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前导入史料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课前导入史料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课前导入史料运用

〔摘要〕

史料导入新课,转变了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导入方式,有助于丰富、优化教学内容,突破新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认知历史的能力。高中历史新课导入中运用的史料,有文字型、图片型和实物型等类型。教师在选择导入的史料时,应把握史料宜短不宜长、要精不要广的原则,并在具体教学中跟踪学情,因材施教。

〔关键词〕

史料;高中历史课程;课前导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前导入虽然占时短暂,但对于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认真琢磨探讨。目前学术界关于课前导入的研究不少,大多是围绕相关科目的导入环节、语言等方面而展开①,微观方面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关于史料导入策略的研究更少。就史料教学而言,其在丰富教师讲课内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界关于史料教学的研究,在方法、设计、对比研究等方面成果较多②,但将史料教学融入教学环节的研究则比较笼统。本文拟探讨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前导入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人文素养。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只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进而使智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改变了过去侧重对历史知识的单向传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并且能够被当前社会人们所认知,它承载着历史信息,能生动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了解过去知识的重要媒介。梁启超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1]。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须从史料出发。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应该具有掌握史料的能力,并通过史料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与此相适应,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和考核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尤其在近年的高考中,历史材料解析题分值增多,更加偏重于考察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解释及文字表达能力。这种现象和趋势表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所起作用日益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使用史料教学,可以达到学为考用等教学目的。

1.史料在新课讲授和总结环节中的重要性

讲授新课环节运用史料,有助于丰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新课的重难点。限于教材的篇幅等原因,教材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清楚完整地撰写出来,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在课文简略处,恰当地加入史料,在课堂创设历史情境,传达历史的真实感,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简略处的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在新课讲授中,重难点突出是基本要求。历史新课的重难点存在理论性较强或概括程度较高等问题,学生一般不易把握,教师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授,一两句话根本讲不清楚,反而显得生涩、枯燥。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史料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史料中学会提炼重难点,教师辅以恰到火候的点拨,这样探究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易、更牢的掌握和理解重难点。总结新课环节运用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就知识点而言,历史现象易于发现和把握,但归纳总结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新课结束进行总结时,应抓住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这种思维。为此,教师可罗列不同史料,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独立地分析史料,解释其中的差异,发表各自的观点,在碰撞和争辩中强化对历史事实本质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能力,优化了历史教学的效果。

2.史料在课前导入中的意义

课前导入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衔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伊始就对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史料带入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更是为了使学生接受、理解和运用史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认识能力、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课前导入运用史料打破了原有的历史课堂呈现方式。传统的历史课前导入方式,通常是运用复习法和质疑法,主要是结合教材固有知识而展开,但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历史往往是经过高度凝练的历史,存在着概念化、片面化的倾向,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就比较抽象、笼统。在课前导入中灵活运用史料,就如一股清新空气扑面而来,鲜活的历史让学生精神一振,打破了历史知识原有的呆板僵化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感知历史,触摸历史。课前导入运用史料有利于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优化认知衔接功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用恰当的史料进行课前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史料的精彩和神秘中始终围绕教师的思维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保持课堂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融会贯通已有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自然和有效衔接。课前导入中运用史料有助于延伸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史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中,结合教材固有的知识举一反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鉴于课堂时间的紧凑及教学任务完成的必要性,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导入中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讨论,但精心选择的史料会让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欲罢不能,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课后保持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延续对与导入史料相关的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探究,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在自学中深化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均得以提升,达到抛砖引玉功效。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前导入中的运用

