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微课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运用微课理念和技术,通过录制微微课、微电影和微实验等微课资源,并将资源与其他资源串并联使用,试图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微课;微微课;教师+时代;微电影;微实验
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e技术催生着生产、生活、标准的不断变化。“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也随之而来,新兴教育业态也不断呈现,如微课教育、翻转课堂、慕课、STEM融合教育。这些新兴教育技术、理念与传统教育的融合(而不是取代)势必会助推教育改革,确保立德树人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更全面养成,有利于新一轮课程更好接地。新生事物相较于传统事物,与生俱来具有不可多得的后发优势。微课教学优点诸多,值得教师提炼挖掘。微课的主题鲜明,短小精悍,有利于聚焦教学的重难点;资源多样、情境真实,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结构开放、易于扩充,有利于教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交互性强、方便适用,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哪里不会点哪里”。当下,这些新兴教育理念基本还停留于“理念层面”,新兴教育业态还处于早期的“草创阶段”,离“规模推广”还相去甚远。教育者对于理念的研究要多于实践操作研究。作为需求侧的高中教师除了需要丰富微课理念,更迫切需要研究:微课教学如何落实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已形成的教育习惯如何与微课深度融合;如何将微课教学与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学形式结合;如何在教学中避传统教学之短,扬微课之所长。笔者结合微课有关特点,按照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分门别类将不同教学内容与微课进行整合,促进微课教学根植于课堂教学之中。
1生命科学史与微课教学
生物教材中科学史学素材众多,生物教师“如数家珍”,但在使用过程中“形同鸡肋,成为摆设”;学生往往也是“不削一顾,爱理不理”。这些科学史学材料因篇幅限制、资料简单叠加、呈现形式单一等诸多原因没有闪烁其应有的光芒,也不能激发学生思维,更不能唤醒学生对于学科探究的价值认同。
1.1微微课
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短小但主题鲜明的特点,将教材中每一个简短科学史中最为光芒万丈的“科学本质”内容录制成比“微课”时长更短的“微微课”。科学史中的实验虽多但本质相同,教师可将相关性实验进行提炼重整、聚焦本质。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涉及众多实验,教师不需要林林总总将每一个实验全面放大。教师需要挖掘每一个实验除了具备科学探究的若干要素之外的独特闪光之处。关于恩吉尔曼实验,重点录制恩吉尔曼巧妙选择的“水绵、好氧细菌”的原因,让学生直观了解这些材料的特别之处,使其体会实验选材的重要性;对萨克斯的实验,可以让聚光灯重点聚焦“暗处理过程”,让学生学会具体如何暗处理,理解实验材料预处理的重要性;在卡尔文实验中,重点关注“同位素标记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同位素标记方法,体会选择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针对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可以讲两人合作的故事,强调科学家协作重要性。
1.2微微课串并联
首先,教师应当尽力处理好每一个实验历史,让其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教师要尽可能直观呈现,增加学生的代入感。这样使每一个素材通过微微课的处理后犹如闪烁珍珠,光鲜靓丽,价值不菲。其次,毕竟一个“微微课”还是太“微不足道”,教师又不能使得微微课过于“势单力薄”,要想方设法用好这些“微微课”。教师可将这些科学史“微微课”上课时串联在一起,发挥其聚变效应,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系列的过程与积累;也可大胆发挥“微微课”的裂变效应,将其与光合作用过程并联使用,将这些内容作为光合作用各个过程的实证材料,增加光合作用过程说服力,提高学生的印象,并将教材中人为割裂开的理论、实验拉近距离。总之,微课技术能让散落在教材中的科学史教学素材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张扬”。
2生命活动过程与微课教学
2.1微课与微电影技术
从原初的舞台剧到现代电影艺术发展,电影艺术通过虚幻与现实有机结合、视觉和听觉的不断冲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博得了观众的驻足与喝彩。电影能够让观众不知疲倦的享受其中。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也可把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技术的处理,合理引入“微课及电影艺术”手段,让生物课堂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地充满“趣味性和艺术性”,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2“教师+”时代
