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反思(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反思(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反思(9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史料课堂教学尝试

一、利用教材中的史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能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高中《历史必修1》教材史料很多,形式多样。在正文及“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栏目中有大量的文字史料和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及其说明,有传说、故事、诗歌、民谣及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这些对增强历史的直观感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这些史料都在学生书上,便于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学思之窗”的史料

内容重要,这些史料有助于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它还附有“思考题”启发学生,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如能结合其中的史料进行教学,既能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又能突破重难点。例如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讲到皇帝特征时,可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0页的“学思之窗”的史料:“《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再结合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2)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理解,同时认识到丞相作为百官之首,皇权与相权也存在矛盾;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二)“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中的史料

内容丰富,多种多样,可以让历史更丰满充实。在课堂上可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拓深知识层次,增加学习兴趣。如在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建立》,教材正文介绍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这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的体现。再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教材37页的“历史纵横”的材料:“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使学生了解了英国选民资格的变化,更能体会到英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的历程,表明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完善的基础。拓宽、拓深了学生的知识。又如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中讲到是中美关系改善、尼克松访华时,指导学生看113页的“历史纵横”,让学生了解“乒乓外交”的史实,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材的地图和图片资料

可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教师可结合学生和教材情况进行讲解。如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中讲到秦始皇统一措施中统一度量衡,就可以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页中的三个图片:“秦半两钱”“秦铜量”“秦铜权”。学生对其中的“铜权”大多不太了解,通过教师解释学生就会领会更到位了。

二、选取史料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利于学生适应初高的衔接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是中国古代内容,所用的文字史料大多是古汉语的,学生刚刚上高中,阅读能力、古汉语水平有待提高。所选用的史料和设问都应是较简短的,如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在讲到禅让制及其与王位世袭制的区别时,可设计两段史料进行。村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礼记•礼运》问: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制度?(答:禅让制)材料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问: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的区别有哪些?(公天下—家天下;传贤—传子)这些史料,由于字数不多,问题简单,有课本知识做铺垫,学生在初中对相关的史料也有所接触,较容易接受,参与程度高。

(二)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史料,创设历史情景,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是爱国情、英雄情、家乡情等方面的史料。历史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学生都有爱国情结、英雄情结、家乡情结,补充这些史料满足了学生的心里需求。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在爱国情结、英雄情结方面,教材有许多典型的史料。如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在“历史纵横”栏目介绍了刘永福、徐骧的事迹、“学思之窗”中有谭嗣同的《有感》一诗,还有邓世昌的照片及事迹说明。学生看了深受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在此能结合课本中关于邓世昌的事迹再向学生介绍光绪帝为邓世昌写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生的感受更强烈。再如在13课《辛亥革命》中,为让学生感受到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是无数革命者牺牲换来的。所以讲到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时,就要补充秋瑾的事迹,并引用了她的诗句:“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寻知音。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以及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由此学生对这位女革命家很景仰。在讲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时候,引用黄花岗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节选:“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作者与爱妻那份真情、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风范令人动容,学生深受感动。关于家乡情结方面,如乡土历史的史料。因是发生在自己的家乡的历史,学生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如在第10课《鸦片战争》中学习鸦片的输入及其危害时,可补充描述广西鸦片泛滥的三段史料(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二卷):“这些鸦片,绝大部分是从广州进口,然后销往各地的。……很早以来,广西各地广泛流传“无东不成市,有东必有烟”之说。”“19世纪30年代,鸦片流毒广西,已经相当普遍……当时吸食鸦片的,除了剥削阶级中人之外,就连天地会女头目邱二嫂的丈夫等一些下流社会的小人物,也成了终日进出烟馆之门的瘾君子。”“19世纪40年代,在郁林的长荣圩,贵县的大圩,桂平县的大湟江口圩等地,也分别出现了一家或者十几家鸦片烟馆。”学生就有了较具体的认知。在讲到鸦片战争时还可补充广西出兵抗击侵略的史实(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二卷):“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广西梧州防兵首先奉调赶往广州增援线……直至1842年夏,贵州、四川、江西、湖北等省援粤之兵勇已经分别裁额,而广西兵1800名仍驻留广东,担任防备任务。稍后,以英军进犯浙江,浙江军务紧要,清廷又命巡抚周之琦挑选精兵1000名,迅速开往浙江,交扬威将军奕经差遣。”学生同步了解了广西与鸦片战争那段历史的关系。在教学中,如能结合到本市、本县、本乡、本校的效果更好。如横县抗战中的四排岭、镇江战斗等。还可以联系校史,如历史上学校学生积极抗日,参加学生军的相关史料(学校就有参加过学生军的退休教师),学生就感觉到历史离自己很近,倍感谢亲切。二是历史图片。图片史料直观形象,感观刺激强烈。由于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学生很难感知,通过图片能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如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用多媒体打出一幅乔冠华开怀大笑的照片,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的喜悦心情,学生感同身受地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感到自豪。可见照片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三、选取的史料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答题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在选择史料进行教学时,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四、课堂上运用史料教学是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用很重要

