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结合学生实际突破教学重难点

高中数学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反应说老师课上的讲的时候我都能听得懂,但是在课下做练习题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做了,生搬硬套知识点,思维一片混乱,单纯地知道知识点却不能运用到题目中,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例如:教师在教授三角函数的推导时,如sin(A+B)=sinAcosB+cosAsinB教导时部分高中教师会直接将类似的三角函数公式直接给予学生运用。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实际来设定教学内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闭门造车,以为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也很容易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果却恰恰相反。教师要避免这种“经验主义”的出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因为他们是知识的接收者,只有他们觉得难的问题才是难,所以提出问题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有艺术地提问,结合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从学生的易错点上提出,让学生在提问中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

2.有逻辑、有层次的提问便于理解

数学强调思维逻辑性,强调抽象思维的转换,因而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由“已知区”到“发展区”再到“创新区”,提出的问题也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过渡到难,呈螺旋式上升,由具象到上升到抽象的高度。比如,对于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可以教会学生的运用多种数学思想相结合,先跟学生一起复习已学过的旧知识,再通过一些过渡性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维引导新的知识点上,启发学生思维,在导入新的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讲授弧度制的转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将一些曾经学过的角度制换算,给予学生进行练习。如:120°=120×π/180=2π/3弧度,然后将一些拥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予以练习。由“已知区”引入,正式进入“发展区”,再通过知识点的进一步讲解,进入到学生的“创新区”,这时候不是教师提出问题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想法,当堂讨论,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蹦出思维的火花,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和新的想法,这就是“创新区”。对于难度大的问题教师不能急于给出答案,要从旁引导,给学生一些启发的关键词,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层层引导、层层深入,这样再困难的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3.针对性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要善于提问,提出有水平的问题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规范、具体,比如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指向性是什么?你们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又怎样通过观察研究用正确的方法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提出问题时一定要明确这些要点,这样提出的问题才具有针对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另外教师也可以设定优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思考,如果一旦有问题无法进行正确回答,教师要立马引导解决。

4.问题开放激励性提问

在有效提问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也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要求之一,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而且只动脑筋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要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往往能在解答的过程当中形成对公式或者知识点一些独到的理解或者看法等。在整个启发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跟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索经历和经验,跟学生彼此交流自己再探索中的一些收获、情感、知识经验总结,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启示和发现,在共享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5.总结

有效地课堂提问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把握尺度,又要有创新成分,在提问中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发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立足教学目标,适度适时地提出问题,且难度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感受,设定重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能力,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层层引导,让学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这样基础才能打好,提问的效率才能提升。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教师的提问不仅要科学、合理,也要切合实际,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去解答,去探索。

作者:王赢赢 单位:重庆市天星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