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

摘要: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文化意识的地位和作用,但教学实践中关于文化意识的培养还不尽如人意。当前高中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缺乏真实的文化情境、肢解化的英语教学仍然盛行、传统观念的非理性排斥。高中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改变观念,文化与意识并行;基于国家教材,深挖文化内涵;引进课外素材,注重文化生成;设置情境,发展文化活动课程;注重层次,适应学生认识需求;了解文化异同,建立系统的文化素材库。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困境;路径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共识,以学科为载体,结合学科特征和特色,彰显学科工具价值和育人价值,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是其重要发展路径。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要素,深入挖掘各个要素的内涵,开发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素材,如国家教材的二度开发,以及自选资料如相关的视频、音频、文章、诗歌、图片、动画、活动等等,有效地运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困境和路径进行探究。

一、文化意识的内涵

李红恩认为,文化意识是指人或事物(某一类人、某一类事物)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髓、气质、风格、特点与特征,它既是对人或对事物的文化属性的规定,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1]从这一点来看,文化意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可培养性,包括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等目标建构。课程标准对其概念进一步细化,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与文化意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语言能力越强,对于文化意识的影响和形成会更深入和全面;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融合关系;文化意识与学习能力的态度等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上位的意识形态,也需要下位的素材挖掘。利用英语学科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离不开英语语言的土壤。同时,语言也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将语言肢解为个体性的语言点、语法点、长难句和重点句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必修、国家选修、地域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班本课程等具体具象的内容,使得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更强,文化品质更高。程晓堂认为核心素养应具有可教性[2],文化意识也具有可塑性。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选取恰当的素材来培养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在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被重视且得到合适的解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现实困境

1.缺乏真实的文化情境

文化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文化情境和文化语境的浸染,这些经过人为设置的文化情境,就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立体素材。尽管高中英语教材和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情境和语境,但由于缺乏基于实际情况的文化体验以及受制于本土文化思维的惯性指引,学生对于文化意识的多元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有所欠缺。虽然假设性的文化情境在形式和内容上力求真实,但仍缺乏意蕴和深度思维的融合,以文化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替代文化意识的教育,停留在对基本文化知识的了解层面,缺乏对文化素材的理解性挖掘意识和途径,阻碍了非真实文化情境下的英语素材的进一步开发。缺乏底蕴积累和系统整理是进一步转化情境素材的深层困因,如何在本土文化土壤中生成跨文化教学的有效素材和资源,文化情境素材无限趋于地道和真实,需要我们创造性地解决。

2.肢解化的英语教学仍然盛行

中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所承担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需要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高考英语各个板块的测试中,对其工具性的考查更为直观和显性,并且突出工具性的教学更具有实际操作性,从而将作为外语的英语肢解化,出现了板块化、语法化、知识化为主的常态课堂,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传输充斥着普通英语课堂,对于当前以量化为主的评价手段具有明显的效果。这种将教学效果等同于成绩分数的粗放型逻辑,使得英语的人文性价值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必修的五本教材中,共有25篇精读文章,涵盖了国内外的节日、饮食、地理、农业、人物等素材,以独立的话题展开,就内容而言,对于培养学生较为全面和深厚的文化意识是很好的素材或素材引子,在应试主导的情况下剥离了其文化价值,忽视了教材所承载的整体性价值。

3.传统观念的非理性排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思维,必然要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高中教材中常见的文化主题有节日、地理、政治、人物、语言、宗教等等,主要是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和剖析,同时,也有对国内相关文化的对比。然而,有人以保护传统文化为由,抵制国外文化,甚至认为研究外来文化就是对本土文化的削弱,这种片面认识和低级错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正确文化意识的形成。事实上,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并不冲突,冲突的是传统保守观念的抵触,开放包容的心态是形成良好文化意识的基础。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路径

1.改变观念,文化与意识并行

在新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有32个主题语境,主要包括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三个大方面[3],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更有利于文化的渗透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新的高考变革中,对于文化意识的考察,每年均有直接的体现,特别是书面表达和阅读理解的两个板块中尤为明显,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文化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反而能够让学生的考试成绩有质的提升。另外,保护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与学习外国文化并不冲突,整个世界的联系将会越来越紧密,国家宏观的“一带一路”以及“走出去战略”就是我国主动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政策。没有较为健全的文化意识,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外向输送,以世界的眼光看国外文化,以国外的眼光看中国文化,抱着本土立场和多元视角,应是看待不同文化基本的态度。在高中阶段深入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师生和社会以积极的态度和包容的胸怀,改变传统消极的观念,将教授文化和培养文化意识并行,这是需要首先解决的思想问题。

