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问题与改进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问题与改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问题与改进

摘要:专题教学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但当前无论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专题教学评价常处于不被关注的状态。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专题教学评价作为专题教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功能。应对照新课标的要求,对专题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与改进

关键词: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

一、国内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现状

专题教学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在2017年版的新课标中,“专题”已成高频词,一共出现了88次。[1]近年,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也不少,但梳理后发现,这些探讨大部分关注点在专题教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关于专题教学课程评价的涉及较少。在专题教学实践中,目前对专题教学评价关注较多的如浙江的褚树荣老师、深圳的吴泓老师、北京的李煜晖老师,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专题教学的关注大多集中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专题教学设计案例少有关于本专题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对专题教学评价的忽视,由此可见一斑。中学教师对专题教学评价群体性忽视,一方面与我国课程评价研究较晚有关,[2]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关注;另一方面,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考”“评”分离有关。本来指导考试的考试说明最后成了指导教学的大纲,最终演变为“考什么,教什么”,教学沦为应试的被动活动;“评”不被重视,其标准也简单粗暴——“分数论英雄,考场见真章”。但此次新课标指引下的课程改革,很大一个改变就是评价方式的变化。实施新课标、建设新课程,教学设计必然要关注课程评价,专题教学由于其特性,更应该重视评价这一环节。

二、专题型教学应重视评价体系建设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帮助教育者制定决策及提高教育质量。新课标视域下的专题型学习,是一个新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所习惯的固有测评方式,应当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转变提升。教师在关注专题型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时,要更多地关注课程评价,使课程实施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新课标赋予“专题教学”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据徐萌研究,关于语文专题教学的探讨上世纪80年代已出现,但对这种教学法一直缺乏定称,一直到了2011年11月底,在合川召开的名为“高中语文模块课程•专题教学”的全国性研讨会上,专题教学这个名称才基本成为一个定称。徐萌在梳理了不同学者对“专题教学”的概念阐释后,认为专题教学是对教材和课程设计传统样态的突破,它主要体现为对现有及潜在的课程资源的整合、调整和拓展,在课程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3]这一看法与张秋玲老师看法较为相似,张秋玲老师在解读2017年版新课标关键词的文章中诠释什么是“专题学习”时,提出:“专题学习语境中的‘题’是问题、话题、课题、主题”,认为这个“题”应当是指向教学过程中,学生肯定会经历与面临之问题;指向的必须是“学习中的个体的人”。[1]虽然新课标对专题教学的概念未有明显界定,但综合上述看法,对照新课标,我们可以认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专题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教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专题教学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和面临的典型问题而设计的,是解决问题模式,带有项目式学习特点。(2)专题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3)专题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发展。

(二)新课标中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新变化

2017年版新课标特意设置了“学业质量”一节。“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在评价方式上强调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提出“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显然是对之前一个矫正。强调评价应当关注过程、注重激励作用。专题教学,作为体现新课标课程理念的重要课程形态,在课程评价上也应当予以转变。倘若教学中实行的是体现新课标要求的“专题教学形态”,采用的却是旧的评价体系,就会出现脱节或者缺乏实质性意义的突破。专题教学也就背离新课标理念,教学追求也难以落到实处。

(三)专题教学应充分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新课标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些评价方式应对的正是新课标课程形态的变革。其中,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对专题教学有着重要作用。

1.诊断性评价可以更好了解学情诊断问题

(1)专题教学自身特点决定了应当特别重视运用诊断性评价。学情了解是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以往从文本出发来组元的单元教学也有授课前的学情了解,但这种学情了解不改变课程内容基本方向。甚至往往在开学之前,一整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基本确定,教师知道“我”就是教这些课文,学生也知道“我”就是学这些课文。这是“文本主义”出发的课程形态。正如张秋玲老师所提出的,现行的教科书也采用很多形式来组合单元,但课堂教学形态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其原因就在于编者、教师都把“教”与“学”的着力点指向了文本。[1]但新课标理念下,专题教学显然不能这样。专题教学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真实的或者拟真的问题情境。同时,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顶层设计能力,能事先做好每一步的规划。并且,正是因为专题教学是从学生问题出发的,而学情是变化的,学生的问题也是随着教学进程不断解决,又不断再产生的,所以,动态型的诊断性的评价意义就凸显了,这也是专题教学应当特别强调诊断性评价的原因。(2)运用诊断性评价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能否恰当运用诊断性评价,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体现。诊断性评价需要教师具备发现关键特征和正确解读诊断分数的能力。汪大昌老师在《“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选修课的几点建议》一文中把教师“发现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合学生需求”放在五点建议中的前两条。[4]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就可以通过诊断性评价来帮助达成。笔者在校本课程“庄子的审美境界”专题教学实践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是关于庄子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的演讲。在这一阶段专题学习开始之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演讲、辩论等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这与之前对学生的预判完全不同。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及与学生交流,发现两个原因。一个是学生旧有的学习模式尚未转变,学生尚未从“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模式中脱离出来,思想有惰性,过于依赖教师;另外一个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学生虽然平时经常听说,但没经过学习,理解是很肤浅的。了解清楚原因后,教师调整辩论、演讲的时间,重新整合课程内容,避免了因不了解学生情况而造成的课程内容设计过于拔高的现象。

