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方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方法

摘要:在高中语文任务群课程的理念下,群文阅读这种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还能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形式势必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群文阅读方法,先选准一组文章的一个链接点,分析此链接点的共同内涵;再深入挖掘,比较分析此链接点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特性;最后由本溯源,探究产生不同特性的原因,以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课程组织方式。新课标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这样解释:“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这些任务群覆盖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所需的各种言语实践活动类型,也给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教材基础。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即对多个文本的联合阅读。这些文本的表层或者深层之间均有一定的关联性,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生发出新的阅读感悟,甚至产生新的思想碰撞。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是一种群文阅读,可见群文阅读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

一、选准角度,分析内涵

群文阅读课,就是要建立学生与一“群”文章的链接。教师首先要在这一“群”文章中找到一个链接点,然后带领学生从这个点切入,分析这个链接点背后暗含的深意。《朝圣的心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及杜甫的另外四首诗《月夜》《悲陈陶》《别房太尉墓》《咏怀古迹其二》,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一首诗歌中都含有一个“泪”的意象。上课之前,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诵读古诗中含有“泪”的诗句,诵读之后,学生会发现杜甫含“泪”的诗歌尤其多,接着让学生思考《月夜》《悲陈陶》《别房太尉墓》《咏怀古迹其二》每一首诗中究竟是什么事让诗人流泪。这几首诗歌按时间顺序排列,贯穿于杜甫的中晚年。高二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对于“诗圣”杜甫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初读诗歌,很快就能够发现《月夜》中诗人对月思念家人而流泪;《悲陈陶》中诗人为西北十郡那些鲜血流成泽国的良家子弟而流泪,为日夜盼望官军早来退敌安邦的京都百姓而流泪;《别房太尉墓》中诗人为朋友房琯而流泪;《咏怀古迹其二》中诗人为宋玉、为自己的壮志难酬而流泪。每一首诗都含有一个“泪”字,但“泪”流的对象却不一样。每一种“泪”的背后是否暗含了其他的情怀呢?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每滴“泪”背后更深刻的意蕴,我以《登岳阳楼》一诗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此诗中诗人的“泪”为谁而流。《登岳阳楼》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漂泊湖湘所作,诗中“泪”的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堪称杜诗“泪”的集大成者。借助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透过这“泪”,我们读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抑郁之心,身世孤危的无奈之心,思念亲朋的牵挂之心,老病坎坷的悲苦之心,孤独漂泊的落魄之心,以及诗人忧虑国事的赤诚之心和怜惜百姓的博爱之心。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从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的阅读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呈现阶梯式的增长。分析完《登岳阳楼》中蕴含的这些情感后,我让学生再重读刚才的四首诗,看看从每一滴“泪”的背后,能否读到一颗共同的心。此时我再提供给学生一些文献资料。在《月夜》这首诗之后,诗人又写了一首《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对比参照,学生不难发现,《月夜》这首诗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这“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所以,从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作者一颗忧虑国事的赤诚之心。在读《悲陈陶》时,我给学生提供了浦起龙的《读杜心解》:“陈陶之悲,悲轻进以致败也。官军之聊草败没……”如此,学生从中很快读到了一颗忧虑国事的赤诚之心。柳宗元如此评价房琯:“房公相玄宗,有劳于蜀,人咸服其节;相肃宗,作训于歧,人咸尊其道。惟正直慈爱以成于德。用是进退,所居而事理辩,所去而人哀号。”看完这则文献资料,学生再读《别房太尉墓》就会明白杜甫在此表达的感情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房琯的死对于唐朝来说是一个大损失。可见,这首诗更多的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唐诗别裁》中有这样一段话:“谓高唐之赋乃假托之词,以讽淫惑,非真有梦也。”可见,诗人在《咏怀古迹其二》里,不仅借宋玉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难酬之心,还以古讽今,劝诫为国者莫荒淫误国之意。再次分析诗歌,每一滴“泪”的背后还暗含着一颗忧虑国事的赤诚之心。

