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论(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论(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部分学生谈到历史这个词汇时就感到很沉重,觉得历史就是非常严肃的内容,从而认为历史课程是不能够让人愉悦的课程,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是非常严谨且专业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认知。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历史的素材

部分学生谈到历史的时候,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东西,这些东西要么在博物馆中,要么在古墓里等。他们认为在生活中一定见证不到历史,因为觉得历史知识与生活很遥远,所以学习不学习历史都不重要,从而不愿意主动学习历史。有个学生在教师家拜访,教师举起陶瓷茶杯,茶杯中飘出袅袅茶香时,教师表示:“这就是历史。”刚开始学生不了解教师的意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查阅了关于瓷器的历史史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中国在三千年以前,就有烧制瓷器的技术,但是在唐朝以前,中国的瓷器只能被称为原始瓷,它的烧制工艺介乎于陶器和现代瓷器之间,到了唐代,我国全面提高了陶土配制技术、烧制技术、造型技术、绘画艺术。从唐朝开始起,瓷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人们用陶器制作茶具、文具、枕头、碗具、玩物等,此时瓷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通过查阅史料,学生意识到历史传承的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如我们现在应用的纺织技术、绘画技巧、喝的茶叶、吃的食物……都承载着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历史素材,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就在身边。以前人们创造了文明,这类文明就成了历史。现在学生也要创造文明,这些文明也将成为历史。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意识到历史和生活的关系,学生才会愿意结合生活去研究历史。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组织学习团体

部分学生一谈到学习历史,就联想到了课堂,觉得其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当学生觉得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快乐的,而是艰苦的时候,就会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这种学习心理不利于学生探索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变得生活化,让学生像交流生活一样与人交流历史。例如,有位历史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喝茶,谈到瓷器艺术时,给学生讲了一则小故事。教师说:“在中国明朝时期,日本从中国引入了青花瓷烧制工艺,许多的日本匠人想烧制出和中国青花瓷一样的瓷器。然而日本的匠人发现,不仅中国的陶土与日本的陶土不一样,日本用来烧制陶土的木柴也与中国的木柴不一样,即使应用同样的工艺技术,日本也烧制不出蓝白分明的青花瓷。此时,日本的匠人开始思考,在不复制中国青花瓷的前提下,能否烧制出具有日本特色的青花瓷。经过反复的尝试,日本的匠人终于烧制了这样的青花瓷:日本的青花瓷是米白色的,青花是淡青色的。米白与淡青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感,它成了日本特有的青花瓷。”历史教师讲的故事让学生感到很神往,学生马上就去查找资料,看一看这两种青花瓷是否有这样的差异。学生表示以后每隔半个月,就组织一次历史故事会,大家在一起讲历史故事,讲故事的讲提是说明历史材料的出处,并完成历史故事的考证,即历史故事会讲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历史,而不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各种历史研究团体,如引导学生组织历史考据同好会、历史故事讲述会等,鼓励学生把生活和历史学习联系在一起。当学生感觉到学习历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且学习历史的过程并不乏味时,就会主动愿意去探索历史知识。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历史问题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历史、享受学习历史的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历史事件的规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当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知识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时,就会愿意深入理解历史。例如,有个学生向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日本会不会再和中国打仗?”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找清末日本侵略中国的资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当时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经过学习,学生意识到当时日本侵略中国存在必然性:第一,日本明治维新后,由于社会改革并不彻底,国内存在各种社会矛盾,因此日本需要发动战争转移矛盾;第二,以日本当时的经济情况来看,如果要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但日本的自然资源匮乏,所以他们需要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当时日本的军事力量发展得很快,而中国的军事力量却比较落后,并且当时中国正内战连连,日本认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组织出一支对抗日本军队的武装力量。通过学习,学生意识到了日本侵略我国有多个原因,这些原因是相互作用的。学生觉得可以结合历史经验分析现在日本可不可能直接侵略我国。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当前的问题与历史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历史规律类比当前存在的问题。当学生觉得研究历史可以解决当前生活中的问题时,便会愿意主动探索问题,总结各种历史规律。

四、结语

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历史材料、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生活的乐趣,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能用生活化的态度看待历史时,就会觉得学习历史是非常有趣的,从而愿意认真地学习各种历史知识。

作者:袁亚萍 单位:江苏省东台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学生学法培养

高中历史是高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简单地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可见学好历史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这也证明了历史课程教学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要探究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生学法的培养,首先要探究高中历史的特点。

