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论文探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生物教学论文探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探析(10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微课程设计应用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概念是教育局提出的。微课程是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对教学中一些知识进行重点讲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短小精悍,运用多媒体视频方式对一个小问题集中讲解。其中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学习条件开放等特点。

二、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高中生物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课方式对生物知识进行讲解,而学生被固定在座位上被动接受学习,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很难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用满堂灌方式一直讲,学生只能听,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课堂气氛枯燥无味,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2.课时安排不合理

生物是高中生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要想学好生物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需要通过实验才能完成。而目前许多学校只注重生物理论知识教学,实验课在课时安排上非常少,这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比较单一,动手操作能力弱,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能力不足

人教版生物教学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素养。而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不能很好地理解人教版生物教学目标,迫于升学压力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比较重视生物实践学习,而许多教师年龄偏大,跟不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教学上还是使用以前学到的知识进行教学,教师自身知识欠缺,生物实践知识和实验能力不足,使教学质量下降。

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

高中生物微课程要有全新设计理念。人教版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重视教学方法,因此,微课程要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微课程中教学目标要与传统生物教学区别开来,微课程目标小,目标比较具体,微课程教学中将知识集中于一点,生物知识浓缩精华,学习目标清晰可见。在教学中确立新主体。传统生物课堂以教师为主,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微课程则是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生物微课程中教师要脱离书本教材,教师要成为主人,对课程进行开发,创新教学理念,从新的角度讲解生物知识。微课程还要尊重学生差异性,进行微课程教学后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理解学生学习情况,合理设计微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全体学生生物知识水平。

四、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1.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微课程

高中生物知识比较抽象,概念原理居多,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以书本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只在表面上理解知识,不能实际把握知识。生物教学可以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声音、文字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展示出来,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了解生物发展动态全过程,从根本上理解生物知识。

2.高中生物习题上应用微课程

习题是评价学生本阶段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做习题过程中学生反复使用生物知识解题,提高掌握知识熟练程度。微课程上教师在讲习题时播放图片、声音、文字,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加解题方法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高中生物复习中应用微课程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许多复习涉及旧知识。学生在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再讲一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减少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程方式带领学生复习,将知识用多媒体方式展示出来,确定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微课程是针对复习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应用微课程

高中生物教学包括生物实验课程。学习生物课程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动手操作实验。实验课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实验课可以使用微课程教学。教师在上课前把实验课全过程操作给学生看,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效果有初步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课教学目的。

五、总结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存在许多不足,学校迫于升学压力不得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这样环境下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课堂上采用微课程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微课程教学让学生实际掌握生物知识,并将生物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发展。

作者:毛桂锋 单位: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第二篇:认知同化论高中生物教学作用

一、认知同化论的观点

认知同化论是奥苏贝尔在心理学和学习领域最大贡献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为认知同化赋予了特殊内涵。

(一)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在理解层面上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在相关条件的作用下,通过不同的认知方式将新旧知识进行意义同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检索和汲取受已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同化。新旧知识的认知同化,既是对新知识接受能力的增进,又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保持。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决定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有意义学习在具备两大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等方式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认知同化。

(二)认知同化过程分类

认知同化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认知同化论中,根据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构不同的概括及包容水平,将认知同化过程归纳为三种模式:

1.下位学习

当新知识在概括水平和包摄内容低于原有知识结构时,构成了新知识处于原有知识结构下位的类属关系,这种情况下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被称为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的一些概念的基础上,新知识设置出一个包摄性内容和概括水平上更广、更强的新命题或者新概念时的相互作用。

3.并列结合学习

顾名思义,并列结合就是当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之间不存在从属或上下位关系,而是横向并列,此时的学习就是并列学习。

(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提供包摄性广、最清晰稳定的引导性材料,是老师传授新知识之前必做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起着新旧知识稳步高效的传递作用。

