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综述(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综述(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综述(3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观察有效性

教研实践表明,直接有效的教研方式就是课堂观察。为此,笔者选择从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教学资源运用的有效性三方面对广州市一次教研活动中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例进行观察和分析,整理观察量表,形成了一些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维度一:从学生活动看有效性

本课主要以史料教学方式展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为辅助,使用史料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神入历史。从课堂观察的整体活动情况来看,42个有效性的观察点,结果显示: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活动取得的收获低于活动设计的预期。首先,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未能体现。聆听的时间几乎占满了一整节课,期间教师共提问20次,其中学生齐答8次、个别回答12人次、学生板书1人次,且都是被教师个别邀请回答,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提升较少。学生间的交流讨论2次,教师对两次讨论没有精确点评并引发思想碰撞的火花,而是直接代入答案。其次,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目标设计和实现步骤不清晰,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学生阅读一段材料或观看一段视频没有被提示关注相关目标,没有带着问题思考,导致活动效果不佳。第三,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活动时间不充分。根据本课教学设计,重难点集中在第三部分“发展篇”,而“创想篇”、“实践篇”两部分内容占用了近30分钟,“发展篇”的开展只剩下10分钟。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无法展开讨论,失去了生成知识的好机会。这导致“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一项的观察结果中,“指令不清晰且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情况多达20处,达成效果差强人意。

二、维度二:从教师提问看有效性

本节课教师达成教学目的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借助教师提问,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本课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围绕本课主题,借助问题进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效果较好地集中在创想篇,而实践篇的评价部分和整个发展篇的学习阶段,学生回答不全面2处,无应答有5处,效果较差的活动占87.5%。首先,未能紧密结合材料精确设计问题,缺乏思维梯度。层次性不突出的问题有10个,以至于教学资源虽然丰富,但学生很难建立问题的思维联系并因此提取有效史料来回答问题。例如,在“发展篇”中,教师提问“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及“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由于没有学法指导,第一个问题的概括要求过高,学生面对材料无法自行提取有效信息作答。在评价新旧三民主义时,学生无应答,有6次提问结果是老师不得不直接在多媒体上展示答案。其次,提问过多,任务目标指向不清,掩盖本课的重难点。指向模糊的有8个问题,应是思考不足影响到提问的有效性。

三、维度三:从资源运用看有效性

本节课教学资源丰富,呈现方式多样,构建和突出了课堂主线,以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历程牵引出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产生的特定背景和内涵。从观察量表来看,使用效果较好的有3个,一般的有5个,无效的有6个。本课完成基本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未能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首先,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资源作用,用语言和思维的魅力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教师未能结合教学资源精确设问或者仅仅简单设问,致使学生思维走向混乱或者没有提升,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偏离了资源精简的原则。课中出现的资源有:图片(包括三个数字故事)23张、演讲录音1段、视频1段、表格2张、文字材料6则、配乐2段。大量的资源使学生应接不暇,从表中呈现时间看,过短的有7处,缺乏思考的足够空间,图片和文字的轰炸造成观影疲劳。再次,未能始终遵循资源应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包含的思想价值是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思想的内涵与时代背景是本课点题时强调的,也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目标,但是课堂片面强调了孙中山思想的历程,掩盖了思想史中的精华——思想本身,以致影响了教学核心目标的达成。结论: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决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合理设置和掌握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创设问题情境,围绕主题精细化、层次化设计问题,培养思辨精神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历史学科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的起点就在于问题的启发。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且通过亲自探究和实践,获得相关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层次的、有逻辑的问题,就像一张梯子,一步步为学生搭建思维结点,最终推动其自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有利于学生个体全面的、终身的发展。严格把关,精选材料,突出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作者:方淳 单位:广州科学城中学

【注释】

[1]数据测量标准:A所有学生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指令;B指令不清晰但大部分学生能理解;C指令不清晰且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