一、高中历史的特点

高中历史是历史基础教育体系的最后教学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经过探究,笔者认为高中历史主要有以下特点。1.课程内容的全面性。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从时间层面来说非常全面,可以说上至人类文明,下至近现代的发展都在其范围之内。其次,高中历史内容在地域范围层面也具有全面性,在讲解中国历史的同时,也讲解世界历史,如欧洲的历史文明、印度的历史、中亚的历史变迁等,这是高中历史内容在地域上全面性的体现。基于以上两点认识,足见高中历史课程具有全面性的特点。2.人物事件的复杂性。历史就是研究、发现和了解古代的人和事,历史课程就是使学生认识古代的人和事,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框架。人类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了,涉及太多太多的人物和事件,加上其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即在时间与地域上都具有很大的跨度和广度,这就使得历史中的人物与事件具有了复杂性的特点,也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特征。3.历史思维的启发性。学习历史给人一种厚重感,使人深思,会为过去的人和事感叹或扼腕,悲伤或叹息。历史教会了我们很多看待问题的思路与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便是给人启发性思维的体现。博古通今、以史为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王朝的盛衰兴替难道不值得今天的执政人深深地思考吗?古代仁人志士为民请命、大义凛然的豪情难道不值得今天的青年们学习吗?这就体现了一种历史思维。总之,历史给了我们深深的启发与思考,培养了我们的历史思维。

二、学法培养的特点

所谓学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主要内容是指学习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门课程的方法、习惯和策略。学法培养是使学生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文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探究学法培养。1.学法培养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学习方法的培养就是一种方法培养与习惯养成。既然是方法与习惯,那么其培养时间跨度一定很大,这就体现出了学法培养长期性的特点。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学法培养过程是长期的,培养学法对教学产生益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学法养成之后对于一个人学习的益处也是长期而深远的。2.学法培养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学生是一个群体概念,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所组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法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法,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学法的培养是具有差异性的,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跟其兴趣爱好、认知水平、能力侧重、生活习惯甚至包括性格等众多的因素有关,显然每个学生的学法均是不同的,其学法培养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同的。以上便体现了学法培养差异性的特点。

三、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思路

在清楚地认识高中历史与学法培养特点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水平,需要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角度来寻找思路。通过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1.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任何教学形式的应用或教学思路的体现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学法的培养是新的教学理念下所出现的课堂教学思路,其主要目的是加强课程教学质量建设,培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若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法,首先就要转变教学思路,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去粗取精。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当避免“满堂灌”与“一站到底”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法。2.体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种古老而又十分符合教育本质的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学生学法的培养思路必须体现这一理念。每个学生在能力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侧重,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有着不同的习惯,因而每个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那么,教师在进行学生学法的培养时就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喜欢深入探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他一个探究的课题,如某一历史事件对于某些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有的学生喜欢历史人物,教师可以给他一个系统了解某一历史时期人物的课题,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生平故事综述等。3.开展新型课堂教学活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法培养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开展新型的课堂教学活动。新型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有两大特点和一个共性。第一个特点就是新型课堂教学活动都基本具有趣味性的特点,能唤醒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有一定的好处。第二个特点便是新型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与启发性,能深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从一个方面来看,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所有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4.学生学法效果评价分析。为了加强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就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学法养成对于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法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所以必须评价分析学生学法养成对于课程学习的实质性效果。只有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后,才能知道学法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学生水平是否起到促进作用,促进的作用有多大。然后将上述结论反馈给教师,使其不断优化培养学生学法的思路与措施,最大化地发挥学法培养对于课程学习的作用。

四、学法培养的实例分析与探究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学法。例如,教师在讲解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这段历史时,可以举办一个“三国大论坛”展开教学活动。课程活动之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任务分配,让喜欢历史人物的学生对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做简介,让喜欢探究的学生分析某一事件的影响,如赤壁之战对曹操的影响,马谡失街亭对诸葛亮伐魏的影响。让喜欢历史文学的学生收集凭吊或感慨三国的古诗词并加以评述。之后在课堂教学中以模块化的形式将之前学生准备的内容进行展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具有十足的趣味性,符合当前教学所提倡的快乐学习理念。这种活动形式,通过不同的分工,学生了解并激发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了自己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从而掌握了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总之,通过分析高中历史的特点与学法培养的特点,我们形成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法的几点思路与措施。学习历史的意义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好历史、用好历史的益处十分明显,学习方法的养成不仅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而且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甚至在其他领域里都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所以,每一位教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学生学法的养成与运用。

