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凝练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并针对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具体且细化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高中语文课程实践也逐渐打破了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依据核心素养的思路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基于此,本文从新课程改革背景出发,多角度探究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相应的教学发展对策,以期对推进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提供研究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历经三年多的修订终于问世。此次修订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学生在学科中应形成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但是目前在一些农村学校,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更多的还是依据应试教育的要求,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进行培养,并由此延伸出应试答题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短时间内满足学生参加考试的要求,忽视了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因而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标准。针对此,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含义,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忽视语言建构,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同时也是与学生现实生活最为贴近的内容,可以说我们每天都输入、输出语言,这一过程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讲,语言建构主要是指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例如用汉字组词,用词语造句,用句子写文章等都是语言建构的体现。语言运用则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语言表达、交流、写作的行为。但是在一些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理解相对模糊,或者片面侧重运用而忽视建构,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的理解停留在技术训练层面,忽视了语言的丰富性与鲜活性,影响了学生生活中语言的运用。
(二)忽视学生思维建构,影响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但是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基于文本与学生展开的课堂互动,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建构。尤其是在应试的背景下,强调规范作答,对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考进行限制,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构建过于僵化。
(三)忽视审美教育,影响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审美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然而从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来看,部分教师片面重视文本的解读,忽视情感的渗透;对美学概念的解读脱离现实生活等,使得学生对美的理解无法延伸到现实生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留下隐患。
(四)文化教育观念较为淡薄,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教师没有从文化的高度分析语文学科的价值。这样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导致教学设计与实施侧重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而无法从民族发展的角度体验文化的魅力。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活动开展力度不够,学生的文化视野相对狭窄,缺乏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因而也无法感受传承文化的强烈责任感。
二、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策略
(一)平衡语言能力,提升学生语言素养发展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在语言运用时也十分熟练,这时教师则需要从语感、语用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训练,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教师应通过诵读等方式,积累学生对语言的体验与感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对文字、语言的认知与理解,并结合汉语特有的节奏感,形成对语言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根据语言形式,完善学生的语言建构。如果将语言建构比喻成建造房屋,语言形式则可以视为其中的梁板柱等建筑结构。语言形式呈现了语言表达的模板,为语言表达提供了范例。第二,教师应在学生语言建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语言运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在表达中不断积累语言运用经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强化写作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仿写、续写、写读后感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对文本的体悟,并利用语言建构经验抒发内心情感,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语言运用范围。应根据生活化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践建立联系,依据丰富的语言积累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深化语言的运用。
(二)启发思维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根据核心素养对学生思维品质提出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积累、文本鉴赏、互动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一,通过语言积累,启发学生思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思考,进而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提升思维水平。第二,通过文本鉴赏,提升学生思维深度。文本鉴赏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应该透过文字看到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内核,并结合自身的体悟对文本进行剖析、评价。在高中语文阅读鉴赏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引导,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第三,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思维发展与提升需要一个相对活跃的环境。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通过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促使学生不同的思想在同一空间内碰撞、交锋,以共同提升思维水平。
(三)强调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在语文学科中学生应经历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并由此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进而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审美创造等素养发展进行分析探究。具体来讲:第一,结合语文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在语文学科中,美学素材俯拾即是。在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基础入手,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体验美,例如在《荷塘月色》中理解荷花的清新与柔和,感受自然之美,在《离骚》中感受诗人爱国情怀,体会人性之美,在《过秦论》中欣赏凝练、严谨的语言之美等。这些充满美学意境的阅读素材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培养其审美意识。第二,结合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我们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评价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之中包含的美,并结合情感抒发完成评价。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当审美中介的角色,组织敞开式的再现活动,结合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对这部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身上所呈现的艺术美进行评价,拉近学生和欣赏对象的距离,与作者形成情感交汇,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以形成审美评价。第三,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这里的创造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自我审美体验的呈现,进而形成新的美学形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学生对自我表达的胆怯心理,创造自由而宽松的美学表达环境,引导学生抒发对美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赞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寻找生活中的艺术,体会人性之美,并将这些美的体验融入语言、文字表达中,形成感情饱满的审美创造。
(四)强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文化传承责任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强调在文化熏陶中理解传统文化精髓,传承文化基因,同时拓宽文化视域,尊重文化差异,并增强文化自信,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让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空前的困境。语文学科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应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出发,渗透文化教育:第一,注重传统文化渗透,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文化。高中历史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古诗词、戏剧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作品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从思想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师应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结合文学指导,让学生突破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认识,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可与理解。第二,结合文学作品,启发学生思考文化的内涵。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鲁迅作品专题阅读,利用鲁迅这一文化符号式的人物,结合不同时期的作品,回顾我国近代文化发展的脉络,思考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化的影响。第三,组织实践活动,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文化交流,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激发学生文化传承责任感。
三、结语
总之,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农村高中语文当前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平衡短期内应试压力与长期内学生发展的关系,有意识地渗透、贯彻核心素养的概念,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等角度启发学生思考,规范学生行为,发展学生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岳芮.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J].高考,2019(12).
[2]李烈春.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
作者:何建俐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