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析(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析(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析(7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对话教学课堂探析

摘要: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国内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对于当前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如何创建高效且有序的历史课堂对话教学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论述了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推动高效有序课堂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教学 对话式教学 高效课堂 创建策略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记录了以往所发生的各领域大事件,为现代人类展开社会发展历程之探索架设了一道重要桥梁。随着当前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文教育这一观念得到进一步强调,同时面临更高要求。历史教学是人文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创建高效有序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对话式教学法有利于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友好互动、增进感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创建高效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是当前历史课堂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与营造课堂氛围是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营造具有较高和谐度、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氛围。因为从本质上看,对话式教学意味着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倘若丧失了和谐、平等乃至民主的气氛,那么对话教学就失去了本源意义。在应用对话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对所有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并对学生的层次化差异和个性化选择给予充分尊重,不可操控或者干预对话。同时应创设启发性较强,且有趣、真实的对话情境,教师基于对话发生这一目标创设出相应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并参与对话过程,此种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媒体将真实场景再现,亦可模拟出与现实相近的教学场景,尽量创设具有较强真实性的对话情境,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对话内涵得以丰富。以必修1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教学为例,笔者在讲述“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章节时引入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帝国春秋(德国)”相关片段辅助教学,学生听着舒缓低沉的背景音乐,感悟并体验德意志的诗人、音乐家和哲学家们对于民族未来的探寻和抗争激情的迸发,直至至高无上国家崇拜理念的形成,从而深刻认识到强大和统一才是德意志发展的根本动力。笔者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为什么统一呼声日益强烈”的对话式讨论。此外,教师可利用新奇辩论场景辅助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历史角色扮演等,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创设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发散思维。

二、巧妙选择对话方式是启动课堂的关键

教师应做到因课而异,保证所选对话方式的合理性。因为对话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师生之间的双向提问式对话、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对话、自主反思对话和跨越时空的生本对话,等等。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选择相应对话方式。首先应从教学目标要求出发,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发展特点和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与学生认知需求最契合的一种对话方式,从真正意义上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讨与研究,使之最终获取历史知识,增强能力。以《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章节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对于该部分知识的理解相对有限,因此笔者组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分别探讨西欧中世纪政治经济和宗教等相关话题:(1)历史概况;(2)图说西欧封建社会历史;(3)东西方封建社会对比;(4)西欧封建社会国王与罗马教皇的关系(可通过戏剧表演来诠释)。学生在既定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组成各个探究小组,对各自选定的主体展开资料搜集整理、阅读分析和探讨交流,在合作学习与对话模式下汇编、分析并讨论原始材料。在小组合作和生生对话模式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并形成实事求是、扎实做学问的作风,进而树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理念,明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合理启发和调控对话式教学过程

将对话式教学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对话加以巧妙的启发和引导,合理调控课堂。设问水平对于学生思考深度和思考方向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教师应合理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正确引导对话方向。教师可在师生对话模式下适时给出课堂问题,增强“以问启思、以问激问、以问导向”的效果,师生之间开展双向质疑式对话;在生生对话模式下,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不可过多,适量设计出核心问题,或者通过隐性问题充分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完善思维架构,推动课堂对话发展,拓宽对话范畴;对于生本对话可基于教师文本对话体验,着眼于学生信息的反馈,通过合理设问反弹琵琶或者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疑问,通过自主探索分析认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重构,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学习情感体验。以《太平天国运动》一章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偶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洪秀全如果考中了科举,那么太平天国运动是否还会爆发?这种假设吸引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并就此展开了讨论,笔者对这位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给予了肯定,并暂时中止了这一无意义话题的讨论,要求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后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后再作讨论。同时在课堂上着重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以厚重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既保护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又保证了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课堂需要教师提高自我人文修养和专业素质,灵活运用对话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并牢固把握学生思想脉络,使之通过对话课堂掌握更丰富的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作者:杨军 单位:江苏省宝应安宜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顾大东.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有序而高效的路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2(29):49.

[2]方颖.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4):33-36.