2.形成性评价是专题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一环

(1)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终结性评价往往难以评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内在品质。新课标提出,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不断自评与他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品质进行自我观照,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促进自我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借助学习表现分析改进学习行为,逐步提升学生内在的素养。(2)运用形成性评价可以对专题推进过程中学生学习进行全方位监控。评价要具有及时性、延时性,这样才能给教师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改进;若非如此,更多的就只是起到甄别的功能而已。这就需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合理运用。另外,过程性评价在专题教学推进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学习的表现和学习成效进行动态监控。一个专题课程,是教师在一个时间段里持续推进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对此专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是个渐进的积累过程。所以要达成教学目标,就应当把评价活动贯穿于教与学的全流程,并且对于每一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并切实实施,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的反馈环节。

三、新课标背景下专题教学评价的改进

专题教学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应当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重视诊断、激励的功能。同时,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的方式方法三个方面都应当有所改进。

(一)价值取向:重改进重激励

专题教学的出发点是“人”,终点也是“人”。所以,教学评价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为了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的情况,要突出新课标强调的诊断功能、激励的功能,明确评价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判断不是评价这一环节的终结,教师更要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帮助受教育者改进自己。真正的教育智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于教师从来不给学生打‘2’分”,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永远不堵塞他争取好成绩的道路”。[5]

(二)评价内容:体现学业质量水平

课标将课程内容设置成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它们分布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这三个学段中。有些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三个学段,有些任务群贯串两个学段,有些任务群只在某个学段。不同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任务群,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课程设计与过去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课程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在测评方式上,过去只要按部就班,依据文本来设计测评内容就可以。但现在,设计专题教学的测评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是属于哪一个任务群,还要考虑这个任务群是属于必修、选择性必修还是选修阶段。因为即使同一任务群,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专题教学课程评价内容时,应当要明确这个任务群属于哪一个阶段的,这个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什么,学业质量应当达到怎样的水平。但是目前所看到的大部分专题教学设计课例,设计者只关注了本专题属于哪一个任务群,至于这个专题属于哪一个阶段的,设计者往往未予以说明。这是需要改进的。专题教学的评价,应当对标新课标,对照十八个任务群及其学业质量的具体要求,合理设计教学评价的目标,科学设定评价的内容。

(三)评价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全程参与

以往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但评价的主体基本是教师。确实,教师应该是评价的主体,但新课改理念下,学生也应该是学习评价的主体,甚至是学习评价最重要的主体。专题学习教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是解决问题模式,带有项目式学习特点。而“问题的情境”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专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产生、寻求解决办法、解决问题,再确定下一个问题……这样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也不断发现他者,学习他者。同时,专题教学本身就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或同学之间的互评,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保护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在某一教学阶段相对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认清问题,而不是对自我的批判,保护学生的进取心。

(四)评价方式:重视诊断性形成性评价

专题教学评价要根据学情,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采用合适评价手段,提高评价效率。要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就要建构符合专题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手段要多元。在强调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同时,相较于以往,应当更加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互动以及摸底测试的形式进行。诊断性评价的使用,就是要动态了解学情,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同时在诊断性评价中,教师发现问题,不仅调整自己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还应当帮助学生分析自己问题的原因,激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性评价是专题教学评价中重要的一环。由于专题教学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内容不同,目标要求也不一样。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方法,选择适合的学习过程。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具体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照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总结反思,提出改进方法。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如把学生课堂、作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并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要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及时转化为改进措施,优化方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志江,王忠亚,张秋玲.专题学习视域中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研读(上)[J].语文教学通讯,2018(4A):18.

[2]王从华,王荣生.语文课程史研究十五年: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8(1):75.

[3]徐萌.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研究综述[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153.

[4]汪大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选修课的几点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8(9):4.

[5]〔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8.

作者:陈玉琴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