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作业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升课堂作业的有效性,在课堂作业中渗透生物学核心素养,推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生物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形成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思维,进行科学探究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在学习生物时逐渐养成的适合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品格,是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而内化的具有生物学特性的关键品质[1]。教师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中也应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和宗旨,通过精心设计,进一步提升课堂作业的有效性,在课堂作业中渗透生物学核心素养,进而推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1传统课堂作业设计的误区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课堂作业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与学的成效。课堂作业既可以出质量,也可能成为负担。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作业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这与长期以来高中生物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分不开的。而在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错误认识,以致于很少反思哪些课堂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高效)的,哪些是无效(低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首先,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以讲代练,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重视课堂作业设计,不重视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学生在课堂没有亲身体验实验设计、逻辑推理、思维批判等过程,发展核心素养也就成为空谈。其次,教师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没有深入发掘教材,引导学生对教材逻辑思维的深度思考,使得课堂作业的设计只停留于浅层知识。这样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对于要学的内容不清晰,对于要掌握的要点不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量不断加大,课堂也就枯燥无味,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也无益处。合适的课堂作业不一定要重新设计例题,也可以充分发掘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经典实验的观点、思维逻辑进行分析思考,再适当补充教材经典实验的学科背景,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传统的课堂作业设计还经常充满应试色彩,为考试而设计的课堂作业使学生思维僵化,兴趣缺失,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2核心素养下的作业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出发,在充分利用传统的纸笔检测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因此,在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和品格更多地将核心素养认为必备条件下,教师应创新作业设计形式,摒弃应试性低层思维作业,创设出符合核心素养理念、体现学生生活体验、学生易于接受的课堂作业,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1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
生物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物学发展依赖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技术进步,并整合与融合跨学科知识,理解生命系统,因此,生物学的核心就是理解生命及其本质。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过程,既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生物概念,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通过创设创新性课堂作业,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练习,从而形成生命观念。因此,课堂作业应不再局限于纸张之上,可以转变成在动手中学习。例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软磁片(制作染色体,染色单体,两种颜色分别代表来自父方、母方)、毛线(制作DNA)等材料,自己动手完成对本节核心概念: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联会、交叉互换的诠释,而后再进一步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让学生分享其学习成果,教师加以引导和讲解。这样学生带着乐趣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减数分裂,既可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又使学生对其与遗传规律、性别决定、遗传病的产生与遗传等的相互关系都能进行准确的辨析。同时对上述事件、现象进行理解或解释的品格和能力也得以形成,进而关于结构与功能、稳态与平衡等生命观念也逐步树立,这些都为学生日后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奠定基础[2]。
2.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人们依托抽象思维梳理归纳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并通过科学思维揭示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因此,教师应以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的第2题是源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第3节的内容,属于选学内容。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将此节内容跳过。其实我们可以将此内容加以优化融入到本章第一节“遗传信息的翻译”,将其作为课堂作业。教师可以在学生得出“3个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1个密码子决定1个氨基酸,遗传密码从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以非重叠的方式阅读”的结论后,引入尼伦伯格和马太的实验[3]。然后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课堂作业上的几个问题:①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何设计?②本实验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③细胞提取液中的DNA和mRNA为什么要除去?④细胞提取液中有氨基酸吗?如果有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应如何避免这一影响?⑤细胞提取液可以为肽链的合成提供什么?⑥人工合成的RNA多聚尿嘧啶核苷酸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课堂作业,以具有逻辑性的问题串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既可以很好的解答好高考题,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科学情感,学生关于科学思维等的核心素养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2.3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认识生命世界、论证生物学原理、过程都需要通过科学探究来进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既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生物学概念,又让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动手能力。同时,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品质。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关于“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使用的实验步骤如下[4]:(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②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2)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③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从上述实验步骤看,斐林试剂使用时须先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后才可加入组织样液中;而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则必须先加A液再加B液;同时两种试剂不能替代使用。在一些材料中还认为,蛋白质检测时,如果先加B液再加A液,会产生蓝色的Cu(OH)2从而掩盖紫色反应。本节课的课堂作业我们可以这样设计:①如果将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先后加入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②双缩脲试剂能否先加B液再加A液,或是A液和B液混合再后加入?如果可以实验结果是否会改变?③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可否通用?让学生在完成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因为真正的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的课堂作业设计即达到教与学的目的,也促进了学生关于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2.4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与生活生产实际息息相关,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来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通过了解有关环保、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教师设计的课堂作业要使学生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可以将社会热点搬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最近的热点有关艾滋病的基因敲除,可以展示或安排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教师再加以引导,建立学生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基于社区开展生物学教学实践,传播生物学知识,介绍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与对策;或者让学生小组到当地医院与医生就遗传病这一问题进行交流;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学习植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到环保部门向相关工作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展开社会调查等。这些延伸到课外的课堂作业,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服务于社会。而学生们在接触社会,参与现实生活活动中,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5]。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识,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生物学知识乐趣的同时,逐步形成适合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与品格,而提升课堂作业的有效性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石丹花.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7(3):63.
[2]冯小勇.融入生命观念,提升核心素养———以“减数分裂”复习为例[J].教学考试,2018(6):75-76.
[3]王娜,韦艳艳.基于生物科学史的“遗传密码的破译”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8(8):82-83.
[4]邢大义.关于“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替代使用的实验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尝试创新版),2014(1):95.
[5]胡娟.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9(2):89.
作者:张澍斌 单位:石狮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