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探究(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数学课堂探究(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8篇)

第一篇:高中数学翻转课堂分析

一、高中数学教学引进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中低年级学生在从初中较为松散的学习状态向紧凑密集的紧张生活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且低年级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及时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性课创新性的关键时期,数学是培养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尤其是立体几何的学习,但是传统教学遵循教师教学、学生听讲的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翻转课堂的引入可以极大程度的解决这一问题,此种方法使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课上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答疑解惑,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于低年级高中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2、翻转课堂的要求教师根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制作十分钟左右的视频或PPT,将主要的知识点一一列出,直观形象;并且将本节课的内容放在高中所学的整体知识构架中,将知识点的视角提升。教师制作的视频将作为学习资料保留,供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温习使用;翻转课堂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从学习的被动者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并且改变了传统模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课后充分学习的前提下,课上可以不断发现问题,巩固知识点。对于低年级高中生来说,心理不太成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使后进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不大,不利于以后的高考深造。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创新

1、将预习与复习颠倒,课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高中数学课堂采用教师板书解题的方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而翻转课堂上,教师课堂上实时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课后发放检测试卷,供学生课后温习,课堂上教师讲解,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充实教学活动,课前确定教学活动内容,使学生明确活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一道题使学生分组解答,力求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高中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高中数学中几何的证明题,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大有益处。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检测情况,对于学生个体或团组进行适当的临时考察。教师可以运用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创新想象,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该题,这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3、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高效接受有用信息。有条件的学校、地区,教师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学习资料和视频、PPT上传共享,教师为学生搭建自由讨论平台,如学习交流群,便于学生在课后及时讨论信息,以及教师答疑解惑。教师可以不定时的在平台中发放教学资料,甚至考试成绩,便于学生自主评估学习情况,是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和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家庭作业应实现统一整理和保存,便于日后的存档和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三、总结

“翻转课堂”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为目的,真正实现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是大力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是真正的教学变革,在“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比较过程中,“翻转课堂”对于高中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日后学生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吕建聪 单位:山西省吕梁市泰化学校

第二篇:高中数学课堂开展探究性活动策略与实践

一、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师生的地位分析

在探究式教学中,既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参与中,通过积极自主的“做”与“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要充分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性思维活动,实现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探究活动虽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所以探究中要协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教师既不能盲目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一切交给学生,又不能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应当适时地引导,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确定可以组织探究的内容

为了把数学探究活动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精心选择教材的一些教学内容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把知识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再现给学生。但某些原始概念,没有多少开放性,就不必安排学生探究。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得到落实,课本设置了许多思考性问题和旁注,用以启发学生思考,提示关键所在。如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以“如何用任意角α,β的正弦、余弦值来表示cos(α+β)?你认为要获得相应的表达式需要哪些已经学过的知识?以上推导是否有不严谨之处?若有,请做出补充”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再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从具体数列求和中提炼概括思想方法:不相同的数求和化归为相同数求和,实现化归的依据是等差数列的性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在“用向量及其运算表示几何元素”的思想下,联系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等经验,让学生探究而获得结论;诱导公式———在“三角函数是(单位)圆的几何性质的代数表示”的思想下,探究终边关于坐标轴、原点以及直线y=x对称的两个角的关系,而得到所有公式。

三、课堂中如何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一)在概念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重视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的体验,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全方位的探索,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案例1:椭圆概念教学1.实验操作:提前布置全班同学同桌的每两人准备一根长为10cm的细绳、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先在纸上画出两个定点,一位同学两手握住细绳的两端固定在两个定点上,另一位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观察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然后改变两定点的距离,重复前面步骤,看看结果是否相同。(同伴互助,合作探究)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得到的是什么图形?是否一定能够画出图形?这时同学们说画得出,是椭圆,追问是否有其他结果?又有同学说是线段,还有的说,不能画出。这时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演示上述实验,并探究是否还有其他结果。3.探索过程中,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结论:把细绳两端拉开一段距离,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长度不变,即笔尖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4.揭示本质,给出椭圆定义。5.探究:①细绳的长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有何关系?②椭圆上的点有何特点?③满足什么条件时笔尖(动点)的轨迹是线段?④满足什么条件时笔尖不能画出任何图形?