二、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生物学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生物学发展的不断完善,对生物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生物学具有很高的实验性,所以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多项教学实践表明,认知同化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借助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准确地将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进行同化,进而达到优质的教学目的,是认知同化论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超值体现。生物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将新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于提高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有效的。在对学生实施教育之前,就学生对新知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原有知识结构的认知情况进行摸底了解,然后根据每一个体素质差异和认知层面不同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结合认知同化论的理论观点进行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从而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奥苏泊尔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材料要具有逻辑性。对新知识的认知持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知欲,是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这种兴趣和欲望的产生与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联性。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材料的逻辑性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制胜的法宝。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涉及的相关内容,利用既有知识结构进行表述,然后将针对新的知识内容提前设置好一系列问题抛给学生,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增进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细胞膜”时,应先让学生对有关细胞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知道细胞膜是细胞基本结构之一。细胞膜怎么提取、细胞膜由什么组成的、细胞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在对新知抽丝剥茧、层层剖析中得到答案,这样既温故又知新,达到了“两好”效果。

四、结束语

21世纪,在人类社会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的带动下,与人类社会和经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生物学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硕果,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愈加显赫。认清认知同化论的本质,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在教育界的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昔日的莘莘学子,今日的良师益友,有着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育学科新人的担当。那么,如何将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推动实际前进的动力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深究的。

作者:王崇英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民族中学

第三篇:数学模型法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1.数学模型教学的概念

模型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实体模型,另一种是抽象模型,而数学模型就比较抽象,属于抽象模型范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数学模型指的就是,将数学模型通过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运用数学模型方式将它组成起来,这样生物学知识点就会更加直观,学生可以非常清晰地对该生物知识点进行描述。数学模式成功地将一个对学生有点模糊的生物知识点变成一个逻辑非常严密的数学方程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归纳比较的方法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架构,然后通过对数学模型的计算,最终将这些还原到生物知识点中,它是一种可以把知识点转变成数学函数或者方程,再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最终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揭开生物学知识的那层面纱,看清本来面目也就是本质的方式。

2.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2.1准备过程

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数学模式,应该首先明确要转变的生物教学内容及需要解释的问题等。从生物教学关键点开始,了解有关要转变的问题更多的知识,再将一些可能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帮助的教学知识进行收集。对数学模型将要转变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再一次确认,以便确保这项教学方式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保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2假设过程

在高中生物教学应用数学模型的过程中,第一步的准备过程已经完毕,也收集了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时可以对这个过程进行假设。假设当然不是乱想,而是参照一些已经完成的相关教学目的和内容进行假设,这种假设是有理可循的,概念化的,并不是混乱假设一番就可以的。然后通过语言将假设的结果讲述出来,从而学生在脑子里就形成一个假设出来的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中引入数学模型的目的十分明确,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并不是想要加大计算压力,或者将已经难懂的生物知识点转变为更难懂的概念。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假设是一种对生物教学进行前期构建的过程,从而使将要设计的模型更好地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服务。

2.3建设过程

假设完成以后,没什么问题这时候就应该开始对模型进行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模型,还有怎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都需要一步一步地寻找,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最终达到促进生物教学发展的效果。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视情况的不同而定,可“单兵作战”,也可综合使用。

2.4求证过程

当数学模型已经完全建立好以后,这时就应该对该数学模型进行求证。可以运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方程进行求证,再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计算时是应将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5检验过程

求证结束后,应再次对结果重新进行分析与研究,反复将生物知识点转变为数学概念的方式,然后再反之,如此可以看出数学模型,在生物教学表象与内在之间构建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座桥梁,或者是纽带,从而达到提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目的。

3.高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应用方法

3.1指数函数计算法

举例说明:如正常人的细胞中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分别为1至23号,在人类遗传病中有一种21号的三体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染色体病。对患者染色体进行检查,发现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第21号染色体。那么问题就是:如果一个正常人和一个三体综合征患者婚配,他们发病n是多少?通过优化指数函数进行分析,因为21号染色体不一定会被平分,在减数分裂的时候可以有一极分到一条21号染色体,另一极分到2条,所以患者的后代有一半几率会遗传这种病。