教师选取了合适的史料,在课堂上不能用多媒体一放给学生就算了,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目标明确

要明白使用史料的目的,不能为了史料而史料。要依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针对不同史料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史料还是要结合所学知识,选用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史料,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的还是让学生自进行探讨的,教师都要心中有数。教师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要围绕目标,减少盲目性。

(二)全盘考虑

要考虑教学任务与时间的分配,不能盲目求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看材料,有思考、合作探讨、回答问题的时间。如果是多媒体幻灯片打出的,材料最好是在同一张幻灯片上,问题也最好在同一张幻灯片。否则学生看得了材料不记得问什么了,记得问题,又不记得材料怎样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及效率。

(三)传授方法

教师在学生探讨后要就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解释,总结思路和方法。比如,如何审题、如何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如何组织答案等。教师要让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常态。总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需要每一位教师深入探索,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平常做个有心人,注意史料的积累,多听课,吸取同行一些好的做法,以利于课堂效率不断提高,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作者:韦萍 单位:南宁市横县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应用

一、开放性教学的内容

开放性教学是区别于以往的“输入式”教学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开放性教学具有综合性、趣味性、高效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开放性教学,应该形成一种“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与讨论,最后交流与评论”的学习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课堂开放性教学需要借助高新科技,把历史与现代科技结合,让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共享学习探究的成果,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历史课堂的开放性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历史的模式由单一封闭变为多样积极,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历史观的同时,开拓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

二、高中历史课堂应用开放式教学方式的好处

(一)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的教学方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授课、教师点评等新的教学方式。这些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无一不是遵照新课标“以人为本”的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相互讨论,逐步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改变历史信息仅通过教师单向传递的方式出现在历史课堂中。开放性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与教师均可以承担信息传递者的身份,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只听不说的现象。

(二)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教授,学生接受。课堂气氛不免沉重、乏味。教师教学模式,即“教授新课——复习——检测”这种教授方式决定了课堂气氛必定不是活跃的。但是,只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开放性教学,就能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高中历史开放性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多,这种教学模式本身也需要学生积极活跃起来。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和评价学生的质疑与回答,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逐步培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自信心和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高中历史开放性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课堂,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堂。

(三)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

在开放性课堂上,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够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首先,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知识中,不必担心因为教师提问或者检测自己而有压力。这样能够使学生的状态最适合课堂的学习。其次,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需要自己查阅和探究一部分东西,无法再只等待教师灌输知识。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在开放性的历史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向的按照课本传输知识。而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学习,针对一个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倾听到不同小组的意见与想法,是一个多向传输的过程,这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接触的知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当一个监督者的身份,判断学生自己搜寻的信息和总结的知识的正确与否。同时,开放性教学课堂的气氛一定是活跃的,在小组交流环节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同而产生不利于课堂气氛和谐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控课堂秩序。

