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环节问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环节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环节问题

摘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诸环节存在的问题,应开展基于学情分析和课堂观察的实证型备课和集体教研,构建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活动课堂,遵循“限时独立训练、当堂赋分点评、现场纠错指导”的复习备考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环节问题梳理

作为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过程环节,备课上课、观课议课、复习备考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性的工作内容。本文拟就高中语文学科特点,结合新课标背景和教研工作实际,对上述诸环节做些梳理、分析和再思考。

一、问题梳理和分析

(一)备课方面

1.备课缺乏基于学情的分析,教案内容与教学行为脱节

当前高中语文备课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基于学情的证据分析,作为备课载体的教案文本偏重于对“教”的知识性内容进行静态罗列抄录。复习备考习题讲评课的备课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撑,只有相关教辅资料“解题技巧”的翻抄或简单的对错数字统计。多年以来,语文教案的内容依然是教参教辅资料“大搬家”:生字词辑录、文章脉络梳理、技巧手法分析、背景资料补充……复习课教案更是题目答案及解题讲析的“复制粘贴”。学校和教研部门的督查指导普遍存在重量不重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许多老师也认为教案写的是一套,上课讲的是另一套,如此备课,意义不大。

2.教学的设计性不强,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特点不彰

备课不注重体现教学的设计性,活动型教学设计偏少,缺少可操作的“如何学”的方法指导和活动设计。虽有集体备课之名,却无合作分享之实,仍是各敲各锣、各打各鼓地单兵作战。二次备课不充分,缺少在教学共案基础上教师根据班情学情做出的调整修改记录,自己的体会、思考及教研活动中的交流研讨内容。

(二)上课方面

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性缺失

语文课堂千篇一律的“整体串讲—知识梳理—手法总结—语言品析”模式依然盛行。课堂基本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活动式教学少、讲授式教学多,在这种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的课堂上,“讲”是最低效的教,“听”是最低效的学。

2.课堂教学言不及义,不能立足于问题解决

笔者曾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在省内不同学校听过四次《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公开课。除了诗词概念、种类、特点等知识的讲解灌输,作者身世背景的介绍补充、艺术手法分析、高考诗词鉴赏题型训练这些传统的基本套路以外,还有据说体现课标新理念的花式展示:穿插配乐齐读、分角色朗诵,辅之以意象画面命名、模拟作者口吻补写男主女主欲说还休、“无语凝噎”究竟是何内容的活动呈现,最后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粗略讲解、拓展对比结束。教学环节令人如此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弯来绕去就是不针对学生阅读古诗词常遇到的问题入手,如成分省略、词序错综、炼字用典、关联脱落、意象跳跃、词意活用、时空倒错等现象或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辨析解读、文白翻述、扩写改写、转换迁移等言语训练。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词的文体特征、音律知识开展仿写训练的“填词游戏”,进行谋篇布局、炼字造句的能力拓展了。

(三)观课议课方面

观课议课是教研的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的研课、磨课是合力教研题中之义的自然延伸。但许多学校操作有偏差,环节不完整,“听”课而不观课,观课而不议课,议课而不研课、磨课、纠课,割裂了教研环节的有机联系。作为教研载体的观课议课笔记对教师活动、授课内容,尤其是“听”到的知识性内容记录过于详细、琐碎,对学生活动的观察记录偏少,还原课堂真实情境不够,不能为教学内容流程的设计和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无法为研课、磨课、纠课提供有效参考。

(四)复习备考方面

1.演绎式“套路课”夸大应试技巧的作用

语文应试技巧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精准解读和语言品悟运用之上的水到渠成。我们的复习备考却夸大其作用,导致演绎式成为盛行的复习课套路:先是考点讲解、技法传授,再是真题回放、演练验证,最后是迁移训练、总结回顾。复习课沦为教师对着答案“讲方法”、自圆其说的“答案证明课”。根本原因就在于消泯了语文专业性和学科特征。加之充斥各类备考用书中答题秘籍、解题宝典泛滥成灾的“助攻”,出现教学远离文本,教师过分强调技巧和训练,学生生搬术语、硬套技巧的学习乱象。

2.以“刷题”“讲题”为主要形式的应试训练取代教学

高中语文复习备考当然需进行必要的训练,但现在普遍的问题是训练沦为量大无度的“刷题”“讲题”。以刷题、讲题为主要形式的应试训练取代语文教学的现象严重。高三一年的宝贵时间里,试卷资料当家,师生整日淹没于题海中疲于应付,复习备考成为“炒夹生饭”的浅层次、低水平重复。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安排和复习备考进度,而且徒增师生负担,令学习空间逼仄、学习品质低下、复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存在问题的再思考

(一)备课方面

1.优化备课内容,开展基于学情分析的实证型备课

备课首先是备学生,要以高中新课标为基准,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设计活动。备课要从“学”的角度广泛收集真正有价值的学情证据,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准确、教学内容设计是否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实施能否完成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进行备课。尤其要关注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以及如何突破,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实施,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细节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使备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教学“痛点”。以高中语文复习备课为例,备课不能就考纲上的语文知识点、能力点进行线性排列,仅对备考资料上的题目答案及其解析进行抄录说明;也不能将备考资料上现成的方法技巧进行演绎证明式的整理总结;甚至也不能简单地统计罗列错题人数、小题均分、得分率等浅表显性数据。而要在批阅、访谈、调查、梳理、归纳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答题的共性、个性问题进行备课素材的取样准备,做“类收集”“类分析”的学情证据研究,为解决“类问题”提供鲜活素材和证据,挖掘基于班情、生情、学情而形成差异化的“这一个”背后的原因及对策。