作者:鲍晔明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启发式教学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一系列活动进程事件的一门学科,它是对时代的映射和总结。历史作为一部文字级的史诗,传承着人类历史的轨迹和文化传统,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是人类文明的足迹,但是历史的真正问题不仅在于传承和延续,而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用材料说话,对人们形成启发和启迪,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多接受历史经验的熏陶和感悟,参悟历史教学的真谛和真正意义,让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有效提问中进行启发

依据历史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们以“问题”为基本点出发探索教材中的关键、引申之处。提出有效的启发性问题不仅为学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让学生从正确的立场认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与师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剖析教学内容。“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设立内阁使大权进一步落入皇帝手中,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明初朱元璋为何废丞相?”“内阁制度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虽有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不仅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提出有效性的问题是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出发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教师的提问理清思路,掌握教学内容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情境中进行启发

情境教学能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任务更形象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富有艺术感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栩栩如生的情境,在教学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启发,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增强了学生的情感记忆,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段历史距离学生们比较遥远,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地产生共鸣,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鸦片战争的相关视频资料,视频播放结束后,将19世纪中期之前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中国此时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危机四伏,随之爆发的鸦片战争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国家。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再一次进行情境启发,让学生认识到东西方发展的差异,西方列强疯狂对华的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也逐步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的市场,这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同时我还启发学生思考,列强的侵华对中国有没有积极的影响?首先,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进而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和发散思维。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从情境中更好地体会和感悟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所产生的影响和重大意义,在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进而进行启发教育,让学生从情感层面出发拥有更多的感悟。

三、在观察中进行启发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感官能力和洞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细节观察中形成历史思维,再通过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归纳总结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本质。在“祖国的统一大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们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等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时刻,同时在观察中启发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收回香港?香港回归祖国,有什么伟大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唯一可行之路,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观察能力是人类拥有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在学生的观察中进行启发,让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思考形成高度统一的融合。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有效提问、情境教学、观察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周建 单位:江苏省响水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

【提要】主题式教学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产生的致力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探究精神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对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明确把握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还要为“怎么教”以推动学生的“怎么学”进行一系列的设计选择。高中历史新课程具有突出的特点,体现在打破了传统历史课程中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设计了专题体系和模块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整体的观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探究、交流和学习。展开高中历史主题式的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践行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本文针对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更好地采用主题式教学提出了三条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策略

传统的历史教学多是以时间为主线,依次给学生介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发生背景等。这样的课程设置大多无聊枯燥,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的积极性。主题式的历史教学给这样的教学困境打开了突破口,主题式历史教学是指用图片、音乐、视频、文字等形式创设情境,依据主题整合学习内容,甚至可以打破章节的限制,围绕主体来驱动学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大的便利,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主题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产生一致的情感体验,加深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怎样更好地使用主题式教学呢?

一、准确定位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的定位要准确。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还要在活动的进行和情境的设计中体现主题。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准确定位教学主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身的主题意识,学到某个章节某个重大事件,能自主地提炼出一个主题,之后对于内容的把握和记忆都围绕着主题进行。其次,在新课程引入时,可以采用情景模式,在情境中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感知,进而引导学生提炼出主题,方便对接下来学习的把握。再次,教师应该强化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的情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提升学生们对主题掌握的预期,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对主题的认识和感知对他们掌握知识和学习历史很有帮助。最后,要鼓励学生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当主题式教学取得效果时,可以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对下次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双十二事变”时,一开始的情景设置可以引入相关的视频资料,播放后询问学生们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提炼出主题,共产党顾全大局,使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的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这样一方面,使所学知识有了整体的感知和了解;一方面,把主题在课程最开始的时候就拿出来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荣辱感,有助于接下来活动的开展。

二、增加拓展材料为主题服务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主题式教学中,要增加必要且有效的拓展材料。现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置了三个必须模块,共包含25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这为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方便。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也不足以支撑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这时候,就需要历史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必要的拓展,是学生能够更直接、形象、生动地与历史对话。需要注意的是,拓展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首先,不能胡乱拓展脱离主题,教师想到什么说什么,是对课程和学生的极其不负责任,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对学生主题的学习提供帮助;其次,不能无尽拓展,教师的补充材料应该是简洁高效的,无尽的拓展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和抵触情绪,不利于接下来的学习和教学;最后不能拓而不展,即拓展不到位,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负责,对于自己不确定的内容一定不要说,不要出现说了一半或者表明不详尽的情况。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这一课程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反抗侵略者的决心以及唤醒了当时的有识之士,有的历史教师在拓展中,加入了很多有关林则徐的资料,比如林则徐的生平、为官经历、性格等等,这样的拓展就属于脱离主题,乱说一通,可能会引起学生短暂的兴趣,但是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对考试;还有的历史老师对一些禁烟的场景或细节过多描述,这样的属于拓展过度,在主题式的历史教学中,一切的内容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补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只要达到呼应主题的目的即可,不能过分拓展,喧宾夺主。