[3]刘磊.浅谈高中历史对话教学中的话题设计[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1):94.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影视资源运用

摘要:

高中历史承载着学生博古通今的重要任务,只有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历史,认识历史,运用历史。面对高中历史任务重、内容多、知识复杂等特点,高中历史教师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要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一些影视作品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分析影视资源运用的作用和方法,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影视资源 资源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的引入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与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有效的影视资源也能达到如此的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要仔细探索影视资源引入的作用及如何引入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影视资源的作用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高中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自主进行探索与记忆,才能最终掌握高中历史知识。高中历史由于贯穿中西古今,因此在影视作品中有许多与高中历史挂钩的情景与细节,通过这些影视作品所展现出的历史事物与场景,再配合艺术的优美音乐与解说,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中激发了解历史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学《汉朝思想统一》前,适当将《汉武大帝》中汉武帝与董仲舒的对话作为教案,让学生从“思想”的枯燥理论中超脱出来,吸引学生注意,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拓展学生历史知识面,虽然影视作品作为一门艺术高于生活,而且也有可能处于表达的需要会偏离正史,而采用一些野史作为补充,但是野史者,补正史之不足也。学生可以从高品质的影视资源中获得更多的历史描述,更能配合高中历史的学习。最后,影视资源能为学生答疑解惑,面对高中历史有部分高深的理论和深奥的思想,影视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学习中,因为学生对西方历史的不完善了解,导致在学习时倍感吃力,教师可以借助《大国崛起》、《西方历史》等客观性较强的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掌握西方通史。

二、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影视资源的方法

首先,利用影视剧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整体认识历史,建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每堂历史课前15钟至2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阶段,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运用有声有色的历史影视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例如在人教版《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上关于水稻和及制造业发展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虽然学生可能不太懂技术进步的原理和速度究竟有多快,但是通过数据的对比,学生自然就会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同时也能体会出经济发展的艰辛,更有利于他们学习这部分的历史内容。另外,在学习文化生活丰富的历史时,影视资源的引入能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辉煌灿烂的文学》中涉及太多文学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中对文化生活的描述丰富多彩,学生很难掌握其中的区别,所以可以借助《水浒传》、《红楼梦》等改编的影视资源,将明清小说的场景具象化,学生通过影片中对人物着装和工具的使用,可以实际感受到影视作品中对于经济的描述,以及对于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辉煌”、“灿烂”的文学历史。其次,利用影视资源设计问题,促使学生理解历史,刺激思维,解读历史中隐含的知识。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影视资源,补充教材的历史内容。例如有些纪录片、科教片、专题报道等可信度较高的影视资源可以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历史问题,不仅扩充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建立健全学生的历史观,更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以史明智。例如在高中历史关于世界列强欺压中国、侵略中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对导火索、不平等条约等历史问题有全面了解和掌握,这时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的历史学习中有目的地穿插《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等历史纪录片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影视资源的介入下,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中国近代史,完成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危害和影响有更加深入的掌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从影视作品中可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从影视剧的剧情发展开了解和感受历史,例如在《阿Q正传》这部影视剧中,关于阿Q精神的描写,历史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问学生为什么阿Q会出现这种状态?旁人为什么看见阿Q被执行死刑时还显得如此麻木?这究竟与历史有何关系?通过学生对影视作品的感受,再结合历史时代背景,自然就能将历史了解更透彻,也对当时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最后,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真实的历史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批判思维。针对如今许多影视剧粗制滥造的局面,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用正统的历史“练习”批判思维。比如针对中华儿女抗战的历史,在银幕上出现了许多“抗日神剧”,不仅不符合历史的客观发展,反而深深地伤害了受难同胞的情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此类影视剧目进行批判,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不歪曲、杜撰历史,达到懂历史、会判断历史的目的。

三、总结

通过影视资源对高中历史的介入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历史。高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影视资源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与方法,尽可能地让其被利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

作者:苏庆华 单位:福建省建瓯一中

参考文献:

[1]沈卫冬.刍议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影视资源的运用[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09:75.

[2]吕延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影视资源的方法与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0:24-25.

[3]邓梅.影视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160.