3.2构图法

图形在传达信息方面是最直观的一种形式,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旦发现比较难理解的图形,就可以运用数学图形进行表示,可以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觉,从而在脑子里形成印象比较深刻的记忆,对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3.3比较分析法

高中生物课程内容里有一些是可以通过运用数学解题的思路,对生物现象或本质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逻辑思维更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比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一课时,可以将自由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物质间的跨膜运输方式进行比较,以前方式比较枯燥,现在运用数学模型教学方式,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率。

4.结语

与以前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相比较,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数学模型对知识点进行架构的方式更具有优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直观,而且非常形象。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图,可以很容易地使高中生物教学变得更轻松,使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该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甚至是智能化。完全将高中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行了考虑,效果才会如此显著。数学和生物课程的相互渗透教学方式,使学生相应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很好锻炼,给教育者教学上的启发,以便于在未来教育中为创造更多新型教学方式提供借鉴。

作者:陈金娟 单位:莫力达瓦旗尼尔基第一中学

第四篇:高中生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探究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要想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们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时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从而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如在学“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无氧呼吸”这部分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图,自学与无氧呼吸相关的各种知识点,如过程、产物、能量的释放等,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无氧呼吸的场所、条件、过程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3)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有何异同点?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和回答,如此,我便做到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二、采取合理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通过采取合理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如在学《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这节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然后通过阅读课本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索和查阅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如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优点、不足、二者在生产中进行应用的例子等,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整理,课堂上,各个小组对总结的资料进行分享、交流,然后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顺利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生物内容进行探索和分析,做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搜集、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改所提出的“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理念,并广为探索和总结,将其进行实践和落实的教学策略和途径,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并由此促使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作者:何春雷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四中学

第五篇:高中生物教学方式转变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其要求转变传统知识中心教学的教学方式,改为课堂教学为主,学生接受性教学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模式,但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其一,教材编排体系以及结构安排导致生物学理论脱离于其他学科,这是因为教材理论知识学习主要是介绍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实际应用,而教材编排仅强调该学科体系。其二,教学过程重理论忽视操作,实验操作着重进行同教学内容有关的验证性的实验,尽管对部分实习以及研究课题予以安排,但理论知识传授终于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三,未连续安排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表现为初一和初二予以生物课程开设,但初三和高一未开设,高中阶段直至高二才开设,其不仅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疏感,而且从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影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转变方式

1.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教育理念的影响,即教学理念的更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革教学方式。就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理念,其需要转变角色、行为以及方式三项,有学者提出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生本教育其实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主张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对其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进而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例如:为转变教学的教学理念可采取宣传教育的措施,其可以将对专家就新课改的看法进行分析和学习的方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有学者指出,教师教学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其次依次为生命、生动和生长,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需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需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2.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技能。

就教师教学技能而言,其主要可以分为教学反思、教学评价、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六个方面,该六个方面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一同组成教师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基于上述因素,为有效提高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技能,需要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探索和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过程的方式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命物质基础”中的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时,首先需要充分掌握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重视病加强作业批改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辅导,不断反思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予以纠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可知,生物学属于与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如医疗、人口以及环境保护等均包含了同高中学生自身利益存在紧密联系的生物学问题,因此,重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学生需要对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进行了解,能够联系人类社会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在此基础上对生物学的知识在社会发展以及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使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掌握,以满足能够采取发展的态度和眼观对待问题的目的。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生物进化论”时,通过对高中学生生活中的熟悉事件、自身生理现象的教学,并将生活实际情况与课堂知识进行结合,其能够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实用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便其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良好地运用于生活实际,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结束语