[2]数据测量标准:学生回答:A正确全面;B不全面;C错误;D无应答。教师反馈:A追问;B纠错;C表扬;D无回应;E其他。提问的目的:A强化知识的落实;B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C过渡(借助提问推进课堂的学习过程);D学生集中注意力;E加深理解,提升能力。

[3]数据测量标准:①目的性中的目标指向指资源针对的教学具体教学过程或过程,包括A导入、B重难点、C能力培养D其他;利用方式包括A简单呈现、B教师讲解、C问题探究等;②科学性中的使用数量请记录材料则数;③简约性中的呈现时间:A适中、B过短、C过长;5.使用效果:A很好、B一般、C无效。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实效性提升

【摘要】

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精心准备,搜集整理丰富教学信息,把握教学对象身心特点,广泛借鉴教学经验技巧,在课堂上更加生动地演示,创设浓厚的情景,整合教学资源,吸纳学生参与互动,促进教学工作深入开展。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整个教学效率高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有效整合历史教学资源,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课前充分准备,为课堂教学奠定扎实基础

缺乏充分的准备,历史教学工作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有经验的高中历史教师都会在教学工作中周密准备,将各种因素统筹考虑在内,制定详实的教学方案。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搜集信息。历史教学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教材所能展示的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或是单纯的文字内容,这就需要历史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准备工作中,笔者不仅搜集了当年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对比资料,而且还从影视作品中选取了甲午海战的一些惨烈场景作为教学补充信息,这样的准备就为课堂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直观感知效果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科学选择教法。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许多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切不可墨守成规做井底之蛙,一定要与时俱进广泛汲取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并融合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笔者针对历史教学方法广泛搜集了大量资料,有知名教师的教学研究论文,有教学网站上的经验介绍,也有一些推广的教学模式。将这些成功经验中的精华提炼出来,寻找与自身历史教学工作有着联系或者能够吸收的要素,作为历史教学的参考融合到自身教学工作之中,极大的增强了教学方法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深入研究学生。历史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求知欲望强烈的高中生,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与教学效果关联明显。笔者既深入研究学生阶段身心特点,了解这一年龄段的高中生有着什么样的思想与心理特点,同时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以做到教学内容不过度拔高,适合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二、课内统筹安排,让学生学习理解更加深刻

抓好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安排,对各种因素做到统筹兼顾。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演示手段要更加先进。要将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加生动形象的信息,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例如在《红军的长征》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以动态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红军长征的出发点与终点、途中历经多远、经过哪些地区,还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红军长征过程中一些的困难,特别是翻雪山、过草地、渡急流等危急的场面,提高了学生感知的直观效果。二是教学流程安排要更加科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程度,笔者对历史教学流程进行了科学的调整,特别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使课堂从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学生民主参与、踊跃发言。在《》教学中,笔者将这一课设计为专题探讨活动,要求学生分小组研究的背景、推动的主要力量、变法的基本内容、面临的阻碍因素,以及对其失败的结局进行分析,寻找出失败的必然性。整个教学工作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让课堂变成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学术论坛。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在其中进行点拨引导,然后大家群策群力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这样的教学流程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整个流程前后流畅、互动有序。三是教学氛围情境要更加浓厚。历史教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责任,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浓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受到深刻教育。在《“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初衷背景、运用实践进行认真分析,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港澳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穿插演示了港澳回归时的一些震撼场景,特别是九七香港回归时,解放军驻港部队海陆空同步接防香港,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这一震撼场景留在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脑海中终生难忘,在课堂上再一次展示这样的场景,让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胸中澎湃激荡。四是教学节奏控制要更加有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好引导启发的作用,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有效掌控教学节奏进度安排,保证整个教学每一个环节分布时间合理,同时要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三、几点思考

在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除了做好精心准备,夯实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外,教师还要积极的向课外进行延伸,使课外系列活动成为课堂教学巩固和提升的有效载体。一是组织专题研究活动,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环节组织专题研究;二是进行经验交流活动,组织学生针对历史学习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法相互交流探讨,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目的;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之,结合社会资源生活感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理解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作者:施永丽 单位:海门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林甲军.有效史料有效信息有效思考———也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1(13)

