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渗透
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的渗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对生物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学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生命健康教育
结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通过介绍人类生命的起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在学习《人类遗传病》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是要求学生调查学校近三年学生中色盲患病率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类遗传病的危害。学习完细胞癌变,教师要结合教材中引发癌变的环境因素,适时教育学生远离致癌因子,关注生命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教师在讲解杂交育种时,可向学生介绍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参与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发展中国家等等。教师除了挖掘课本素材,还可在讲解教材知识点时,有意识地适度拓展和延伸。在必修一第三章中,学习完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后,强调细胞的各个部分既分工明确,又联系紧密。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如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只有各民族之间互相团结、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才会有共同的美好前景,中华民族才会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任何分裂的言论都是错误的,只有保证国土的完整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生态道德教育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渗透着生态学的观点,有助于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通过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是有限的,人类要处理好自身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利用高中生物教材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主要内容是:生命具有物质性、运动性,生物进化遵循发展的一般规律,整体与局部的观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等等。如,学习完植物的向光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植物向光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继而经过极性运输导致尖端以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最终导致了植物的向光性。归结起来,植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刺激,内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植物向光弯曲生长正是内外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辩证法中外因和内因的联系。学生如果能较好地掌握这些自然辩证法的原理,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依据知识间不同的特点和联系分类识记。
五、科学精神教育
人教版教材中新增了大量有关科学史的资料。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即生物学家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奋斗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述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科学家们的发现,让学生体验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这样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用科学家们身上的特质帮助学生完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孟德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摩尔根敢于质疑前人的研究成果,虽然后来通过实验验证,最终成为了孟德尔遗传理论的坚定支持者,但是这种敢于质疑、勇于修误的科学精神却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在新课程教育中,我们要重视新课改对学生德育提出的要求,深入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巧用课程资源,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使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会做人。
参考文献:
[1]李会娜.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素材的挖掘与施教[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王伦立.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探究[J].中华少年,2017(22):151—152.
[3]李晓宇.中学生物学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的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17.
[4]廖桢贞.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作者:朱龙云 单位:山东省莒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