(二)在公式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

案例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对于这节课,我认为重点是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探究,难点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但该怎样组织探究呢?我认为可以遵循先特殊后一般的认知规律,先采用归纳猜想式探究,即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部分特殊的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并给出猜想,然后给予证明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如何评价一节探究课

如何评价一节探究课?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在探究时一些学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或思维受阻,没有得出结论。这样,是不是说探究失败呢?我认为,不能把探究的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所反映出的学习状况,对其学习态度、优缺点和进步情况等给予肯定的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发表意见就是“成功”。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让他们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探究课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对问题及学生的情况事先应该把握好,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学生有目的地探究,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作者:唐文建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三篇:高中数学课堂导入三种形式探究

一、情境导入法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求知欲、自主学习能力均较强,新事物、新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导入法,遵循生动有趣、符合教学内容的原则,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问学生:“直立在地面的旗杆与旗杆本身的影子之间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对于还没学习本课题内容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两者是垂直的。此时,笔者作为引导者,结合这一案例,总结出直线和平面垂直所涵盖的定义,然后顺其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为后续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的关键在于“设置疑问”,这是一种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已被广大教师接纳。在使用设疑导入法时,教师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如在教学《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笔者设置了一个疑问:“cos15°=cos(45°-30°),这个等式是否成立?”提出疑问后,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显然,这为导入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契机。笔者认为,在采取设疑导入法时,教师需要做到设疑与教学内容相适宜,才能发挥疑问的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三、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有两个作用:第一,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它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悬念导入法是一项不断优化的导入教学法。以《等比数列》课题内容为例,笔者提出疑问:“现有一张厚度为0.05毫米的纸张,若把此张纸对折50次,其厚度是多少?”学生思考后,会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这时,笔者又问学生:“你相信对折50次后,这张纸的厚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两者之间的距离吗?”这样的问题令学生感到非常惊讶,都想知道为什么。看着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笔者卖了关子:“学习完这堂课,你们就知道了!”这样一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成功地导入了教学内容,为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本文从情景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和悬念导入法三个方面对高中数学课堂导入形式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这些导入方法,才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进一步完善高中数学整体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葛亚静 单位:河北省任丘一中南校区

第四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探索

一、注重问题的发散与延伸

首先,教师的提问要具备一定的发散与延伸性,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低效问题和高效问题的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低效问题往往只着眼于当下,只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提问,学生在思考时只会对当下的内容进行利用;而高效的问题则不然,它能够以当下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让学生灵活地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尤其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相关内容。这样的提问不仅能良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对于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经研究过了,学生自然会产生联想,从而能深刻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巩固,通过有效的提问不仅能让学生良好地理解双曲线的定义,还能帮助他们对从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师在提问时同样应当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很重要。很多新课内容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从前学过的内容为依托,在进行提问时也会相应地涉及原来学过的知识。基于这一特征,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提问中深化对新旧知识的衔接,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好的课堂提问应当凸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巩固从前学过的内容。这样才能够促进他们更灵活地展开知识的有效利用,并且深化和巩固已学过的内容。有经验的教师在提问时就能使新旧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解“函数图象”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初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图象,在讲解如何画出函数y=x2+1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复习函数y=x,再进一步变形,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y=x2+1的图象,假如直接让学生画出函数y=x2+1的图象可能学生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提问以及教学任务的创设来给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好的机会,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更为完善扎实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问题情境的灵活创设

课堂提问的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便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教学知识点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并且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灵活的问题情境,要让自己的提问方式与提问内容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这样才能全面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促进他们更好地吸收与掌握教学知识点。例如,在讲解“集合的概念”这一节的时候,在给出集合的性质之前,教师可以首先给出问题———请大家挑选出班上个子高的人,这时肯定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再进一步提问:“请班上身高在185cm以上的同学站起来”,这时学生肯定会在老师的两次提问中找出答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获取,并且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方式。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进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总结

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想要让教学提问更为高效,教师要对自己的提问方法与提问内容进行合理地选择。首先,教师的提问应当具备一定的发散性与延伸性,这将会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其次,提问时应当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灵活地展开知识的有效利用,并且帮助他们巩固与深化已学过的内容;最后,教师要善于创设灵活的问题情境,要让自己的提问方式与提问内容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李国新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

第五篇:高中数学课堂多媒体使用浅议

1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中数学课堂的益处

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课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立体思维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中数学课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高中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原理、性质等都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授,这里的讲授并不是指教师将知识告诉学生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让学生理解明白,能够将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并可以举一反三。在高中时期,学生几何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在平面图形上,而是深入立体几何层次。学习立体几何需要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在平面黑板上演示立体几何很容易限制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发挥,将多媒体引入高中数学课堂之中对于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培养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提前根据导学案制定幻灯片课件,运用先进的Flash技术,将立体几何进行三维展示,帮助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是公认的枯燥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充斥着理论、概念、性质、定理等。高中阶段学生最经常说的就是作者:汤会,乐亭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063600)。“最无法想象的事情就是数学老师说俏皮话”,这句话就表明数学课堂的枯燥特点。利用多媒体开展数学教学会使数学课堂发生重大的转变。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制作课堂授课所需要的幻灯片课件,将声音、图案、动画等都运用于其上,这样就使得高中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枯燥的理论授课变成图文并茂的讲解,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得课堂授课效率得到提升。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课堂,可以节省书写板书的时间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依靠一根粉笔和一块黑板为学生架构一片知识的天空,因此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经常能够见到教师奋笔疾书,挥汗如雨地大书特书,一节课下来整个黑板已经无一处空白。如此大的工作量,教师如果只顾着教学,难免会影响教师的讲课效果,减少课堂的知识授课量,也减少学生当堂巩固知识的时间。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在上课之前便制作好课件;到上课之时,大屏幕代替了黑板,鼠标替换了粉笔,教师只需轻轻一点,授课知识点便逐一展现,节省了教师的教学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教师可以自由安排,按照课堂的实际需要划分,或是让学生练习习题巩固知识,或是再举例题进行知识的阐述。