高中生物学对生命产生、发展、衰老以及遗传变异的规律进行研究,其作为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从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源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和延伸。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这是因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需要从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先联系两个方面入手,进一步转变传统生物教学方式,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作者:李红玲 单位: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城区校区

第六篇:高中生物教学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如“认识和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实验课,是一节观察实验课,也是学生认识和使用精密仪器的开始。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欲望强烈,往往急于亲眼看看是什么样?放大多少倍?怎样看?这就要求我们把这节课上好,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做实验的兴趣,观察力的培养就有可能变成一句空话。在平时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先设置问题制造悬念,再利用生动有趣的演示、分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述呼吸运动时,教师提出:人呼吸时胸廓为什么会起伏运动?难道肺吸人和呼出气体还与胸廓的变化有关吗?将带叶的枝条插入染红的水中,叶脉真能变红?在鉴定骨的成分前提出:坚硬的骨能变得像橡皮一样柔软,你们相信吗……学生常常带着浓厚的兴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实验的每个过程和现象的变化,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

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基础上,还必须培养他们对平平淡淡的现象进行探索性观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介绍达尔文、袁隆平等生物学家发现认识生物规律培育生物新品种方面的感人故事,会在学生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烙印。教师可通过布置观察作业引导学生观察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如在田野中观察中华蚱蜢的体色,体会保护色的概念。到池塘边观察蛙卵到成蛙的生长发育变化,加深对完全变态过程的认识。庭院中观察雄鸡争斗,感知动物的攻击防御行为……当学生发现点滴的活动都会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就会感到观察带来的无比乐趣,自然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为了避免实验过程中观察的盲目性,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对观察目的、观察对象、观察重点提出明确的目标。例如,观察鱼鳍的外部形态时,对于鳍的观察,是为了解各种鳍的作用,重点应观察鱼的前进、转弯、静止时各种鳍的动作等。学生观察各种生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顺序,一般是先从整体来观察,获取大致的轮廓印象,然后按照从外向内或其自然位置对各系统器官的细微之处进行详细观察,运用分析方法找出观察系统器官的主要特征,进而注意各部分之间结构与动作的联系,最后获取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在学习青蛙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青蛙的体色、后肢、体形;然后按自然顺序观察蛙的呼吸、血液循环、生殖特点及变态发育过程,体会与水陆两栖的适应,进而告诉学生由于青蛙出现了肺,相应地引起了血液循环系统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物各器官之间的协调统一。

四、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生物中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都是可以有意识地研究发现的,学生在观察中是否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把已认识的生物知识当成未知的东西来探索,如通过观察马铃薯块茎与甘薯的块根,探索茎与根的主要区别关键在于有无节,通过观察呼吸过程时胸廓的变化结合物理中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探索总结出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动力是气压差异;同时,教师还应经常引导学生不要放过那些稍纵即逝和不引人注目的现象,如注重对那些偶然现象进一步研究说不定会创造出奇迹,发现人类至今还未发现的问题。

五、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观察是正确思维的前提,而深入细致的观察需要正确思维的指导,因此培养观察能力应注意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人们对于空中飞翔的蝙蝠常认为它是鸟类,实际上它的体表被毛,体腔有膈,胎生哺乳等特征足以说明它是一种哺乳动物,如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鸟类进行比较,学生就能找到其为什么是哺乳类而不是鸟类的原因,而不会犯“空中飞翔”的貌似鸟的动物一定是鸟的错误认识。

