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逐渐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那么,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成为了广大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导学案的产生,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就要对导学案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就对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应用
数学是高中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而导学案就是其中一种颇受教师与学生推崇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很多限制因素,有效提高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但是,导学案在编写和使用中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导学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编写形式单一、内容错误等问题。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广大一线教师逐渐对导学案的编写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使用固定模板的编写形式,却也阻碍了导学案真正价值的发挥。对于高中数学学科来说,其自身的理论性、抽象性以及逻辑性都非常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也很高,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也不能固定导学案的编写形式,否则也很难实现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意义了。另外,单一的导学案编写形式常常带有一定的教师主观性,很难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很难提高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二)导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编写上存在问题,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课前的使用中,教师常常会因为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认知能力,使得导学案的编写不能具有针对性,出现“教”与“学”不相符的情况。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很多教龄比较久的教师往往由于过于依赖教学经验而不能正确使用导学案,出现“教而不导”的问题。另外一些教龄比较短的年轻老师,却由于过分依赖导学案,常常出现“导而不教”的问题,这都严重阻碍了导学案价值的发挥。最后,导学案的使用还应该落实到课后环节,因为课后的巩固与复习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但很多教师却常常会忽视这一环节的教学,因此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认清导学案的本质,强化导学案的编写
通过对导学案在编写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导学案能否发挥其自身的教学功能,与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导学案的编写能力有着极大的关系。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教师要认清导学案的本质,明确导学案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日常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高效的学习。首先,教师要明确导学案的编写内容,要与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相统一,这样才能切合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在对导学案进行编写时,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编写才能保证导学案对学生的教学价值。最后,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编写的过程中,还要格外注意导学案课堂小节、检测试题等环节的设置与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导学案的最大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正确使用导学案
前面我们提到过,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导学案真正教学价值的发挥。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给予解决,从而才能够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导学案。首先,在课前使用导学案时,教师要在确保导学案设计合理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使学生能够对导学案的内容充分了解,最后还要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点评,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情况。其次,在课中使用导学案时,教师要格外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切实践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比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立体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及判断方法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与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也要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导学案的同时整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学习经验,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完美发挥导学案的教学价值,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奋.浅析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5):29-30
[2]林瑜.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3):89
作者:王录金 单位: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