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在分析高中英语学习困难生的现状与存在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学困生向优等生的转化策略,以期帮助高中英语学困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英语教育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英语学科系统的飞快发展与完善也让绝大部分学生做到能够学习英语、重视英语。《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不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但是在高中阶段,由于词汇量的不断扩大、英语语法和句型的日益复杂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不当使用等因素,加之各个地方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大量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并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批特殊群体:高中英语学困生。这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并且对整体英语学科教学系统的发展与完善都产生了阻碍。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消除大量高中英语学困生存在的事实,才能实现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才能谈得上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学困生能否顺利转换,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砝码之一。因此,如何做好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改变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现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英语学习困难生的现状与存在成因
(1)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这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水平出现差异。城市中的高中,由于生源地不同,输送学生的质量也不同。与城市教育相比,一些乡镇的英语教育质量相对较弱。这种情况导致一些来源于农村学校的学生们,在英语学习的起步和基础上,就远远落后于城市学生。或者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英语考试的提分技巧,却忽略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导致英语教学逐步呈现片面化,碎片化的现状,也使一些英语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高中英语阶段学习吃力,跟不上教学进度,未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与此同时,大多英语较差的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屡屡受挫,失去了信心,没有成就感,而且他们还会经常收到教师的责备和同学轻视的目光,让他们在身心倍感压力。这些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英语基础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在高中阶段英语的学习水平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2)社会,学校,家庭,教材等都会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影响。除了学生本人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些外在因素,例如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英语成绩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除去一些较大一点的城市如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在普遍的社会环境中,都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说英语,听英语以及使用英语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同样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学生不能在生活中使用英语,就会觉得英语并没有用从而导致英语学习兴趣急剧下降。其次,当代高中生的家长,大多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因此对其赋予过高的期望。然而,这批家长中,由于当时他们所处的教育背景下并非十分重视英语,因此他们中会说英语的人少之又少,更谈不上为子女学习英语出谋划策。除此以外,英语教材的编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中教材中的英语篇章数较多,但知识点的复现率却很低,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这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熟练,无法将学习通过视觉效应,听觉效应进行进一步的内化。在知识点没有完全掌握的前提下,学校因为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能力,会使用题海战术,这种无谓的做题只是在做无用功,只能使会的学生更会,不会的学生更难懂。这是高中英语学习中出现学困生的重要原因。学习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多且难,复现率低,衔接坡度大,更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教材的难教难学是产生城镇高中英语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受高考影响,学生日常课堂活动充斥着大量练习,学生都沉浸于题海,开展题海战术。因此,很多学生不重视英语课堂活动的语言运用,未能培养良好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3)高中英语的学习与教学方法的不同。学困生通常未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忆单词在英语学习的过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要若把英语学习的过程比作修建房屋的过程,单词就相当于地基,没有地基,房子自然不能盖起来,即便盖起来,也绝不会坚固牢靠。很大一部分学困生,他们习惯采用不科学方法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单词,反而会限制学生右脑的发展。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并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对自我认识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应该简单的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们进行机械的背诵,而是应该教给学生们单词记忆中的方法与规律,如象形记忆法、词根词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学困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单词记忆法。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要求的对话练习,教师一般会选择简单化甚至是略过。在英语篇章的教学中,教师也只是简单的英汉互译,而不对文章中的长难句进行深入剖析。教师未能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讲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注意积累方法和梳理知识点。(4)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不同。除上述因素之外,另一个学困生产生成因便是教师的态度。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大部分学生都希望与英语老师课内外多交流,学困生都认为老师的批评可以接受,但最不能容忍老师的冷嘲热讽及鄙视的目光,希望老师不会老拿英语成绩评定他们,对待优生和学困生的态度要一视同仁。在实际课堂观察中,我们注意到,教师的眼光经常会盯在学习好的学生身上,会对成绩好的学生多次提问,相反,他们会忽略学困生的存在。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这些学困生并不都是因为不努力学习而出现学习跟不上进度的状况,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相当努力。但因为看不到成效,受不到教师的重视等多种多样的原因,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失望等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到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存在,这些非智力因素恰恰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机。教师应日后的教学中,给学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帮助学困生实现向优等生的积极转化。
二、从学困生向优等生的转化策略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学困生对英语的学习是及其缺乏信心的,因为缺乏信心所以提不起兴趣,因此认为自己学不会,进而表现为在英语课堂上非常消极这种消极的情绪可能会转换为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对学生一味批评打击,而是要耐心引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采用积极的评价使其对学习产生信心和热情,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一步,它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焦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试图做到以下方面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增强其学习兴趣:讲授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趣味多彩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兴趣,尽早实现学困生的积极转化。
(二)教师应设置分层次性教学目标,针对目标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投入学习,同学的互助学习,教师的指导学习,所能完成的并且达到的。为学生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为其设定不同程度的目标。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不可对其设定过高的目标,否则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太吃力而失去信心,这样不仅不利于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层次的目标,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自我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从而可以更好地规划以后的学习进度。
(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困生的转化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后,要对学生进行更为专业的引导和监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的学习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其中,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趣味学习方法”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坚持练习朗读英文文章、用一些辅助性软件背单词,分阶段掌握不同难度层次的语法点并进行合理有序联系。语言技能学习包括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训练。当前有许多学习软件都可以对英语学习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学困生可试图通过“喜马拉雅”、“英语流利说”、“百词斩爱阅读”等软件进行综合语言技能的训练。学生可以通过每天在软件里建立打卡,养成每天学习的好习惯。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发挥榜样作用,“以优带差”
利用教学原则中的“榜样示范法”,在班级中成立合作学习小组,使优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好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可以让英语出色的同学在班级中展开演讲,传授学习方法并且与学困生成立互助小组,这样“以优带差”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帮助学困生进行积极转化,还可以建立良好学生友谊,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姚青兰.高中英语学困生负动机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2]颜鹏.高中英语“学困生”阅读指导路径[A].当代教育评论(第7辑)[C],2018:3.
[3]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15‐17.
作者:王晓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