三、注重主题整合

主题整合是高中历史课堂主题式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主题整合做好了,教师可以顺利得进行活动设计、情景展开,学生可以方便高效的学习,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主题整合不当或者失败,可能影响课程进度和质量。主题整合体现在众多方面,首先,历史学科自身的整合,可能打破章节和课程设置,正在学的科目所提取出的主题与已经学过的内容产生联系时,就可以提取出原来学过的内容,以旧带新,强化记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减少记忆的压力。其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我们常说:政史不分家。历史和语文是贯通的,学生学过的古文可能为相照应的历史课程的学生带来很大帮助。还有政治课程的学习,历史教师在提取历史课程主题时,可以联系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变化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这一章节内容,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古文,比如杜甫一生被贬都担任过哪些官职,他的受贬的命运是什么影响的,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是皇帝做出的决策,皇帝集各项重要权力于一身,进而引出历史课程的主题。当然还可以对比国外的政治制度和我们现有的民主制度,问问大家有什么不一样,可以利用现有的新媒体,以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们收集资料,互相交流,最后要汇总材料准确地提取主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时期,是其所处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对于文科生来说,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所以学生学好历史不论是顺利通过当下的考试,还是对自身历史文化意识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巧妙使用主题式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学主题,还要增加拓展材料为主题服务,更重要的是,注重主题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张露2017《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下)第3期。

2.刘苏莲2014《创设主题梳理线索——例谈高中历史主题型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考试周刊》38期。

3.邹小琳2013《主题渐进式高中历史探究教学策略分析》,《高中生学习》(师者)第6期。

作者:童超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

第五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

摘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其症结就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得法”。因此,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的历史教学观念,构建互动式历史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历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策略;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正处于传统应试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激烈碰撞的洪流之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素质,势在必行。因此,应当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由表及里的全方位审视,以探究符合现代历史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的历史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传统应试教育中,有的历史教师把历史教学看作流水式的复述,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很多学生进入了只要了解某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就等于掌握历史知识的误区。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机械式教学,是学生感觉历史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只能是空谈。当下,素质教育逐渐向前推进,作为历史教师应当顺应潮流,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来,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的历史教学观念。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勇于创新。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不能局限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第二,要善于引导。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而不能一味地灌输。第三,要敢于改革。历史知识并不死板,历史教材也屡有修订。历史教师要敢于实行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以此带领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在讲授“第一次鸦片战争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时,教师不仅要从革命史观出发,将鸦片战争定位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还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史观角度考察这一历史事件,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

二、构建互动式历史教学模式

互动式历史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教学模式。在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学生也只顾着拼命地学。这至少导致两种弊端:其一,学生生硬地掌握历史教材知识,难以拓展历史知识面;其二,局限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多数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只需要死记硬背。互动式历史教学模式可以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让学生从多种史观出发评价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构建互动的历史教学模式,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纵向互动,主要通过提问与询问的方式构建。教师设计科学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意识。比如,历史上对李鸿章褒贬不一,有的评价其为“卖国贼”,也有的评价其为“爱国者”。历史教师可以设计“如果你是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你会怎么做”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留出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即时询问在听课过程中没弄懂的问题。第二个维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互动,主要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构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孤立地学习历史知识,无异于闭门造车,在他们最善于思考的年纪,教师理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分组讨论或者小组辩论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或者辩论:康熙加强君主专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三、采用灵活的历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教学方法有很多,也各有千秋。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实际,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历史教学方法:第一,引入趣闻逸事。历史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也不能只放映幻灯片。为了引起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关注,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入与历史教材知识相关的趣闻逸事。第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授人以“渔”,要教授学生历史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摆脱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困境。学生一旦掌握了历史思维方法,就可以自主地学习历史知识。比如,评价隋炀帝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虽然修运河劳民伤财,但对于水路交通的开拓却有积极作用。第三,开展历史研究。历史是一门能使人聪明的学问,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具有规律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历史研究,促进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切不可故步自封,而应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要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并在新的观念引导下,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敏.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J].新课程研究,2009(03).

[2]钱洪潮.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J].教育导刊,2007(04).

作者:金兰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