2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中数学课堂的弊端

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课堂,有可能弱化教师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课堂,使很多数学教师舍本逐末。在数学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认真备课是数学课能否上好的重要一环,对教学效果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影响。要想备好课,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高中数学课堂的结合,大部分教师忘记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的重要性,反而将课前准备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让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更有甚者,一些数学教师致力于标新立异,采用最新的软件,为了能够将课本知识更好地用软件展现,不惜对自己所写的教案进行修改,这样的做法只能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表现。最终导致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被弱化,多媒体由辅助教学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最终得不偿失。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强有力的吸引,有可能弱化基本知识的传授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课堂,众多学生的目光投向于精彩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忽视了多媒体传授知识的功能。在当前,多媒体课件发展的趋势就是画面日渐鲜明,颜色日渐明快,声音日渐奇异等,以求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目光。这些外在的点缀元素已经越过了多媒体课件授课工具的实质,多媒体课件不再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识的传授之上,而是集中于外在的炫丽色彩和动画上。此外,有些多媒体课件切换十分快,完全没有考虑高中学生的思维速度和思维水平,让学生没有时间去回味和观看知识点。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课堂,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立体思维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会对学生立体思维的培养造成限制。在高中数学中少不了对立体图形的学习,这也就对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要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立体图形学习变成直观的具体表现,便于学生理解。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立体图形,但是对学生的立体思维培养产生某些限制。

3如何正确看待多媒体技术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中数学课堂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可以称之为一把双刃剑,将其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有利也有弊,因此应当正确把握和使用。正确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可以使多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提高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将抽象难懂的高中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等等。但是多媒体技术也不可滥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毕竟学生知识的学习来源于教师的知识储量,而不是来源于多媒体。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教师教授高中数学的工具,而不是高中数学课堂的全部,对于那些过度看重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行为必须予以谴责和教育。

4总结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有利有弊。在新课改不断推行的现在,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中数学课堂已经是大势所趋。鉴于多媒体课件的双刃剑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规避其不足,为高中数学课堂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作者:汤会 单位:乐亭县第一中学

第六篇:高中数学课堂生成过程教学策略运用探究

一、实施情景式教学策略,在筑牢情感根基中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生成活动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生成活动效果,就需要做好学习对象内在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工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决定了课堂生成活动的“程度”.参与程度高,则生成效果佳,反之,则相反.情景式教学策略在激发学习对象内在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积极显著的促进和推进作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能“高估”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应该强化对高中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为生成活动提供坚实的情感根基,在生成活动的关键环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认知特点,采用情景式教学策略,为高中生创设丰富、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向高中生展示数学学科的“魅力”和“风采”,从而为生成活动有效实现奠定情感基石.如在“排列组合”一节课新知讲解环节,教师借助于数学教材的深刻应用特性,通过设置生活性教学场景的方式,为高中生营造了“小红帮同学投递6封信件,邮局门口有6个信箱,她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现实生活氛围,让高中生在感受数学生活应用美的过程中,内在学习情感得以激发和增强,保持积极情感参与新知探知活动.又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发展的悠久历史特点,设置“古印度棋盘与麦粒”的古代典型数学案例,让高中生感知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悠久特性,数学学习情感受到激发,能动学习潜能得以释放.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在学习技能积淀中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生成活动进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内在特性,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效作用.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水平、解析数学问题的技能,对生成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序推进,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活动中,以讲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个体的主体特性,轻视学生数学技能的培养锻炼,难以实现生成活动所预设的目标要求.而教育实践学指出,课堂生成活动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探究实践,思维分析的实践过程.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不能单靠教师个人的“独自作战”进行教学,而应该依靠学生的“师生协作”开展教学,将探究式教学策略融入生成活动之中,围绕教材知识点、数学案例等,组织高中生进行动手探究活动,逐步锻炼和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技能.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和指导高中生围绕解答的思路和方法等重要内容,开展感知、分析、解答问题和归纳策略等实践思维活动,高中生数学学习技能得以有效锻炼,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为“向量的数量积”一节课生成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能力保障和方法指导,实现了学习能力培养和问题解答效果二者之间的“两不误”,“两促进”.

