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课教学认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如何打造一堂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组织形式的采用,报刊、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的便利,多媒体教学的日益普及等,都为高中历史课教学提供了有利契机。本文试从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激发学生学兴趣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三个角度浅谈几点对高中历史课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认识
一、引言
有些教师在历史课传统教学中陷入“重识记,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成绩,轻德育”的误区,对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理解不透、掌握不好,没有对高中历史课进行准确定位。高中历史课既是一门知识课,更是一门德育课,要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过充分课前准备、课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学以致用等环节激发兴趣、主动生成知识、形成结论,切忌机械记忆、简单思维。
二、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首先,学生应当先学后教。当代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绝对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尤为重要的是课前。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搜集材料、同伴群体的简单讨论等,有利于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自我提高,正如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从“现有发展区”到达“最近发展区”。其次,教师必须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对历史课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参考用书》等教学材料烂熟于心,还要预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解相关的历史事实、时政材料,并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准备充分了,教学时自然就不容易慌乱,重难点自然易于理顺,也就容易让学生学得精彩、教师引导张弛有度。
三、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俗语曰:亲其师,信其道。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很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熟知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基本趋势,个性上要风趣幽默、开朗乐观,更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愿意倾听任何学生的心声,解答他们的困惑,热情赞扬他们的缺点,适度批评甚至一定程度上包容他们的缺点。笔者坚信,如果教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典故,适当进行古今对比、中外对比,适当进行一些假设与推导,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譬如,在学习“玄武门之变”时,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既然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什么他没有被立为太子而仅仅被封为秦王?”、“为什么秦王李世民要以兄弟相残的血腥场面结束这场权力之争?”。这时,笔者穿插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介绍了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的必要性,又讲解了李世民对兄弟的屡屡陷害屡次忍让,在和解的可能性基本丧失以后迫不得已才采取武力手段的惊险历程。这样,学生心目中李世民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填鸭式”教学而改用启发式、探究式等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学生更愿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学以致用等环节实现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因为这样的过程遵循的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在合作交流中增强了自信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初步养成了相应的历史观与国际观,更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四、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师必须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能够使“学得慢的”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一样学习,而且学得一样好!对历史课来说,也应当坚持这样的原则,使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增强历史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也容易缩小成绩差距。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时,笔者先通过播放精选的“中国古代科技简介”视频,使学生直观感知中国古代科技,进而提出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1.结合视频及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中国古代科技有哪些辉煌灿烂的成就?2.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谈古代西方科技有哪些突出成就及不足?3.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能长期在世界历史上占据领先地位?这对你有何启示?随后,通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归纳等,人们不仅列举了许多教材没呈现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归纳了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原因,而且通过与西方古代科技的对比,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有一位同学还列举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蛟龙号”深海探测器等中国“飞天”、“潜海”的巨大成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笔者也深受感染,心中感慨道: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人们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一定能够学好!
作者:李富英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