六、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安排需要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教材指出,实验应该从实验步骤入手,使实验的每一步骤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观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分析的来源,也是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良好的观察能力能更好地洞察事物,分析其中原理,展开进一步思考。可见观察能力培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课本中,必修一主要研究分子和细胞,相关实验内容很多,其中有一个实验很重要的,就是探究酶的特性及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取8只试管,平均分成四个组,每组两支试管,分别编号A、B、C、D四个组。其中A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唾液淀粉酶溶液,在37℃保温五分钟后充分混合再添加碘液;B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唾液淀粉酶溶液,在沸水中保温5分钟后充分混合再添加等量碘液;C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唾液淀粉酶溶液,在0℃环境保温五分钟后充分混合再加等量碘液;D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唾液淀粉酶溶液,在37℃保温5分钟后充分混合再加等量碘液。实验现象是:A组试管不出现蓝色,其余均出现蓝色。实验现象证明A组中不含有淀粉,其余仍含有淀粉。学生在没有学习酶作用机制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观察变蓝的实验现象开始思考A组中淀粉为何消失。在实验结果分析阶段,学生通过思考,大致能总结出酶作用的几个特性:A组与D组对比可以得出酶具有专一性,A组与B、C组比较可以得出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结论。这样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比从课本上背下来更好理解和记忆。

七、总结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注重观察能力培养,把学生的观察当成获取感性认识的途径和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经常引导,点滴积累,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树立起学好生物的信心,克服生物学习中的困难,学生就能把生物学好。

作者:徐微 单位:修文中学生物组

第七篇:高中生物教学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1.高中生物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1.1探究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是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相互交流,表达各自观点。在问题探讨上,每个人都能抒发自身的看法与认知,并阐述理由。通过平等讨论,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进行规律总结。

1.2问题性。

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较大影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充满创造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探讨、观察、论证等方式,掌握问题的本质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尝试解决问题。

1.3个性化。

创新性实践教学还具备显著的个性化特征。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宽松的学习氛围,既发挥优生学习优势,又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1.4实验性。

生物创新实践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较强的实验性。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以试验为基础。因此,在高中生物创新实践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实践活动的创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意识。

2.培养高中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2.1设计综合性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尽可能设计一些启发性强的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能以多种方式思考,达到锻炼发散思维的效果。如,设置题目:“糖类在肝脏内是如何被利用的?”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发表观点,以此开拓学生思维。此外,教师可结合当前生物学热点或难点问题,穿插到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为今后的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教师还应鼓励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灵感,进行思考,将灵感运用于实际知识学习中。

2.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还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导、点拨、启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标新立异”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求同存异,积极探索新问题的解决路径。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事实表明,生物学科中所阐述的部分结论,具备较强的阶段性与时间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研究的深入,获得新证据,促使已存在结论被改变或推翻。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还需结合生物学的这一特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求异思维,避免学生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在学习中单纯进行知识的记忆与照搬。

2.3利用课堂实验,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生物学科本身具备较强的实验性,只有在试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新发现。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生物实验课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体验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支持学生自主制订合理的观察计划。同时,引导学生结合需验证目标,选择相应的试验材料,并设计实验方案,在相互探讨、评估出实验方案具备较高可行性的基础上,组织试验活动,并详细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与总结,以此加深学生对生物实验的认知,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更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中,让学生对生物学形成更深刻认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4创新教学形式,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体系。而通过课外锻炼,能打破常规教学的限制,开阔视野,获得更丰富表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生物知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锻炼学生的智力与动手能力。在生物课外实践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生物养殖、种植、标本采集,在实践中真实地感受不同的生命现象,让学生结合查阅文献与直观观察,对生物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领悟,并通过总结,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生物学问题。通过课外实践,在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5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发掘学生创新潜能。

学习评价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节。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生物教学评价方面,首先,应确保评价内容的全面,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自我评价及教师评价等纳入评价体系内,实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其次,教师在进行总结评价语时,应以鼓励为主,通过指导性评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需考虑到其他因素对学生生物学习状况的影响,将其合理纳入评价范畴,以确保素质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到学生各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进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作者:卢瑞燕 单位:台州市黄岩区宁溪中学

