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公民教育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本文立足于素养维度、道德维度,以及情感维度,分析了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理念的关联性,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公民教育理念的途径。
关键词:
高中历史;公民教育;素养维度;道德维度;情感维度
公民概念伴随着西欧国家关于“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逐渐延续至近代,特指社会成员在法律层面上的国家主人翁身份,“公民”权利通过法律文本固定不仅是基于国家政治基础的身份归类,还进一步确立了“公民”作为固定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当代公民教育的内涵即是促使学生具备与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共知识、情感态度,以及群体价值观,促使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觉醒。作为顺应社会发展大局,纠正社会不端行为的趋同性教育体例,公民教育理念与高中历史课程的素养维度、道德维度、情感维度保持着高度一致,奠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公民教育理念的基础。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关联性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素养维度
推明古训,唯有四字:实事求是。求真辨伪是历史学的基本态度,讲究“文直”、“实录”、“不隐恶”,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历史学的治史精神纳入学生的素质培养领域。纵观高中历史课程,中国的“商鞅变法”,西方的马丁路德“民权运动”,无一不是历史语境中的真知践行,基于历史课程开展公民教育理念不仅是统一两者对真理的追求,还是促使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倚重向全体公民过渡的需要。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普通老百姓没有投身社会改造的权利,现代民主社会则视社会大众而非精英分子为社会革新的主体,主张人人心存对真理的敬畏之心,共同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道德维度
历史学的道德维度是善的维度,强调“扬善祛恶”,尽管历史时代与社会条件诸多不同,但人类的善恶判断始终一致,忠臣良将的美名千古流传,乱臣贼子的恶行遭万世唾骂,历史始终发挥着它赏善惩恶的终极功能。“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公民教育理念不仅借助历史与历史人物濡染社会大众的存善祛恶之心,还旨在推动古代“刑”观念向现代“法治”转变。高中历史课程“夏作禹刑”,“商作汤刑”,“周作九刑”,善恶赏罚以皇权为本位,公民教育理念推崇法治思想,即遵循在广大公民共同意志上形成的法律文本体系,解决公民生存权与刑罚权的冲突,保障社会扬善祛恶的根本理性,其在社会历史事件中反观法律的尊严与精神,有益于社会道德的真正成长。
(三)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情感维度
历史情感是建立在人类文明进程之上的高级情感,历史教育是容括人性与人文关怀的使命感教育,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凭借公民身份感知世界与认识自己,正是这种将个体纳入整个历史长河的集体视野与情感归属,激发了学生对生命本身的热爱,生成公民社会的美好愿景,最终构建起公民在社会体系中的行为动机。高中历史课程和公民教育的整合,亦是促使公民的民族情感向世界意识转变,我国高中历史新课改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必须将中国与世界发展相融合”,经济全球化促使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交互,“世界公民”应运而生,引导学生认识民族与世界的发展大局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高中历史公民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公民素养培养
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素养维度,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树立学生投身社会改革的公民意识。一是利用历史语境的联想效益,展示公民责任。比如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士大夫形象,教师可以将古代知识分子鞠躬尽瘁的报国情怀与公民责任相联系,突出历史角色与公民角色的统一性。二是利用历史环境的类比效益,展示公民精神。比如教师可针对士大夫的职业属性与当代公民的职业属性进行辨析,梳理士大夫在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突显现代社会“主权在民”,人民可自由发挥社会职能的优越环境,促使学生正视身为公民“有身份无意识”的素养真空,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公民道德培养
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道德维度,高中历史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公民道德培养,建立学生的法制观念。一是明确现代法与古代法的根本不同,教师可基于古代《九章律》、《唐律》中的“皇权本位”,以及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契约关系”进行主题教学,强化学生“刑”观念与“法”观念的区别。二是向学生揭示法律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本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等历史素材,张海超“开胸验肺”、公民孙志刚之死等现实依据都可作为法律尊严的象征,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公平正义需要公民的实践完善。
(三)高中历史教学的公民情感培养
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情感维度,高中历史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情感,并推动学生的民族意识向世界意识过渡。一是扩大高中历史民族性内容的教学外延,将其置于世界范畴内开展组合教学。比如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其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放在一起对比教学。二是突出历史教学中的“共情心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比如通过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恐怖战争,引导学生认识狭隘民族主义对世界和平的扼杀,渲染历史的悲情与厚重,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又比如通过选修课《圣雄甘地》,探讨世界性的“爱和理解”,树立学生基于世界公民的历史使命感。
作者:黄素萍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全球教育展望.2009,4
2.王鹏.中国社会本土化视域中的公民教育及其概念结构.中国德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