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众学科都卷起一场改革的风波。在高中教学阶段,高中历史来一直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师资力量等的投入远不足那些传统的主科,使得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那么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历史是挑战还是机遇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高中历史作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不得以任何形式被忽略,广大教学同仁一定要为历史学科的发展共同助力。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探索与实践
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中生对于历史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对历史课堂却很抵触,使得历史教学效率低下,设定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而如今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高中历史课堂,不管是发展的机遇还是重大的挑战,教师要借助这次改革,不断探索与实践,针对传统教学的薄弱之处要不断反思,产生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并且结合当前改革的大环境,探究能促进高中历史长远发展的教学策略,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的全面发展。本文笔者将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教材分析不够透彻
高中历史作为人文性十分强的学科,对于教材的处理自然不能像理科科目一样,把教材仅仅看作知识点的来源。而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最大的漏洞就是教材分析不够透彻,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教学,缺乏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正确
高中历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历史素养,但是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需要一定的针对性训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通过考试。这样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了,如果只注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培养,则会使学生难以通过考试,而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则会使其人文性降低。所以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大的漏洞,极大地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的创新教学
(一)树立全新历史教学观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广大教师总认为教学无非就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因而采用惯用的教学方法就行了,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些,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转变观念,教师第一步就要把重视知识灌输转变成侧重学生能力培养与历史素养的养成,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高中历史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的意义。
(二)构建良好的互动模式
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灌输,那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促进高中历史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构建良好的互动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有效的互动,教师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反馈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所在,并且有趣的互动能够调动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一个简单例子,在学习近代史这一章时,清朝由于闭关锁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无非就是通过大量的铺排板书,把整个过程一点不漏地讲授给学生,而现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谁能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过程?”这样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调动课堂氛围。
(三)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都比较机械古板,通常是先讲解教学内容,再通过简单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也许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理科学习来说比较有用,但是对于主观性与人文性较强的历史学科来说,却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所以教师要不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能做到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轻松有趣地学习。笔者认为,人文学科的学习重点在人文素养与思维的培养,因此不能用那些定向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机械地答题。如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将的导火索、过程、影响等内容一一列出,这样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高中历史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位置,在新课程改革中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迎难而上,为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不懈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中历史的长远发展。
作者:丁艳 王学会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聂乐元.论高中历史“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2]吴敏娟.让历史与现实对话[J].扬州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