三、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具体应用实践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是教师给学生按照课本讲解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过程、意义等基本历史知识。但是在开放性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尽量均匀地进行分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每个小组组内进行学习与探究,最后整理出自己小组的结论。最后环节,就是每个小组展示组内研究成果,在课堂中逐个小组发表意见。教师在高中历史开放性课堂中起一个引导、监督、评价的作用。学生在开放性课堂中是扮演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身份。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不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当代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综合性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掌握专业历史知识有好处,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人才。

作者:王忠东 单位: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课堂讨论式教学运用

一、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平均。在讨论前需要做好准备,除了平均的分配小组外,还需要设置小组长,随后为学生布置讨论主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借助图书馆以及网络等途径来补充材料,做好课前准备。假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始终抓不住重点,教师就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适当地补充一些历史资料,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讨论的重点,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出结果。当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停顿时,教师也应当积极地鼓励与引导学生,由此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来回巡视,既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展开讨论,同时又需要控制讨论的时间,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一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适当地给出提示,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使学生充分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有些历史问题无法即刻解决,如果与中心问题的联系不太紧密,就应当先写下来,随后集中精力来讨论中心问题。下课后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者查阅其他资料等方式来寻找答案,由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自主探究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创设讨论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借助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感知能力。在展开讨论式教学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讨论的情境,在和谐的范围内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和谐,这也是保证讨论式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此外,在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计好讨论的话题,这也是创设情境的关键,设计的话题应当能够调动讨论的氛围,使问题更具有针对性,还需要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同时还需要使学生借助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课本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开展讨论式教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使用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例如在学习“王安石变法”时,教师就可结合北宋时期的“三冗”以及“两积”的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一下王安石当时的身份地位。随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你会选择适应哪种办法来应对危机?”通过这些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兴趣。为了保证讨论的主题不偏离,教师就可与学生一起讨论,在学生需要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便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保证讨论的效果。

三、巧设讨论话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展讨论式教学法时,需要依赖一定的话题,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但话题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会受到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的限制,假如话题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就无法实现教学的目标。讨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单单是为了讨论而展开讨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地挑选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讨论。例如在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教师就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置讨论的话题“内阁是不是变相的宰相制度?明朝内阁首府是不是变相重设的宰相?”经过积极的讨论,学生就能够正确理解“内阁制”以及“宰相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知识产生深入的了解。如此便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简介,在讨论中全面地认识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使讨论式教学充分地发挥作用,教师就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讨论环境,此外需要设置好合理的讨论话题,明确重点,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讨论的效果。

作者:罗国兰 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思维能力培养

一、开启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自信心、意志和兴趣构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源,是高中历史教师践行新课改的重要切入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对其进行“高规格”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1.以史为鉴,突出高中历史的生活性和社会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在展现古代辉煌壮丽的同时,还在昭示现代人明理崇信、和善待人。教师可借助历史教材中的道理要义,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生活,抽选当下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分组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热烈讨论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历史虽然已是过眼云烟,但新的历史还在上演,教育学生从历史中去追寻生活的真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淡泊名利的“小清新”。

2.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牵引学生的思维向前拓展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挖掘,还应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量,从中筛选出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课外故事或其他信息资料,用现代教学设备,如幻灯器、投影仪等为学生呈现。例如,在讲授二战时,教师可在教学环节中插入二战影片片段,使学生自然将课本和电影进行对照,加深了对二战的认识,思维也慢慢变得活络了。

二、加强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课本

提示学生阅读课本时,列出阅读提纲,找出重点字词句,积极找出质疑点,通过翻找相关历史史料,把握历史章节故事内容的陈述脉络,实现问题的透彻解析。

2.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空间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时,应把握好问题的难易比例,哪些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师适度点拨下寻找突破口加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师应加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设置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独立思考空间,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结语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中历史教师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行动指南,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为学生学习历史打造兴趣持久、求知积极、思维灵动的教学新常态。

作者:卿春梅 单位:重庆合川瑞山中学

第五篇:新时期高中历史生本课堂构建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需求为主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从教学观念上来讲,老师不要将自己看做是教学的主导,将课堂的安排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计。而是通过学生的作业总结和课堂表现来规划整个课堂,并在课堂中能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方案。