第八篇:高中生物教学多媒体对学生创新能力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有利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好奇心,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首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好奇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没有好奇心,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更谈不上创新。建构主义理论将学生学习与学习环境联系在一起,认为学生学习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学习环境,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营造学习环境,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好奇心,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新鲜事物。例如,学习“染色体组”一节时,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可以用无籽西瓜的例子进行课堂导入。很多学生都吃过无籽西瓜,然而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无籽西瓜的形成原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用多媒体课件将无籽西瓜的形成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会对“染色体组”、“三倍体”等概念充满好奇心,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创新思维的形成依赖于质疑,没有对现有知识提出质疑很难进行创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书本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全部,学生应对现有知识大胆提出质疑。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朱熹倡导学习时应大胆提出质疑,只有通过质疑,才能促进学习不断进步。因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知识大胆质疑,提出新想法,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知识,有利于创新。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大胆推翻、勇于怀疑,这样才能促进新知识的出现。现阶段,随着教学体制不断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对学生的问题全盘否定,不利于学生质疑思维发展。例如,在“减数分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一一解答,在课堂上与学生很好地互动交流,从而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再如学习“生物变异”一节时,学生容易将“染色体易位”和“染色体交叉互换”的概念混淆,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区别和理解。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为有效加强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应对学生积极进行引导,引领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并按照假设收集资料,通过分析验证假设。而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依赖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因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探究思维。在高中阶段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就是专门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开设的一门课程,高中生物课程应加强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联系,利用研究性学习思维方法进行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和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学习“生物与环境”时,针对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题“关于大气污染治理方法的探究”,让学生在网上自主搜集资料,进行这一课题研究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形成。

四、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高中生物属于理科范畴,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要求较高。尤其基因染色体等方面的学习,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动画演示、视频等形式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对知识更容易理解,从而有效锻炼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注意学生形象思维培养,教师通过演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真正产生兴趣,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想象,从而形成较强的形象思维。例如,学习“DNA结构”一节时,学生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难以理解,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就有了清晰概念,有利于DNA转录和翻译等过程的学习。因此,多媒体课件不仅使教学更直观和具体,而且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培养。

五、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现代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新依赖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能有效促进思维多方向发展,为思维的方向性提供较强的理论指导。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教师应充分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在课堂上积极引领学生畅所欲言,力求同样的问题得出不同结论,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学习“细胞分裂”时,由于分裂时期不同,细胞的形态也不同,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画出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形态,并利用网上邻居互相分享,彼此交流合作,从而有利于知识掌握,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而创新思维的形成依赖于质疑思维、探究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及好奇心等多种思维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

作者:袁泉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第九篇:高中生物教学课本插图作用浅析

一、利用插图可突破难点、重点

高中生物知识较抽象,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在进行此类知识学习中,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仅仅依靠文字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而生物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DNA复制、细胞的增殖、遗传信息表达、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及突触处的传递等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学生是难以见到的,但又是很重要的生物教学内容。编者在编教材时,也会特意在这些知识处给出插图,这些插图都是紧扣教材的中心设计的,用来弥补文字的不足。将文字与插图有效结合起来,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而突破难点及重点。例如,在讲解到浙科版必修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倒位时,课本原话为“一个染色体上的某片段的正常顺序发生180°颠倒的现象”,学生很难理解180°颠倒的空间变化,但通过观察课本79页“图4-4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示意图”,发现180°颠倒实际就是染色体片段前后顺序发生交换。

二、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课本中很多插图可以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记忆的媒介,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感兴趣,就会优先注意它,然后记住它。因此,教师要充分体会编者安排的插图目的,利用这些插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到浙科版必修二优生措施产前诊断常用方法“羊膜腔穿刺”时,结合课本128页“图6-9羊膜穿刺技术示意图”,学生对“羊膜腔穿刺”这个概念记忆将会加深。