2.基于国家教材,深挖文化内涵

落实英语学科教学培养文化意识方面,当前有部分学校以重构课程体系和开发校本教材为重点突破口,对于国家教材仅作知识点的处理,难免有本末倒置的嫌疑。一方面是普通中学重构课程体系的理论水平还难以达到,甚至有以自编练习题替代教材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忽略了国家教材内在文化的可挖掘和延伸价值。认真梳理和分析后不难发现,在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中共25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涉及到国外文化,涉及到全球各大洲和常见的文化话题,无疑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良好窗口。例如在教学TheMillionPoundBankNote时,文化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挖掘文本本身的文化现象,第二个层次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所折射出的作者思想,第三个层次应是分析时代背景下所形成文化现象的根源,最终需要学生能够对国内外文化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形成较为独立的文化认识。

3.引进课外素材,注重文化生成

利用各种途径,寻求紧扣教材或者与教材互补的素材,在教学中自然渗透,注重文化的生成性;并且以英语教英语思维,以英语教英语文化,突出英语的工具性,既能达到应试的目的,也能促进学生多元和理性文化意识的形成。大量最新的和过去的文化素材,包括文章、诗歌、音频和视频等,都可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进行适当的选择。同时,网络上现成的资源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已经被整理成具有较强应试的内容;二是保留了原滋原味而未改动的资源。英语教师网、英语之家等网站属于前者,另外以VOA、BBC、Chinadaily等为代表的网站属于后者。当然,还有包括TED等较为著名的视频素材等,对于学生了解更为广泛和时尚的全球文化较有帮助。仅以VOA为例,里面包含了科技报告、今日美国、经济发展、美国故事、美国总统、美国历史、世界新闻等板块,主要以音频、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呈现,为学生呈现最原始的英语和英语文化,有利于学生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触摸最地道的英语文化,避免文化解读的误导和隔阂。

4.设置情境,发展文化活动课程

课程活动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真实的活动就是情境教学的载体。除了在课堂上采用对话、表演、脱口秀、拼图等常规小型活动,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动员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例如校园英语电台、电影配音大赛、经典剧本表演、时尚英文海报、国际游学、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外教进课堂。模拟联合国(ModelUnitedNations)在一些学校开展得较为顺利,高中生扮演不同国家或者团体的代表,根据规则,围绕当前的热点问题召开会议,从活动准备到结束的时间越长,学生对于此活动承载的文化浸润越深入,对学生意识的塑造也越强。情境设置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而真实情境则是判断文化意识培养效果的最直接现场。

5.注重层次,适应学生认知需求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科目,主要从初中开始,此时,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但语言学习须遵循从易到难的基本规律,使用英语所表达的话题也相对简单,如见面打招呼、如何介绍自己和别人、简单的数字表达等等,这些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兴趣度已然不适合十二三岁的初中生,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早在小学阶段已能传递。简单地说,语言的工具性需求与学生的文化性需求产生了对接差。此外,由于环境的限制,英语学习的自主拓展度大多受制于学生思维能力,英语文化的习得性学习更是较为困难,多是教师直接口述,例如Canyouhelpme?与Couldyouhelpme?的区别,学生难以通过自我思维和课本内容区分can与could所表达的礼貌程度,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用could比用can更为礼貌。正是由于英语学习较晚,不能与学生的理性认知度相匹配,且文化培养的习得性较弱等问题,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素材开发,更要特别注意素材与学生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匹配度。对于低于和高于高中生文化意识培养需求的素材,要敢于摈弃或适当处理,切不可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其内涵的挖掘。否则,只能是教师单向灌输而不能真正达到英语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方面所承载的应有价值。

6.了解文化的异同,建立系统的文化素材库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了解文化现象,还需要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表象进行解读,且不能回避对趋同性文化的研究。高中教材中关于中西文化差异性素材较为零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深度培养,因此,教师须要建立较为系统的文化异同素材库,这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参照目前对中西(外)文化介绍或者阐释较为系统的著作,如《中西文化概论》(张忠利,天津大学出版社)《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徐贲,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2版)》(袁明,北京大学出版社)《欧洲文明十五讲》(陈乐民,北京大学出版社)《西风东土》(熊培云,新星出版社)《中国文化精神》(张岱年/程宜山,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结•美国梦:中美文化差异趣谈》(简孙,河南人民出版社)等。通过文化异同素材库的构建,可建设成校本化的课程,弥补当前文化意识培养弱化和素材体系化不强的问题。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信息积累、内涵理解、观念内化、知行合一的复杂过程,是让学生的知识和品格在感悟和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提升的过程。正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困境,重视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结合学校的综合实际情况,以长远的眼光、务实的精神,切实从思想层面、课程体系、素材开发、学生需求等视角,寻求文化意识培养的突破口和途径。对于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空间还很大,特别是微观层面的操作,还需要同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程晓堂,李思琪.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蒋次美 单位: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