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方法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当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文章旨在通过解析“五步一结合”诗歌教学方法的概念,阐述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分析该方法的教学意义,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助推该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五步一结合

一、解析“五步一结合”概念

诗题、作者、内容、手法、情感这五个在诗歌阅读中具有导引作用的项目就是“五步一结合”中的“五步”,“一结合”即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领会诗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遵循“五步一结合”方法,让学生先从包含明显线索的诗题、作者入手,其次深入诗歌主题内容,解剖其中暗含的手法,如白描、烘托、象征、照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手法,最后体悟作者写作情感,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情感和诗人情感得到共通。“五步一结合”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帮助语文教师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从而为古代诗歌教学创造更多空间,扩展学生眼界,渗透诗歌鉴赏的常用知识。

二、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形式古板单调,难以调动学生兴趣。中国古代诗歌作为先人创作的作品,时代较为久远,大多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文情怀,所用语言也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不同,高中语文教师很难利用传统的讲解方法让学生理解当时诗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思维信仰。而大多数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诗文都属于精华、经典,需要进行熟读背诵,高中生原本就认为单调无趣的诗歌教学,由于背诵任务较为繁重,会更加令他们产生厌恶、轻蔑的情绪。学生死记硬背,只求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不去尝试理解诗歌的有趣味性,会导致高中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最终影响学习成绩。

(二)学生被动学习诗歌,忽视诗歌重要地位。中华传统诗歌凝聚着伟大先人的智慧,展现了古代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体现之一。然而,高中生在学校学习诗歌只是为了应对高考中的题目,无法将诗歌融于实际生活当中,更是没有意识到诗歌的重要地位。这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渗透教育不到位,二是学生本身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倘若语文教师不仅分析诗歌背景、主要大意,还对诗歌的深层含义做出更透彻的解析,一般就能让高中生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了,最终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三)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影响诗词教学质量。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都是古诗文教学重点、难点,其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语文教师统筹安排教学规划,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才能让高中生的诗歌学习步入正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模式,譬如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竞赛学习等都是值得尝试的形式,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沉闷的现状。

三、运用“五步一结合”教法的意义

(一)是抓住诗歌节点,捕获题干信息的重要手段。“五步一结合”的诗歌教学方法抓住诗歌教学的关键节点:诗题、作者、内容、手法、情感。而诗歌鉴赏题目也不外乎从这五个角度出题,该方法让学生从诗歌上获取的信息与题干信息相互对应。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涉江采芙蓉》就在诗题简洁地点明了诗歌描写的事件,通俗易懂,即便是在试题中,学生也能快速地找好对应信息。第二步强调的“作者”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师的归纳总结和高中生的日积月累中进行,譬如,李白的诗歌展现盛唐的雄奇飘逸,描写祖国山河的大好河川,艺术成就极高;杜甫诗歌刻画晚唐社会现实,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李商隐的政治诗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李清照前期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与离别相思,后期则集中于伤时念旧、怀乡悼亡。至于“内容”的解读则是需要高中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锻炼形成的分析能力;“手法”往往就是考点,抓住诗文的主要手法对于快速解题、排除错误答案大有裨益;“情感”也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只有充分实施情感教育,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二)是开阔学生眼界,积累诗歌常识的主要方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中阶段采用“五步一结合”方法教学诗歌不应当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还要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吟咏《蜀道难》《使至塞上》我们领略祖国辽阔大地;诵读《岳阳楼记》《登鹳雀楼》我们欣赏秀美人文景观;解剖《乌衣巷》《过洛阳城》我们了解史实,可见,古代诗歌背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妙,是高中生开阔眼界和胸怀的方式之一,同时,以教授诗歌为桥梁,可以帮助学生积攒文化常识,奠定学习基础。除此之外,在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无法避免同他人沟通与交流,在日常联络中,会引用诗句,会借用典故,也能给人以如沐清风的感觉,而这些有助于展现自己的人文素养,拓展人际关系,最终又能助推学生开拓自身眼界。

(三)是培养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的关键途径。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对于高中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诗歌文本阅读非常重要的,“五步一结合”方法使得高中生更加容易发现诗歌各个方面的美。例如,该方法注重题名,可以发现简洁美,《赤壁赋》这一诗名便简单明了。注重手法,可以发现韵律美、对称美,柳永《望海潮》中就有富有格律感的句子,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学生深入体验诗词,更加深刻地感知文本,从而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美。根据古典诗歌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思考文本的含义,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在宁静致远学习诗歌过程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是提升国学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五步一结合”的古代诗歌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过程化。全方位是指它不单单从某个角度分解诗歌,而是从周全、周密的整体角度教学诗歌,在以诗歌为载体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过程中,运用大局观、整体观才能让国学素养的培育更加完善和完整;多层次是指该方法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到深,从表面的、易获取的题名和作者,到主体的、重要的内容,再到深层次的、不易理解的手法和情感,不一蹴而就,而是脚踏实地教授;过程化是指“五步一结合”方法注重给予充分的时间让高中生消化、理解,而不是囫囵吞枣地去解决掉一首诗歌。从这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五步一结合”方法将诗歌捣碎、抽取、内化,将古代诗歌藏于内里的涵义挖掘出来,将不易被发现的人文精神重新提取,对于新时代教学背景下,提升学生国学素养,深刻领悟民族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四、“五步一结合”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平时课堂训练,形成良好答题习惯。在教授“五步一结合”时,发现学生常常忘记依据题目———作者———内容———手法———情感的顺序进行答题,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有效的课堂训练,未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在渗透该方法的过程中,切勿耽于理论,忽略实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时,可以先让学生运用“五步一结合”方法进行自我学习,而教师则从五个角度进行备课,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他们对该方法的掌握情况。譬如,“归园田居”这一题名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可以从个人品质、生活背景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你对作者的了解吗?诗歌内容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你认为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将诗歌写得如此形象生动?是否可以分析诗歌中作者对官场的态度及情感?这些问题分别从五个角度出发,可以帮助了解学生的自习状态。在充分利用课内教材后,便可以适当地安排高考真题中的诗歌鉴赏进行测验,在有科学的训练量后,相信学生就会对它比较熟练,最终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将“五步一结合”深揉于心。

(二)深度融合信息网络,打造智慧高校课堂。将“五步一结合”方法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利于让高中生更加深刻理解每一步骤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辅助下,语文诗歌教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有趣。二者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教师挖掘网络上有益于诗歌教学的资源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加强同外界的沟通,例如,同其他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分享和交流运用该方法后的学习和心得。网络信息技术在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并传承优良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方面独具优势,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跨地区的教学交流不再是难题,语文教师可以便捷地与其他学校的教师分享本阶段“五步一结合”的教学现状,共同克服难题,总结经验,甚至可以编制出一套关于“五步一结合”诗歌教学方法的独特教材。

(三)合理创设美育情境,激发学生审美共鸣。美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经典诗歌将主观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有机融合,最终形成耐人寻味的意境,而在领会意境的旅途中,学生就是在接受美的教育,就是在激发他们审美的兴趣,就是针对“五步一结合”中的“内容”与“情感”。可以利用排演话剧,再现诗歌场景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场景。也可以利用音乐的形式,譬如,在教授李贺《李凭箜篌引》时,可以播放一些箜篌弹奏的纯音乐,让高中生体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玄妙之处。人人都具有审美的能力,“五步一结合”则是将审美教育融入诗歌教学之中,相信语文教师善于发掘美的资源,可以在各方面提升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倩.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6):31-32.

[2]夏玉庚.从知识到审美的突破: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向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6):33-35.

[3]张四丽.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40.

作者:黄丽玉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