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简述(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简述(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简述(4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及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具体包括强化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创新当前阶段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入,这为高中语文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整体上看,高中语文教育发展形势良好,然而从细节上看,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无疑会给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造成制约,并最终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未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虽然包含优美的词句、引人深思的哲理,但是语文教学属于教育的一种,因此,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比较枯燥。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思想认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在教育落实过程中不愿意配合教师,这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率,还会影响教学的最终结果[1]。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素质教育虽然已实施多年,但是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导致教学效率不高。高中语文教学仍基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以黑板、粉笔为教学工具,无法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教学手段缺乏综合性和灵活性,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语文教学评价不科学

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考试成绩从卷面考试获得,考试成绩受到的人为影响因素较多[2]。加之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薪资待遇联系密切,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只反复向学生强调考试重点,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还会阻碍语文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积极打破当前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束缚,改变教师主导教学的格局,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育落实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合理开展语文学习,要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要满足学生合理的学习要求,要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能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相关工作。

(二)利用多元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时,应该科学看待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借鉴传统教育教学法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教育领域内已经被证明了的、能够有效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探究学习法、翻转课堂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利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够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例如,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长篇名著,然而由于课时,教师无法向学生细致地讲述名著本身,此时,教师可以善用多媒体教学法,组织学生观看与名著相关的影视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

(三)创新当前阶段的教学评价

高中学生面临形势严峻的高考升学选拔,考试成绩是学生能否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唯一标准。客观条件使得在短期内想要完全改变传统教学评价机制成为一件困难且不切实际的事情。然而,当前的教学评价机制不科学也是毋庸置疑的。不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会影响学生全面认识自身,也会影响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影响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教育教学内容[3]。因此,创新教学评价重要且必要。教师在创新教学评价时,可以在考试成绩基础上融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评价,在评价体系之中加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尽可能消除传统考核体制下以考试成绩评判学生、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评价体系的人为影响,利用综合评价完善教育体制,促使学生良性发展。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不仅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艰巨使命,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语文任重道远,为了保证语文教育的最终结果,教师必须积极创新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要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育的实效性,确保高中语文教育充分发挥自身效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晓静.论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J].品牌,2014(8):232.

[2]李金云,马欢.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5):123-130.

[3]佟圣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创新模式[J].文学教育(下),2017(5):46-47.

作者:王光坝 单位: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标志,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影像阅读完成由泛读到精读的推进,希望对当前的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像阅读;泛读;精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标志,它凝结了人类文化思想的结晶,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高中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阅读文学名著利于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名著的经典文学形象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精神追求。语文教学中渗透名著阅读,能够促进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例如在《老人与海》教学中,老人那种不向厄运低头,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意志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懂得要勇于当一名生活的强者。

2.阅读文学名著益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更强调语文的积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清代学者唐彪在其《父师善诱法》一书中讲到:“阅者必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识狭窄,胸中不富,作文无所取材,文必不能过人。”广泛深入阅读名著,必然能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与体验,从而拓宽知识面,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就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以影像阅读为依托,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初识文本

影视作品是以活动的画面形象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由于视听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作用的强化,会使我们感觉更加贴近现实。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语文名著阅读的辅助和优化作用。劳拉穆尔维所说:“看,本身就是快乐的源泉。”直接观看影像作品“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对于面临强大课业压力的高中生来说,这是一种愉快的阅读方式,它超越了文字的局限,将晦深的文字艺术直观地呈现出来,给疲于应对书本的学生带来新鲜与乐趣。就当前看,每一部经典影片的上映都引起民众对名著的探讨和阅读。比如在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播出期间,许多观众都找来原著深入阅读。当然,影像阅读只能作为文本阅读的一种辅助方式,并不能取代文本阅读与课堂教学。

二、以自主泛读结合影像阅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走近文本

王继坤先生在《现代阅读教程》中指出:“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名著的阅读与感悟可以说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情感的体验,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而我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并不能满足于影视本身,还应该了解到作品的文字阐释。比如详细的背景、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视听元素难以传达的艺术韵味。泛读正是力求将阅读的主动权交与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全面地接触文本。泛读是一种追求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以及阅读速度的阅读方法,能直接有效地使学生的精神倾注于自己所关注的阅读材料,进行感知,从而实现阅读所要达到的初步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生成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根据课文重难点预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以便于在之后的指导教学中进行交流与解答。高考10部名著,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外,其他篇目相对较短,泛读的可操作性相对较高。学生需做到了解作品主要人物以及主要情节、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宏观把握其艺术内涵。而对于《红楼梦》与《三国演义》,因其篇幅较长、文学底蕴较深,学生看完已属不易,此时泛读应立足把握章节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如《红楼梦》可按荣宁二府人物谱系把握主干,《三国演义》可按国别理顺人物。在影像阅读与自主泛读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在文字阅读与视听感知的配合中强化思维,加深对文本的了解,初步完成审美的体验,为进一步精读打下基础。