二、丰富教学内容,融入学生意见

教学内容是老师对这个课堂的合理安排和规划,是学生所要掌握的。而构建生本课堂,老师要将学生的意见摆放在第一位,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大纲要求之外,还要知道学生喜欢和想要知道什么。在我的课堂中,很多学生表示出对二战内容的关注,我就会经常在上课之余给他们普及一些小的二战知识。一方面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对高考也有很大的好处。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地位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生本课堂的构建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根本,用有趣的、丰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特别是对于历史这样一门要求记忆力比较高的学科来说,通过教学方法来使记忆过程不再“痛苦”,这绝对是以学生为本的最好的表现。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去讲述某个时间段的历史,或者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评论,这些观点都能丰富他们对历史的印象,也直接表现为学生地位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构建高中历史生本课堂,要求老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地位,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求,通过教学方法的引导来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学习,让历史变得有趣,让学习历史变得快乐。

作者:郑博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宽城一中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讨论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课本

学生要在历史课堂上有话说、有问题讨论,就必须先把历史课本读懂、吃透。读懂、吃透课本单凭学生是很难完成的,所以教师要给予合理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比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而不是包罗万象。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每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时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再次,要引导学生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当学生弄清文章讲的主要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问,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表达,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课堂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勤于动脑、善于动脑,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事物的本质问题,当学生得不出结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诱导。比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问题,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最终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学生的看法,立刻有学生告诉他,因为社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条件之一是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其予以肯定,这样大多数学生就会知道我的教学理念,从而不再一味地问为什么。因此,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加上教师及时地启发诱导,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自己回到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能力。

3.教师要精心命题

教师精心命题是高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讨论的保障。因此,在命题方面高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注意命题的综合性。高中历史课本内容多而杂,因此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命制出有效的历史题目,保证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弥补因教材章节带来的知识割裂的不足,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其次,注意命题的学科性联系。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等学科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在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历史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知识的融合和经验教训的借鉴,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贮量,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为课堂讨论做好保证。再次,注意命题的新颖性。高中历史知识虽然是“死”的知识,但是为了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命制多角度的、新颖的历史题目,以激发学生积极探讨的兴趣,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获得有价值、有生命力的历史知识。比如在讲台湾问题的时候,可以借助“台独”进行引入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历史时期了解台湾,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终我们会梳理出以下内容:

(1)三国时,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浮海至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

(2)隋唐时,台湾称流求。

(3)元朝时,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大大地密切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这标志着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4)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5)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6)1683年,清政府进入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7)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8)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霸占为其殖民地。

(9)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

(10)1949年,国民党逃到台湾,致使海峡两岸人民分离至今。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原来的教学模式似乎将两者的关系颠倒了,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掌握好火候,把握一定的“度”。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引出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同时也要鼓励和表扬打破传统观念的学生,引导这些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

作者:李四海 单位:安溪梧桐中学

第七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1对新教材的分析

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教材就变动得非常大,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2“标”“本”兼顾,全面准确领会新课标的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价值观念。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3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有着最为神奇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最有效的作用,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优化,减少学生学习的思想负担。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只有对历史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得教学更加事半功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握学生的兴致点,激活课堂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活跃兴奋,才能积极的开展新课标教学任务。高中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致高,课堂学习更为主动,如果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教学的目标更容易实现。教师在把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融入情境教学,采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与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如在课堂上适时的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相关的图片及数据说明,在教学设计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入历史文化馆或博物馆,切身的去了解历史,再采用小组讨论,表演等形式,增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上的主人翁。

4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考虑到高中历史教学特点,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4.1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时,我们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应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4.2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过程中,为了保证整个培养过程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应从专业角度指出学生研究过程的不足,使学生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能力的迅速提升。由此可见,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是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

4.3鼓励学生开展并参与社会调查。

高中历史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差异,从学科特点来看,高中历史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要想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参与到的社会调查中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本领,达到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5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只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寓教于乐,不断转化并采取高效优质的教学方法、途径与策略,课堂教学的有效和创新就一定能不断深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一定会在不断创新课堂中得到成长。