2.构建基于核心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考核制度

倡导开展由业务指导能力强的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和学校行政领导参与的核心备课组活动,切实将校本教研和专业培训的落脚点放在备课组。配优备课组长和核心成员,强化职能,提高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要以教学的目标内容确定与教学策略方法的科学选择为基础,以观课议课、研课磨课为形式,以研讨对话为工具,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实施科学的备课流程,将教师个体最感困惑或仅凭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教学真问题列出清单,通过集体备课来明确职责,合理分工,认领研究,协同攻关。教学督查要淡化形式主义的“材料准备”痕迹,突出实用和实效,体现专业化、过程化的指导引领。重点督查教案是否体现了课程化的设计能力,是否体现了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的特点要求,是否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基本吻合,是否体现了共同智慧的凝结分享……分层次、个性化、过程性地考评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调动那些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把他们在备课组中发挥的作用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将备课活动变成团队合作、思维碰撞和智慧分享的过程,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营造和谐健康的“集体备课文化”。

(二)上课方面

1.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教育的基本形态将从知识中心,切实地转向经验中心、能力中心。我们必须摆脱路径依赖,摒弃单一的接受和灌输式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让“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教学策略(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十二字方针)落到实处。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表达,学会分享,“做”中学语文,“用”中学语文,促进其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形成。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深谙“学习金字塔”原理,“给别人讲”“教别人”是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平均学习内容留存率达90%,远远高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方式5%的内容留存率。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最好的教是“听”(倾听学生),最好的学是“讲”(让学生讲)。教师不能满足于设计自己“讲方法”的教学活动,更应当创设让学生“互讲(方法)互教(方法)”的活动情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建立4~6人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分工,组织者、展示者、记录者职责分明,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活动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同时,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制订符合实际的课堂激励措施,学生在课堂的发言频次及小组讨论表现都由各学记录在案,并与考试成绩加权计总,作为阶段学习的奖励,形成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态。

2.构建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活动课堂

课堂教学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习问题的解决。要聚焦学生需解决的问题发力,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符合学科认知规律的问题群、任务群、专题群,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通过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以作文教学为例,可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能力痛点”设计“问题”,如议论文的由头、怎样批驳对方观点、记叙文的过渡、如何让描写更生动、记叙文如何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巧设开头……把学生置于急迫的问题解决情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中。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下功夫,精准选择极富包容性的“训练点”,设计学生参与度广、操作性强、获得感明显的学习活动,进行序列化、组织化、结构化的针对性问题解决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解决自己的写作问题、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观课议课方面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是切实有效的教研方式。观课首先是“观学生”,要提高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关注度,观察学法指导和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设计是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观课议课笔记要按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进行分项记录,对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进行评价,对情境创设、学生表现、教师介入、展示交流、指导点评等环节进行实时还原、切片分析、取样研究,使观课议课记录真正成为原生态的课堂“全息素材库”。议课要带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眼光,主要围绕下列议题展开: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角,如何让课堂发言、展示讲解充分踊跃,怎样有效提高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的活跃度,怎样使课堂训练更加扎实巩固……在还原课堂真实情境的基础上“望闻问切”,进行二次备课,再观课、再议课、再磨课……

(四)复习备考方面

1.立足文本进行归纳式教学

文本解读和语言品悟能力,是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核心竞争力”;指导学生提高文本解读和语言品悟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竞争力”!这是语文学习的逻辑,也是复习备考的遵循。在解读文本(包括一切考试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个基于考点的具体问题并进行归类分析、尝试解决,在品味、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解决“类问题”的方法规律。这种归纳式教学,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过程到结果。立足体验感悟而不是先验预设;立足学生对方法技能的操作获得真切理解,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验证灌输给学生。其效果也会优于演绎式、答案证明式的“讲技巧”。

2.现场直播性的诊断纠错是复习课的精髓

铺天盖地的刷题、讲题之所以成效不彰,是因为这不是真正的训练,缺乏有效的批改、纠错环节。训练、批改、纠错是复习备考环环相扣的重要流程,在最短的时间间隔内连续有序地发生效果最好。如果训练与批改、纠错间隔周期长,势必影响效果。从学习心理角度讲,人们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印象深刻。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完成这三个流程是比较适宜的周期,为此要遵循“限时独立训练、当堂赋分点评、现场纠错指导”的直播性原则。“限时独立训练”是指创设逼真的应试氛围,将训练任务整合为20分钟左右,让学生独立完成以确保训练的真实;“当堂赋分评点、现场纠错指导”主要是针对语文试题特点及答题要求,呈现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在剩下的25分钟内完成取样抽改、引领学生互改、投影学生答案集体评改,并指导学生解读领会和依据评分细则赋分。第一时间让学生把训练的得失结果、思维困惑、缺陷错误真实地呈现出来,“手把手”地教学生即时纠错,增强指导性、操作性和训练结果的“现场冲击力”。培养学生自己通过样例剖析、问题诊断、比对归纳、纠错拓展、变式训练,在高参与度、短间隔周期的活动中获得感悟提升和方法技巧,让深度思维、深度学习真正在课堂发生。

作者:施军 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