三、以教师指导引领学生精读,倡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深入文本

精读是学生泛读的延续,也是整个自主阅读的关键环节。精读要求“循文入义,披文入情,据义品文,评义发意”,即要求学生在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和文学作品的大意的基础上,品精辟生动的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悟感人至深的情感,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析文中独特的表达手法,提高以读促写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精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旨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内心体验。在学生的精读指导中,教师可先推荐给学生阅读一些名著解读本,让学生对名著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有所了解。班级内还可组织开展文学名著专题研究性阅读。以文学名著为研究对象,提出阅读中生成问题,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大家汇报研讨,肯定已取得的探究成果,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阅读中仍存有的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20世纪末,阅读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对话。”人类在阅读中成长,文明在阅读中传承。高考对名著的重视,也让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重拾这些历史的经典、艺术的精华。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多用心,多实践,努力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高效把握名著的内容和形式,进而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体味名著的价值。

作者:马雯娟 单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作业完成有效性应对策略

【摘要】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走来的,也都经历过放学后回家写作业的时光,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变,科目设置的多样化,很多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培养相结合,以学生语文素养水平提高为目的。而整节课质量的好坏,可以通过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决定,老师也可以根据作业的情况安排下节课的教学计划和讲解重点。但语文作业不同于数学这类计算科目的作业,它有些题是主观性的,或许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些题目虽然见仁见智,但答案的设立却是固定的,还有些题目可能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业完成;有效性;应对策略;分析

引言

作业是课上教学的辅助工具,是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掌握,理解,巩固,加深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进度的参考,如果老师能够安排一些有趣味性,有思考性的问题,便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了解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深入探索的习惯,从而改善作业的完成效果,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一、 高中语文作业安排与完成的不足

(一)课后题设置的不合理

语文老师布置作业时,由于考虑到期末考试可能会从课本上出原题,而课本上的课后题既方便又核心,所以课本课后题成了老师布置作业的首选,但课本课后题是编辑为适应全中国学生而出的题目,它很多是与主题有关的。而在老师讲课过程中,许多课后题已经与教学内容重叠,而布置这样的作业无疑是让学生再抄一遍上课所讲的内容,作用不大,还有些同学图方便直接买辅导资料。上面课后题的答案印得一清二楚。课后题的最后一题大多是主观题,是用于发散学生思维的,但有些题目却超出了高中生的认知,而老师也不便于讲解,使得这样的题目价值不高而且辅助性不强。

(二)事倍功半的作业布置

高中生都要面对高考这一考试,因此作业的布置是必须的,因为作业的完成,可以将课上的知识更加熟悉,作业中的习题也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作业来提高学生做习题的能力,但有些作业例如从好文章,范文中进行摘抄,却没有很大效果,而且浪费了时间,这样的摘抄就是原封不动的抄到笔记本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没有任何提升。还有些老师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会安排一些周记的任务,但却没有对周记的写法进行具体要求,出现的结果就是许多篇流水账出现了,原因就在于老师没有对周记的写作手法,论述方式,修辞达意进行具体的要求,这样学生们仅仅是对于完成任务而乱写一通,这样的作业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其作用,但繁重的任务确实使学生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三)作业的形式主义化

为了提高升学率,提高本科录取率,很多学校都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任务,并定期对老师的学案进行抽查,大幅度的提高题量确实可以对学生的做题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在作业的批改时,老师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使得学生的作业成了自已欣赏的作品,而且一昧的布置作业并不适应所有的学生,反而会限制某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这种固化的模式确实值得商榷。另外语文这门课的提升是无形的,他不像数学,通过大量的演算,可以很明显的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语文的学习是细水长流的,字音字形,语句理解,文章剖析,作文习作等等,仅仅通过书面的作业很难有大的提升,书面的作业大多是机械的完成,但语文水平的提高必须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因此语文作业的布置很多都是形式主义,而我们要拒绝这种形式主义。

二、 高中语文作业完成有效性提升的途径

(一)改变传统作业布置目的

作业的目的大多是熟悉上课所学内容,提高成绩的,但不同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单一的布置作业,会使某些同学产生抵触心理,他们并不觉得自己需要这些作业来完善自己,这时需要老师通过测验或考试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他们会通过作业自觉地去完善自己,比如某些同学对最后一篇阅读理解的人物分析这道题总是不会做,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写人的文章来锻炼学生的提炼能力。

(二)将能力放到实践中

由于作业数量的繁多,就导致作业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学生不能意识到作业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学的目的,布置一些适合学生自主发挥的作业,比如在《春》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描写环境的手法,而在上课时老师也对这些手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如果课后再让学生对这些再抄一遍,就是多此一举了,如果能布置一篇写景的文章让学生们去写,并要求他们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手法,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课文掌握情况,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能拓展他们的阅读能力。如何将传统的简单的任务型的作业转变成互动性的,兴趣性的作业是目前老师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三)多样化的作业模式