第三篇:高中历史课堂回归自然本色

摘要:

为营造“自然本色”的历史课堂,教师可以以生活、问题、学生情感、历史事实和学生个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追寻历史足迹,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影响下,融入历史学习的热情,感受历史的存在,领略历史的精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课堂效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 回归自然 本色

高中历史蕴含着生命的力量、人文的关怀、真情的传递。如何让历史课堂回归“自然本色”,让师生一起体验生命的尊严、历史的遗韵,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获取快乐、增长智慧,让师生共同感受历史的生命活力,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生活为依据,寻找历史的足迹

教学不是强制、逼迫和约束,而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唤醒与激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足迹,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内心与历史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教学为例,学生对国外新政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对自己国家的政策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我国新政方面的热点话题,如“最低工资标准”“农村合作医疗”等,让学生谈谈对自己所在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认识,用身边的真实事例来分析和理解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改革。学生能自觉地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能对热点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也产生了兴趣,也想知道外国人是如何治理国家的,进而提出新的问题:“罗斯福新政包括什么内容?如何让美国人接受新政?”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新课的内容是相契合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能够主动地收集罗斯福对银行、金融等行业的整顿政策,全面细致地总结、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密切与生活和社会联系,全面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发展。自然本色的历史课堂融入了学生的好奇、情感,使呆板的教材知识活泼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寻找历史的足迹。

二、以问题为起点,揭开历史的篇章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要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教师要避免对事件内容、意义和价值的直接讲解,而要鼓励学生先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观察和分析,再结合自己的认知、情感和经验对事件进行判断。问题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层层推进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例如,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阅读、思考和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疑惑进行交流、讨论,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自然经济包括哪些?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工业的冲击下,我国破产的产业主要有哪些?破产的农民是如何维持生计的?外国经济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什么?在新形势下,又建立了哪些新的经济形式?”问题的提出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的思考有了一定的方向,学生不但明白了自然经济瓦解的具体含义,还理清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的各种条件。学生在对问题的推理和解决中,对“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形成”这一重、难点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和领悟。问题就像一盏盏明灯,点亮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挖掘,知其所以然。可见,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学习。

三、以情感为依托,注入历史的激情

历史教学的内涵是“由死到活”,把“死”去的历史还原并使之鲜活、生动起来。如果历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历史课堂必然黯然失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有关“爱国主义情感”的内容时,教师可利用鲜活的历史事件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和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材料一: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文天祥,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心,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令后人折服。材料二:反清革命志士林觉民,在即将为人父的时候,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在《与妻书》中写道“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名句。材料三:著名科学家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回到祖国,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铁路事业。他曾坚定地说:“如不以所学报国,何以对祖国与家乡人民?”在历史史料中,这些风云人物的事例激励着学生的成长,触动着学生的心灵,激发着学生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同时,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四、以真实为基础,解释历史的存在

历史是过去生活的写照,不是虚构的,更不是胡编乱造的,而是以事实为基础而进行的考察和论证。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自然,真切地感受历史的存在与变化。例如,在学习有关“佛教”的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本地的历史特点,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亲身感受历史的变化。课外调查:对学校附近的寺庙进行考察,了解有关佛教的历史、物品和内容。结合一些影像资料、古代留存的书籍、古老的建筑、古代的文物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存在,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佛教文化的过程中,感悟其对社会的影响。从宋明理学到民主思想的启蒙运动,都受到了一些佛教教理的影响,其中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真实的史料和感受,能使学生以客观的角度来感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感悟生活的真谛。五、以个性为主体,领略历史的精彩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探索者,这是人心灵深处最基本的需要。”然而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思想,难以绝对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学生更是如此。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内容时,学生对该历史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有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辩论主题:你认为辛亥革命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学生对辩论赛非常感兴趣,能够主动地收集相关材料,并能对历史的真伪、史料的价值做出自己的判断,能够观点鲜明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有据可查。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实现了学生间的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探究和理解,能够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学生对历史问题和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交流和辨析,以提高其思维能力。

五、总结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结合生活而形成的教育才是最本真、最鲜活的。”历史课堂不是“古董”式的教学,而应建立一种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智慧、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相融合,绽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以形成真实的、本色的历史课堂,让学生真正感悟历史的真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费正清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建军.追求洋溢生活气息的历史课堂[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9).

[2]宋学英.探讨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3]吴生标.构建初中历史生活化课堂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1(88).

