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育和写作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很大影响。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思维品质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知识和记忆,轻视能力和思考,对学生思维品质方面的培养关注度更低。新课标中“核心素养”概念指出: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思维能力和品质培养已成为高中语文教育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质的培养策略。

一国内外思维品质培养研究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次提出了思维品质的概念,他重点研究了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和灵活性与青少年思维品质发展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耐尔进行的课程和教法改革运动使青少年思维品质的培养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国内的思维品质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最早开展了相关研究,他将思维训练放在中小学生能力培养的首要位置,[1]认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智能发展的前提。厦门外国语学校的黄亮生2011年著作的《中学语文思维培育导引》系统阐述了思维培育对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此外,朱智贤、胡卫平、李吉林等相关学者也对思维品质培养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目前国内外在基于思维科学和写作教学方面的思维品质研究较多,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方面研究的较少。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原生态阅读

原生态阅读是指在没有其他背景和媒介的情况下,根据自有的阅读视界,直面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教育理念。学生在原生态阅读体验中对文章的理解各有不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文章由浅入深、由离到合的理解认知。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以教师本人为主的“目中无人”的心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直接面对阅读材料,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探索和发现过程中找到阅读文章的乐趣和激情,从而真正的提高思维品质[2]。

(二)鼓励学生的合理想象

合理的想象可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读”与“思”相结合。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思路通常比较狭窄,想象空间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事例入手,从比较异同、关注细节、揣摩留白等多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升思维品质[3]。在《雷雨》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思考问题,如:“如果本文能有其他的结局,同学们想想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通过类似的课堂提问,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对结局进行联想,从而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继续进行提问,如:“如果侍萍不与周朴园相认?会不会有其他的结局出现呢?”诸如此类的打破时间或空间界限的提问,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达到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三)引发学生的实效性思考

引发学生的实效性思考主要是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深刻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灵活性、批判性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可以这样提问:“文章开始写烛之武夜缒而出有什么作用,是否可以不提呢?”采用逆向式提问方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强度,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强调批判性解读

批判性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是通过对事物周密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从而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1)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方式解读课本。在现阶段的传统语文教育过程中,求同思维几乎贯穿始终。教师和学生都参照课本、遵从权威,依照固有的模式进行教育和学习,对文学作品不能有其他的见解,教参和名家定论不容质疑,严重扼杀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阻碍了教师个人才智的提升。但在批判性思维教育过程中,[3-4]应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对课文、老师、同学甚至自己进行质疑,对生活中不合理、不合规、互相矛盾的事情进行质疑,从而获得发散性思维的路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换位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类比法、因果法等方法,从而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其质疑能力。但批判性思维不是对事物简单的否定和批判,更不是道德上的羞辱和践踏。批判是针对不假思索盲目遵从而言,质疑也需要合理的质疑。只有进行合理的解读,才能体现批判思维的价值。(2)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即“启疑”[5]。启疑不是提前设置好答案,让学生“入瓮”,而是让教师自己保持疑问的心理倾向,当学生不能顺利的发现问题时,通过引导学进行换位思考、逆向思考等方式,拓展其思路,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启疑的方式可以是直接提问,也可以是通过材料间接提问。比如在讲授《项羽本纪(节选)》一文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找到项羽临终前语言中的可疑之处,也可以从《垓下歌》来暗示学生质疑项羽失败的原因。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其思路往往不够清晰,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找到质疑之处,帮助其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叙述质疑的问题。在质疑明确之后,需要进行求证。在求证过程中明辨是非、答疑解惑,只有进行这样批判性的解读,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深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在求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信息搜集,同时判断搜集到的信息是正确、能否支持自己的论点。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是批判性教育思维的关键环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在论证过程中查漏补缺,还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有的学生却认为其是一个为了追求功名,不惜用赵国安危做赌注的赌徒。面对不同的观点,教师需要及时加以引导,显然后一种观点是没有充分依据的。此时,可以设问加以引导:“司马迁为蔺相如作传的本意是什么?”“蔺相如的做法是不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追求功名本身是否可以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当时的外交策略,其他的士子会怎样面对同样的困境?”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做出更为正确的判断,同时让学生理解到批判性的解读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和严谨的论证过程。

三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已经全面实施的今天,语文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重视原生态阅读、鼓励学生的合理想象、引发学生的实效性思考、强调批判性解读等方法的有效实施,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思维品质的培养将会受到更广泛的重视,会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加入思维品质培养的行列当中。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3]董毓.角逐批判性思维[J].人民教育,2015,(9):13-19.

[4]武宏志.批判性思维的灵魂一一理性标准[J].逻辑学研究,2016,(3):25-41.

[5]余党绪.在“思辨读写”中培养批判性思维[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5):1.

作者:侯险峰 单位:大庆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