三、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分析近几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生物部分也可以发现,在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中各有1或2道图形题,高考图形对生物知识考查更加注重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通常平时练习题或高考题中图形均是教材内容和插图的演变,而课本上的插图是某个独立的知识点,只局限于本章节内容,不能将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因此,很多学生做到熟记插图的内容,但遇到一些源于教材又有变化的综合图形时往往又会错误。如果教师授课时,在课本插图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有联系的知识点综合起来,使相关知识点集中在插图上,乙插图为纽带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对已有图形不断进行变化,长此以往,学生自己复习时构建知识网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遇到填图题是将会得心应手。例如,必修二DNA转录、翻译的图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两幅图联在一起,相关知识就可以综合起来构成一个知识网络。

四、能提高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

在平时练习和考试时总会发现学生对图形错的比较多,特别是非选择题很多空格都空着,原因是图形题不光考查课本知识理解和运用,还考查了学生对图形的分析能力。在一些图形题中问题其实很简单,关键是学生对图形不能做出准确的分析。有的图形存在一定的分析规律,在遇到此类课本插图时,教师一定要把分析规律归纳给学生。如果是课本中的曲线图,要对曲线图形中几条曲线进行对比,就要教会学生看曲线的三步:首先看横、纵坐标,看懂曲线研究的量是什么;其次用语言描述曲线的走势;最后注意曲线的起点、交点、转折点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对曲线的分析能力。如果是生理结构图、过程示意图,要教会学生看图时的顺序。

五、总结

总之,课本上精美插图不仅是点缀,更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有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有利于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记忆的深刻性。在教学中长期识图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图形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全加顺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外国语学校

第十篇:中生物教学学案使用艺术浅议

一、“学案式”教学模式概述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针对性。而“学案式”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使他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互动交流,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学习知识的目的。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于“学案式”教学模式相对陌生,因此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与接受过程。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在运用该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较为枯燥乏味,教师多以口头传授为主。“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一改传统教学现状,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氛围更加和谐、愉悦。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加以适当指引与点拨,最后再加以反思与总结,能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必须注重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增设新型教学方法,优化学案导学

1.在学案导学中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真思考,促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如,在学习“呼吸作用”相关内容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氧呼吸的场所是什么?有氧呼吸的条件是什么?这一过程是怎样展开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存在什么区别?提出这些问题后,引导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以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获取问题的答案。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过程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过程,随着思考与探究的不断深化,学生不仅能够解决表面上的问题,还能够针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拓展与深层次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加以适时指导,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还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进而有效增强课堂效果。

2.巧用多媒体,做好学案计划

多媒体元素的引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习“种群和群落”相关内容时,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能够使学生很容易明确种群和群落的概念问题。又如,在探讨“基因的本质”相关问题时,可制作相应的Flash动画,以动态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基因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一形式,能使抽象的“基因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并加深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记忆,对于基因与遗传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巧用导学案,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在编制导学案学习计划时,教师首先应将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点的比较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如可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能加深对于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同时,在对二者的对比过程中,能有效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三、活用导学案,提升实验教学实效

实验教学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在实施实验教学的导学案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结合基本知识点、原理与操作,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实验计划,以便在开展实验过程中高效、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与学生实验素养的不同,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明确各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以细胞膜制备实验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原理、步骤。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提示学生取材、操作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成败因子。如材料选择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在获取材料之后,首先应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将红细胞稀释,在操作载物台滴蒸馏水时,应缓慢边滴边加吸水纸吸引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应相互指导,纠正错误操作步骤,纠正错误操作。另外,一些不太重要的环节,不应引导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应充分挖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富有创造性地自主设计操作流程,切实提升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对导学案教学模式发展的思考

导学案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然而,导学案教学模式尚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教案是教师个人教学思路、编写艺术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因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而使课堂教学出现分歧。因此,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注重教师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应用中有着较广阔的应用研究前景。在该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深入细致地研究发掘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使之适应当前的教育体制。同时,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方法的选择应切实尊重学生学习特点,根据学生自身学习因素的不同,对学案内容、教学方法加以不断优化与调整,切实优化高中生物教学。

作者:乐素娟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棉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