第四篇: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课堂的使用研究

摘要: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利用历史图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将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图片 高中历史 必要性 影响

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直观教学资源,是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自身形象、直观、生动的表现方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直观简单,对于辅助学生学习历史大有裨益。本文对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使用的必要性、积极影响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简单叙述。

1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笔记,并在课下认真背诵。这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历史教学效果的考查方式越来越多,一些大型考试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死记硬背几乎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近些年来,图片题在考试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例如历史器物图、历史人物图、政治经济生活图、历史地图等等,将历史图片穿插于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十分重要。

2历史图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影响

随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教材内容由原本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变为按照专题顺序排列。在学习经济史和思想史专题时,教师单一枯燥的口头讲解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所学内容较难,从而产生倦怠,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此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讲解枯燥的经济史时,可以借助图片进行讲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时,教师借助如《秧马》、《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交子》、《清明上河图》等图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历史图片的应用给枯燥的高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倍受学生的青睐。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历史图片的使用与教学主题联系不密切,则不能为历史教学服务;历史图片的使用过于频繁,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正常授课。

作者:赵金锁 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冯新虹.高中历史课程:如何在新课标指引下改进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04):21~23.

[2]庞友海.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05):21~22.

[3]刘洪文.发挥历史地图的作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3(06):70~71.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摘要:

历史课堂不是“死”的课堂,实际上是“活”的课堂,而学生就是这个“活”的主体,要想实现之,就必须做到,要让学生有兴趣,通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来激发学生,从而实现主体的参与意识,提供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

主体参与 意识 教学

历史不是别人的历史,不是别人的故事在自己眼中的呈现,历史应该是每个人心中自己的家族史。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分数功利化的影响,历史课堂上,学生就是为了拿分,不是为了心中的那份敬仰去学,不是带着一份收获去学,而是为了明天分数的上涨而学。为此,如何在历史课堂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如何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成了一个必须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愉快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与内驱力的源泉。怎么只有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历史,从而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历史学科素质。如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有关革命斗争与帝国主义战争的相关章节,这里面掺杂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保守,也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正向力量,还存在着保守势力等多种因素,在理论上有种“扯不清,理还乱”的复杂情况,在思想上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让学生头疼,很多学生对此非常不理解,也没有任何的学习兴趣,而要想理清这里的复杂关系,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更多的投入思考,就很难真正的理解历史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了以下探索:

1.1从教材内容出发,收集更多相关的故事或人物

从教材内容出发,收集很多相关的故事或人物,包括在人文上的诗歌散文等,然后在课堂上讲故事,并呈现的诗歌散文,甚至让学生在课堂上唱歌或是读诗。结果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孩子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开始去探究这些故事、人物、诗歌散文背后的历史背景,这样的话就给我接下来的课堂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1.2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主导,但绝不主动。我只起到了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也就是说在探究活动开始后,让学生充分讨论后,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成果,我采取了以旁观者的身份列席课堂。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演绎历史,去评价历史。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对一些价值观上的东西进行引导,这个在实际操作中我是在最后说出我的担忧与思考,让学生进行反思来完成的。

1.3课后引导学生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针对活动的内容写感想或者小论文,还可以用学生自己出的习题考学生的办法来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消化、吸收。如:有位学生就提出要换个角度———从当时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角度来评价孙中山。反映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活跃性以及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性。

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动机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天然的内驱力。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与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一开始学生们还有一些胆怯、害羞心理,站在台上不自在、别别扭扭的。那么,如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摆脱这种心理,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我采取了以下尝试:

2.1做到“以史为鉴,究当今兴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式的特点,在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有些学生感觉不是自己的历史,有什么好学的排斥心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我就把相关的“港人治港”后的繁荣呈现了出来,并寻找一些国外媒体对这一情况的报道与评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而去了解相关的“一国两制”的情况,改变历史的过去史认知面貌。还用学生寻找的案例进行呈现与讲解,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其他学生也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2.2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新的隐含着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洋务运动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提倡西学”等问题进行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改变以前那种表面化的理解。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录象机、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遥远的史事,这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3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遵循平等参与的原则。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地指导,而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正走向终身化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实践。

作者:王波 单位: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应用及探讨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普及,“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逐步淘汰呆板、单调、无聊的教学模式,顺应时展趋势,高中历史教学应提倡新型教学模式。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应探索出新型教学方式为学生教学服务。本文重点对开放性教学进行探讨,并分析开放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开放性教学 应用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学过程多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授的都是单一固定的书本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不仅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局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开放性教学方式尤其重要。开放性教学以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为基础,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既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水平提升,又拓展学生思维。

一、开放性教学概述

1.开放性学习的定义。

开放性教学是近来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历史教学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开放性教学指教师抛弃传统教育观,树立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开放性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综合性、趣味性、高效性、自主性与多样性是开放性教学的特点。