从原初简单教学时代到现代微课教学的融入到传统教学时代,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脱离技术,没有艺术加工意识的传统型教师终将被时代淘汰。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互联网+教师”催生着教师要不断改变意识,增加角色。微课教学中,“教师+编剧”角色需教师对各种素材进行遴选、剪辑、编辑,形成剧本;“教师+美工”角色要教师对各种素材资料的呈现形式进行优化,展现出最具启发性、生动性和流畅性的一面;“教师+场务”角色需要教师做好教具,选好实验器材,掌握好微课制作等科技技术;“教师+导演”角色需要教师具备统筹意识。总之,教师在微课制作中要有多角色意识,关注脚本的撰写、素材的选择、字幕与音频呈现、特效与渲染等各个要素,唯此微课才能成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2.3生命活动过程微电影场景
生物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活动过程(包括新陈代谢过程、细胞分裂过程、生命调节过程)的教学内容。这些过程晦涩难懂,枯燥乏味,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教师讲授一般也千篇一律。通过“微课+电影”技术的处理,将生命活动过程的“微电影化”,可使其过程更显动态,逻辑更加清晰,形象更富艺术。如有氧呼吸实际过程包括“糖酵解、丙酮酸脱羧、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过程,远比高中教材中所阐述的要复杂。但是因为学习阶段和学生的能力等,这些过程在高中教材内容“欲言又止”,教师教授“浅尝辄止”,学生感觉“似懂非懂”。如何用有限篇幅让这样一个复杂过程更加透彻地呈现给学生,在教师讲解的某些环节播放一下“有氧呼吸”的微电影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海选各种素材“结构图、流程图、视频、音频、文字”进行来料加工,增加过程直观性;将线粒体比喻成“动力工厂”,[H]比喻成生产“高爆的生产半成品”,运用讲故事、打比方、作比较的手法增加趣味性;将反应场所结构静态放大或将重要结构3D立体模型展示,使得有氧呼吸过程形象而生动,自然而易懂,学生学习水到而渠成;运用“视频拆解与合成”技术呈现各种酶、各种底物、各种产物、各种结构、各种环境条件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可以让有氧呼吸过程各种要素连成整体,有利于增强学生系统性思维。
3生物实验与微课教学
3.1讲实验侵蚀做实验
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推动,可以说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奠基之石,科学探究能力也是高中生物学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所占比重与份额在不同中学、不同教师处大相径庭,甚至有天壤之别。差异形成之原因主要有:教师实验教学意识差异;学校实验教学条件差异,如实验条件差异、课时差异、理念差异。另外,现在的生物学教学中还存在理论课替代实验课、讲实验替代做实验等问题。毋庸置疑,相较于理论教学无论是对于学生知识理解,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意识、实验能力的提升,实验教学都略胜一筹,教师要着力提升实验教学在中学教学结构中的占比。
3.2微实验补偿做实验
高中教材中很多实验相较于需要很长周期完成的大学中的实验而言实属短小,可以录制微课;有些实验实验内容不多,操作内容偏少,但是加热或染色等等待时间过长,这类实验也可以通过录制微实验压缩一些不必要等待时间。在基础条件尚未达成开展某类实验时,教师可利用大学或兄弟单位硬件资源,课前提前准备,将一些实验课程提前录制成微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微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补偿、理论教学的补充。中学教学中因为受到一些限制还存在很多非要求到实验室实践操作的经典实验,限制因素包括:实验操作要求时间太长;实验技术太复杂;实验成本太高,如器材、药品价格昂贵。这些实验往往被放在一边或者仍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对于这样一些目前尚不能大规模在中学开展实践探究的实验材料,教师也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形式,组织学习小组将以上实验录制成微实验。录制时,教师可以压缩实验时间,精化操作技术,重点聚焦过程,通过微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仿实验探究”能够让学生更多贴近实验真相,感受技术细节,了解知识本源。如此更加丰富了学生实验学习方式,如实验理论学习、仿实验学习、实验操作学习。总之,微课是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技术的不足,让教师曾经无法企及的目标可能唾手可得。如,实现学生重难点内容的反复观看和根据需要的选择性观看,实现哪里不会点哪里;微课是连接线上和线下桥梁,和翻转课堂、在线慕课的结合使用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增值效应。微课是一种思想,需要教师用包容的教学观去接受、去开发。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寻素华.浅析微课程开发在校内外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9):15-16.
[3]潘斌,潘紫千.“一点多型”高中生物多课型微课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7,(2):20-21.
作者:杨军 单位: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