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解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解析

摘要: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结合实践总结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重视读写、体察诗性、深入鉴赏、营造空间,以期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核心素养;读写;诗性;文化空间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对教育也倍加重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其着眼点在于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而要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然而反观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仅就古诗词教学而言,不少教师仍然满足于字词的梳理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会制作精美的教学PPT,但是仍然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重视读写———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古诗词音韵知识教学

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学的精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音韵知识。很多学生在接触古诗词时都会觉得古诗词,朗朗上口,韵律感和节奏感很强,但真正细究起来,却很少有学生能够说得出古诗词的音韵特点。教师可以对古诗词的格律要素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格律诗的特点,然后学着用自己的语言去仿写和创作格律诗。古诗词中的音韵知识有着区别于其他作品的鲜明特点,如平仄声的区分和搭配就是古诗词对语言的特殊要求。学生在朗读和背诵的时候会朦胧地感觉到古诗词很美,平声悠扬婉转,仄声短促利落,平仄声有规律地搭配,就使古诗词呈现出了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教师点拨学生了解音韵知识,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意境、体会诗词意味。

(二)古诗词语言技巧教学

古人作诗非常注重语言技巧的运用,如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贾岛与韩愈则有“推敲”的故事。语言技巧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语言技巧,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词的涵义。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表达对象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修辞手法是指使句子更富表现力的方法或手段。表现手法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例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时,其中的很多词语都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理解诗的意思,因而也无法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从语言技巧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领会《锦瑟》诗中用典、象征等手法造成的朦胧的艺术效果。又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将虚幻的音乐转变成具体的形象的语言技巧。学生如果能在学习古诗词时掌握多种语言技巧,将有助于学生自如地建构与运用语言。

(三)古诗词语言运用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古诗词的语言特色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所习得的语言知识付诸实践。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组,让学生合作将这首诗改编成现代诗。这样教学既能深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学习利用已学到的古诗词语言知识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如对古诗词进行仿写也是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对《蜀相》一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此诗的表达手法写写其他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体察诗性———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的内核是思维,追根究底,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还是要落实在思维的培养上。

(一)体察古诗词的立意

从先秦到明清,古诗词的年代跨度极广,但诗言志是古诗词不变的追求,诗词是古人表露心志的最佳选择。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作者六十六岁之时,屡屡被南宋当权者忽视的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报国无门的感慨再次袭来,于是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对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的谴责糅合成了此篇佳作。又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归隐后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也间接表明了作者努力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操。教师可以从立意角度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心志,并结合相关资料挖掘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宏观上去理解古诗词的立意。

(二)体察古诗词的结构

古诗词语言凝练,要营造这样的艺术效果,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外,古诗词的结构也是极富鉴赏价值的,比如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结构形式,不但有助于作者表情达意,更可能使古诗词的艺术境界上升一个层次。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讲解古诗词的语言特色而忽略其结构特色。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察古诗词的结构。如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可以对该诗的起承转合结构进行详细讲解:起是破题,突出了“高远”二字,颔联写景,颈联突出变化,尾联则把新愁旧恨浓缩,参差错落,一语百情。整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三)体察古诗词的语言技巧

台湾文藻外语大学教授林雪铃根据维柯在《新科学》中的论证,对“诗性思维”作了这样的阐释:“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林雪铃《以“启发诗性思维”为导向的新诗教学设计及其实作成果分析》)这一定义虽然是针对新诗创作的,但格律诗词的创作同样离不开诗性思维。诗性思维与日常思维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思维的悖常性即是它的第一特征。思维的悖常,是指在诗词创作中,不受逻辑思维、定式思维、职业思维等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产生新的思维角度、思维感触和思维形象。在古诗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作者运用各种语言技巧来突出诗性思维。例如柳永的《雨霖铃》置一对离别恋人于萧瑟的秋景之中,将别、临别、别后三个场面把“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众多意象集合于一体,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字字是无限的离情,满眼是无边的秋景。词人在这情与景的交融之中,创造出一种凄婉而恢弘的境界,读后谁都会为之扼腕感叹!诗性思维在这首词里被运用到了极致,而读者也在诗性的感染下从作者的视角体会到了无限的离愁。

三、深入鉴赏———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鉴赏丰富多样的意象

无论是什么诗词,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学生在学习时,都会从中体会到各种印象,产生各种联想。不过由于学生自身能力局限,他们的理解并不深刻,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作者在古诗词中都会利用意象去传递情感体验,表达审美倾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日常生活经验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联想,去体会诗词作者的情感。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师应重点赏析西风、黄花这些点明时间的意象,并顺势介绍古时有重阳节赏菊饮酒的风俗,学生就能立即理解李清照触景生情、思念亲人的所思所想。

(二)鉴赏韵味无穷的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审美空间,古人创作时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因为意象是有限的,而由意象构成的意境则可情景结合、虚实相生,不受篇幅的限制,带领读者心游万壑。仍以《雨霖铃》为例,作者想象与恋人别后的情景,“千里烟波”“暮霭”“楚天”映照着作者黯淡的心境,以虚景衬托离情,表明旅人前程茫茫,相会遥遥无期,因此离愁之深、别恨之苦自然跃然纸上。意象与意境紧密联系,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细读意象的基础上品味意境,教给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还原作者从意象到意境的情感倾注过程,再结合个人的想象和联想再现意境,从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营造空间———文化理解与传承

(一)加强古诗词文化知识教学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简洁又含义丰富,学生光靠自己学习,无法真正体会诗词表达的含义,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学习时提供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人虽然饱经风霜,然而当他得偿多年夙愿,见到岳阳楼的壮观景象时,他仍在为国担忧,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之情,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一脉相承,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担当意识的体现。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能够使学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读懂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集体理想诉求,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认同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首先重视兴趣的培养。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兴趣。比如笔者在名句诵读中先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感情,接下来学生就会自然产生进一步收集古诗词名句的兴趣,笔者指导学生或按名句内容、或按名句作者的分类完成收集工作,再组织名句背诵、用古诗词名句丰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激励学生,点燃他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传承古诗词的兴趣,促成文化传承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润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2018(19).

[2]郭志贤.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7(55).

作者:陈易海 单位:重庆市奉节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