作者:任大为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是学好历史课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某种事物具有探索与求知的欲望,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此项工作中。西方学者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习历史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培养兴趣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生发兴趣时,他们才可能爱上这门学科,推动其向着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前进。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来源于生活中的历史故事的好奇心。因此,要想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故事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致使学生们对于研究历史的兴趣异常浓厚。

1、注重课前预习工作,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收集与课时主题相关的素材,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长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试着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打消这种厌倦情绪,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新教材中的插图多,形象生动,帮助理解。引发学生兴趣,可以从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入手,加强学生的直观记忆,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如《商鞅舌战图》。我在讲课时,讲解《商鞅舌战图》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扩展相关的历史知识,将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现历史课的趣味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被普及。相比于简单的文字描述,抽象的事物和情节很难被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在讲述《虎门销烟》这一课时,老师不能准确用言语无法表达清楚鸦片到底是什么,学生对鸦片也非常陌生,鸦片多人身体的损害也不好说清楚。诸如此类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确实会阻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一是可以通过让学生多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增强知识的积累,二是幻灯平的播放可以形象而直观的展示一系列的历史情节,解决教学难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让学生可以更加细致、更加全面地剖析历史,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手段不能直观的描绘,学生只能短时间的接收知识,不能够长久记忆。历史已经过去,我们不可能重演历史,这就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困难。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接收信息,增添了视觉、听觉冲击。如在讲述三大战役时,历史情节太多,抗战阵地、地图很多,信息量繁琐而大,学生很难掌握。这时我们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整理清楚,制作成幻灯片,可以令同学们身临其境,理清思绪,从而缩短时空距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三、构建合作小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差异性大,自尊心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特点,合理构建学习合作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一定的互补性,给每一位学生平等提供发展的机会,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按照男女均衡、知识能力均衡、兴趣爱好相近和性格互补的原则,将邻近座位的4个同学分成一组,为每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对各组组长进行培训,对自己的小组负责。合作小组的构建制约着教学手段的优化,也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其次,学习合作小组中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要培养认真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积累团队合作的经验。第二要培养主动参与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发言的同时也要学习倾听别人。要把个人利益和小组利益结合在一起,要认真考虑学生的想法,了解孩子们协作、交流等情况,寻找最佳的合作方法和合作态度,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

四、有效的评价体系,完善历史教学体系

中国有句俗话“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科学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1、在评价内容上,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不能单纯地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性、创造性等方面;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教师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但是学生都可以进步则是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2、在评价方法上,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充分的交流,用不同的眼神和表情来评价学生的行为。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地位,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只有给予有效的评价,才能为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激发学生的潜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以上四个方面是本人总结的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经验,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是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我想都值得大家探究与采纳。同仁们一定还有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供我们借鉴,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继续探索,前进。

作者:侯庆申 单位:山东省微山县第三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导学案课堂教学

一、合理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具有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当堂训练等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自主发展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的合理编制,需要融合中学教师的大量专业和学情知识。教师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查阅相关知识,而且要注意遣词造句、字斟句酌。所以,一份精心编制的导学案,是教师“高智慧的结晶体”。那么,教师在设计历史导学案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过于强调教师教的地位。在这种理念下,教案则被老师们视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和法宝。设计导学案,首先要打破这种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是设计导学案的理论基础。从教学思想看,从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从师生关系看,从老师的本位教学转变为学生本位;从教学关系看,从教为本位转化为学为本位,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垄断者转化为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等等。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就是让我们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2.其次要体现“导”的作用。