三、实施辨析式教学策略,在深入探析交流中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笔者以为,学习对象对教材知识点、数学案例解析策略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是衡量和评判生成活动效果最有力的“标尺”.学生在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中,在评判辨析自身或他人解答问题思路或解题方法策略的观点展示中,充分暴露和呈现了学生个体在生成活动中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以及存在的缺点不足,从而有助于教师进行及时“补救”,针对性的讲解指导,更加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良好解题技能,推进生成活动实施进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采用辨析式教学策略,有意识的设置典型易错案例,展示解题过程,组织高中生进行辨析和评判活动,鼓励高中生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及解题经验,进行大胆的指点和评析活动,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指导,在肯定评析成绩的同时,指明评析活动不足,形成更为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加科学的解析问题方法.

四、总结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生成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运用,一门深奥的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教学活动各方面的要素,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环节,设置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或方法,保证生成活动按照预设“轨迹”前行,生成活动达到预定目标效果.

作者:陈劲松 单位:江苏省阜宁中学

第七篇: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分析

一、当前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

当前,一个高中教师往往有一个小班的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要同时面对几百名学生.每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如果无法进行充分的了解,就会使得教学任务的设定无的放矢,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此外,部分高中的数学教师存在备课不充分的现象,备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脱节,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么过于复杂,学生难以理解,要么太简单,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有的教师还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清楚,使得教学缺乏高效性.

(二)教师缺乏现场的课堂应变能力,不能处理突发的教学状况

当前,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应变能力.因为高中的数学课堂总是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高中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这些突发情况缺乏应变能力的话,就会造成很多突如其来的教学情况不能及时的得以解决,严重的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和教师最终希望取得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交流也流于形式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上,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对于学生这一学习主题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生就只需要在课堂上单纯地进行听课和记笔记等工作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学习的方式.同时,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也不重视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多数都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偏离了教学主题,使得交流变得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的意义.

二、打造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认真细致备课,合理设计教案

当前,一堂课程的时间为四十五分钟,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效率高、效果好的教学是数学教师应该首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准备把握课堂时间,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备课方案,将一学期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细化与进度划分,对于学习难度较低的内容可以多安排一些教学任务,对于学习难度较难的则少安排一下教学任务.这些细致的安排都有赖于课前的备课,具有详细步骤的备课是高中数学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基础.

(二)教师转变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

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较大,大部分的教师都只看重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反馈等,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就算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是数学素质却一直迟迟不能提高的情况.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多接纳一些新鲜的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创新的、适合时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方式.高中数学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开展创新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当前,高中数学对学生提出了更多全新的要求,需要学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独立的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对于学习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心态.因此,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还需要培养学生养成更多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习惯与能力.建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不仅仅能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更多的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工具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样就算以后没有教师的教学和辅导,学生也会自行解决一些学习问题,这也是建立高中高效数学课堂的教学目的之一.

(四)科学设计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课堂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部分,而课后作业的练习也是学生巩固一天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课后作业与课堂学习同样重要,两样都不能偏废.因此,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置的时候多花一些心思.

三、结束语

高中数学的教学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具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建立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让学生更加轻松有效的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是高中数学教师必须为之努力的方向.建立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学习知识,是建立高效数学课堂的最终目的.

作者:蔡荣标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

第八篇:高效高中数学课堂构建浅议

一、问题情境法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可见,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也为了有效地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工作,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一个问题:某工厂生产的商品,若每件定价为80元,则每年可销售80万件,政府税务部门对市场销售的商品要征收附加税,既为增加国家收入又要有利于生产发展,必须合理确定税率,根据市场调查,若政府对商品征收附加税率为p%时,每年销售额将减少10p万件。据此,试问:若税务部门对商品征收的税金不少于96万元,求p的范围。引导学生结合初中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并顺势将高中的定义域和值域的相关知识引入课堂活动之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衔接工作的质量,而且也有助于推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先学后教法的应用

先学后教法是近年来在我国普遍推广的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要合理分配先学和后教的时间,要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以先学后教模式在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先学:明确学习目标,即: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并通过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等。接着,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自主动手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进行自主推导,同时,从中整理自己存在疑问的地方,并及时反馈给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试题进行练习,并从学生的解答过程中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存在的问题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后教:在结束了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和练习之后,我们要总结先学环节和当堂练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可见,在先学后教模式的应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三、小组学习法的应用

小组学习法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一个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该方式不仅能够应用到数学新课教授的过程中,也能应用到数学习题练习中,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生生交流、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构建精彩而高效的数学课堂,从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作者:彭红 单位: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