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状态的观测,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课堂观察是新形势下科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新课标视野中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包括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思维发展、学科素养等。教师要学会巧用两个支力点:善于激趣,推波助澜。还要修炼三项素养:语言的张力,思维的活力,个性的魅力。只有这样,高中语文教师才能步履坚实地走好基于时代需要的职业突围之路。
关键词:教研课;课堂观察;人文关环;多元;反思
长期以来,公开课都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听课者关注的焦点大多在教师这个主角身上。前不久义乌市级公开课启用了课堂观测的方法,笔者有幸分到了“学生状态”这一观测点(其它观察点研究对象均是教师的表现)。第一次抛开“主角光环”专门去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记录、反思,这两节课让我感慨万千。
一、学生状态: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文关怀
义乌市语文教研员吴云芳老师可谓用心良苦,一开学就组织了高一语文“同课再构”教研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这是一场新课标的预热与普及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于2019年在浙江省正式推行,适应这一形势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出击。主题研讨重在围绕主题,有的放矢地解“惑”。这个“惑”不是学生的知识之惑,而是教师在新旧课程标准交替之际其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调整过程中的诸多困惑。课堂观察是新形势下科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曾被广泛运用于医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其实质是拆解与合成的艺术。几个小组从几个维度同时观察课堂,就好比是戴上放大镜去看一块美玉,在放大美丽的同时,也让瑕疵无处逃遁。后期的数据汇总与综合分析则是合成的艺术,教师通过合成可以填补研究的漏洞,以期在下次设计活动时有所改进。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017年版的新课标最大的亮点是在立德树人的前提下提出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项基本阐述的旨归都是人文关怀。鉴于此,新课程的推行也将是人文关怀理念深入课堂、深入人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课特意开辟学生视角的观测与汇报是基于学生素养提升的人文关怀。
二、数据观测:基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
通过观测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动态评价,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接到观测任务后,笔者就思考如何全面客观地观察学生状态这个问题。很显然,在新课标视野中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应包括其他方面。因此,为了观测的方便和剖析的合理,笔者提前编制观察表,力求多元合理。观测数据整理如下文课堂观察表所示。1.学生的情绪状态是课堂中学生兴趣度、积极性、迎合率的综合体现。情绪状态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遗憾的是,这两节课学生情绪状态并不理想,但这又是值得欣慰的,因为我们观测到的是原生态的学生状态,没有像其他公开课中有师生作秀的现象。2.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学习状态都很优秀,展现了省重点中学学生的良好素养和优良的学风、校风。3.学生思维发展是本次课堂观测的主题探究单列项,需重点研判。思维发展是学生潜能的体现,是其思辨力、探究力和质疑力的综合呈现。通过观测统计不难发现: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不够,但对教师提出的思辨性问题有浓厚的兴趣。这使我明白了高中语文课堂“活跃”的核心应是思维活跃,任何不能激发思维活跃的活动都是演艺秀。这就是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观测就是科学地“看门道”。4.关于学科素养。学生回答问题表达严密,逻辑清晰,高一新生就已经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了。对于与同学、老师有争议问题的据理力争也体现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创新的潜质,令观测者倍感欣慰。
三、剖析反思:基于时代需要的职业突围
当今时代的发展对各行各业来说都是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在崇尚实干和创新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阵痛与质变,尤其是中年及以上教师,直接面临着职业突围的现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洗脑”(教育理念更新),还要“洗手”(教学实践的与时俱进)。1.树立一个理念:状态在学生,根源在教师。“状态”固然是学生的状态,可是“学生状态”的根源还是教师。除了课程内容、学生的性格特质等因素外,语文教师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如何启发、引导、感染、牵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哪些理念和行为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提升呢?一种是灌输式。不顾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师课堂灌输的结果就是学生不买账,教学效果也很差,这是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的传统教育方式。另一种是碎片化,即过度解读。没有逻辑思维,按照应试思维肢解课文,美其名曰精读细读,实则是支离破碎,一地鸡毛。高中语文教学不排除细节研读,但细节研读是整体关照下的重点突破与深入,并不是没有梯度的碎片阅读。碎片解读没有深度和逻辑,过度咀嚼,会让学生陷入“学而不思”的危险境地。2.巧用两个支力点:善于激趣,推波助澜。一是善于激趣。课前要预设激趣点。笔者以前在教授这一课时,针对贝尔曼“老是迎风流泪”曾预设过这样的激趣点:他是眼睛有问题吗,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呢?最后我套用艾青的诗作结“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楼上的两位美女爱得深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氛围也活跃起来了。课中捕捉兴趣点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奚娟娟老师的课堂,前半部分都是男同学在抢答,女同学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微笑附和。而当老师抛出“为什么画叶子是贝尔曼而不是苏艾”这个问题时,女生就有人作答了,而且是接二连三的女生主动作答,且水平都很高,效果也很好,直接把课堂推向一个小高潮。可见,兴趣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多么重要。二是推波助澜。所谓的推波助澜就是教学收放艺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拘谨,敢收不敢放,总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拉。殊不知适度的“放”会使课堂更显大气。学生讲得好,继续放,可以使课堂教学无形中达到高潮。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放开则可以让学生见识谬误,体现一种归谬思维。楼敏燕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就是典型的推波助澜。在介绍完小说的情节和欧•亨利式结尾后,她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问题:“意料之内的曲线该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马上被勾起,他们争先恐后地登台画图并解说。这堂课一开始就非常活跃,得益于这个独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叶圣陶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提,那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这也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握时机,推波助澜,巧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修炼三项素养:语言的张力,思维的活力,个性的魅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由教师的专业素养来涵养,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贯彻推行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的下列核心素养不可或缺。一是语言的张力。就像义乌一中的伏锐老师一样,他的说书绝活在教学中往往能轻松打开局面。作为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楼敏燕老师的语言也是具有张力的,这样会在无形中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二是思维的活力。新课标很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思维应完成三个转变:重预设到重生成、重共性到重个性、重标准到重创造。楼敏燕老师布置的作业——对欧•亨利小说《女巫的面包》结尾的批判,是一个极具思维活力的思考题,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三是个性的魅力。语文教师要感性得可爱,又要理性得可敬。感性就是与青春同步、与人情同声、与时代同歌,这样可以让语文教师有温度。理性的教师长于分析,纵横捭阖,见微知著,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风度。上述两位教师一个是更具温度的,一个是更具风度的,都是很有潜质的年轻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正耀.语文究竟怎么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钱理群.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3]陈建新.论述类文章精选精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李新地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