读“陌生化”词语的切入点。通过对比找出常规语言和“陌生化”词语的相同之处,从而确定其变体来源,进而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和语言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联系语境,体会深意

语境是语言所处的大环境,不仅是指课文语境,也包括真实的生活语境。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文章作者在特定语境中因情而动、有感而发,阅读者也要还原当时语境并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思所想,所以“陌生化”语言承载的作者情感必须要置于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陌生化”词语亦然,教师在讲解时,要联系具体句子,将其置于整个篇章的语境中,不能以偏概全,只有如此才能准确体会“陌生化”词语的妙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形容雪势不用“大”“猛”,偏偏用了一个“紧”字,这样别出心裁的用词避免了使文本语言陷入“自动化”的“套版”中。如想深刻领会该字与常规词语的区别,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后,因天气寒冷、草料场房屋又年久破败,他只得前去沽酒暖身。于是,他“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联系上下文可知,故事发生在天气极其寒冷的环境下,通过“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可知当时风很大,林教头这样的壮汉尚且需“迤逦而行”,一个“紧”字不仅写出了雪下落之快,又突出了风力之强。细密的雪花从天而降,一片挨着一片,同时,在狂风的作用下,纷纷的大雪犹如一条拉紧的绳子笔直地落下,而不是“未若柳絮因风起”般纷纷扬扬,作者运用了一个从未用过的、“陌生化”的词语来写雪势,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营造出一种荒凉、冷漠的氛围的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后文林冲手刃陆虞候时的危急的形势起到了暗示作用。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陌生化”词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实践中,带领学生们抽丝剥茧,一步步揭开“陌生化”词语的面纱,探求语言背后深意,解锁语言密码,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学生的言语经验才能逐渐丰富起来,才能避免陷入“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尴尬境地,真正做到践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进.文学理论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杨守森,周波.文学理论使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边建松.正确领会和落实“个体语言经验”概念[J].中学语文,2019(9).

作者:牛姝菡 张丽娟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