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渗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应包含审美感知力的发展。当代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却忽视了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审美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与挖掘身边的美育因素,展现语文审美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摒除急功近利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感,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感知力;培养策略
审美教育理应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力图推动其全面发展,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审美能力,难以通过感知形象、体验情感的方式来发现美、品鉴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最大化地发挥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的作用,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品读人物形象,激发审美意识
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1]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可以成为教师实施美育的素材,体会人物的悲欢善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其审美意识。以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篇课文以林黛玉的行踪和见闻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贾府的其他人物。教师不妨以探索人物形象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探知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入手剖析人物。如林黛玉婉言谢绝邢夫人盛情邀请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林黛玉待人接物处处留心,举止有礼。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复述两人的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二者形象的理解,活跃课堂氛围。其次,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教师可让学生默读全文,并用红笔勾画描写林黛玉外貌和动作的语句。默读结束之后,教师可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林黛玉的美貌多情、小心谨慎、体弱多病。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品读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人物形象,并至少选取两个人物形象写出品读感想。
二、赏析环境描写,提升审美水准
优美的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在课堂上朗读优美的语言有助于打造独具美感的高中语文课堂。优美的语言不仅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美解”,也来自于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让人心向往之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环境的语言,沉醉其中,入境赏美。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有关北国、江南秋天的风景图,在讲解之前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预先激起审美意趣。此后,教师尝试配乐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和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以及作者内心深远的忧思和无法排解的孤独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在朗读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注重朗读中的停顿和语气。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自由朗读,从而使其融入作者所描写的美景中,并根据自身体会,用语言或是肢体动作表达对这充满美感的环境的喜爱,它可以是“低沉的呼喊”,可以是“闭眼高喊”,甚至可以是“在教室里漫步”,这些都源于学生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是学生内心状态的真实表达。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都秋景,美的不只是环境,当学生沉醉在这美景中时,他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文章是作者的心血,描写环境的语言亦是作者匠心的体现。学生朗读文章之时,当环境的自然美与他们内心的情感结合,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收获充盈的审美感知。
三、关注民俗文化,落实审美实践
生活中处处有美,高中语文教师要争取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火眼金睛”,随时随地发现来自于琐碎生活的美,体味民俗文化中的创造美和智慧美,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以教学《边城》为例,这篇课文所展现的民俗文化是文章中最出彩的部分,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和捉鸭子比赛,中秋节的月下对歌,这些民俗无不反映了边城人祥和的生活氛围。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影视片段(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让学生欣赏湘西美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审美体验。视频带给学生的是直观的体验,之后教师可通过文字让学生完成从初步体验到心灵激荡的进阶。教师要鼓励学生读书时多动笔,做好批注,及时用文字表达内心感受。[2]文中提及的节日都是学生相当熟悉的节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记忆中的节日民俗,再将其与作者所描写的节日民俗进行比较。多数学生由于阅历不足,观察又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而并未提及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含义———避瘟除害、追念先贤、家人团聚。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和精神信仰的体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讲解民俗精神的终极之美,明白节日民俗的真正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有审美意识,以个人对美的认知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并创新教学方式,依托审美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其审美敏感度,健全其人格。
四、提升赏美能力,强化“美丑”概念
高中语文教材可谓是美的载体,其选文各具美感,如有的文章肯定真诚和善良,有的文章赞扬平凡或伟大,有的文章斥责丑陋与黑暗,无论题材、体裁如何,文章展现的都是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其人生阅历、审美情趣、心性气质、为人处世皆隐含其中。因此,教师教学时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在学习小组内探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词语所描写的广大壮阔的景象作用何在。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赏析重点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学生联系作者对一系列广大壮阔景象的描写,感悟作者远大的抱负和革命家的理想。再次,教师出示一组描写秋景的诗词,引导学生比较《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的秋日情怀与一般描写秋景的古诗词区别何在———同样是写秋景,《沁园春•长沙》中的秋景明艳浓烈,无丝毫悲凉之感,与这样的秋景匹配的是作者以激扬的文字指点江山的豪迈气魄。通过比较,学生在赏析这首壮词的过程中收获了深刻的审美体验。语文教材中有关“丑”的内容也不胜枚举,如《茶馆》中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精于世故的茶馆掌柜王利发,《勾践灭吴》中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刚愎自用的吴王夫差,《阿Q正传》中爱贪便宜、好起哄的邹七嫂。[3]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审丑”素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在学习《卫风•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男女主角的形象,并要求学生用尽量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再公布自己的答案供学生参考。男主角的形象特点是:心机重、粗鲁、脾气暴躁、三心二意、不求上进;女主角的形象特点是:活泼开朗、用情专一、任劳任怨、命运多舛。审丑的教学方式能够鲜明地呈现美与丑的反差,使学生明白何谓“美”及“美”的意义所在,从而主动产生发现美的欲望,生成鉴赏美的能力。
五、激发审美情感,激活审美创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其审美能力,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审美意愿,有目的地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关注社会动态和思潮,把握时代脉搏,形成独到的见解,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和变化着的审美需要。学生只有对美有正确的感知和判断,才会对学习、生活有更加理性的感悟,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尽情地欣赏、玩味美,科学地鉴别事物的美,进而努力地创造美。大量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设问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讲解《祝福》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夺去祥林嫂生命的究竟是经济的贫困还是精神的折磨?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在辩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惋惜和对封建礼教的憎恶。最终全班学生一致认为:祥林嫂本是一个不甘于被安排的命运,努力争取命运主动权的坚强女性,在命运的夹缝中,她一直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以求坦然面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祥林嫂历尽千辛万苦却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是人情冷漠和封建礼教夺去了祥林嫂的生命。最后,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对答案进行补充,以提升学生辨别美的能力。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想象,作为审美主体捕捉课文中隐含的信息,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亲自体验了美。除此之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依据写作主题剔词造句,构造心目中理想的美的意境,言人所未言,实现审美创造。[4]总而言之,要想体验美,欣赏者必须亲自去感受、品味对象的美,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审美感知代替学生的审美感知。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个人的审美感知力,营造审美氛围,将学生引入美的殿堂,陶冶美的心灵,播下美的种子,使学生“任尔东西南北风”,永远葆有超越时代和社会的审美品质。
参考文献:
[1]朱承敏.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2(6).
[2]王丽艳.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探析[J].中外交流,2018(29).
[3]吴玉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甘肃教育,2007(21).
[4]孙钊.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作者:叶建国 单位: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