2.开放性学习的优势。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实施开放性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中开放性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相对于其他教学方式具有更多教学优势。一是能集思广益,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奠定学习基础。传统教学中,学生遵从家长或教师的安排,他们的观点或想法常常被否定或被忽略,长此下去,学生便不愿表达内心想法,甚至不愿思考直接等着教师的观点。开放性教学的多样化让学生具体参与到不同教学形式中,眼界和思维得到扩展,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巩固原本的知识结构。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放性教学注重自主性、趣味性与多样性,和传统历史课堂相比,开放性教学的实施营造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活力,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进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三是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教学中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开放性教学的实施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优缺点,鼓励并保持优点,及时纠正缺点。学生更能理解教师对班集体的用心良苦,同时,及时纠正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开放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实施对比教学法,突出教学重点。

对比教学法是一种直观明了的开放性教学方式。高中历史教学知识涵盖范围广,时间夸度大,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将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学习中常混淆历史。利用对比教学法,比较相同的历史事件,可以明显对比出不同历史背景,突出教学重点。此外。对比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传统对待历史教学的局限。例如:近代历史上中国的“”是学的日本“明治维新变法”,为什么“”失败了,而“明治维新变法”却使日本走上强国的路?对两次变法的原因、历史背景等进行对比学习,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变法失败,而日本变法却成功了。

2.以学生试讲为主,课堂还于学生。

传统历史课堂都是教师一人独讲,学生只需机械记录教师所讲的重难点,考试时,也是抱着历史教材死记硬背。历史的枯燥无味,再加上学生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教师所讲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因此,高中历史课上应以学生试讲为主,教师为辅,高中生已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行收集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加工与整理,在课堂上传授历史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到相应历史背景,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既锻炼学生能力,又把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学习“法兰西帝国”时,让学生自行收集有关拿破仑的事件,整理之后再在课堂上讲解。有的学生就会发表拿破仑虽然给其他国家造成灾难,但他个人人生经历是值得学习的观点。

3.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再现历史场景。

所谓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物。对于一些过去的历史,通过口述无法让学生理解过去事物是怎样发生或为何发生的,达不到历史教学效果。因而,高中历史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添加适量图片、视频、音频等增加感官效果,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怀。例如: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教师让全体学生观看《南京!南京!》,影片里的场景再现了当年大屠杀的惨相,更能让学生时刻不忘这段悲惨的历史,铭记中国必需强大的深刻道理。

三、总结

总的来说,开放性教学模式对高中历史教学革新具有重要作用。开放性教学的应用顺应时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与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培养全能型人才。为此,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掌握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技巧,高中生要积极配合开放性教学,共同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力量。

作者:陈静 单位: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小娟.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探析与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5(05).

[2]王忠东.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应用探究[J].教海探航,2015(09).

[3]曹燕.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2013(07).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运用史料教学策略

【摘要】

史料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配合一定的问题设计,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教学方式。本文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就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有效运用史料教学谈几点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 史料 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历史教学的难度在逐年增加,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分三部分: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基本问题的分析能力,基本态度、价值观的取向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呢?史料教学无疑是一条重要的路径。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史料愈是确凿、丰富,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愈是真切。史料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配合一定的问题设计,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教学方式。本文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就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有效运用史料教学谈几点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史料的主要来源