导学案的核心在于一个“导”字,就是“导学、导思、导练”,让导学案成为引导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南针。所谓的“导学”,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导学”部分时,第一部分是课标和考纲展示,要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第二部分是知识框架的构建,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知识整合,让学生一目了然,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如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三部分是知识梳理,把本课所学知识以二十个左右的填空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内自主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完成这些内容,从而对本课的内容有初步的整体了解,为下一步“合作探究问题”做好准备。所谓“导思”,就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如人教版选修四《孔子》一课,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难点知识,笔者根据学情(小组成员为6个),在编制本课的导学案时,预设了六个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涉及学生在必修二第1课和必修三知识第1课所学的相关知识,还精选部分史料,让学生学会史论结合,培养学科思维能力。设置问题如下:合作探究1: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述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合作探究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上有哪些贡献?合作探究3: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他的教育活动践行其思想主张,试从他办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方面举例说明。合作探究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下,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摘自《论语•颜渊》根据这段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合作探究5:子曰“为仁不富矣,为富不仁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仁”者与“为富”者分别代表哪一阶层?你认为“为富者”致富的原因有哪些?材料反映的本质现象是什么?合作探究6: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评价孔子。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又有理解性的、规律性的知识。从“问题探究1”至“问题探究4”,学生依据课本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依据课本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为课本内容比较简略,有些问题甚至在课本中找不到答案(比如问题探究5、6所涉及的答案),这些“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就是为学生引思路,提供学习线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所谓“导练”,就是精心设计训练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围绕本课的重点问题精选试题,兼顾知识与能力,一般五六个选择题。学习是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思考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财富。“导练”要坚持“先练后评”的原则,这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后完成,有疑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再进行点评,其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导学案

历史本来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自然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历史遭遇“学案导学”的“阉割”之后,“历史教学的流程变成了骨肉分离”。在教学实践中,有人指出“导学案”就像历史教师的枷锁,“学案导学”让历史课堂庸俗化。所以,“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成为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巧用导学案,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首先坚持“先学后教”。“先学后教”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课前发放学案,导学案编好后,教师提前一两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老师预设的问题,学生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讨论中解决。导学案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并记录在导学案上,留待课堂上讨论交流。对于课前预习的落实,上课前教师会将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情,整理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另外一种是课堂中发放导学案。在有些地区或学校,历史属于不太受重视的学科,为了给学生减负,在上课一开始,在经过简单的复习导入之后,“导学案”开始粉墨登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体是1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浏览教材并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观察和辅导个别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了解学情和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其次巧用导学案。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巧用”导学案体现在,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善于当堂训练和点拨。

第一,教师检查学生课前构建基础知识体系的情况,主要检查不太认真和自学能力较弱的学生。

并将一两名在“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向全班学生展示,树立学生今后学习的榜样。同时,对第二部分学习任务即合作探究部分进行小组分工。

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为了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部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讲”的积极性落实到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堂上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对于导学案中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问,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适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消化个体疑点。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点评,除了纠正错误的观点以外,还包括点评各个小组的合作水平和教师对本课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给学生一把提高能力的钥匙。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当堂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当堂训练是为了完成导学案中巩固检测部分。教师设计一定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启发性的、培养学生学科性思维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训练,限时完成,既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巩固深化知识的平台,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适当点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巩固深化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三、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编制和使用导学案中的几点认识

一是在编制导学案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还不敢完全放手给学生;导学案的设计中“导”的成分不够,有习题化倾向,无法起到高效课堂支架的作用。导学案的开放性不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他们更大的想象和运用空间,学生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

二是导学案绝不可以取代教学设计。

如果只忙于做导学案,忽视教学设计,那么整个教学反而被导学案所束缚,非常沉闷、枯燥,课堂缺少生成性,根本谈不上高效。反思之后,认识到一定要加强二次备课。只有把二次备课做到位了,将导学案自觉融入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中,才能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设计。导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优化导学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是导学案绝不能代替教师的指导。

导学案重在“导”,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教师的作用同样可以是“导”,是科学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材料、如何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如何理解重难点、如何分类整理、如何构建体系。四是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和课件的冲突。导学案和课件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普遍感到时间紧张,对于一些知识没有展开讲述。有个别学生反映,导学案和课件展示,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教学辅助工具,需要我们以后不断探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虽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素质与应试兼顾,突出个性和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提高,但“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不能盲目崇拜。高中历史教学现在正在改革之中,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才能走向成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马红丽 单位:江苏省盱眙中学