[2]张风梅.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3]刘咏梅.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多维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

第三篇:高中历史课堂多媒体设备优化

摘要: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一直就是众多课程中的难点。它自身特有的不可重复性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为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历史,就要把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采用多媒体设备来优化我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使枯燥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更快更好地达到我们教学目标和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设备;高中历史;教学

在现代化高科技的推动下,多媒体设备已在高中各科教学中广泛运用。它能够形象地让学生快速理解和消化各科知识,激发学生对一些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熟练、合理使用该设备,会让学生走进一定的历史情境,从而使机械枯燥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灵活生动起来。

一、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设备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是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视野、解放学生思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教学进度,讲的是口若悬河,却不能突出重点,导致学生们晕晕乎乎,主次不分,这样就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甚微,所以高中历史课堂的机械枯燥就导致了教学效果的短板。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使教师的课本讲解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然途径,学生借助这些设备就可以广泛猎取相关知识,把一些难懂的历史概念和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从而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有序的进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形式趋势下,我们应该了解多媒体设备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一些常用软件的应用,这样才能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承,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充分展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才能,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一定要熟练地掌握多媒体设备,比如课件的链接、视频音频的介入、投影与课件的转换等,否则在讲课过程中就会出现断断续续或不协调的操作,从而浪费宝贵的授课时间。

二、合理应用多媒体设备,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根据历史的不可重复性特点,一些资源可借助多媒体作为补充材料来帮助完成课堂教育的任务。多媒体设备可以把真实的历史情景化作耳目一新的声音、图片和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一下子拉近了现实中的自己与过去的历史,这样轻松的教学氛围让他们更乐于接受高中历史知识,更容易调动他们积极思维,进而让他们深入领悟历史。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他们的思维,还能提升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例如在高中人教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借助图片来了解该战争爆发的原因,不难发现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是根本原因,朝鲜农民起义则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原因,然后应用多媒体电教设备组织学生们观看整个过程,激发学生们的多种感官,让其产生听觉和视觉的多元效应,这样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日本攻占威海卫等相关史实,尤其是进攻旅顺时的大屠杀的场景更是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并对日本的罪行感到愤怒,由此大家看到了清政府的无能。我也看到了学生们对邓世昌的致远号被日本鱼雷击中的惋惜,由此点评中国人并不都是麻木的,也有一些抗日英雄在为民族生存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事迹或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牢记。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结合一些文字资料以合作讨论的方式来交流这场战争的危害及影响,最终再让他们将课堂重点、难点进行整理。多媒体设备创造出耳目一新的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诸多情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对课本中出现的重难点进行思考,有效提高学习质量。总之,合理运用媒体设备配合正常教学,把教学的知识性、情感性和教育性结合在一起,让历史变得真实、亲切,让思维越发活跃,情感更加迸发,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三、科学拓展多媒体设备,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开阔了教学内容,创设了“历史情境”,启发了学生思维。但是多媒体设备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不能够完全替代课堂授课环节。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大量使用图片、音视频等,错误的认为媒体设备就是现代化教学,就是高科技,这些所谓的趣味性和技术性反而误导了学生的思路,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挖掘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教育表面看是课堂气氛很热闹,可实际效果不明显,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没有达到我们历史课堂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是不可或缺的,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也是为了便于师生相互交流,从而保证历史教学的成效。鉴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还要借助多媒体设备中呈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并积极探讨,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另外,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好设计过程中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性,灵活运用多媒体中的文字、声音、图像等教学资源,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为合作探究增加底气。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相关的技术优势,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以提升自己在教学课件中的设计制作能力。

总之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也会要求教师更新自身理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多媒体设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我们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选取必要的资源,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技术知识,不断尝试并巧妙地把多媒体设备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其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科能力素养,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顾竟雄 单位:海安县南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