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设计与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基于问题创设构建生物课堂时,教师对于提问内容及提问形式都要有合理的设计,并在教学的恰当时刻提出问题,才能充分发挥问题教学对学生思维激发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教师应通过构建问题串,设计知识结构;情境化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性设计问题,优化学生思维。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设计;运用
随着众多教学模式的出现,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然而,生物教学总是离不开对于问题的研究,教师通过生物的理论知识而引出的问题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碰撞,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因此,研究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运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教师如何设计和运用问题,以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通过构建问题串,设计知识结构
第一,问题串的设计要符合高中生物教材的教学目标,突出当前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第二,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以教学内容的基础问题为准,由易到难,让学生有个接受的过程。对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紧扣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能够适应问题串中问题难度不断加深的情况。第三,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问题导向必须明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串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生物知识点的理解。这样一来,教师通过构建问题串,设计知识结构,让生物知识还原到问题串上,不仅能增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串整体性这一特点,并结合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用所学章节标题设计主问题。例如,在教学“叶绿体”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根据标题设计几个问题:叶绿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叶绿体的主要结构是怎样的?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叶绿体居住的主要场所是哪里?叶绿体为本节的标题,其问题串的设计核心也在标题当中。教师通过标题设计问题,紧扣教学核心,能使学生对叶绿体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使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举一反三,找出所学内容的精髓。
二、情境化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化设计问题就是在设计问题的同时将所设计的问题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中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其很多生活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将问题情境化设计也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加容易。这样一来,教师通过情境化设计问题,利用生物理论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命迹象,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高中生物中所涉及的知识多而繁杂,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无味。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减少学生课堂学习枯燥无味的现象。例如,在教学“细胞增殖”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细胞分裂的理论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将一张废弃的报纸先一分为二,再将分开的废弃报纸传到两名学生手中。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将细胞一分为二,分成两个子细胞,并且与原来的母细胞染色体相同,细胞的分裂过程还会进行哪些变化?这样一来,教师通过科学的情境化问题,让生物课堂生动活泼,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三、启发性设计问题,优化学生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高中生物的理论知识时,尤其是在重点难点的生物理论知识章节中,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对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来优化学生思维。问题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只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才能打开思维的大门。学生通过教师对问题的启发性引导,不仅能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被动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由浅到深的设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细胞核”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从细胞核是不是细胞器这一问题引入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再从细胞的结构成分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从细胞核的基本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一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氛围,再通过深层问题的引入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总之,问题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因此,每节课所设计的问题都要遵循问题完整性这一特点。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的问题串,使每个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可以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辉.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甘肃教育,2018(10).
[2]倪慧娟.高中生物教学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学生物教学,2018(02).
[3]李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6.
[4]邢志兵.高中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7(06).
作者:李燕 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