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探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数学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核心,高中数学教学方式面临着创新挑战,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为问题。有关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备受热议和关注。本文在对高中数学教学现状作出简要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高中数学教学方式优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方式优化
1引言
高中数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文化、专业概念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讲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然而经调研发现,部分高中数学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染和影响,一味地沿用滞后方式方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导致教、学分离,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收效。因此,高中数学教学方式优化尤为迫切和重要。
2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犹如一潭死水,创新性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强调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讲求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然而事实上,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却难以落实,依然以备知识为主,对学生个性挖掘不足,忽视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与学出现分离状态。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数学教学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更多知识,直接将解题规律告知学生,甚至不加铺垫地直接引入数学概念或理论,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能力锻炼,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些教师则过度强调学科教育,忽略了数学文化、数学历史等内容在课堂中的渗透,对学生评价也局限于数学知识及技能考核方面,影响了学生思想认知。
3高中数学教学方式优化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不仅仅定位于知识、技能学习,更重要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课程再创新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其核心目标应定位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中数学课堂应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作一系列创新,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强调素质教育,为学生学习营造利好环境。具体而言,高中数学教师应重整知识结构及相关资源,在对数学文化、数学历史等进行讲解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延伸,并由此引出专业知识,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高中数学教师还应致力于教学方法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某个数学知识或概念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协作讨论,并制定解决方案,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学。如此不仅提供了人人参与的机会,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2多媒体介入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应用在教育领域创造了更大价值,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介入十分重要。多媒体不仅可以承载庞大的数据信息,还可以通过图片、声音或视频等形式进行信息传播,为情景式教学搭建了平台,大大提高了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中数学教师应重整教学教材知识,从实际生活中索取素材,并制作成情景课件,进而引出数学概念或理论,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实践性。例如,在“统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上的插画变成实景,加以绘声绘色的情景演示,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数据,解决难以言表的问题。如此,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下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对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相对深刻,同时还能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所带来的快感,从而主动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数学研究上。
3.3评价多元化
评价是对学生某一时段学习过程及成果的分析和总结,为教学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高中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行为,其完善的评价机制建设应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及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机地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组合在一起,并按照科学比例进行分配,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尽可能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同时,教师还应该主动吸取学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共同探究出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内容多元化则要求一改传统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评模式,既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又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发现其个性优势,进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评价方法多元化应该积极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可通过数学竞赛、数学创新等形式验证学生部分能力,并作为加分表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
作者:赵凤倩 单位:衡水市第十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嵇丽亚.浅议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创新[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6):51.
[2]单二敏.浅议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同行,2016,(10):260.
[3]张云,庄炯林.浅议高中数学教学的多媒体运用[J].福建中学数学,2014,(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