二、比较鉴赏,品读特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实际上,在前一个环节中分析四首诗歌的内涵时,我们就应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只不过是同一个诗人同一个角度下分析其诗歌蕴含的相同情感和不同情感而已。接下来,我们将杜甫含“泪”的诗歌和其他诗人含“泪”的诗歌进行比较欣赏,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以及知识整合等多方面的能力。我先让学生回顾课前“飞花令”时诵读的其他诗人含“泪”的诗句,看看他们的“泪”和杜甫的“泪”暗含的情感是否一样。接着引导学生总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这种“泪”表达了恋人之间离别相思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这种“泪”抒发了游子乡思旅愁之心;“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杨冠卿),“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这种“泪”抒发了功业未建之心;“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这种“泪”感慨了个人身世之悲。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这些“泪”的内容未免太过单一,情感太单薄了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圣”的情感内涵,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将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与杜甫的“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这两种“泪”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杜甫由自己的不幸能够看到社会的普遍不幸,学生能读到一颗推己及人的仁者之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时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杜甫“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时,他想的是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此,学生很快就读懂了“诗圣”那颗舍己为人的仁者之心。通过这两次的比较,我们发现杜甫的“泪”相较于历代其他诗人的“泪”来说,他的“泪”更多样化,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刻,情感更浓重。通过对不同诗人相同意象的比较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探究思考,剖其根源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歌圣者——杜甫》(节选自冯至先生的《杜甫传》)。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究杜诗“泪”的深刻内涵,以培养学生深刻思考问题的能力。高二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已经学习过哲学,其中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以及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就可以应用于此,从而更好地探根溯源。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总结出以下几点:(1)时代的原因: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35岁以前的诗作近30首,其中没有一首有“泪”的字眼。因为在他35岁之前正值唐王朝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困居长安十年,杜甫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他看到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后就有了“伤心处”。“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是“处处伤心”,这一时期的诗中有了更多的泪水和哭声。杜甫在西南漂泊时,唐王朝每况愈下,外族势力崛起,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变得岌岌可危,诗人蹒跚前行,可谓处处落泪,时时伤心。(2)家庭原因: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从小受到儒家正统教育,因而在仕途上有作为的雄心,做官可谓他家的“素业”。即使他一生潦倒,食不果腹,漂泊不定,仍心系长安,心系朝堂。(3)个人原因:杜甫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而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济时肯杀身”“受冻死亦足”中我们又读到了诗人在乱世中心系天下自我牺牲的情怀。当然,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三个原因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第三个,这才是内因。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沿着杜甫这条人生的道路,我们会发现不管自身的境遇如何,诗人那颗“葵藿向太阳,物性固莫夺”的朝圣之心永不变。如此一路探究根源,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圣”的仁者情怀,而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辩证分析问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群文阅读教学,它在单篇精读之外还开辟了一条新的阅读教学实践途径,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地、愉悦地、生活化地进行阅读。这节群文阅读课,我以“泪”为切入点,精讲《登岳阳楼》一诗,引导学生先将杜甫的四首诗进行比较,找出四首诗情感的不同点,再找出四首诗情感的相同点,然后再将杜甫含“泪”的诗和其他诗人含“泪”的诗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探究杜甫“泪”背后深刻的根源,进而探究出“诗圣”的由来。本节课内容含量很大,但可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最终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无论是从当前课改的情况还是从高考试题的走向来看,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在群文阅读方面积极实践,共同探讨,总结出一些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谢澹.群文阅读视野下应关注的三组关系——以韦庄《菩萨蛮》(其二)的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5).

[2]方东流,王雁玲,黄利梅.基于语文教材群文阅读的“1+X”教学建模——浅谈“1”的定位和“X”的功能[J].教育科学论坛,2018(13).

[3]贺焕兰.群文阅读教学与目标确定——以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案例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6).

[4]李伟杰,谭小红.基于高考新政背景下的群文阅读新视野[J].语文教学通讯,2018(1)

作者:刘红艳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屏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