由于不同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程度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也不能一概而论,这时我们布置作业时就可以选择性的布置,根据学生自身的掌握能力让其自主选择,那些理解能力差,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通过基础的复习来逐步提升,并在简单的题目中增长信心,而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就没有必要让他们再反复的去完成一些机械性的作业,给他们一些拓展性的思考性的题目去提高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结语

当前高中语文作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量大但效果小,泛泛的布置,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缺乏人性化,这样的作业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在付出时间的同时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因此我们要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对作业的内容进行改革,以学生自身情况为依据,通过作业起到与学生交流的作用,让高中语文作业的完成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陆夏波.中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1).

[2]王晓燕.高中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讨[J].吉林教育,2013,(2).

作者:吴春华 单位:河南南阳淅川二高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要:为了达到新理念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文章重点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以生动的情境达到对学生的灵感启发、以灵活的方式完成具体目标、以开阔的心态实现教学相长三个方面。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职能;高中语文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得以更好地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职责弱化。相反,教师面临的挑战更为隐性、复杂,其职业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下面笔者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印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以生动的情境达到对学生的灵感启发

教师要了解和利用学生的既有经验及其兴趣指向,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学习。如自然主义教育者卢梭所指出的,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1]。教师在教授《动物游戏之谜》时,教师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见过的动物类似于做游戏的有趣举动,然后提到看似简单的动物游戏,竟被科学家分为多种不同类型。于是学生带着对自己家小猫小狗到底在做什么游戏的好奇,对照课文仔细了解了单独游戏、战斗游戏和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的特点。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对问题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然后继续通过课本寻找动物游戏的原因,并兴致盎然地探究哪种假说更有道理。

二、以灵活的方式完成具体目标

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达到哪些收益和提升,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教师作为一个平和的参与者,将思维、言语的自由充分留给学生,但并不意味着他真正的身份和作用与在座的任何一位学生一样,而是要适当掌控课堂环节的进程,始终指向学习目标,达到自然而不失高效。对于学生的思维延伸、眼界开阔,教师则更应该给予帮助。教师不应满堂宣讲,以各种固有观点禁锢学生思维,但这并不代表不再提供学生认知范围之外的信息[2]。教师在教授蒙田的《热爱生命》时,学生对死亡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并引用了一些富有哲理的话。对于生死爱恨这样的终极性问题,不需要刻意避讳,学生能自然提出,就是符合其成长、认知规律的。教师不妨做更深入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形成更成熟、健康的人生观[3]。在这场“死亡”的讨论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言随时提供相关理论及书目。

三、以开阔的心态实现教学相长

师者的至高境界并不只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引导者,而是师生间互给灵感,互助共赢。教师在教授李白的《蜀道难》,有学生在探讨蜀地隐患时讲到了历史上的藩镇制度。教师在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科普文单元时,学生对宇宙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有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关于宇宙起源的书籍,写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请教师做指点。这些情况都值得注意。作为教师,在努力钻研所教学科的同时,还要多学多思,多方面提升自身能力。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发散思维,是中学生难能可贵的一种能力,其信息量大与思考力强在考场作文中也是很有得分优势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增加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储备。除了知识技能,情感、思想、想象方面的交流同样能达到师生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后,让学生讨论琵琶女悲剧命运的根源,并请他们给琵琶女一些建议。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她不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候流于浮华,应该在那些人中找一位真正的知己,托付后半生;有的学生说她应在当红的时候多攒钱,经济上永远不依赖于任何人,是保证生存尊严的基础;有的学生说即使琵琶女年老色衰,但技艺犹在,她可以办琵琶辅导班,发掘和培养像她一样的艺术天才,将心爱的事业发扬光大。还有位女学生正在坚决地建议琵琶女和“重利轻离别”的商人丈夫离婚时,忽然又改口说先不能离婚。我问她想到什么了,她说应该再交流一下,万一这个男的整日奔波赚钱其实是为了想让妻子过得更好,只是不善表达,并非有意冷落呢?这个想法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得到了各种响应。这样的氛围也深深感染了教师,让教师深受启发。读经诵典,最终是为了将其积淀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去影响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四、结语

一位真正成熟的教师,往往是在用一生的积淀来备一堂课,而不是某几个小时。同样,一堂真正有价值的课,往往影响的是学生的一生,而不是某场考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更深层的了解、关注与接近。随着新课程模式日趋普及,教师的教学工作将面临着持续的挑战,但也将会收获更大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教师素养随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贺刚.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新课程学习(中),2013(8):29.

[3]李雪瑞.转变教学角色,培养语文素养[J].吉林教育,2011(28):101.

作者:王莹萧 单位:环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