1.来自教材本身的史料

教材本身选取的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主题的重点、难点,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研读并利用这些史料,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相应问题,预设答案,将史料和问题有机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例:《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罗马法是古代罗马留给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的宝贵遗产。由于本课内容属于世界古代史范畴,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比较大,内容也较为抽象,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学思之窗”中有关罗马法的条文,在剖析条文的基础上理解罗马法的内涵及影响。当然,教材中还有许多可以使用的史料,包括图片、图标和其它文字材料,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度选用。2.来自课外的史料由于篇幅限制等原因,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并非都有史料佐证。有些重点、难点知识教材只是呈现了历史结论,这样教师难以一下子讲明白,学生对于抽象的历史结论也难以深刻地理解。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精心搜集补充相应史料来充实教材。例:《两极世界的形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了解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把握美苏“冷战”的相关史实,更要在此基础上探寻长达半世纪的“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导入新课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它应起到的作用是提出本课主题、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而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尚未充分集中,学习状态尚未处于最佳,不宜使用阅读量过大、思考性过强的文字史料。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创设相应的历史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历史场景。笔者在导入环节使用了图片、地图、漫画等直观性较强的史料,并图片配备相应的文字说明。如:这是一艘在美军监督下的苏联货船,时间是1962年10月,两条船所在的蔚蓝色大海就是著名的加勒比海。货船里装载的货物是导弹。在教师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起因进行简单介绍后,再展示“古巴导弹危机形势图”,这张地图,可以使学生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直观理解为何美国对此反应如此强烈:因为古巴距离美国的迈阿密仅90英里,苏联在古巴建立的导弹基地,可以覆盖美国的所有要害地区。也可以体会,苏联的这一举措具有何等的冒险性。利用这组史料破题,通过对课文标题的分析加深对教材主旨的理解,为后面的讲述做铺垫。通过以上史料的引入,学生可以对“冷战”形成一个基本的历史概念。

二、如何进行史料教学

1.运用史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本课重点有两个,一是变化的史实;二是变化的原因。本课内容以社会史观的角度,从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叙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历史变迁。课文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庞大,如果仅仅依靠课文上的文字叙述和几幅图片对变迁状况平铺直叙,学生难免会感到这堂课的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在教材选取的文字及图片之外,补充更具吸引力的史料。吴老太爷是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人物,教师可在导入时引用其中有关吴老太爷见闻的一段描述。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本课的展开提供线索。随后教师可以按照“服饰篇”“饮食篇”“建筑篇”“习俗篇”为线索,展开有关变迁的讲解。以“服饰篇”为例,教师可以在教材图片的基础上引入色彩比较明艳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图片材料,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课堂的趣味性也得到了提升。学生对于近代以来服饰文化演变的线索有了基本的了解。也为下一环节探讨变迁的原因起到了一定的激发作用。

2.运用史料,理解拓展教学内容

还是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这课内容来看,这堂课学生不仅要通过视觉感受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史实,更要探寻这些变迁的史实背后所涉及的社会状况,分析影响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例举变迁的史实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来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的一段史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通过对上述史料的研读,学生能够挖掘出“不利于外交;不适应工业化机器生产的需要;不利于战争需要;不卫生”这些因素。

3.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图片史料最大的优势是能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运用史料应注意的原则

1.史料运用要注重典型性

史料运用不是越多越好。历史教学虽离不开史料,但也不能滥用史料。在史料选择时要注意这样两个要点:选用有说服力的史料;选用少而精当的史料。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本课既要厘清“内阁”和“军纪处”两个史实,又要探讨以这二者为代表的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厘清相应史实,才有可能在探讨影响时不至于无话可说。这就需要找寻典型的史料,并配以恰当地问题设计。在讲解清朝设立军机处时,我们不妨借用这样一则简短的史料:“军机处,盖古者知(管理)制诰(承命草拟诏令)之职。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同时配合书本中“军机处的值班房”这一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体会军机处具有简朴、快速、机密等特点。而之所以具备这些特点,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这样,通过这些简短而典型的材料的引用,学生可以较准确地理解“军机处”这个抽象的历史名词,也就为进一步认识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非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2.史料运用要注重多样性

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史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能生动再现历史、营造氛围和情境的历史照片和漫画;第二,是能直观反映历史发展态势的历史地图或图表;第三,是文字型史料,包括专家学者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叙述和分析、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回忆等。如果整节课的史料类型比较单一且思考难度较大,学生容易产生疲惫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环节的开展。因此,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多样性。既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较为浓厚的历史氛围,可选择一些历史照片、漫画、历史地图、图表等,这样的史料能在激发兴趣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又要兼顾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3.史料运用要注重思维性和目标性

高中历史教学的理性色彩相比初中有明显的提升。高中学生的课堂活动应当以深层次的历史思维活动为主。衡量一堂高中历史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在成功解决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因此,高中历史课堂引入的史料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即教师选取的史料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并匹配相应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探寻历史的真相,洞察问题的本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历史是具有客观性的,因此我们在讲授历史时,史料的运用就成为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选择,如何选择和运用史料,如何通过史料教学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历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史料教学既可以增添教材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拓展教材的难度和深度,并引导学生厘清某些晦涩难懂的历史概念。

作者:丁慧敏 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