高中历史课前导入中可资运用的素材很多,有课本材料、故事、歌曲、影视作品、成语、对联、史料等等。史料作为课前导入的素材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其导入的类型、方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课前导入运用史料的类型高中历史新课导入中运用的史料,可从历史教科书、课外书籍及互联网等渠道获得。这些史料一般可以分为文字型史料、图片型史料和实物型史料三种类型。文字型史料。用文字型史料进行课前导入,简单直观,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运用起来也很便利,教师可以用诵读或者用PPT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史料。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第一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可以用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进行导入。教师展示PPT,请学生朗诵PPT上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绝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来。”并提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所指的历史事件,在诱发学生思考中直接导入课文的正题。图片型史料。在课前导入中运用图片史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形式,直观醒目,鲜活生动。图片型史料可广泛运用于生活史、建筑史等教学内容。图片型史料随处可见,历史文物图片、名胜古迹图片、历史地图等,在课本和网络中都可看到,例如在《历史必修Ⅱ》中设置的清朝乾隆年间的盐运运销执照、古时的服饰、装扮等。实物型史料。此类史料像居址、庙宇等大型建筑设施不适合用于课前导入中,其他像博物馆藏品或私有藏品的小物件,方便带到课堂进行展示的事物型史料,可以用到课前导入中。例如《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第一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既可以用文字型史料进行导入,也可用实物型史料进行导入。如通过展示兵马俑的模型,导出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2.课前导入运用史料的原则和方法史料导入好处很多,但不是所有的史料都可以运用到课前导入中的。在选择史料进行高中历史课前导入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史料本身的难易程度,二是教师的综合把控能力,三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运用于课前导入的史料,不能信手拈来,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精心筛选。在高中历史课程史料导入的运用方面,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史料宜短不宜长。课前导入是课堂的一部分,占时仅3-5分钟,所以在选择史料要依据课前导入的特点,选择短小精悍的史料,切忌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耗时过长,半天进入不了主题,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史料要精不要广。史料的准确与否关乎教学质量,在课前导入中运用史料,其准确性是关乎整节课走向的关键。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字史料浩如烟海,受撰写者的能力水平、主观动机、政治环境、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史料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历史真相,需要仔细甄别,加强考订辨伪。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史料,避免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否则史料出现偏差,谬种流传,会将学生导入误区,背离历史教学的目的。三是跟踪学情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史料在学生眼中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在课程设计时做足功夫,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对史料进行翻译和转述,尽量把呆板的史料演绎得生动有趣,在讲课时得心应手,使史料真正变成强有力的课前导入的帮手。另外,教师在运用史料导入新课时,要留意学生的反应。在课前导入中运用史料须具有针对性,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不是为了专门充实课堂内容而硬性塞入,这样就失去了史料的价值和意义。课前导入中灵活使用史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频繁的使用,模式固定和僵化,时间久了,学生肯定会感到厌烦,出现审美疲劳。所以在课前导入中运用史料不需要刻意、生硬的加入史料。正如武德(Wood)说的:“缺乏想象力、不做准备地使用档案材料,要比缺乏想象力、不做准备地使用教科书和听写本更缺乏创造力。”[2]

三、高中历史课前史料导入运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理论上,高中历史教学采取史料导入无疑是美妙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尽人意。根据笔者对湖北省H市若干中学的听课和调研,目前高中历史课堂利用史料进行导入教学的并不多见,其主要运用范围多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其他学校的公开示范课上,尚未普遍推广。而且在进行的少量史料导入新课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选取的史料针对性不强,忽视学情,教师在解读史料时专业引导不够等。推究这种现状的缘由,一是教师在应试压力下,往往会开门见山的讲授新课,忽视导入,急于尽早结束新课,多留时间用于应试训练;二是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自主性未被开发;三是教师观念、职业素养有待提升,很多教师仍习惯于采用传统式教学方式,对新时期教学方式、观念的转化视而不见,不愿意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先进地区、先进个人的做法,不愿意花更多时间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安于现状;四是现阶段中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历史课被视为副科,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导致学生花在历史学习上的时间不足,基础薄弱,即使教师有意运用史料导入新课,往往曲高和寡,效果不佳。这些都反映出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气息较为浓厚。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毕竟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教师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关于教学的观念或理性信念。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和发展。”[3]运用史料导入新课作为新时期探索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其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明显的效果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用一段小史料揭开新课,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教材学习,并将学习兴趣延伸拓展到课后的自主学习,学会自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真正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历史新课标的制定,也反映了这种要求和趋势。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在人们认识历史真相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种特性反映在高中历史教学方面,就是越来越多的的人认为,只有学生专注于史料(原始文献),学生才能接触到真正的历史。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种要求,在严格限定篇幅的情况下,编入了适当的史料来配合教材正文的叙述,并在教科书正文后面的课文辅助系统中,附加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史料选载。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多地在课改中,强调重视导入环节,史料导入的类型和方法也日益多样化。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时,强化加入史料来进行教学,是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及教育理念更新,史料导入新课在当前特别是将来面临着其他新兴课堂形式的挑战。随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及生本等在课堂上的运用,教师在选择导入模式时,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就需要史料导入的具体教学和理论探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适应形势发展。在教学目标上,史料导入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是配合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进行,以史料导入为切入点,加强学生对原始史料的接触,促使学生在历史学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汲取历史智慧,提升人文素养。

作者:熊英 蔡明伦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注释:

①有代表性著作,如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孟宪凯:《导入技能训练》,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等。

②有代表性著作,如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等。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2][英]蒂姆•洛马斯著,叶小兵译.论史料教学[J].历史教学,1998,(02).

[3]黄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